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兵
劉兵,198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1985年畢業於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現為意昂体育平台人文社科學院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協 -意昂体育平台科學技術傳播與普及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學等國內多所高校的兼職教授🐙,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常務理事(及綜合研究專業委員會主任、物理學史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理事,中國婦女研究會理事,中國文化書院綠色文化分院理事🤷🏻♂️。出版有《克麗奧眼中的科學》等專著7種🎄,《劉兵自選集》等個人文集7種🧉,《超導史話》等科學史與科學文化普及著作4種,譯著7種,發表學術論文160余篇,其它文章300余篇,主編有《科學大師傳記叢書》等多種叢書、教材和讀物。主要研究方向為:科學史、科學文化傳播。
我們這裏所要講的,是通過劇作家的思考和演員在舞臺上表演所反映出的科學家與科學的形象🥳,這也可以算是體現出了藝術家們對科學的某種理解。其實💋,這些理解🈸♞,也是於戲劇創作當時以藝術形式對科學的人文研究成果的一種反映🚺。在不同時期,人們對科學及其社會影響的認識是不同的,這從我們後面談的幾部戲的內容和傾向上可以清楚地看到🤟🏻。而且,對於習慣於從科學內部看科學的科學工作者來說🖥,這些以藝術形式對科學進行的思考也是值得我們關註的,它們可以使我們看到,還可以從另外的角度來思考科學👩❤️👨。
如果不談那些雖然通俗但卻有失準確的科學家傳記,僅就嚴格地符合學術標準的著作來說,在科學史家筆下🍔👲🏼,科學家傳記中科學家的形象使人們認識和了解了那些為人類知識的發展做出過傑出貢獻的偉人。而且🤽🏻♂️,科學史家們通過他們的研究工作,在描繪科學家的形象時,也摻入了他們自己對於科學和科學家的理解;在勾勒出這些科學家角色的同時,也表現了他們心目中對於科學及科學與社會之關系的認識✋🪈。但是,隨著科學在當今社會中所起的作用和影響日益巨大,對於科學和科學家的關註早已不再僅僅局限於像科學史家這樣的學者範圍。自然,科學家的形象也不僅僅只出現在那些由科學史家們撰寫的歷史和傳記著作中🍜。
這裏🦸🏼♂️,我們主要討論的💁🏻♂️,就是被兩位戲劇大師從其堪稱當代戲劇經 典的代表作中搬到舞臺上來表現的物理學家的角色,並將由此展開一些相關的議論。
伽利略與《伽利略傳》
首先👩🏼🦲,是德國戲劇家布萊希特及其《伽利略傳》。對於布萊希特這位戲劇大師的名字,我們不會感到陌生。他不僅以其戲劇創作✋🏼,而且以其獨創性的戲劇理論體系蜚聲於國際戲劇界𓀖。《伽利略傳》是布萊希特的主要代表作之一,據說它體現出了布萊希特的哲理思想和史詩戲劇風格,被研究者們譽為是布萊希特戲劇的皇冠𓀕,是代表一個時代的戲劇名著。自此劇問世以來👩🏽💻🫄,它在歐美國家的舞臺不斷上演,人們將它與莎士比亞、席勒、易蔔生的不朽劇作並視為當代傑作👨👨👧。在我國,上世紀70年代末👩🏿🍳,此劇也曾由中國青年藝術劇院的藝術家們搬上舞臺,而且是粉碎“四人幫”之後在我國話劇舞臺上演的第一部外國當代戲劇名作。遺憾的是,幾年前👪,在一次座談會上👘,對筆者就此劇復演可能性的詢問🧒🏼,當時青藝負責排演此劇的導演回答說🙋,限於目前的條件和演員情況,短時間內幾乎沒有可能讓我們再度在國內舞臺上欣賞到這部世界名劇🏡。
