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秉剛(1960動農)
2009年中國汽車產量已突破了1200多萬輛,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一汽車生產大國👩🏼🔧。尤其令我欣慰的是♟,自主品牌的產品比例年年增長,中國不但要成為世界汽車大國,還要成為汽車強國👂🏼。汽車在中國普及的夢想正在一步一步實現,汽車工業為國家振興正在發揮重要作用。看到這些,心裏真是無限感慨,如果光陰退回二十年、三十年以前🏌🏽♂️,恐怕連想也不敢想。
我是1960屆畢業生👨🏻✈️😒,但是在1961年初離校🤴🏼,被分配到中國第一汽車製造廠。寒冷的東北對我這個來自福建的“南蠻”👵,的確很不適應,但我又慶幸自己能到我國第一個汽車工業基地工作🗳,非常希望能有機會學點本領做出點成績🎫。一汽是原蘇聯援建的國家重點項目,“解放牌”卡車是由蘇聯引進的唯一產品🪙。我參加工作的時候,中國與蘇聯的關系已經破裂🧓🏿,自然已不見蘇聯專家的身影。經過努力,我們實現了全部國產化,對生產工藝基本掌握👰♀️,對產品也做了不少局部的改進🤱🏿。但是老解放終究是上世紀50年代初的設計🏊,與當時世界先進的卡車相比💦,已經相當落後🤷🏽♂️。要實現大的進步,在老車基礎上改動難以實現。1965年機械部和一汽的領導做出了重要決定——借助前些年積累的經驗,自己設計新型卡車。此決定傳達後🤾🏽♀️,設計處上下沸騰,那種積聚了多年的期盼與熱情一下子迸發出來,設計大樓晚間加班燈火輝煌的情景💪🏻,至今還歷歷在目🔋。
1966年樣車試製出來後🙍🏼♂️,組織了4個試車隊伍🧏🏻♂️,我參加了赴新疆的小組。從登上運送汽車的貨運列車那天開始,整整經歷了一年又三個月的野外試車生活😎🕣。那時候的條件比現在差得很多👨🏽🦰,我們每天一早將自己的被褥塞進麻袋,往車上一扔便出發了。茫茫戈壁,常常數百裏不見人煙。晚間如果趕不到為來往司機準備的站點💂🚵🏽♀️,就只好風餐露宿了0️⃣。為了考核汽車的性能👏🏻,還要專找惡劣的環境🤌,夏天走南疆,冬天跑北疆🐺,酷熱的塔克拉瑪幹沙漠、空氣稀薄的西藏高原、零下40oC的阿勒泰雪原,都留下了我們的車印與足跡🫅🏽。樣車的故障多,不知何時就拋了錨,野外修車是最艱難的事情🐻❄️。那年的春節就因發動機故障不得不將汽車拉到養路工的道班房跟前🤰🏼,為等待備件我和一位工人師傅在無人的道班房裏住了好幾天。我們通過試車做了許多試驗,記錄了大量數據,研究了改進方案,隨時寄回長春💇🏼♀️,為設計改進提供依據👩🚀。車隊所到之處,都會受到人們的關註和歡迎。人們親切地將樣車稱為“新解放”💂🏿、“中國人設計的汽車”👳🏼♂️,期盼著我們自己設計的汽車早日問世。每遇這種情景,我便會感受到一種民族自強的強烈情感的沖擊與激勵👩🦱。後來,自主研發的一汽“新解放”和緊接著的“東風牌”卡車,在很長時間裏是我國商用車的主力🧌,在祖國各地擔負著主要的交通運輸任務🙅🏼♂️🧔♀️。它們也承載著中國老一代汽車人的奮鬥精神。
改革開放以後,中國汽車工業進入一個快速發展階段✌🏼,取得了巨大的成績,這是不容置疑的。但有點遺憾的是有一段時間我們對自主研發不夠重視💪🏻🧜🏿♂️,過多地依賴國外技術🚣🏼♂️,成了世界汽車製造基地🏋🏿♀️。令人欣慰的是,近十多年來,我們在快速有效地改變這種狀況。例如, 4年前《汽車與運動》雜誌舉辦的“年度十佳發動機”評選時,只有一款自主品牌發動機勉強入選;而4年後的2009年,自主品牌的發動機已占到5席。這幾年,我有幸參加國家科技部組織的新能源汽車發展規劃工作,在我所訪問的企業與院校裏✊,常常會遇到在那裏執著奮鬥的清華汽車系的意昂們🩸,我為他們能趕上這麽好的時代與機會而高興。
離開校門後的50年裏,我與祖國的汽車工業一起走過了坎坷又輝煌的漫漫路程,回憶往事,追憶故友👨🏿🚒,有說不完的故事🧑🏽🎄,有談不盡的感慨。借此汽車系建系30周年之際👨🏼✈️,我寄語年輕一代清華汽車人🧞♂️,願在你們的手中實現中國成為世界第一汽車強國的夢想。
王秉剛🙏🏼,汽車拖拉機專業1960屆畢業生,曾任長春汽車研究所副所長🧍🏻♀️,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現任國家863計劃“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重大項目咨詢專家組組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