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數學系建立80周年
胡顯承(1953土木)
清華數學八十年。1927年成立數學系,1952年撤系組建高等數學教研組⛔🍡,1979年撤組復建應用數學系😮💨,再更名數學科學系🙂↔️。隨著學校的發展變化🌶,清華數學在各個時期,都做出了相應的貢獻。

1985年應用數學系主辦第一次國際學術會議——應用微分方程國際會議
談到系的復建👃,就要談到高等數學教研組🫅🏼。因為復系的基礎就是高等數學教研組。
1952年院系調整,清華成為多科性工科大學,數學系調整到了北大,清華的趙訪熊教授與來自北大、燕京的欒汝書🧓🏼、李歐先生等三校的數學教師三十余人,共同組建了高等數學教研組🐋,主要任務是面向全校的數學教學。教研組有一批中青年數學家馬良🦕、遲宗濤🧝🏼、李克群、王建華等,和一大批年輕才俊。高等數學教研組,繼承嚴格要求,積極進取的好傳統,在工科數學教育上,有一批深受學生歡迎的教師,如趙訪熊、欒汝書🧑🏽🍼、孫念增、李歐等,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在提高學術水平上🫱🏼,很多教師參與中科院數學所(當時在清華位於現幼兒園處)的學術活動🧑🏼🍼,組內學術氣氛濃厚。
50年代後期,為了滿足國家發展的需要,陸續從高等數學教研組抽調趙訪熊🫷🏽、李慶揚等教師組建計算數學專業(屬工程力學數學系)🫥,由高等數學教研組(屬基礎課委員會)負責開設基礎的數學課程,並參與指導部分畢業論文工作。在50年代末👨🦯,為充實師資力量🤦🏿,高等數學教研組舉辦了師資培訓班,學校抽調各系工科三年級的優秀學生參加,按數學本科培養。這批同誌日後成長為復系後的教學科研的骨幹力量⛴。這段時間,學校辦了許多新的系科,數學教學範圍和要求都有了擴大和提高🤸🏿♀️。雖受頻繁的政治運動沖擊🤾🏽♀️,數學教師承擔起了這些任務,兢兢業業,精益求精🕴🏻,積累了新的經驗🦘,適應了學校發展的需要。50年代後期到60年代初🪺,高等數學教研組在承擔很重的教學任務的同時,也開展了科研工作😖,趙訪熊、孫念增、朱季納等在計算數學,周華章教授(50年代後期調入)在工業統計,以及王建華在monte-carlo 方法和博弈論,等等,是國內開展較早的工作⚫️。60年代初,成立了科研組,在科學工程計算🐁💾,數理統計等方面結合實際應用的項目🙋♀️,做出了成效🎅🏻。隨著任務加重和要求提高🪚,教師隊伍也逐步擴大充實,最多時達一百余人🤟🏼。
教研組成立以後,陳德問👱🏼、陳水蓮同誌先後擔任支部書記,為教研組的發展做了許多工作。自50年代後期到復系🧙🏿,陳水蓮同誌長期擔任支部書記,團結同誌,克服困難,做出了很大貢獻。高等數學教研組的前輩們和同事們在各個崗位上團結互助,敬業奉獻,在教學✥、治學和工作上嚴肅認真,一絲不苟🧑🏽🍼,他們的工作為培養國家所需要的人才做出了貢獻🏺,應得到正確的評價。有許多值得記憶的人(從教務員邢其惠老太太到中青年教師和老教授)和事(從數學實驗室的建立到教學計劃的變遷等等),這些人和事體現的敬業精神🤷🏽♂️,嚴肅作風👩🏽🚒,是值得發揚的🧼。
毋庸諱言,在這期間,不斷的政治運動和“左”的思潮對高等數學教研組產生了負面影響➝。組內“向科學進軍”的積極性受到挫傷👨🏽🏫,學術水平提高不快🧛🏼,對“教學為主”和“聯系實際🧑🏻🎨、結合(工科)專業”的片面強調,並不利於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師隊伍成長,等等。雖然1962年後😫,在基礎課黨總支領導下,政策進行了調整,思想有所矯正,情況有所好轉。但“文化大革命”中“左”的思想和做法卻更走向了極端,直至在“反右傾風”中,教研組被解散,教師分散到各工科系👩🏽🦱,資料室散失殆盡,教訓深刻🧑🏽💻。