在科學史上👮🏽,伽利略常被稱作近代科學之父。關於這位近代科學開創者的故事6️⃣,人們更是耳熟能詳。正是伽利略,通過揭示亞裏士多德運動觀中的錯誤👈🏽,正確地解釋了力與加速度的關系🥕,研究了慣性定律🤰🏽,發現了速度疊加原 理和運動的相對性原 理🗼,並且總結出了自由落體定律💄,從而為近代力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也正是伽利略最先將望遠鏡對準了天空,為哥白尼的“日心說”提供了證據🐌🎵。他的《關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和《關於兩門新科學的對話》是近代科學的經 典之作。他開創的結合數學與實驗方法進行科學研究的傳統💁🏿,直至今日仍為科學界所遵Ñ 。更不用說他因宣傳、論證哥白尼的日心體系學說而被教會審判並被迫“認罪”👭,幾百年後才被教會“平反昭雪”。所有這一切,使得伽利略成為科學史上一個獨一無二的重要角色。
戲劇中的科學形象
雖然身份是藝術家🤘🏽,是世界級的戲劇大師🫗,布萊希特卻並不忽視科學。在其戲劇理論論著中,布萊希特經 常提到“科學”這個字眼。他曾指出🙇🏿:“戲劇藝術,只要它是一種表現重大題材的戲劇藝術✌🏼,就不可避免地要同科學發生越來越密切的關系。”“具有決定意義的新的轉變是🔅,戲劇藝術就其功能來說類似於科學👨🏽🚀。這一點並不是很容易理解的🛁,它遠遠不只是利用科學知識的問題。”盡管他的這些言論更多地是指戲劇藝術與科學的關系🦹🏼,強調正確地運用現代科學對於戲劇有不可估量的益處🈸,但也許正是由於這種對於科學的關註與思考,使得布萊希特能夠運用其藝術天才🥺,以戲劇的形式來表現物理學家伽利略的歷史形象🏂🏿。
有趣的是,布萊希特的《伽利略傳》這樣一部歷史劇🌈,倒並沒有像當今影視圈拍攝歷史題材作品那樣🕵🏻♀️↖️,引起眾多關於“真實”的歷史與藝術表現之矛盾的爭議。人們似乎更將其作為一部藝術作品來對待。其實🤏🏿,布萊希特確實是嚴肅地對待這一題材,在充分尊重歷史的基礎上👉,通過出色地發揮藝術家的想象力💅🏿,構想出生動的戲劇場景和人物對話。在此劇中,重點表現的是從伽利略利用望遠鏡觀察天空👩🏼✈️、發現支持哥白尼理論的證據開始,到與教會發生沖突🥸、受到宗教裁判所的審判並被迫宣布放棄自己的學說,最後又寫出《關於兩門新科學的對話》,創立新物理學的過程。鑒於人們對伽利略故事的熟悉,這裏對劇中生動的情節不再一一介紹了。這裏🚴🏿♀️,我倒是想討論一些與情節相關,但卻又是在情節之外的話題。
基本上,伽利略不再以傳統的形象,而是作為一位“新時代”的創立者的形象出現在劇中。用布萊希特自己的話說👨🏽🦲:“劇本表現的是一個新時代的破曉👨👩👧👦,並試圖去改正對一個時代破曉的一些偏見。”他要表現的是“一個新時代的不加粉飾的圖畫 ”💁♂️🚣🏿♀️。在劇中,伽利略的角色並不是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超人”,相反,除了對探索科學真理的執著之外🚱,伽利略也是一個凡人👊🏿,他愛吃,“當吃好飯喝好酒的時候常常出現靈感”,他經 常為金錢的拮據而操心🧏🏻,甚至不惜拿他人發明的望遠鏡冒充自己的發明呈獻給威尼斯共和國來換取提薪。當為了宣傳論證地球繞太陽轉動而被宗教裁判所審訊,在看到刑具後,他只因害怕肉體上的痛苦而放棄了其學說。但是🍤,這些凡人的弱點並沒有削弱伽利略作為近代科學創立者的光輝。在布萊希特筆下,伽利略畢竟是理性的代表者。正是基於這種人類的理性🧔🏼♂️,1610年1月10日,伽利略通過望遠鏡的觀察,使“人類在她的日記裏寫上:廢除天堂”。“我們為真理做了多少工作🍤,真理就能獲得多少勝利🐵。”
