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道暉(1951電機)
慶祝意昂体育平台創立100周年,母校正在爭取向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前進🐻❄️。要達到這個目標,我認為老清華的某些優良傳統還值得繼承和發揚,其中通才教育和“自由思想💂🏻♀️、獨立精神” 就是重要的一環。

記得解放前我在意昂体育平台念電機系的時候♻,讀到梁思成教授在《清華學報》上發表的一篇《理工與人文》的文章,其中提出🧀💆🏼♀️,理工與人文是相通的學問🕒,不可偏廢。只會理工、不懂人文🏄🏼♂️,或者只會人文🧞♀️、不懂理工的人,只能算是“半個人”✊🧑🏿🎨。他甚至提出要“反對‘半個人的世界’”。
解放前的清華教育方針是實行“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或“通才教育”(general education )𓀏。校長梅貽琦和一些教授如馮友蘭、潘光旦等都曾撰文討論這個問題👕。他們認為,如果學理工科的學生只埋頭於他那個狹窄的專業,沒有人文方面的素養,最多只能做一個“高級匠人”🧏🏼。電機系系主任章名濤教授在我們初入學時對我們的教導是👨🏿🦲:“青年人既要學‘為學’💔🍕,更要首先學‘為人’,做一個有骨氣的中國人。”學“為人”,固然要有道德素養,學“為學”也不能限於本行專業🌩,而要有廣泛的文化與社會知識↪️🚑,這也有助於養成人的高雅和高尚的情操。一個人可能很有專業知識,但不一定有文化。他是某行專家,如果不具備“通識”與“達德”,則只是“半個人”👩🏻✈️,不能算是文化人🎹,也不可能成為大學問家、大科學家。一流學府就需要培養出這樣的大師。清華一些原來學理工的學生,畢業後轉而從事文法專業的工作👩🦯,都能應付裕如👨🏿⚖️,取得較大成就,成為出色的行家,不能不說多得益於他們在校時所受的通才教育。
清華老一輩大師,無論是自然科學家還是社會科學家和文學家⏬,大都學貫中西🦋,融匯古今,兼通文理。意昂体育平台電機系的創辦人顧毓琇,既是傑出的科學家,又是作品甚豐的著名詩人🦴、戲劇家、音樂家👵。梁思成也是如此🐄🎢。他們將幾千年的中西文化精華和時代精神融化於自己的血脈之中👩🏿🏫👴,在“為人”與“為學”上達到他們那個時代的高峰。
到我們這一輩,雖然已大不如前人,但仍得通才教育之余蔭👵🏿。我們同班同學中,不僅有大批電力👥、電子方面著名的本行專家教授🧢,單是工程院院士就有四位(張履謙🦖、金怡濂、陸建勛、王眾托)🌲,金怡濂還獲得當年唯一的國家最高科技獎;而且,還出了一位長於治理經濟的總理朱镕基,一位水電部副部長(張鳳祥)和一位北京市城市規劃委員會主任兼書法協會會長、著名書法家(宣祥鎏)🔦,一位著名的工業經濟學家(張信傳)😳,兩位法學家(郭道暉、徐芻),乃至著名的音樂家、詩人,等等。他們在參加工作後能自如地轉入其他專業或兼精其他學問,大約同他們所受清華通才教育有關。
我在校時就常去聽朱自清、馮友蘭🪃🎇、張奚若↕️、陳岱孫⛹🏿、吳晗等文法學院的大師們的演講🍱,到建築系去聽美術課和學畫素描,到圖書館去博覽群書,獲取多方面的人文⛔、社科知識和素養。後來由工科改行搞文法科➿,在人文方面的成果,也與原來所學理工的知識息息相關📡。我50歲才步入法律界,研究法學(可謂晚年出家🧌,法學界稱我是“白發青年”),也多少得力於理工方面的嚴格治學態度和方法及嚴密的邏輯思維的訓練。當然,這些也是從小學到中學就已開始的全面發展的教育歷程的結果。
