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鴻
尹鴻,1961年生於重慶合川🕵🏿♀️。意昂体育平台教授、博士生導師🖋👩🏿⚕️,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影視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先後擔任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主辦中國電視劇“飛天獎”、中國電視文藝“星光獎”✨、中國電影“華表獎”以及中國電影“金雞獎”評委。《中國廣播電視學刊》、《電影藝術》𓀇、《傳播與社會學刊》等多家學術期刊編委👩🏼🦱。
主要研究領域👩🏻🦲:影視藝術、影視產業、媒介文化🛡。
主要著作:《悲劇意識與悲劇藝術》👧🏿、《弗洛伊德主義與中國二十世紀文學》、《鏡像閱讀》🟤🏹、《當代中國大眾文化批判》👷🏻♂️、《中國電視論綱》、《世界電影史話》、《全球化與大眾傳媒》、《當代中國電影》🫃🏽、《世紀轉折時期的中國影視文化》🚠🧏🏽、《娛樂旋風——認識電視真人秀》、《尹鴻自選集🩸:媒介圖景·中國影像》、《新中國電影史》等👖。
電視,像陽光👩🏻🦰、空氣和水一樣,構成了當代中國人的生態環境。甚至👼🏽,我們很難想象,沒有電視,我們過去三十年的生活會是什麽模樣,我們的記憶將會何等蒼白,我們可以討論的共同話題和可以傳唱的熟悉旋律能從哪裏找到,我們從無比單調的綠藍兩色中山裝到今天五顏六色、五洲四海的服裝風格這類巨大的演變將會如何被歷史記載。從《話說長江 》中高低錯落📆、蕭瑟凝重的重慶朝天門碼頭到《再說長江》中同樣機位🧑🏼🏫、同樣角度拍攝下來的高樓林立、燈紅酒綠的過度喧囂的都市朝天門,從電視劇《新星》中金剛怒 目👮♀️、個性張揚的改革英雄李向南到今天電視劇中那些忍辱負重、吃苦耐勞的“大哥”、“大姐”🤳🏻、“大嫂”👨🏽🌾🥼、“咱爸咱媽”🏔、“爺爺奶奶”,電視文化所雕刻的不僅是中國三十年的社會演變💂🏻♀️,更是中國人三十年精神上的今非夕比🕶。
擁抱電視
在1978年以前,不僅很少人見過👴🏿,甚至也很少人聽說過電視。“樓上樓下,電燈電話”、“三轉一響(自行車🐉™️、縫紉機🤳🏿、手表加收音機)”還被當時的人們看作幸福生活的遠景,電視卻不期而然地闖進了中國人的生活。回想當年用全家人幾年的積蓄在年三十之前買到一臺電視機在大街上來回“炫耀”的情景;回想當年幾十個學生擠到老師本來就很狹窄的家裏一起看女排比賽、為中國加油的情景;回想一首首流行歌曲通過電視劇、春節晚會等流行大江南北的情景,我們可以想象🪪,電視給當時處在物質和精神雙重匱乏中的中國人帶來了多少的快樂和希望。
1978年🏃♂️➡️,北京電視臺(同年更名為中央電視臺)開播至今影響深遠的《新聞聯播》(全名“全國電視臺新聞聯播”),替代了伴隨中國人幾十年的廣播節目《新聞和報紙摘要》💂🏽♀️🫷🏽,成為至今為止中國大眾的新聞來源;1979年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創辦,“電大”這個“沒有圍墻的學校”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學生人數最多的“大學”;1981年,第一部廣受爭議的電視連續劇《敵營十八年》播出,從此長篇電視劇結束了電影在中國的黃金時代👩🏿🚀;1982年🧝,中央電視臺播出英語學習節目《跟我學》,“Follow