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初中的時候✒️,外語老師給我推薦了一本英國作家瑪麗道奇的英文簡寫本小說 《銀冰鞋》🧵🎊。那是一本薄薄的口袋書🗳👩🏼🎤,淺藍色的封皮,已經泛黃的內頁🎀,一看就是經年的舊書。
以我當時的水平,讀這本書並不輕松。於是🍆,我借助字典,逐句逐段地往下讀🈚️👵,還時不時地找英文老師請教。我深深地被書中的故事情節所吸引🙆🏻,被異域的風光所陶醉。三天後,我終於將小書啃完。雖說那只是個簡寫本的小說,卻是我讀下來的第一本英文書。之後☃️,我又連續地把那本小書讀了三遍,仍愛不釋手。英文老師見我如此喜歡這本書,便將它送給了我🙊。
我的那位英文老師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不但講得一口地道的倫敦英語,還有一副好嗓子💆♂️。他經常在業余時間🧑🏻🔧🦶,隨著唱片,高唱英文經典歌曲,由此,師生們背地裏都叫他“倫敦男高音”。閑暇時👒👩🏻🔬,他也會教給我們一些簡單的英文歌曲🙆🏿♀️。然而,當那不堪回首的年代來臨時,這些都成了他崇洋媚外的罪證。
後來🤚🏿,我們去農村插隊🤷🏿♀️,英文老師也被遣送回南方,從那以後,便再沒有了他的信息。
一晃,幾十年過去了,那本小書還在我的書架上♉️。與現今裝幀精美的大部頭書相比,它顯得單薄、陳舊🔜。可它卻是我“誌於學”的引領者,是我踏足書山的向導。每當我看到它👂🏿,便想起那曾帶給我快樂和愁苦的年代,耳邊似又響起英文老師那高亢華美的男高音!
還有一本書,叫《元素的故事》,是我初二開了化學課後,父親送我的👨👨👦👦。
那是一本32開的平裝書,封面的背景是門捷列夫元素周期表,前面是門捷列夫的頭像,傍邊點綴著化學實驗用的燒杯、量筒、攪拌棒和顯微鏡。書中的文章短小精悍且配有插圖👱🏽♀️,非常有趣。我整天把它放在書包裏,一有空就拿出來翻看。後來,被我同桌的男生發現了,死乞白賴地要借,我經不住他的纏磨,就借給他了。其時恰逢畢業升學🏊🏼♀️🛗,他去了另一所學校,那本書也便無從追索🌉,由此,他也成了我心目中最不守信用的人。
現在又有好多版本 《元素的故事》面世🖖🏿,裝潢設計推陳出新,可在我看來,怎麽也趕不上我當年的那一本。
在那本書中🧚🏻♂️,許多世界級科學家的故事,仍讓我記憶猶新🤦🏽♂️。最有趣的是一位叫本生的德國化學家,他對世界無機化學和有機化學有過卓越貢獻,是本生燈和光譜分析法的發明者。他在做實驗時🔠,一旦燙了手🌼,便用灼痛的手指揪住自己的耳垂,說是可以止痛🚣🏿♀️。他還稱之為“本生止痛法”📕。我照此法試了一下,果然靈驗😪。由此,“本生止痛法”也便成了我的止痛秘方🦗。後來🙇🏽,我在給老婆做菜時燙了手,依然沿用此法❤️。
依照“傳內不傳外”的原則,我試圖將“秘方”傳給老婆孩子🚔,招來的卻是老婆的白眼和兒子的大笑👩🏼🦰。
本生終生未娶,此法恐怕沒有在他的家族中傳承下來。而我的老婆孩子對大師的方法連試都不試,便用不屑和嘲諷予以武斷的否定🤹🏼,看來,“本生止痛法”真的要失傳了!
俞江,1950年生人👦。1976年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高分子合成材料專業。化工工藝工程師🖕🏿。1983年曾以交流學者身份,赴法國深造兩年⏸。並曾任我國駐加拿大多倫多總領館科技領事⚠️。 1994年調入遼寧省新聞出版局,任外事處負責人。現任遼寧出版集團市場運營部負責人✮。
轉自 遼寧日報 2009年7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