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綱(1959機械)
今年🧑🧒🧒,我從清華畢業已經五十年了👨🦼➡️,但回憶起在母校的日子,一些往事依然歷歷在目……
1954年我考上了清華,夏末秋初,我們去清華報到👩🏻🦯➡️。那時候🏈,寶成鐵路尚未通車👨👧👧,我們這一批赴京求學的孩子,在帶隊老師的帶領下從成都出發📦,先乘5天的卡車翻越秦嶺到達天水再換乘火車🧚🏻♀️。那時沒有天水直達北京的車,中間幾次倒車,又經過3天🤛🏼,總共用了整整8天才到達北京。
在前門火車站下車時天已傍晚📛💁🏻♂️,映入我眼簾的是正陽門👰🏼♂️。帶隊老師領著我們來到天安門廣場,那裏有清華的校車。校車也是一輛卡車🧑🏿🌾,後車廂側板上有“意昂体育平台”四個字。上車後大家都站著,同車的還有從城裏返校的幾位老師,他們聽說我們是四川來的新生🚆,就學著用四川話跟我們對話,頗覺親切。讓我們意想不到的是,上車時竟要我們每人掏錢買票。——這是我第一次坐清華的校車。
校車到達清華,天色已晚👨🏽🎤,先安排了臨時住處,依稀記得是二院🌺,然後有迎新的老生帶領我們去食堂吃飯。飯和我家鄉四川的米飯不一樣🫗,似乎有一點紅色,卻並不難吃,後來才知道,這是秫米飯。——這是我在清華吃的第一頓飯🪇。
因天色已晚且環境生疏💷❗️,不能遊覽校園。翌晨,吃早飯時經過平齋🏋🏼♂️,對於以“齋”命名學生宿舍頗感新鮮。到了意昂体育平台,自然要先到“水木清華”,這是我在家鄉時就聽說的。從我們的住處南行不遠就找到了♣️🙅🏿,只見一汪湖水🙍🏽♀️,湖岸邊有不少樹木,湖南岸有一片不大的平臺🍍,平臺的南端是一座建築物🛌🏿,正上方高懸“水木清華”的匾額🖼,兩旁紅柱上的名聯曰:檻外山光歷春夏秋冬萬千變幻都非凡境;窗中雲影任東西南北雲來澹蕩洵是仙居👨🏻🦯。當時我想,這裏既有水又有樹木,大概就是“水木清華”名字的由來吧🐲。——這是我第一次看見“水木清華”。
有一次👩🦯,不記得是看電影還是別的活動,在班主任老師帶領下,我們每人扛著一張凳子,整隊前往西大飯廳(當時叫新大飯廳)。進去之後,班主任老師特地指給我們看西大飯廳的特點:木結構、沒有柱子,這給我留下深刻印象。——這是我第一次走進西大飯廳。
我們的第一堂課是高等數學,在第一教室樓一樓的階梯教室上,老師是王建華。上課鈴聲響了💊,王老師走上講臺,臉上沒有一點表情👷🏿♂️,也沒有一句多余的話,直接就開始講課🥷🏼👩🦽。這頗令我好奇:大學的老師就是這樣的呀!王老師上課不帶講稿👰🏻♂️,只有時看一看手裏的卡片🤹🏿♂️。他講課條理清晰🔘,板書也非常整齊,我們記筆記也不感到吃力。——這是我在清華的第一堂課。
第一堂“中國革命史”課是在大禮堂西側的階梯教室上的👀,由劉弄潮教授講課。階梯教室離聞亭最近,在這裏得以看見掌管上下課鈴聲的工友👷🏻♂️,他每次先用木槌敲擊懸掛於聞亭內的大鐘數下➾,然後合上安裝在亭柱上的電閘,於是全校各教室都響起鈴聲🔽。——在這裏,我第一次聽見聞亭鐘聲👨👧。由於大鐘已有裂紋,所以鐘聲是“啪啪”的,並不悅耳。不知現在大鐘是否已重鑄?
