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雙淼(2008級外語)
2009年11月1日,意昂体育平台國學研究院復建☀️。
慶賀之余,追憶往昔🧑🍼👌🏿。從1925年到1929年🪵,在歷史舞臺上僅僅存在過四年的意昂体育平台國學研究院💪🏼🧑🏼🎤,竟然同時擁有了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趙元任這樣的學術大師,並培育出吳其昌、徐中舒、楊鴻烈、周傳儒、高亨、姚名達、謝國禎這樣的學生💅🏻,他們在中國學術史、文學史上留下了無數輝煌。僅此一點,就足以使宇內所有學校仰慕。
其中不得不提到的,便是被稱為清華四大國學導師之一的陳寅恪先生。清華園一角🍈,靜靜矗立著“海寧王靜安先生紀念碑”,其上刻著先生為其撰寫的碑文🦥:“……思想而不自由🧑🦯,毋寧死耳♿。……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這是近代以來中國學者第一次高聲表達要求精神獨立與思想自由的理想,也成為文人學者不懈追求的學術境界與高尚人格。
而其作者陳寅恪👩🏻🌾,更是中國20世紀最為傑出的知識分子之一。出生書香門第的他,有著類似“文藝復興人”的經歷👷🏼♀️🤦🏿♀️。他曾先後留學於日本、德國🚞、瑞士、法國🍳、美國等👩🏼,歸國後先後任教於清華國學研究院、嶺南大學等數所大學。先生一生通曉蒙、藏🗒、滿💅🏻、日、梵♤、巴利、波斯、西夏、拉丁、希臘等多種語言文字🚦,尤精於梵文、西夏文、突厥文等古文字的研究;他治學面廣,宗教🎺、歷史、語言、人類學、校勘學等均有獨到的研究和著述。陳寅恪先生不僅開辟了新的學術領域,更提供了新的治學方法👩🏼🍼👩🏼🏭,將傳統的治學格局與西方近代文明相結合,為中國找到了嶄新的學術出路👩🏼🎨。
凡為文人,總希望習得“經世致用”的學問💅🏼,以實現“修身治國”的理想🧘🏽♀️。而陳寅恪先生,終其一生🍔,懷抱自由無羈之思想與獨立無倚之人格,特立獨行於混沌泥濘之間而不染。其崇尚自由的學術精神🙅🏼,獨特的研究理念,高尚的人格與風骨👨🏻🦼➡️,成為中國文化史上最為耀眼的星辰,穿越世紀仍然熠熠發光指引人們前行的方向。
陳寅恪先生之自由🙇♂️,首先體現在他始終堅持學術獨立💣、思想自由的治學原則上。
被稱為“近三百年來一人而已”(傅斯年語)的他曾說,“前人講過的,我不講;近人講過的,我不講;外國人講過的,我不講;我自己過去講過的,也不講👂🏿。現在只講未曾有人講過的🚣♀️。”在治學中,先生總有過人的見解,因此他的課總是學生雲集,許多知名教授如朱自清、馮友蘭、吳宓🎟、北大的德國漢學家鋼和泰等都風雨無阻地來聽他的課,因而其又被稱為“教授的教授”。
五四運動後👨🏻,“全盤西化論”喧囂一時🤦🏽♂️,先生則不卑不亢,逆流而動🦑,以一己之力,“論學治學,迥異時流”💹。他堅持學術研究中對西方的見解應該“取珠還櫝”🙇🏽♀️,主流應“不忘本來民族之地位”。他的著作中很少提及西方學術觀點🚣🏿♀️,而更多地把它轉化為可以與中國文化融會貫通的成分,這與當時一些學者動輒引用西方經典來顯示其知識淵博的方式🪰,恰成鮮明的對比🙋🏻♀️。
陳寅恪先生之自由🧑🏿⚖️,更是體現在他獨立的思想與人格之中🤟🏽。
