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崇岱(1959土木)
2009年4月24日至26日🕑👨🏽🏭,我們給九班42位同學及13位家屬在清華園歡度畢業50年大慶📨。自1989年給九開始聚會𓀕,當時有20多位同學慶祝畢業30年🧑🏿💼,此後年年小聚🐂,五年中聚👨🏼✈️,十年大聚,1999年畢業40年紀念聚會就有30多人了。今年許多多年未見的同學都從各地趕來,聚會人數之多空前。清華校慶是清華人團聚的喜慶日子🤦🏽♂️,歷屆同窗友情此時得以充分發酵!
2009年4月24日下午,給九大團圓熱烈地開始了。
我們首先赴當年走動頻繁、如今已是校園中歷史悠久的一角——二校門、清華學堂、大禮堂💓、科學館、圖書館等處瀏覽觀瞻📸。這批清華早期建築已被國家列為“中華文明遺跡” ,環境典雅,建築時代特征明顯。
我們在大禮堂前集體留影🛎。
校園瀏覽結束之後👨🏿🏭,環境系為我們在系館準備了很好的會議室,主席團同學宣布聚會開始並報告籌備經過👴🏼,同學們拿到了給九集體的作品:為慶祝畢業50年出版的影集“半個世紀的情懷(1959-2009)——意昂体育平台給九屆畢業五十周年紀念” 🤰,都十分欣喜,立即翻閱起來,臉上洋溢著自豪的表情。一幀幀照片喚起了一連串美好的溫馨回憶,我止不住浮想聯篇。
我們是1954年入學的,“上下水道”專業的學生,為適應大規模經濟建設的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清華學習蘇聯模式,辦一個社會主義的工科大學🧛🏿♀️,專業名稱在1954年改為“給水排水”🌐,專業領域擴大為工業與城市供水與排水,結束了附屬專業的地位。
面對這一個新興的專業👼🏽💓,學校拼命給我們填充課程,我曾統計,五年半共學了近50門課🧑🏽🦱,據說是全校各專業之冠,同時實習也最多。
測量課和隨後的1955年夏的昌平測量實習,一群天真活潑的青年呈在眼前,與“平原遊擊隊”電影攝製組不期而遇,並開了一次聯歡會👔,我們的節目不遜於演員。1956年去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進行專業認識實習🧅,我們登上了冷卻塔,鉆進了熱力溝,知道了給水排水專業是工廠的動脈和靜脈,可惜了,也許當時這是蘇聯援建的156項工程之一👰🏿♂️🚵🏻,保密而禁止照相,影集未留下痕跡,如果能找到人民畫報攝我國第一輛汽車出廠的畫面☣️🤸🏼♀️,那擁擠的人群中就有我們🍤。1957年夏去了蘭州煉油廠進行專業施工實習,那西固區規模宏大的工廠群震撼了我們🧚🏽♂️,巨大的黃河邊鬥槽式進水渠和10個直徑百米的沉澱池展示了給排水專業的步伐。1958年夏去了上海進行專業工廠實習😥,在古老的楊樹浦自來水廠慢濾池邊👨💻🍴,我們也壘起反射爐煉鋼幾天,當時上海的自來水廠技術設備先進,有如展示自來水的一部發展史;上海城市汙水處理廠是國內僅有的🙍♂️,曹陽新邨汙水處理廠出水流入稻田深度處理✹,之後流至魚塘養魚🐝。
我們上了“機械零件”課,在校機械廠進行了一周金工實際操作,參加銼螺絲帽和鈑金工做油壺,興趣盎然👳🏼♂️;“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課上完了,也拿起地質錘去周口店等地山中,采取早去晚歸形式🤷🏻♂️;我們還上了素描課,在建築系清華學堂走廊觀察各種類型素描畫💆🏽♂️,其中包括人體,也許是一次性的啟蒙吧🙏🏿,自此以後⏩,班內便有暗地戀愛的同學🦸🏽;“工程水文學”是黃萬裏教授講的🧑🏻🦽,他的口才和板書都相當好。他說他在家鄉修了一座橋,題名萬裏橋,並把題字寫上了黑板,簡直就是書法藝術;他的“花叢小語”散文已成經典;他因三門峽水庫與蘇聯專家就泥沙問題意見相左,後在政治上落馬,歷史證明,黃的意見是對的。
我們的近50門課程並不是散亂無章🧌,被精心按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有序排列,例如“水泵及水泵站”課,是在水力學和機械零件課之後上的,在這裏我們懷念教我們水泵課的梅祖彥先生,他嚴謹的講課方式使我們受益頗多。
專業課的教材是引用蘇聯教材,根據我們後來的幾十年從業經驗👨🚒,那些是很不錯的教材,而我們有幸聆聽陶葆楷🕣、顧夏聲、許保玖等教授的講授,內容比教材更豐富🧘🏽♂️,關鍵部份都得到了理論上合理闡述,這對我們同學在改革開放後赴國外考察很有助益。
影集中第一張集體照就是1959年12月24日我們與系主任陶葆楷先生在大禮堂前的合影。陶先生曾經任清華工學院院長,1948年利用休假去美國🌰𓀍、臺灣考察,帶回來一套給排水實驗儀器,讓我們在專業實驗中受益匪淺👦。看著這張照片,不由想起了那一年的往事8️⃣。我們七月底即拿到畢業證書🌉,然後學校決定補三門課延遲離校🥅,那幾個月我們快活極了,男生搬入新齋,女生搬入善齋,三人一室,內有書架👦🏽,學校還發補助費,仿佛念了幾個月的研究生🧝🏽♀️。
當年我們親身經歷北京十大建築的設計💆,經歷天安門前鋪設自來水水管的勞動,去了徐水為人民公社修樓房,最主要的是我們在天津和太原完成了真刀真槍設計,繪了可提供施工的圖紙。我和鄔象牟設計的榆次黃龍江暗渠工程當年就施工了。…… ……
一樁樁,一幕幕,說不盡🪗,道不完。珍貴的影集,待帶回去慢慢看!