布萊希特和他的時代
布萊希特寫作《伽利略傳》時,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爆發的1938年秋,這也是他流亡國外的第六個年頭🔁🦵🏻。他只用了三周的時間便完成了這部傑作。關於此劇寫作的背景與動機🤸🏻♂️,在他對劇本的註釋中也可以看出🐁:“我是在為三百年前那個科學與藝術繁榮的時代而忙碌嗎?我希望不是那樣。”“當迅速增長的黑暗籠罩著一個狂熱的世界的時候🫎,四周是血腥暴行和血腥的思想,有增無已的野蠻無限地在一場最大最可怕的戰爭中進行著,在這樣的時候,人們要采取一種適合一個幸福時代轉折關頭的立場是困難的。不是一切都說明黑暗來臨而一個新時代還沒有開始嗎?難道人們不應采取一種適合他們迎 著黑暗前進的立場嗎?”如果意識到此劇是在這樣一種特殊的背景下寫就的,從劇中人物的那些警句名言般的臺詞中🫃,我們就不難以雙關的方式體會出作者的匠心獨運🏂🏽:“需要英雄的國家是不幸的。”“理性的勝利只能是有理性的人的勝利。”“當我們知道下跪的規律最重要的時候,新自由落體定律又有什麽用呢👼🏻?”“誰 不知道真理,他只是個傻瓜🪬💂🏼♂️;但誰 知道真理,卻把真理說成是謊言💂🏿♀️,那他就是一個罪犯👩🏻🦱。”在對劇本的說明中,布萊希特還特意指出:“在這個劇本裏,教會主要是作為官府來表現的;就典型的意義來說,教會的權貴相當於我們今天的銀行家和議員🕠。”
布萊希特創作《伽利略傳》之時,也正值物理學家發現了原 子裂變之時。所以有人認為🔛,新的科學成果用來造福人類還是給人類帶來災難🏌🏽,這個社會迫切需要回答的問題也是啟發布萊希特創作此劇的一個時代因素。不論此說是否可靠,但確實正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接近結束時,美國的原 子彈在日本爆炸後👇🏿,布萊希特改寫了劇本的第二稿(後又於1955年作了第三次修改)。布萊希特在此劇於美國上演的結束語中🤞🏻,就談到了美國在日本投放原 子彈的背景,並明確地指出🫸:“這是一個勝利,但這也是失敗的恥辱。隨後就是軍人和政治家對巨大的能源保守秘密,他們激怒 了知識界➔。研究的自由,各種發現的交換💌,研究家的國際合作被官方停止了📃,人們對他們產生了強烈的懷疑。偉大的物理學家們逃離為他們的戰爭政府服務的崗位🤘🏽,而接受一個教職,迫使自己將時間消磨在基礎理論教育上。”從而,我們也就不難理解在最後的劇本中🧑🦲💪🏽,第十五場的提示裏出現了這樣的字句🚵🏼♀️🤛:“你們要保護科學的曙光啊✶,使用它,不要濫用它,不要濫用它啊🍃,一場火災會把我們全都吞噬,啊,全都吞噬👨🏽✈️。”在全劇臨近結束時,布萊希特也借伽利略之口說道👨🏻🏫:“我認為科學唯一的目的就是減輕人類生存的苦難。當科學家們為利欲熏心的權貴們嚇倒👨🚒,滿足於為積累知識而積累知識,科學就會變成一個佝僂病人🧑🍼。那時你們的新機器就只能意味著新的災難✴️。”讀到這些臺詞🤢,我們不禁會聯想到科學史學科的奠基者薩頓,大約正是在布萊希特寫下這些話時ℹ️,科學史家薩頓也在他的著作中嚴厲地譴責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把科學的成果濫用於殺戮人類👨💼,嚴厲地批評那些只管研究🤳🏽,不問政治🧑🏽💼,從不關心歷史的“技術專家”。在這裏我們看到👧🏽,在對科學技術成果的社會應用問題上🤟🏿🕵️♀️,藝術家與科學史家是怎樣從不同的職業道路走向同一方向。實際上,可以說🤛🏼📘,一切有良心和社會責任感的知識分子對這種問題都是不會視而不見的。