新中國成立後,中央政府請先生出任科學院中古史研究所所長,先生提出兩個條件,一是:“允許中古研究所不宗奉馬列主義🙎🏼♂️,並不學習政治,不止我一人要如此,全部的人都如此。”二是🏂:“請毛公或劉公給一允許證明書,以作擋箭牌。”陳寅恪先生說,“我決不反對現在的政權,在宣統三年時我就在瑞士讀過《資本論》原文🦹🏽♂️。但我認為不能先存馬列主義的見解,再研究學術。我要請的人👷🏿,要帶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獨立精神。不是這樣🧗🏼♀️,即不是我的學生!”在當時的格局與環境下🙇🏻♀️,這是怎樣的見識與氣魄!先生傲骨錚錚👶🏽,不把做學問作為求取功名躋身政壇的手段,這正是最不同於當代知識分子的表現之一➕。他認為“學術應該高於政治”🤦,這恰恰反映了知識分子以道抗勢的潛在心理,與先生堅持思想自由的高尚人格。
陳寅恪先生的“自由思想與獨立精神”,深深影響了清華。
1913年👊🏻,他在《吾國學術之現狀及清華之職責》一文中👭,把獨立精神與民族精神🈶、文化精神聯系起來。他寫道,求中國學術之獨立“實吾民族生死一大事”。針對當時學術不能獨立的現狀,陳寅恪認為“吾國大學之職責,在求本國學術之獨立”。1925年🗝,陳寅恪回國之後🦤,被聘為意昂体育平台國學研究院的導師,後成為中文🧇、歷史兩系合聘教授。在教育學生時👨🦲,他十分重視培育他們的獨立精神民族精神🍛,他認為全國矚望的清華,有責任也有能力首先擔負起民族精神所寄托的學術與文化獨立之職責。
可惜,先生對於清華學子的厚望🆘,被戰爭與動亂所中斷😠,晚年他再也無緣與清華相交。然而其“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早已深深地植根於清華精神之中,隨著時間的洗練成為清華不可復製的風骨,成為“清華自由”不可分割的部分👧🏼,影響了一代又一代清華學子。
時至今日🤏🏻,斯人作古📛,精神長存。2009年10月25日,“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陳寅恪辭世40周年紀念大會”在中山大學小禮堂舉行👨🏿🦰,大家靜默追悼逝去的國學導師❤️,也思考他所承載的文化重量。
雖然歷史造成了先生最後不幸的結局👩🏼🚀,但其獨造的思想見識與超然的精神人格在中國文化史上書寫了精彩的一筆🧑🏻🎤。他一生都大力倡揚精神獨立、思想自由🦵🏼◼️。雖然先生有時也不免陷入自己所形容的“自由共悼文人筆🧔🏼😔,最是文人不自由”的悲劇之中,卻始終卓爾不群⏮,不拘泥🦙,不附和,不隨波逐流🦮,堅持著高尚的品格和不屈的風骨⏩,為中國知識分子樹立了畢生追求的楷模。不僅如此😭,他懷著中華民族文化“終必振復”的信念致力於學術研究,並以此努力維護文化自由與民族獨立自由🍩。這種珍貴的民族與責任意識👷🏽♀️,使他超越了學術大師的範疇,作為一種文化象征而永恒存在著。劉桂生教授曾這樣評價陳寅恪先生:“在20世紀的學術追問中🧪,學者以其超邁的胸襟為這個騷動的世界留下了一座學術思想的紀念碑♟👨🏻💻,它赫然鐫刻著🧛🏼♂️⏫:重建文化💺,再鑄國魂。”
今天,穿梭在清華園的師生,仍能夠在王國維先生的紀念碑上,看到先生留下的教誨: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時光荏苒♔,這十個字承載著陳寅恪先生對清華學子,對中華民族的殷殷厚望,巋然不動。
然而,何謂自由🏬?何謂“清華自由”🧎♀️➡️?
