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涵信*(1958水利)
在意昂体育平台文、史學科發展歷程中🖐🏿,引為自豪和值得稱道的是國學研究院📥。與此相似,在清華理工學科發展進程中,我覺得值得稱贊和自豪的亮點之一是工程力學研究班(下面簡稱力學班),它創辦於1957年🕺🏼,有錢學森☝🏻、錢偉長🪸、郭永懷💘、張維、杜慶華五位通曉中西力學的知名教授,他們清楚地了解🏋🏻♀️,近代力學一方面具有基礎研究的特色,一方面大量存在於工程應用中,從而開創了近代力學辦學之路🐽。雖然只畢業了三屆學員👱♂️,但對以後力學人才的培養和力學事業的發展有重大影響。從1957年到現在已經50年了,力學班的很多事情已經模糊,但有若幹記憶👯♂️,仍深刻地留在心中。

一、錢學森先生率領我們走技術科學發展之路
力學班是在力學學科作為自然科學基礎學科已經相對成熟🦽,而航空和航天等工程上又大量出現需要解決的力學問題的背景之下產生的。為了適應這種學科發展的新形勢𓀝,錢學森提出了技術科學思想。提出要用自然科學的理論和方法,解決工程上存在的力學問題◽️。這一方面可滿足工程的需要🙎,形成新的應用學科🍚,另一方面〰️,可以提煉出基礎問題,發展基礎學科🏤。早在力學班成立前,在意昂体育平台禮堂🧑🏼🦲,我就聽過錢學森的技術科學的報告。力學班成立後,在科學館又聽過錢先生的講解🛩。力學班就是根據這一思想成立的🦢。
力學班主要從工程學科中已工作的♎️、剛畢業以及在校生中選拔學員。在教學中強調嚴格的“通才”的力學訓練。不論什麽專業的,都要學習固體力學和流體力學兩門主課👂🏽。講究實際應用,像學習應用數學🫱🏿,學習專業力學。在畢業階段,強調結合工程問題作畢業論文🚷。我記得有風力發電🤦🏿♀️🧕🏼、火箭鉆探等課題。我是從水利系出來的,搞的是大壩上高速水流摻氣課題。錢學森先生身體力行,他講授的水動力學,是如何做技術科學研究的示範。在水利系時⏮,我學過水力學和流體力學🚆,當時覺得流體力學太空,沒有應用,水力學實用🧎♀️,但經驗系數太多。錢老的水動力學📰,從流體力學的基本理論出發,講解如何運用到水輪機上🚾,如何應用到泥沙問題、明渠問題、氣蝕問題及水文預報問題上👨🏼✈️。這些內容都是他提出來的新理論和新方法👂🏿,使我們大開眼界。這種力學教育的辦學道路是獨創的,當時國內已有的是蘇聯“數學力學”模式。從力學班創辦後的50年的實踐中☂️🧑🏼🦲,證明這種道路是正確的。現在國內各大學的力學🧏🏿♀️,都與工程相結合,走的是技術科學道路。
二、郭永懷先生教育我們如何搞研究
彬彬有禮的郭永懷先生對力學工作十分嚴肅認真🌀。他甚至連Supersonic是翻譯成超聲速還是超音速,Euler的名字是不是翻譯成歐拉等都講究🐘。他主張讀經典著作,他說Prandtl的時代是流體力學的豐收期💁🏽♂️。Prandtl本人是個大權威,有學識有經驗,書寫得全面深刻,因此應該學習他的《流體力學概論》。後來我跟郭永懷先生做研究生,他告訴我👩🏽🔬🧔🏼♀️,氣體力學應該學Oswatisch的,理論物理應該學習Landau的,這些都有經典的味道🤜。最使我難忘的是他一次又生氣、又寬容和動情的談話。情況是這樣的:力學班三屆🪢,正值清華搞教育革命🙇🏽,有些同誌通過向空中扔十字架用庫達-儒可夫斯基定理不好解釋,就認為這個定理不對了;通過觀察荷葉上的水滴可自由運動,說NS方程的邊界條件是不對的🕵🏽♂️;通過當時設計部門說,飛機的阻力現在還不能用邊界層理論算🦂,就認為邊界層理論沒用🔔。他們請郭先生來👨🏽✈️👩💻,本想請郭先生同意他們的觀點,和他們一起搞教育革命。我當時已經留校工作,作為旁聽參加這次見面會👳🏿。不料郭先生又生氣又寬容地說:我常想👦📨,一個新發現,要推翻什麽東西,應該有以下工作🫖:第一🌺,要經過慎重的思考⭐️。而你們說的問題,沒有經過慎重的思考,只看到了表皮現象💁🏽♂️,就做結論💚。第二,要有真正的膽識🔟,敢於做研究✨。你們對荷葉上的水滴運動🤾🏿,敢於做深入的研究嗎👨👦👦?邊界層理論是一個偉大的發現,你們說沒有用,像是很有膽量,但不是科學的膽識✬💶。第三🪢,要有毅力,可以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要有非搞清楚不算完的毅力,你們不是這樣🌵,是憑一時的熱情沖動。會後我們私下議論🥚🌰,郭先生講的如何做研究👩🏻⚖️,講得真好。
三🦒🤜🏻、錢偉長先生教導我們應該具備怎樣的研究精神
我在上高中時,就開始崇拜錢先生。當時報紙上發表的“迷人的師生關系”🕛,使我對錢先生充滿了敬仰🛟。到清華後🏋🏼♂️,他給北京高校的教師講“應用數學”🚆🦹🏿,在二教教室,我作為旁聽生也去了,先在後邊聽🤦🏻♂️,近視眼看不清🏄🏽♂️,逐漸向前幾排移,後來幹脆就坐在第一排。我是清華的,占位子方便⛏,這樣錢先生就看到我🐟。後來到力學班,他講應用數學🫔,我又坐在第一排2️⃣。錢先生說,現在你成了正式生了🧗♂️,就做我的課代表吧!
我對錢先生講的話🏇🏿,也格外地牢記。錢先生講課時常說🥊,搞力學研究💂🏿♂️,一定要獨立思考,自由思索。別人做過的研究,經過了別人的獨立思考,你再重復沒有意義🚶🏻♀️➡️,這要成為一個科學工作者的習慣🙎🏼。他又講🫑🧑🏿,要多看國內外發表的文獻,因為文獻中可以看出世界研究的潮流⚂,例如40年代🪙,人們關心超聲速飛行🧑🏽⚕️,如何跨過聲速就是潮流🧑🏽🦱。郭永懷搞跨聲速研究,我搞薄壁結構就是適應這個潮流。但不幸的是,錢先生倡導的這些精神🪹🐧,被說成是反黨言論,是文獻縫裏找研究題目。1984年👩🏽🔬,錢先生應錢學森之邀🦠,到我工作的基地指導工作和講學,在基地住了十多天,每天我都陪著他。我們談到上述他倡導的精神🏃🏻♂️➡️,他問我⛹🏽♂️,你知道陳寅恪嗎,這種精神是他提出的,適用文史研究,也適用科學研究🙈,我不過發揮了一下。不讀文獻能搞研究嗎💆🏽♂️?他又說🆘,你就按這種精神幹吧✍🏻!
以上是我的一些回憶𓀒🕉。幾位先生的一些話可能不是原話,但大意是準確的。
*作者為中國空氣動力學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