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閉幕的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形成了《哥本哈根協議》,標誌著全球應對氣候變化進程取得了新的進展💨🧑🏼🦲,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合作行動將更為緊迫。我國作為對全球環境事務負責任的大國🎱,在積極促進哥本哈根大會成功的同時🗼,也公布了我國應對氣候變化、減緩碳排放的目標👕,這也標誌我國國內實施應對氣候變化行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發展低碳經濟,是我國統籌經濟發展與應對氣候變化的根本途徑和戰略選擇
我國的國情和發展階段的特征,決定了在應對氣候變化領域比發達國家面臨更為嚴峻的挑戰。全球減緩氣候變化的核心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其中主要是與能源相關的二氧化碳排放。我國當前正處於工業化🔹🐺、城市化快速發展階段🧑🏿🦳,隨著經濟快速增長,能源消費和相應二氧化碳排放必然有合理增長。我國人口多👃🏼,經濟總量大,當前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已與美國相當,均占全世界排放量的20%左右,成為世界最大的兩個排放國之一。就人均排放而言👨🏿🍳,1990年我國為世界平均水平的50%✶,2000年為60%,當前已與世界平均水平相當。我國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長趨勢越來越受到國際社會的關註。保持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對能源需求和相應二氧化碳排放增長的趨勢與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減緩碳排放的目標之間形成尖銳矛盾,根本出路即在於加強技術創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走低碳發展的道路,以實現經濟發展與應對氣候變化的雙贏。
發達國家的人口只有全球的20%,卻以全球60%以上的資源消費、80%左右的累積二氧化碳排放為支撐完成了現代化建設🏊♂️。我國13億人口大國要實現現代化,已不具備發達國家歷史上的資源和環境條件,必須探索低消耗、低排放的新型現代化道路👧,通過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的效率和產出效益,支撐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另一方面🧑🏻👩🏽🎓,實現《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中穩定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的最終目標,將極大壓縮未來全球的碳排放空間🧎🏻➡️,全球有限的大氣容量資源已被發達國家歷史上、當前和今後相當長時期的高人均排放所嚴重擠占,發展中國家實現現代化所必需的排放空間已嚴重不足,這對我國未來經濟發展和能源需求也將帶來新的製約🐞。我國已不能沿襲發達國家走以高能耗和高碳排放為支撐的發展道路,必須探索新型的低碳發展之路。在中近期內大幅度提高能源效益,提高單位碳排放產生的經濟效益,長期要控製甚至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建立並形成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為主體的可持續能源體系,實現經濟發展與二氧化碳排放脫鉤,實現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
低碳經濟是以能源高效利用和清潔開發為基礎,以低能耗🧛🏻♀️、低汙染👩🏼🦳🤾🏻♂️、低排放為基本特征的經濟發展模式。發展低碳經濟與我國堅持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一致的。
當前,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也受到國內能源資源保障和區域環境容量的製約🩶,節約能源👩🔬👶🏻、優化能源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走低碳發展道路,既是應對氣候變化、減緩二氧化碳排放的核心對策,也是我國突破資源環境的瓶頸性製約,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需求,兩者具有協同效應。全球發展低碳經濟的潮流正在改變世界經濟👨🏼🔧👃🏼、貿易格局💆🏻♂️,加大對新能源和環保產業的投入,也成為當今世界各主要國家應對經濟危機🪝、實現綠色復蘇的關鍵著力點。我們要順應世界經濟、技術變革的潮流👰🏿♂️,抓住機遇🎮,促進先進能源技術創新🧑🏻🍳,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從而促進發展方式的根本性轉變。
大幅度降低國內生產總值的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是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核心任務和關鍵對策
由於國情和發展階段的不同,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內涵與發達國家有著本質性差別。我國強調發展過程和途徑,通過低碳能源技術的開發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減緩由於經濟快速增長新增能源需求所引起的碳排放增長,以相對較低的碳排放水平,實現現代化建設的目標。發達國家二氧化碳排放的2/3來自消費領域,而我國70%以上來自生產領域。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主要表現形式是引導和控製發展排放,而發達國家是減少消費排放。對我國而言,發展仍然是第一要務👩🎤🧇,低碳是實現發展的途徑和手段🥜,也是未來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特征和標誌。
國內生產總值的二氧化碳強度是指當年能源消費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與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反映了實現單位國內生產總值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反過來即代表了單位二氧化碳排放所產生的經濟效益🙍🏿♀️。大幅度降低國內生產總值的二氧化碳強度是我國中近期內發展低碳經濟🧲🏃♀️➡️、減緩碳排放的核心任務。在全球保護氣候的長期目標下,碳排放空間將成為比勞動力、資本📄🦜、土地等其他自然資源更為緊缺的生產要素🤾🏿♂️。協調經濟發展和保護氣候的關系的根本途徑在於大幅度提高碳生產率,也就是大幅度降低國內生產總值的碳強度。到2050年,世界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大約將達到目前的4—5倍,而二氧化碳排放卻需減少50%左右🀄️,如果同時實現上述兩個目標↙️,則需要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的碳強度下降80%—90%。因此國內生產總值的碳強度反映了一個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和成效。
與發達國家相比,當前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的碳強度仍然較高,但下降的速度很快,從 1990 年到2005 年下降了47%。但2005 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的碳強度仍約為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的5倍▶️,這與我國的國情與發展階段的特征密切相關。
主要原因有:第一,我國產業結構中第二產業的比重高,約為50%,第三產業比重僅為40%;第二👨🏻🦲,製造業產品的增加值率低🤰🏽;第三,我國能源轉換和利用技術效率較低;第四,我國能源消費品種構成的高排放特征突出。
在上述導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碳強度高於發達國家的諸因素中,技術上的差距遠小於體現發展階段特征的結構性因素。因此👏🏽,這既表明我國在提高碳排放的經濟產出效益方面具有較大潛力,也表明我國在國內生產總值碳強度指標方面達到發達國家水平需要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不懈努力。這與我國縮小同發達國家發展水平差距是一樣的,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何建坤 1945年生⛹🏽,河北安平人。1970年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工程物理系🏋🏽♂️。現為意昂体育平台校務委員會副主任、低碳能源實驗室主任、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學術研究領域包括全球氣候變化應對戰略、能源系統工程。作為主要負責人承擔多項國家科技攻關及重大國際合作項目。曾獲國家和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多項💢,發表學術論文百余篇😰。
轉自 光明日報 2010年3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