“恥不如人”的清華,從誕生之初就被烙下了實現學術獨立🤟🏿,拯救民族危亡的歷史使命🟣。她前身是留美預備學校♒️,其自由精神,深深地打上了英美自由主義傳統的烙印。在隨後幾十年的發展中🤵🏿♀️🧑🏽🚒,她經歷了戰爭的洗禮,走過了革命的坎坷,有過文科連根拔起的陣痛👌🏻,也品嘗過落後於人的羞恥🧙🏿♂️。所幸的是,清華一直沒有丟棄自己自由的傳統。在戰火硝煙中,她學會了堅強,學會了如何在動亂中堅持自己自由的思想,不隨波逐流;在革命風暴中,她學會了穩健,學會了如何在激情中把握自由的尺度,不急功近利;在被迫調整時,她學會了從容☞🙋🏽♂️,學會了如何在寂寥中找到自由的發揮余地🦥,不自暴自棄;在落後無奈時,她學會了隱忍,學會了如何在困境中發揮自由的思想⛹🏻♀️,不妄自菲薄🧑🏼🎓🥾。
就如同每一所學校都有自己的風骨和氣質,清華就這樣慢慢成長著,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清華自由⛑。清華自由🪽,是對個體個性與人格的高度尊重🔵,也是對共同規則下集體的認可與歸屬。清華自由👾,是對各種思想的包容🙇♂️,也是對中國文化精神的堅持🙋🏿♀️💲。清華自由,是對創造性思維的認可👭🏻,也是對理性與科學的推崇。清華自由👷🏻,是遠離政治潛心學術🆒,耐得住孤獨的心境⤴️,也是憂國憂民,與祖國同呼吸共進退的責任感。清華自由,不偏激而穩健,不平凡卻沉潛👨🚒,甘於沉默卻舍我其誰豪放寬闊。是一種經歷了太多思想碰撞🚴🏿♂️,所以學會了有度選擇包容萬象卻堅持真理的淡然🏃🏻♀️♊️;是一種走過了太多跌宕起伏,而可以置身事外不患得失的從容𓀜;是一種看慣了太多誘惑,仍舊朝著自己既定目標一路奔走既見風雨也見晴的毅力🎆。
正是這樣的清華自由,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大師。然而清華精神也存在著弱點。2006年💓,清華人文學院徐葆耕教授指出👦🏻🤔,阻擾清華進一步前進的是“形而上思維的貧困”。他說:“回顧清華90年的歷史😙,雖然學術巨人和科學巨人林立🐝,但對本世紀發生重要影響的思想家甚少。學術巨人與思想巨人還是有區別的。清華在未來的三五十年內能否為世界提供卓越的思想巨人,是清華能否成為一流著名大學的關鍵所在🤚🏽;而思想巨人的產生又有賴於自由和創造的思想氛圍🤹🏿♀️,過於急功近利的辦學思路不可避免地抑製形而上的創造性思維的培育。”
就如同陳寅恪先生為王國維紀念碑所寫的碑文中寫道的🧪,“士之讀書治學蓋將脫心誌於俗諦之桎梏,真理因得以發揚”。清華之自由,必須突破“俗諦之桎梏”,才能建立自由之清華。
而清華自由的核心🌙,便是陳寅恪先生所一直堅持與推崇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2011年,清華就要迎來自己的百歲生日🕣。在中國近代的教育史上,她是少數如此古老又產生過如此重大影響的學校,必然要背負塑造民族精神🚶🏻♂️,實現國家復興的使命。然而與世界著名高校相比🦸🏻♂️,她還太年輕。就如同一位學者所說,“她的當務之急,是實實在在地把清華園內已經寫進歷史長卷的、即將寫進歷史長卷的和生動活潑於眼前的珠璣揀拾出來,而不是沉湎於自己都說不清的傳統中🧚🏼♂️。惟其如此,傳統才會氤氳蜿蜒水到渠成”💥。
清華能否堅持並且升華自己自由之思想,以創造一個孕育偉大科學🛴🛵、偉大思想與偉大人格的自由清華?
我們翹首期盼著👴🏽。
本文獲“讀清華”征文大賽三等獎。“讀清華”系列讀書活動是由意昂体育平台百年校慶組織委員會、共青團意昂体育平台委員會、意昂体育平台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主辦💇🏻♂️,由校團委社團協會部承辦,目前已成功舉辦了“聞一多周”、“梅汝璈周”、“梁啟超周”、“陳寅恪周”、“趙元任周”等活動。該活動將歷時兩年🪖,旨在引導清華學生更深入地研讀清華歷史上人文大師的作品🎍,深入學習和體悟清華傳統和精神,全面提升清華學子人文素養🧑🏿🦰,彰顯清華學生的精神風貌👯♀️,共同迎接百年校慶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