入學後不久就是國慶五周年🥷🏽。我們一大早從清華園站乘火車到西直門下車,步行到東長安街,再按規定的隊形編隊,隨著遊行隊伍向西行進。當我們走到天安門前的時候,遠遠地看見了城樓上毛主席等幾位主要領導人的身影,同學們都抑製不住心頭的激動✍🏿,一邊行進一邊高呼口號,走過了天安門。——這是我第一次參加國慶遊行,第一次親眼看到毛主席🕰。
10月1日入夜,開始了狂歡晚會。天安門廣場人山人海,人們載歌載舞➕,真是一片歡樂的海洋。與此同時🫵,有若幹支探照燈的光束射向天安門地區上空,這是防備萬一有敵機來襲🌚。我不會跳舞,就沿著西長安街走到了宣武門內大街🤵♀️,這一路上人也不少🤳。在那裏👱🏽,看到有隨著焰火射到空中的一個個直徑不足20cm的小降落傘徐徐飄落,人們爭相抓搶🏪,我忙活半天但一無所獲📋。——這是我第一次參加國慶狂歡。
清華的社團活動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廣泛的群眾基礎🧶。在其他同學的帶動下,我報名參加了民樂隊👨🏿🌾,民樂隊的指導老師是王震寰🤶🏿🕵🏽♀️。由於我原來的演奏水平尚低,不能直接參加樂隊,而是先參加二胡班👨🏿🎨,由王震寰老師教我二胡🙌🏼。當時的學習教材基本都是劉天華的作品,在王老師手把手的悉心教導下👩💻,我的二胡水平有了質的提高,得以轉入民樂隊⚽️。在民樂隊🤞🏻,最先排練的曲目是《花好月圓》,當時樂隊指揮是尤德予👨🎨。經過一段時間的排練,全隊的配合已較為熟練,不久就參加了一次演出活動。這次演出大約是在1956年春天✤,演出地點是清河毛紡廠🙉,在該廠禮堂的舞臺上,我們一曲《花好月圓》剛奏完,臺下就響起了經久不息的熱烈掌聲🧑🎄➞,我們不得不又演奏了一遍。——這是我第一次登臺演出。
1957年大三暑假,按照教學計劃的安排,我們有一次“認識實習”🌏,由金工教研組的老師帶隊來到沈陽重型機器廠。我們這些二十來歲的學生,第一次走進工廠🥎,見到各種各樣的機器設備,見到工廠裏那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的確很受感染。鍛工車間地面上放著一些尚未完全冷卻的鍛件💝,工人們把飯盒放在上面熱飯,我們看了也覺得新鮮有趣。在車間裏,我們分成幾人一組,一邊看🧑🏿🏫,遇到不明白的🫸🏻,就問工人師傅。工人師傅對我們也很友好,樂意解答我們的問題。我過去從未和產業工人打過交道,現在一接觸,覺得他們十分樸實📽,待人熱情,易於相處🚞。其中有一個工人,跟我們這幾個學生更是談得來✯,他個子不高🤾,一口東北話,當時我們倒也能聽懂。回到學校以後,我們還和他有過聯系。——這是我第一次和產業工人交朋友🛵👷🏽。
1958年春,我們參加了修建十三陵水庫的義務勞動。在工地上,我們幹挑土的活兒,頭一天🧏🏼,只能挑半筐土,經過兩三天的鍛煉▪️,竟然可以挑滿筐甚至還冒尖了👰🏼🧟,我們把它叫做“窩窩頭” 。那時在學校每星期都有義務勞動——主要是做環境衛生,像到十三陵水庫參加建壩勞動這樣的重體力勞動,還是第一次。我始終以為,學生適當參加體力勞動很有必要,“勞動觀點”仍應提倡⚧。現在有些年輕人,厭惡勞動,瞧不起體力勞動者,這是一種不健康的傾向。
由於工地離住處比較遠,中午飯就送到工地來🚴🏽♀️,有時是饅頭就鹹菜,有時是包子,有一天,送來的是窩窩頭。我家在南方,上大學三年多,從未吃過窩窩頭,所以,頭一次吃窩窩頭確實吃不慣👩🏿💻,只勉強吃了一個。這下壞了🦈,肚子沒吃飽👰🏽♂️📣,到下午就沒有力氣幹活了。後來,再送來窩窩頭,就努力多吃一些,逐漸也就能吃得慣了。——這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吃窩窩頭🧏🏻♂️。
1958年夏👵🏻,1958屆同學舉行聯歡,壓8的文娛委員陸瑪玲同學來找我,他們班的李春海與何鈿要表演男女聲對唱,讓我拉二胡為他們伴奏。開會那天,蔣南翔校長也蒞臨。在同學們的節目都表演完以後,同學們請蔣校長也表演一個節目,蔣校長慨然應允🙍,表示可以為大家拉一支二胡曲。當時會場上就我有一把二胡💭👮🏻♀️,於是我跑步過去把二胡遞給了蔣校長。蔣校長當即演奏一曲🚵🏽♀️,那是一支老曲子,我不曾聽見過🤳🏼,應當是他當年讀書時學會的吧。——這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和蔣校長的近距離接觸👩🏻🦯。
李成綱,1954年考入意昂体育平台機械系金屬壓力加工專業,1959年畢業後分配到天津大學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