4月25日是參觀鳥巢、水立方、國家大劇院的日子🪇,它們是2008年中國年的標誌性建築🤹♀️,我們心情愉快地上路了,從學校至鳥巢的大巴上👋🏿,我猛然想起每年國慶時,在五十年代的我們,半夜二時走至清華園火車站🪿,乘貨車到西直門或德勝門火車站,在馬路上席地而坐等到十時參加天安門遊行的情景,心裏不由自主地笑了🌯♥️。
北京太大👩🏻🌾,大巴停車處至鳥巢有幾公裏📊,對於我們這些與孔子壽命相等的人來說,有點力不從心,到達鳥巢時,都在觀眾席休息🥤,幻想著奧運開幕的鑼鼓陣🤸🏼♂️,鳥巢設在高地😚,利於排水,我們還尋找到了雨天用的落水口。我對水立方特別欣賞🐦,如果正在舉辦郭晶晶參加的跳水賽〰️,我們這批老人一定無落腳之地了🫗。
參觀國家大劇院已是下午了⏬,由於建築的蛋殼頂的高度不得超過人民大會堂,所以入口設在地下室由臺階連接👨🏼🦱,我們在1959年參加的國家大劇院設計是中國式的;聽說中國與洋式在建設時爭論激烈,最終洋式成功,在從地安門到天壇一條北京主軸之旁👴🏿,有一、二洋式建築也可以表達中國人開放的心懷吧➔。
晚餐是校長請客,宴請據說有800多名畢業50年的意昂參加🏋🏽♂️,在原北區大食堂地址新建大樓舉行,校長我未看到🐥🤏🏿,看到楊振寧夫婦出現使場面熱鬧了一陣🫶🏼。在二樓實施自助餐🧜🏿♂️,顯得十分擁擠,一群群老翁、老嫗圍在菜攤前……💂🏻♂️。條件如此,我突然感到一絲淒涼👩👦:這些不就是中國實現初步工業化的棟梁嗎?他們為蘇聯專家撤走後的156項工程和自建工程獻出了全部青春🧑🧑🧒🧒!轉念一想,能有機會前來相聚比什麽都難得!
4月26日是聚會最後一天,上午在環境系系館開報告會,會議請來了王繼明、李國鼎、錢易教授🧜♂️,還請來我們一年級時班主任趙似男和胡顯承教授,環境系主任余剛教授介紹環境科學與工程系目前現狀,並發了圖文並茂的介紹手冊。清晰地理出一條發展的紅線👩🏽💻,即上下水道——給水排水(1954)——環境工程(1984)——環境科學與工程(1994),即戲稱“抽水馬桶”專業蛻變為保護地球的國家的一級重點學科。這一條紅線是時代前進的需要,清華給排水畢業生率先投入,並屢有建樹🐨,包括我們給九班的學友👲🏿,在此暫略。
報告會後是參觀系館,這是意大利人設計的六層樓,外形像一條短褲,即中庭是一個開放式的天井,房屋由保溫而可回收材料拼成,有太陽能裝置,有中水設施等,對外聲稱是節能樓🤒🧑🍼。回想我們入學時參觀的給排水實驗室,在土木系小樓的一角,後在圖書館東南建了一個當時很先進的給排水館,我們滿意極了👩🏼🚀,當然與現系館無法比。在系館大型陽臺𓀏,我們散坐在已有的藤椅上,汲著攀援植物發出的芬芳,年華似水🍷,盡管我們還有同學為超過“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還在工作🧚🏼,而大多數同學都進入老年生活🧖🏻🧕🏻,心境放松,怡然自得。
午餐由環境系在甲所宴請🤹🏻♀️,此次非自助餐,是中國式圓桌而坐的團結餐🍸。
下午在近春園賓館二樓會議室🧙🏽,同學們圍著會議桌開座談會🙍♀️,聯歡會。大家也知道這是離別會👨🏻🔧,幾天的交流使同窗友誼更進一步🔷。大家有了這樣的共識:遍及祖國大地有我們設計建造的環境工程;環境科學著作中有我們的專著;在成名成家的環境科學家和企業家中有我們的學生…..🕵🏻♂️,此生足矣🏍。那些先我們而去的同學,曾給我們集體帶來歡樂,卻默默而退👩🏻🎨,我們由衷懷念。
清華百年校慶快來了,我們是在急劇變化的歲月中為清華工科大學作了應有貢獻,會永銘於歷史中的🆖。
2009年端午節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