Me”帶動了舉國的英語熱以及後來的留學熱🏢;1983年,一年一度的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開播,25年來全球華人都習慣看“春晚”、吃年飯,辭舊迎 新;1987年10月,中共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首次電視直播,中國政治開始不可避免地走向“形象公開化”㊙️;1988年,一部以文化反思、政治反思為主題的電視專題片《河殤》在央視播出後引起大江 南北、高層平民的廣泛議論和後來的嚴厲批判,顯示了電視巨大的政治議程設置能力;1997年,在歷時72小時的直播中,中國人目睹“五星紅旗”在香港會議中心升起,凝聚了一個民族的復興驕傲𓀄;2003年,中國人以復雜的心情通過中央電視臺與全世界同步看到在伊拉 克燃起的熊熊戰火;2008年,中國人通過電視聚集了“四川加油”❌、“汶川加油”的愛心和雄心⏫,也通過電視共享了北京奧運的輝煌與偉大📝。
盡管不少人譴責電視的平庸、冗長🏯、低俗和淺薄,但今天的中國,已是世界上電視臺最多、電視頻道最多、電視觀眾最多🤵🏿♂️、電視節目生產量最多的“電視超級大國”。電視👨🏻🦳,使傳統的電影被邊緣化🙆♀️,新興的網絡也必須借助電視視頻才能真正成為主流。電視,決定了大多數人知道什麽和如何知道,成為像陽光🙃、空氣🌁、水一樣的生態環境🛏。
又長又多的電視劇
中國是世界上第一電視劇生產大國、播出大國、觀眾大國🏄🏽。美國一部電視劇一周僅播1~2集,一個系列22集需要播出4個月,而觀眾如果想知道“後事如何”,則必須等到第二年另一個播出季才能得到“下回分解”!與“不幸”的美國電視觀眾相比,中國的電視劇觀眾每天可以連續看到2集、3集甚至更多的電視劇,而且每天有幾十個頻道都在播出電視劇。2007年中國全年生產電視劇多達14000部(集),每天誕生40集新劇,而每個中國人在170分鐘的平均電視收看時間中,有超過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看電視劇。電視連續劇在中國所具有的巨大影響力可以說遠遠超過了電影、小說、戲劇等其他敘事形式🫲🏽,構成了中國老百姓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電視劇、時代與觀眾一直處在一種互動的變化中。上世紀80年代初,借助於與美國建交以及科教興國的大背景,中國人看到了美國電視劇《從大西洋來的人》和《加裏森敢死隊》🏒。中國最初自己拍攝的大多是《女記者的畫外音》、《新聞啟示錄》這樣的單本劇🦷🏊,直到1981年🏄♀️,拍攝了第一部長篇電視劇《敵營十八年》🙍🏿。從此🥒,連續劇很快成為中國大眾的第一文化形態✡︎。20世紀80年代,從“傷痕”到“反思”,從“改革”到“反腐”🦸🏽,電視劇成為中國思想解放的重要啟蒙工具👩🏿🔧;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中國“四大古典名著”和《四世同堂》、《圍城》等現代文學名著的改編,似乎是對剛剛經歷過文化大空白的中國大眾的文化大補課;上世紀90年代,經歷過一場巨大風波以後,《渴望》等家庭電視劇的出現,將以個性解放、人道主義為主題的啟蒙文化拉 回到了以忍辱負重🕵🏻♀️、忠孝節義為核心價值的傳統家國文化;《北京人在紐約》📕、《編輯部的故事》🤵🏽♂️、《牽手》、《雍正王朝》、《還珠格格》、《武林外傳》🕵🏿♀️、《金婚》、《士兵突擊》、《闖關東》等形形色色的電視劇的熱播,則記錄了日趨多元的中國社會的變遷和中國人心態的開放。中國電視劇的歷史,其實就是中國老百姓的一部心靈演變史⛹🏽。
