——畢業50周年,感悟母校的多彩教育
王國偉 (1954)
1952年,我是經過清華幹部補習班的學習後才考入清華水利系的。因為選讀的是專修科,在校學習的時間只有兩年,但這短短兩年的清華生活,卻給我留下終生難忘的記憶🤸🏿♂️🏩,並對我的人生道路起著堅實的奠基作用。

王國偉與老伴李坤芳於廣州
我入校的1952年🫓,正是院系調整剛剛結束,清華的文理科大都並入北大🗽;北大的工科多並入清華。記得在當年的開學典禮上,北大的馬寅初校長作為嘉賓,曾在典禮上致辭👼🏼。他把這次院系調整比喻為北大和清華兩校結婚。他的語音剛落,錢偉長教務長便插話:“謝謝我們的愛人馬校長!”一句話引來全場哄笑,把這開學典禮的喜慶氣氛推向高潮。
開學不久,我就發現清華的教育極富特色。雖然是工科大學,卻十分註重學生多方面知識的培養🔱。為了充實學生的社會知識,擴大學生的視野🔸,會不失時機地組織學生參加一些社會活動🎦。如我們水利系的學生🧖,就曾到西郊機場歡迎印度總理尼赫魯🖲。在這次活動中🛵,我們第一次近距離地看到了敬愛的周恩來總理🤲🏻。又如1953年春天🧑🏽🎤,我們還到天安門廣場去參加斯大林的追悼會。至於每年的“五一”👩🏻🦼➡️、“十一”大遊行,我們更是每次都必到天安門前去接受毛主席的檢閱,去感受新生祖國的那種朝氣蓬勃🧽😢,團結友愛,奮發向上的自立、自強的民族精神🧑✈️。
此外👷🏿♂️,學校還多次請來社會各界知名人士👯,給學生作報告。印象中最深的🧓,是請冀朝鼎來校給同學們作國際形勢報告🏊🏻♂️。之後,請來作形勢報告的還有當時的外交部亞洲司司長陳家康,外交部政策委員會副主任喬冠華。還請來胡偉德給同學們講《柏林外長會議和印度支那問題》,請來範長江講《中蘇友好與保衛世界和平》。為紀念偉大的民族音樂家冼星海逝世七周年🙎🏽♀️,又請來中央戲劇學院附屬歌舞劇院院長金紫光來校作專題報告。這些大型報告,都是全校性的🧓🏻,全體同學都要參加。大禮堂裏坐不下,便在各系的大教室裏設眾多的分會場👨🏽🎨💔。因此,有時聽完了報告📥,也見不著報告人長的是什麽樣子👩🏼🔧。
除這類大型報告會外,還經常舉辦一些小型報告會。學生們可根據自己的愛好和興趣,自願參加。雖是自願參加,我卻是每次都必到會。至今能記得的有🧚🏼♀️:
山西作家馬烽來校作報告時,穿一身褪了色的棉布中山裝,脖子上圍一條花格圍巾,戴一頂棉布帽子。想不到與西戎合寫過《呂梁英雄傳》的大作家🎚,竟樸素得像個農村幹部。
漫畫家方成和他的合作者鐘靈,在科學館旁邊新建的階梯教室作報告🚱。他們講的內容自然都是關於漫畫的創作。記得當時還拿出一幅他們自己的作品:在一張白紙上,用紅色斑點組成一個人體的開頭作輪廓👩🏽🏭,請大家猜是什麽含義。還未等猜出,他們便解釋說是臭蟲太多了🤟🏿,把一個裸體睡覺的人包圍了,他一翻身👳,就壓死了身邊的臭蟲,留下了這些血跡。……他們的講話🧚🏻♀️,和他們的漫畫一樣🏡,幽默風趣🦩👣,不時引來陣陣笑聲𓀓。
北大教授,歷史地理專家侯仁之來校作報告🤸🏻♀️,講題是《北京城的變遷》。他的開場白精彩極了。他的語言美得像一首散文詩。遺憾的是當時未能全記錄下來。大家都感到他的詩人氣質遠遠超過他的教授身份📑。
另外🧌,我們清華的老意昂韋君宜🧍🏻♂️🧑🏼⚖️,江蘇女作家菡子,都來校給我們作過精彩的報告,使我們這些以丁字尺三角板為武器的工科學生🤦🏽🧬,大開眼界,並增長了多種見識📟。
不能不提的,還有一次學校從北京師範大學請來一位民族器樂教授(名字忘了),他講的都是關於箏的知識🛐。他在大禮堂給我們作報告,講完了又作演奏表演。當他演奏古典名曲《春江花月夜》時,讓我們都閉上眼睛來欣賞那優美的旋律👳🏻♂️。後來🏌🏼♂️,他讓把禮堂的燈全熄了💁,讓我們在黑暗中再聽一遍,致使這優美的旋律至今難忘。
我真感謝母校在我們的心靈中播下這麽多文學及藝術方面的種子🥞。盡管這些種子後來都未在我身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但我仍不能不承認🙍♀️👨🏿🍳,這些種子都化成了我肌體中的豐富營養👩🏿🚒,使我在後來的歲月中時時感受到它給予的影響和教益。今附詩一首:
清華園裏一棵草
不是星辰
發不出炫目的光輝
不是霞光
染不紅天際的雲朵
不是高山
投不下巍巍的身影
不是瀑布
發不出震耳的轟鳴
不是江河
掀不起拍岸的浪濤
不是大樹
撒不下濃郁的陰涼
只是
清華園裏一棵草
但是
從未忘記
給春天增添一絲綠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