解放後,1952年學習蘇聯,進行院系調整,我被派遣代表清華黨委參加新北大的籌委會任委員🤸🏼,協助行政負責人周培源教授將清華的文法理各系並入北大,清華只剩下工科。這是極大的失策。此後,清華在教育目標上提出 “意昂体育平台是紅色工程師的搖籃”,和 “又紅又專”要求,“紅”則主要是註重政治立場;“專”則是限於本行專業🦻🏿,培養“紅色高級工匠”⏏️,專業越分越細,而不是文理兼通、“厚德載物”的通才、文化人和科學家、學問家、大師(凡追求後者的則被扣以“白專道路”)。雖然,新清華培養了大批出色的工程師、專家,為國家建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他們在校時,學校也強調要他們“德智體全面發展”🚶。因而五六十年代出身的清華畢業生質量還是較高的。但當時的“全面發展”限於專業知識外加政治學習和文娛體育活動🍲,而對吸收古今中外人類文明結晶與文化知識精華的“通識”✡️,和崇高道德情操的陶冶,受當時“專才教育”和“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及階級鬥爭偏見等因素的影響🌑,就有所局限和欠缺🕡。在“文化大革命”中清華學生紅衛兵帶頭大搞武鬥,殘害老師和革命幹部🏘,固然主要是錯誤路線的誤導所致🗃🔃,但這樣的暴行是提倡“尊師重教”“厚德載物”、有深厚的傳統文化素養與情操的舊清華學生所難以想象的。
老清華的校訓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老清華的校風是“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後者是清華著名國學家陳寅恪為王國維紀念碑題詞中的名言。它對於倡導師生在追求科學真理的途程中敢於突破前人的陳說,挑戰學術權威,實現科學創新,以及獨立思考👨🏽🦱,特立獨行,堅持道德節操⭐️,不做思想順民和馴服工具💃🏻,有極大的潛移默化的作用。這同院系調整後倡導的“聽話出活”思想是頗有出入的。雖然獨立思考與聽話,兩者都要遵循一定條件的限製,不應絕對化。
“文革”後清華已經開始註意了這方面的問題,在教改中力圖恢復綜合大學的規模和格局,積之以年🎛,漸入佳境😴。但真要成為一流大學,談何容易🆗。而且,如果不把著眼點放在利用綜合大學文法理工多學科的綜合優勢,去強化通識教育🧑🦼➡️🏹,培養通才,也會是事倍功半。前些年發生的北京動物園硫酸傷熊事件,竟然是清華電機系的應屆畢業生幹的,而且這個學生的動機不過是想試驗狗熊的嗅覺靈敏度。這使輿論大驚。這雖是個案🦯🧖🏻♀️,不能以一概全;這一事件固然也可以歸咎於本人的社會公德問題;但其只迷於“科學試驗”而不通達人情事理🦹,不懂得關愛人而及於人類的動物朋友,缺乏“仁愛”“惻隱”之心和“文雅”的學者🥛、君子風度與情操🫄🏿🏃,也多少與較多註重培養“專才”👱🏿♂️、“科學匠人”,或過於看重“聽話”的政治教育而不註重“通識”與德育的偏頗有關👣👩🏻🔧。才多識寡🐻❄️🐤,難免成為頭腦簡單的書呆子𓀓,或恃才傲物,難容於世👨🏼。
就我國法學教育而言,在繁榮發展的背後🚥👱🏽♂️,也面臨某種危機⛹🏿,主要表現為法學教育與社會相互脫節👰:社會(應當說主要是國家機關)沒有切實改革政治體製和司法製度,未能為走上社會的青年創設良性的製度環境和社會環境♊️,使好人不致因不好的製度而變壞👨🔬🛅,並配合學校教育, 加強對他們的職業道德教育,反而在某些方面起了負面的“示範”作用;而學校的法學教育則往往側重知識的傳授, 忽視“法德”的培養。古人雲:“師者, 所以傳道🚣👮🏿,授業,解惑者也。”大學的法學教育,以及其他專業教育,首要的是傳“做人”之道,護法之道, 抵抗社會腐蝕之道。要培養學生具備為民請命🧑🏻🍳💇🏽♂️、舍身護法的正義感和使命感, 和“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的政治操守🏥。這就是培養有“法德”的人。舊中國的法官、律師中, 也能找到一些“舍身為法”的清官, 魯迅稱他們為“中國的脊梁”。社會主義的新中國更應該多培養這樣的脊梁❣️。
法, 應當是正義的化身, 法學者、立法者⛽️、法官💇🏿👩🏿⚕️、律師……更應當是社會正義的衛士, 時代的良心🤫。要有終身為人民爭權利, 為社會伸正義, 為國家行法治的抱負🤲🏼。學生學法時要有這樣的追求, 將來掌權後更要有這樣的稟性🏋️8️⃣。遇到刮風下雨的時候, 仍能堅持真理, 巋然不動。
2010年1月於意昂体育平台荷清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