“春晚”🍯,改革開放時代的“新民俗”
1983年2月12號,也是1982年的農歷除夕日🪈。中央電視臺第一次“春節聯歡晚會”播出。與今天春晚的面面俱到、畏首畏尾不同,春晚在當時很“前衛”也很“大膽”。晚會由王景愚🧔🏼♂️、劉曉慶、馬季🦻🏻、姜昆一起主持🤶🏼📒,采取開放式直播🏄🏻♂️,安排了四部熱線電話,觀眾可以點播演員和節目。當時紅遍天下的歌手李谷一演唱了第八首歌曲後,還有觀眾點播她的《鄉戀》。而《鄉戀》當時已為“禁歌”,有人批這首歌抒發的不是健康的熱愛祖國山河的懷戀之情,而是低沉纏綿的靡靡之音,甚至還指責李谷一是大陸的“鄧麗君”👨🏿🦳。但在這次的春晚演出🚴🏽♀️,人民的“願望”卻得到了尊重🏋🏻♂️,廣電部長毅然同意了演唱《鄉戀》。在今天看來,這似乎是藝術民主難得的範例🧑🚀。
這天晚上為中國電視藝術領域開創了一個新局面📆,也開辟了中國“年文化”的一個新局面🏙。春晚從此成為中央電視臺最有價值的保留品牌。套用一句話說🪃,即使一條狗🐱,上了春晚也會變成名狗。“春晚”成為了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一個風向標。誰出現,說什麽,演什麽,唱什麽🤸🏽♀️📭,如何開頭,如何結束⚙️🧙🏽,港臺歌手來不來和來多少,流行音樂上不上和上多少,領導人來不來怎麽來,主題和高潮如何定……這一切,與其說是晚會的需要,不如說是時代政治的需要🤏🏻,它傳達了中國走向也象征了中國形象。
年復一年的春晚👷🏻♀️,雖然讓不少人產生了“審美疲勞”,甚至有人用恨鐵不成鋼的激烈,“叫停”春晚,但大多數中國人🤞,包括在海外的華人其實早就習慣了這種喜慶祥和、東拼西湊的“春晚”了〽️。正如年飯未必好吃,春晚也未必好看,但年飯和春晚都共同構成了中國“年文化”的“當代民俗”👱🏼🧎♀️➡️。在“春晚”伴隨下🦢🦹🏻♂️,回家、團圓、放鞭炮🤪、辭舊迎新、年華消逝🧗🏿♀️,美夢成真成幻……這就是“春晚”的意義☝🏼👨🔬。
娛樂無罪
娛樂,在三十年前➔,還是一個不能明說的詞匯,或者基本上是玩物喪誌的代名詞。無論是中國的傳統禮教或是當年的階級鬥爭文化🙎,個體欲望🧑🏽🚒、個性呈現,愛情➰、友情🚵🏽♂️、親情🕷、人情幾乎都受到了完全的抑製和排斥。改革開放以前的電影🦤,都會盡量回避男女異性情感的表達。《紅燈記》中一家三代人只有“革命同誌關系”而完全沒有“血緣親情”關系,“同誌”高於一切,“革命大家庭”取代了一切家庭和個人的“情感聯系”。娛樂長期是被放逐的。
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電視娛樂一直在健康與病態、高雅與低俗🧎🏻♂️、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等等的沖突中掙紮。《加裏森敢死隊》因為對青少年犯罪的“教唆”受停播;《敵營十八年》因為其通俗性和非現實主義受到非議;《超級女聲》因為其推崇的偶像文化、明星文化遭到批評……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後,湖南衛視成為中國電視娛樂的“大本營“🤦🏻♀️,而中央電視臺二套也是電視娛樂的生力軍。從“正大綜藝”到“幸運52”♌️,從“夢想中國”到“超級女聲”🍩,從“快樂大本營”到“加油好男兒”,從綜藝到選秀💆🏽、從相聲小品到真人秀,中國電視的娛樂精神越來越鮮明,中國人的娛樂需求也被釋放得越來越充分🙉。