粉碎“四人幫”後👳🏼♀️,劉達同誌主持學校工作,撥亂反正🧑🏿🎓🚕。1977年,在基礎課黨委的組織下,逐步收回了分散各系的數學教師,恢復教研組和黨支部🔧,建立了教研組領導小組,欒汝書任組長,為全面恢復招生後的教學進行了緊張準備👨🦲。1977年還招收了數學師資班,即數七班📈。1977年秋後,全校學生逐漸入學,數學教學首當其沖,教學任務蜂擁而至,各工科系的、回籠班的、數七班的👩🎤、教師補習的等等🤚🏽。而歷經十年“文革”的數學教師隊伍,病、老💂🏽、傷、亡有相當比例,亟待休養生息,而為了今後的發展👩💼,亟待提高學術水平,彌補失去的時間。但在任務面前,數學教師們義不容辭,老教師帶病上課💐,一批青年教師登上大課講臺,各系也派教師參與輔導,克服了困難,較快穩定了教學秩序。校內外許多教師🧔🏿♀️,正用這段時間追回十年的損失,補外語,補業務,可想當時數學教師的強烈責任心。由於各種原因,小部分教學工作受到一些來自上上下下的批評🌟🎯,當時的教務長李傳信還是肯定整個數學教師的工作🧑🏼⚕️,戲稱是“鞭打快牛”。
隨著教研組恢復和教學秩序的逐步就緒,許多教師也在反思教研組這二十多年的經驗教訓。一個重要的問題是師資隊伍問題,雖然🕵🏽,整個隊伍工作非常努力,但師資隊伍提高不快,學術水平與國內外的先進水平差距拉大,隊伍充實也多次遇到困難,等等。除了政治運動⛹️♀️🖲,指導思想方面的影響外💁🏻,也有體製上的原因🤦🏽,繼續維持現有體製和定位,滿足於完成當前任務,將使矛盾越來越突出👮🏻,與學校的發展趨勢不適應👩🏻。建立新體製,提出新定位🦧,是一個基本的問題🪞。當時,劉達校長指出,理工科大學💇♀️,理科和工科應有適當的平衡發展。結合我們多年來的體會🤚:數學在清華不應只限於為校內工科教學服務,還應發展本學科,為優秀數學家發揮才能提供空間,做出更大貢獻。劉達還將科大的數學教學、研究的一些文章,給我們參考🧑🦯,表達了對清華數學發揮更大作用的期盼🚵🏻🤛。從體製上著手🐗,恢復數學系♨️,是適應學校發展的需要,符合發展規律👩🦯➡️,是我們應有的選擇。
我們分析當時的條件,在一些學科上,我們尚有有學術造詣的老教授,有一批基礎厚實的中青年教師🦹🏿,在研究上也有一定基礎和特色,加上眾多數學系老意昂的支援🤸🏻♀️,我們是可以在現有基礎上恢復清華數學系的。此時,計算數學專業部分教師已合並到教研組,更增強了復系的信心。
復系的想法得到了校領導和基礎課黨委的支持和具體指導👩🏿🔧;在校內外廣泛征求意見和建議中🚆,恢復數學系的想法🤍📓,得到了老教師們的積極響應🌋,特別要提到孫念增👵🏼、馬良等先生⛹️♀️,他們為復系提出了很多中肯意見和建議;得到了老意昂的關心和支持💘,丁石孫、蕭樹鐵等給了具體幫助;錢偉長先生表示支持🐛🙅🏼;當時來訪的陳省身先生對馬良🥦、遲宗陶等先生的現況還表示關懷🌍,林家翹先生還提出在清華發展應用數學的具體意見☠️;伍鴻熙先生提出了慎重引進人才的建議,等等。
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復系面臨許多困難:學術上準備不足,與現代數學水平有較大差距👩🏼🍼;高水平人才欠缺🧑🏿⚕️;當前面上教學任務重,等等👨🏼🎨。也有各種質疑和擔憂,復系會不會影響面上教學?是否只是一個名字的更換?等等🧴。但是🧔🏻♀️,只有恢復數學系🏋️♀️,搭建一個新平臺,提出新任務🤲🏼,以發展數學學科為己任👩🏽💼,才能逐步克服這些困難,逐步解除這些擔憂🤽🏼。