關於該劇的一些軼聞
講到這裏👦🏻,我想插入一段前幾年我在劍橋作訪問學者時所看的另一部有關伽利略的戲的故事。
英國劍橋有異常豐富的各種文化活動。城市裏👩🏼🦱,除了幾家放映商業電影和藝術電影的電影院之外,還有若幹家劇院🕟🤦♂️,各種專業與業余的演出連續不斷。常規意義上的演出🏃🏻♂️,我曾看了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和《馬克白斯》👩🏼🌾,威爾弟的歌劇《托斯卡》等等,水平確實很高,但卻也覺得正常。但是由劍橋大學天文協 會的業余演員表演的《伽利略🦼😮💨:真實的故事》這部戲,卻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它與布萊希特的經 典名作《伽利略傳》又有所不同🧔。事實上,《伽利略:真實的故事》是一部音樂劇,而且🚤,據了解情況的人介紹,其作者摩爾還是一位很有名的作家和業余天文學家🚏;其演員,都是劍橋的學生。
也許有些宣傳的意味🌇,在廣告中,他們是這樣說的:“我們都知道伽利略被教會所迫害🆑,並被迫收回他關於地球繞著太陽轉的理論。我們都錯了!這部戲劇告訴你有關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伽利略的生活的真實故事。”在劇作者的說明中,也提到他曾看過布萊希特的《伽利略傳》。而後🤸🏼,他自己又通過梵蒂岡的朋友找到一些以前被教會隱藏的文件,於是得知,伽利略不僅僅是因為運動的地球理論而受到譴責,而且是因為他掌握了一個秘密🐖,如果把這個秘密公布於世🪿,就會損害主教本人的權威🤾🏻。其實看了之後,發現與後來科學史的研究相比,劇作者也沒有爆出什麽真正的大冷門。整個戲確實是圍繞著伽利略利用望遠鏡得出的發現以及對哥白尼“日心說”的支持🏫,以及這些行動與教會的矛盾展開,並且把教會中人事的矛盾與糾葛和伽利略遇到的問題聯系在一起📸♘。如果從嚴格的科學史的眼光來看,甚至於此戲還有些大可爭議的問題,例如把本有爭議的比薩斜塔實驗也置於其中¡ ¡ 當然,從劇情安排上來講倒是恰到好處。
像許多通俗的音樂劇一樣🔜,這部戲也充滿了笑料,例如,當伽利略把望遠鏡(在這一點上,與布萊希特一樣,劇作家特意突出了伽利略把望遠鏡說成是自己發明的這一細節)展示給主教,讓主教用它去看天上的星星時,主教的興趣倒不在天上🙍🏼🕢,而是常常乘伽利略不註意時,把望遠鏡轉向,去看鄰居的大腿🚶♂️,如此等等。音樂也非常流暢🧕🏻,動聽。看看現場的觀眾,幾乎都是很興奮、享受的樣子🤱🏼。總之💇🏻,至少對於普通觀眾來說,就其對伽利略的科學發現過程的宣傳和普及來說,甚至僅僅就以科學史為內容而讓人獲得藝術享受來說🎽,這部由劍橋大學的業余演員演出的音樂劇可以說是非常成功的👥。一個佐證就是,這部戲只演三場🍄,聽一位朋友說,他本想去看最後一場,結果全場爆滿,他臨時到劇場沒能買到票。
(文中小標題為本刊編輯所加)
(《清華人》2009-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