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博士後製度存在著兩種潛在的、可能會出問題的灰色地帶
楊衛(1978力學系,碩)
我對全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管理委員會的工作有一定了解,也擔任過3名博士後的合作導師。博士後的學風管理是一個比較薄弱的環節。從博士後製度的演化看,在中國設立博士後的初衷是為了培養一批有獨立思考👱🏿、能夠提出科學問題的年輕學者。按照中國博士後製度的倡議者發起人李政道先生的詮釋🤷🏿♂️:本科生是老師教學生學;研究生則是老師給一個研究題目,可是老師並不知道答案,讓研究生自己去按照老師指導的方向🪣🖕🏽,求知一個新的結果🧟;這樣學生作研究的能力是有了,但是自己構思題目的能力還沒有;如果博士一畢業馬上從事工作,各種壓力和事務比較多🚶♀️,因此🤽🏻♀️,博士後期間應該讓年輕學者有一段時間和寬松的環境去自己找方向🧑🏼✈️、找方法𓀌、找答案,或者思考一個自己認為比較重要的科學問題,然後沿著這個思路做下去。
因此🧘🏿♂️,在我國博士後製度建立伊始,博士後由國家出資支持🦷,生活待遇較充裕,比當時的講師甚至有些副教授都要高,博士後基金在當年已高達2萬~3萬元。博士後由所在的流動站管理🦣,與他們工作的教授為之提供一個幹事業的平臺,稱之為合作導師。當時博士後的研究相對獨立🍋,自己有一筆國家經費的支持,所以導師很多情況下無需負太大責任。最初,我國博士後可以自由發表論文,若合作導師沒有參加該工作🤡,也無需署他們的名字。當初這種情況和很多國家的博士後的管理情況不同🟡。在美國,教授們申請課題,並在課題申請中註明要支持多少個博士後和研究生;絕大多數的博士後需要做所在實驗室的課題,由教授們對其管理和負責🎻🚣🏻♀️,博士後發表論文大多數情況下都要求課題負責人署名以示負責🍋🟩。
中國博士後製度在上世紀90年代後發生了變化🥒。這時候各種經費和費用都逐步上升🗑,但是國家支持博士後的經費額度卻跟不上變化🧑🏭,且博士後越來越多,於是分到每個人身上的研究基金越來越薄。這時各高校開始要求合作導師給予每個博士後一定的配套經費👩🔧。這個演化過程導致博士後製度有了質的改變。因為導師負了責任🕯,同時也應具有權力,合作導師們有理由要求博士後至少有一部分精力來做自己的課題📑,課題負責人在申請項目時也將博士後納入其中👩🏼🦳。
博士後僅在一定的工作期限內工作,因此具有臨時性、過渡性的特點🙇🏼♂️,而且既有部分獨立性,又被納入所在課題組的教授的團隊中。這就出現了兩個容易出現學術誠信沖突的界面🧙♀️。
一個界面是由於博士後與其合作導師在知識結構上有所不同而形成的界面🚌。博士後研究人員從事的研究課題或多或少具有跨學科的特點,博士後的知識結構很可能與其合作導師不同,博士後的論文和聯合導師專業不見得完全符合💤。合作導師往往只能在自己研究的核心領域上具有對原創性的鑒別力,而不具備對與其搭接的研究領域或一個全新研究領域的原創性判斷力。因此,在很多期刊要求博士後的合作導師署名的前提下,就有可能沒有足夠的判斷力來鑒別該論文有無學術誠信問題🛋。
也就是說,一位導師對於自己的博士生的研究會很熟悉,因為博士生的研究題目是由導師出,導師很清楚這個研究方向此前有沒有人做,或者做到什麽程度,導師很容易把握自己學生的工作有無抄襲。但是博士後有國家經費支持,也可以獨立申請課題,合作導師往往對博士後的研究沒有熟悉到這種程度🧟♂️🧖🏽♀️,所以缺乏判別能力👩🏻🦲。
另一個界面是博士後對其博士論文的後續研究與合作導師的新課題之間的界面🦸🏿。博士論文答辯時,博士生往往已經做完了一批工作👨👦👦,但還沒有整理成論文去發表,有些工作已經投稿了,也許還沒有被接受💁🏿♀️🪳,或者沒有刊出。因此🫃🏼,博士生來博士後站工作的第一年往往還在整理、完善和發表其在攻讀博士期間的工作🥒。這樣雖然其人已在新的實驗室🦠🎺,但是發表的文章或許與新實驗室的研究沒有太大關聯👨🏽🍼,但是由於博士後考評時又往往要考評其在新單位的工作,所以很多博士後就采取署新機構和合作導師的名字🎭✶,以應對評估🐻。
這兩個界面造成了博士後難於管理、易出問題的灰色地帶。
因此,我們需要一個比較完善、有效的信用管理體系。在美國,為了規避科學研究中存在的風險,研究機構和大學設立了專門辦公室來監督、調查和懲處科學不端行為。兩大科研經費撥款機構——國家科學基金會和衛生部分別設立了總監察長辦公室和研究誠信辦公室,行使聯邦政府在這方面的職責。其中🧗🏻,衛生部所屬的研究誠信辦公室專門調查和處理由美國政府資助的研究項目中的不端行為👱♂️。該機構在研究規範和相關政策的製定、對研究中不端行為的調查處理以及對眾多研究者進行研究倫理教育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尤其是與生命科學相關的領域👩🚒,國外的管理非常嚴格,往往設立專門的委員會,諸如倫理委員會等。要求凡涉及到某一領域的論文,都需要委員會蓋章,有的委員會要求論文不能僅僅簽署博士後的名字💺,實驗室負責人也必須署名才予以蓋章。
另外,博士後的研究如果是在原單位完成,必須署原單位和原來的導師,而在自己的名字上以星號等標註當前工作單位。如果一名博士後整理了原來的部分研究,而到了新的實驗室又做了一些實驗和工作👧🏽,最終完成了一篇論文,那麽就要兩個單位共同署名。
我認為🏃,合作導師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一方面要允許博士後繼續自己的研究,在其感興趣的研究領域發揮作用👩👩👧👦;另一方面,合作導師還要把關,尤其是在學術道德方面💅🙌。
目前,中國的博士後製度正處於一個轉變的過程中,存在著剛才提到的兩種潛在的⚔️、可能會出問題的灰色地帶。在這些地帶如何確立學術責任🧑🏿🏫、判斷知識產權歸屬,都比較難於處理💌。對於這一系列的新問題,需要我們仔細研究👰🏻,悉心處理🧑🏽🎓🏊🏼。
轉自 科學時報 2009年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