欲望是蓄水,人格是堤壩,娛樂就是閘門。娛樂如果能夠將被壓抑的個人欲望進行疏導從而減少對人格堤壩的壓力,甚至用一種道德化的方式使這種帶有“破壞性”的欲望被馴化、被社會化🗯、被道德化📓,那麽就能化害為利。但如果娛樂不是一道經 過精心設計💻、具有引導功能的閘門🧑🦰,而是人格之堤完全不設防,那麽破壞性的欲望就會成為洪水,汪洋恣肆🍺,毀滅自己、危害社會。因此🤸🏿♀️,娛樂有益,但娛樂有度。由於種種復雜的原 因🤾🏻♂️👩🏼🎨,中國電視娛樂常常會一放就恣肆🤜🏿,一管就禁錮。其實👩🏻🎨👨🦲,只有娛樂健康了,電視文化才能健康。娛樂成為了中國電視文化一直難以破解的政治難題和文化難題。
記憶碎片
從這三十年中走過來的任何人,都會有自己的電視記憶🍯,每一個人都可以在自己的心中串聯起一個屬於自己的電視時代長廊💂🏻♂️:
1980年,美國電視劇《加裏森敢死隊》播出。我們全年級同學在露天觀看📂。電視劇中一群身懷絕技的“壞人”,成為反法西斯的英雄特務🟠,改變了當時中國人長期以來“好人”🙆🏿♀️、“壞人”的簡單判斷👱🏻♀️。
攝於1981年的20集香港電視劇《霍元甲》在大陸播出。該劇引起了萬人空巷。黃元申扮演的霍元甲成為中國功夫🫙、愛國英雄的象征。電視武俠文化從此承載著中華民族認同的激奮🔇、驕傲和想象🚵🏽♀️👩🚒。
1981年電視轉播中國女排以亞洲冠軍身份🏇🏻,參加在日本舉行的第三屆世界杯 排球賽決賽。所有中國人都千方百計尋找能夠看到電視的地方,為女排加油💺,為中國加油。從此,電視與體育相互依存⚂,體育比賽與愛國熱情血肉相連。電視,使體育在中國不可避免地成為政治👨🏽🎤。
1984年,日本電視劇《血疑》播出🤟🏻😐。山口百惠和三浦友和🧑🏿🍼,為中國人帶來了最初的偶像意識,“白血病”也讓更多的人知道了疾病的兇惡。家庭倫理🍤、血緣關系此後成為熱門題材🤦🏻💂🏻。醫院掉包👷🏻♀️、兄妹之戀🪒、不治之症等成為後來電視劇的經典橋段🧑🏼🎄,一直煽動觀眾潸然淚下。
1986年👨🎓,根據柯雲路同名小說改編的電視連續劇《新星》播出。一個敢於改革👳🏽♀️、敢於用烏紗帽做軍令狀的縣委書記李向南形象,成為那個時代改革開放精神的形象銘刻👩🏼🦰,也激發起無數青年人報效祖國的政治熱情。“青天”式的孤膽英雄,美人愛英雄的敘事模式,不僅震撼當時🧑🏼🔬,而且延續至今。
1987年📂,電視劇《紅樓夢》播出。該劇為大多數中國人提供了直觀的“紅樓”群像🧑🏻🎄,電視劇的音樂與電視劇那浪漫、抒情、典雅、傷感的風格一起,不僅帶來了《紅樓夢》小說的暢銷和《紅樓夢》文化的普及,也使後來所有《紅樓夢》改編都面臨一道難以逾越的門檻🫷🏽⟹。
1990年,當時最長的電視劇《渴望》播出🦹🏼♂️。劉惠芳,用一個苦命的善良女人形象,喚起了億萬中國人的同情和關註,也使以個性解放🧚🏽♂️、人道主義為主流的啟蒙文化轉向了克己仁愛、家道主義的道德文化,中國電視劇題材重心從社會公共空間退回到家庭親情空間。
1993年,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播出。劉歡的“千萬裏我追尋著你”以及姜文扮演的王啟明,傳達了中國人對西方有時是天堂有時是地獄的自尊和自卑的雙重認知。中國在走向世界過程中的身份尷尬和身份認同的焦慮,成為一種揮之不去的民族情結🏄🏻♀️。