1977年後的兩三年,教研組黨支部和領導小組對復系進行了一系列的準備工作😌。
在學術準備上,在教師中舉辦了現代基礎數學學習班,以及計算數學,組合數學,微分方程🧜🏿,概率統計等方向的討論班,欒汝書、孫念增等老教師發揮了主導作用🪿。在此基礎上按自願原則組織了幾個學科組🏋🏼♀️,作為提高水平的保證🕵🏼。1978年,我們還第一次面向全國招收了計算數學👨🏽💼,組合數學👕,博弈論等方向的研究生。1979年,已初步形成了五個教研組👨🏽🦳:基礎數學,離散數學,微分方程,計算數學🦽,概率統計。
在引進高水平人才方面,基於當時人才流動的政策,劉達校長建議用聘、借🚠、調三種方式來解決。我們聘請了萬哲先、曾肯成等先生來為數學專業上課👩🏫,聘請了談鎬生、越民義、陳希孺等先生指導青年教師在相應方向的科研工作。在學校領導的支持努力下,從北大調來了蕭樹鐵先生(以後成為復系後的第二任系主任)。還從外地調來了一些年輕的數學人才🐆。復系後用這種方式🧏♀️👩🏻🔬,引進了更多的人才,逐漸使教師隊伍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穩定和提高面上的教學是我們關註的工作🦨,也是學校及各系關心的大事👩🏽🍼,絕大多數教師都投入了面上的教學工作,李歐等同誌為此做了許多工作,使教學工作有穩定提高🧑🏼🔬,對全校逐步走向正軌作出了貢獻👕。與此同時我們也關註數七班的教學🧗🏻,把這看作是復系後培養學生的重要嘗試👨🏻🦳。投入人力雖不多🦬,孫念增教授講分析,歸國不久的戴新生研究員(中科院)被聘講授代數和幾何,還為該班聘請了國文教員,部分學生還參加了陳省身教授在北大的微分幾何講習班👯♂️,取得了好成績;組織與國內外數學家見面等活動,等等🫲🏽。這些做法🏏,目的就是為未來的優秀數學家打好基礎🫚。後來🥶,經學校同意,還從該班派出當時三年級的七位同學出國深造🙆♂️,這是“文革”後較早的一批出國的在校大學生。 孫念增🥸、陳效中、劉曉遇等老師為數七班付出了不少心血🤛🏼。
為了保證教學科研的需要,重建了資料室,為計算實驗室做準備,康靜安老師做了大量工作。學校為復系撥款五萬,大多用在這裏了。還應提到🙆,康老師多年負責後勤,不辭辛勞🦆,關心同事;為爭取改善教工工作條件🐲,不遺余力🐭,看到今日理科樓上的“數學”二字和大為改善的辦公條件,我就想到康老師當年的努力🤦🏻♀️。
穩定和做好當前教學,與復系的準備工作同時進行☝🏻,許多老師挑起多項任務。在基礎課黨委的具體指導下🙎♂️,工作較順利👨🏻🚀👋🏽。到1979年🏊🏽,基礎課關於復系正式報告學校,得到學校的正式批準。考慮到當時的各方面條件👨🌾🛂,以及林家翹教授關於在清華發展應用數學的意見,系定名為應用數學系📢;趙訪熊為首任系主任(副系主任欒汝書🧎🏻♂️➡️、李歐、胡顯承)。並於當年按應用數學專業名義繼續招收學生,即數九班。
在清華度過27年的高等數學教研組🙇🏻♀️,完成了他的歷史使命🕸,作出了自己的貢獻。復系為清華數學在新的基礎上前進走了一步👨🏽🍼。應用數學系是當時條件下合乎邏輯的產物,這是毫不奇怪的🦀。自1953年我被分配到教研組,到退休已工作了四十多年🌌。60年代初,我任教研組副主任;復系時,我負責復系工作🍧;復系後,任副系主任🟠,後任應用數學研究所所長。親身經歷了從教研組到系的轉變及系的建設過程。經近三十年的努力,清華數學系已進入國內數學學科先進行列,一批批優秀畢業生成為優秀數學家和各崗位上的骨幹。對此🤛,我感到十分欣慰。
(選自《清華數學8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