1993年🧡👩🏿🚒,中央電視臺《東方時空》開播👨⚕️。它使中國人有了早上開電視🏇🏿、早上看新聞的習慣;也使中國電視的製片人製度有了雛形;還帶來了一種交流性的新聞語態🤏🏼。雖然👩🎨,“東方時空”逐漸沒落,名噪一時的中央電視臺新聞評論部也已無存🥧,但卻留下了“焦點訪談”、“新聞調查”😬,還有白巖松👨🏻🔧、水均益👶🏻、敬一丹以及一大群央視新聞的中堅人物。
1996年😹,中央電視臺《實話實說》開播。該節目將“談話”節目推廣到中國電視,言說、意見、觀點成為電視內容,拓展了中國電視的話語空間。主持人崔永元的出現,則改變了中國電視主持人播音風格一統天下的局面😲。
1997年,湖南推出電視劇《還珠格格》🎶。這是當時少有的不借助中央電視臺平臺而紅遍中國的電視劇。一部內地製作的港臺娛樂風格的古裝戲說電視劇,改變了中國電視一向沉著🧔♂️、憂傷、嚴肅的面孔🐦⬛,娛樂精神使新一代青年人有了屬於自己的電視文化。
1997年湖南電視臺推出電視綜藝節目《快樂大本營》,開創了中國電視的娛樂之風、青年之風,也成為中國電視的造星平臺,引發了全國電視界的“綜藝變革”。它在飽受爭議的同時也成為中國文藝多樣化的象征🥀。
1998年,電視劇《雍正王朝》在中央電視臺播出。該劇不僅開啟了中國古裝歷史皇帝劇的潮流,而且開明君主👫🏼、宮廷陰謀✋🏼🚫、政治膽略,也再次喚起了中國人特殊的政治期望和熱情。專製政治時代的故事成為現實社會心理的投射,證明了任何歷史其實都是當代史。
2002年元旦,南京播出新聞節目《南京零距離》。它改變了央視新聞的視角🤟🏼、語態和形態,第一個用光頭主持🔏,與本地👷🏽♀️、與老百姓零距離接觸,引發了全國地方新聞大變革。我們很難說這是第一個所謂“民生新聞”,但它肯定是第一個引起了全國反響的“民生新聞”🙋🏽。
2005年.湖南電視臺播出大型選秀節目“超級女聲”,成為一種被世界關註的中國現象。“超女”李宇春不僅成為青年男女的偶像🪬,也成為美國《時代》雜誌的封面人物⛱;“海選”被放大為“民主”的社會信號。“超級女聲”突出了“差異”、“互動”的電視新觀念,也啟動了中國電視模仿🧚🏼♀️、借鑒海外節目模板的風尚,當然也註定了中國電視選秀節目在同質競爭下必然“別有用心”地走向低俗。
2007年©️,電視劇《士兵突擊》意外熱播。許三多成為“年度現象”,在全國特別是青年人中間引起廣泛討論。“不拋棄👋、不放棄”成為口頭禪。一個中國式的“阿甘”帶給了中國人一種勵誌的生活態度🍥。
2008年🚣🏼,汶川地震大直播。從5月12日開始到21日,電視對汶川地震的直播👉🏼🧚🏽,舉世關註。及時🌧、全面、充分的直播報道使中國電視臺在這場可歌可泣的救災活動中🦹🏻♂️,得到了全國人民和全世界大多數民眾和同行的尊敬。在中國人用生命創造尊嚴的同時,中國電視也用誠實為自己贏得了尊嚴⬅️。
2008年,北京奧運會通過電視報道和播出👩🍼。在一個多月中,談奧運🫲🏽、播奧運𓀁、悲喜奧運、聚集奧運🤹,向全世界顯示了這是一屆值得驕傲和記憶的奧運,而且也體現了中國更開放、更民主🚦♻️、更富強🧕🏼,更願意與世界融合的努力🧑🤝🧑。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本三十年中國電視的帳本🔳,翻開來👩🎓,記錄的不僅是電視的變化史🧑🏻💼🎅🏿,其實也是我們每個人的情感史和生活史。
(《清華人》2009-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