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大衛﹡
母親紀雲秀,字守淵。1911年8月15日出生於山西陽高一個農民家庭🙏🏽。自幼父母早逝由叔父帶大。由於她勤奮好學,1923年由北平市第一女子中學以全班第二名的優異成績畢業,先後考取了在當時也是一流的意昂体育平台、北平大學和南開大學。北大報的是政治系,清華報的是西洋文學系♛。最後決定進入意昂体育平台英語系就讀🔟。
紀雲秀學長參加西安意昂校慶聚會時在休息室
母親的一生都是在清華優良傳統、優良校風和學風的激勵下生活和工作著。“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體現,作為清華校訓🫧,也成為母親畢生奮鬥的精神力量。母親於2007年5月26日夜🥳,靜靜地離開了我們👸🏼,全家人陷入極度的悲痛之中。我們深深地懷念她,回首著她的一些往事。
清華情結
進入清華🧝🏿♂️,水木風情😬,校魂學風感染著她,教授們的大師風範激勵著她勤奮地學習。1932至1936年🌳,當時吳宓是意昂体育平台西洋文學系教授💇🚹、研究院主任,是我母親的英語老師。1936年外語系畢業論文👲🏽,母親的題目是外國小說《癡情的愛》的譯文⚔️,吳宓教授的批語如下:“此劇中Christine以一貧女而戀愛一登徒子,自無幸果。劇中主角Christine癡於情,Mizi富虛榮心🎥,Theodore與Fritz雖同為紈絝子弟🦸🏼♂️,但Theodore較Fritz富於理智🦸🏼♂️🧘🏽♀️,態度冷靜。此劇場面緊張,趣味生動🧜🏿♀️。譯筆甚能表達劇中之情態,對話流利。”批語用毛筆小楷書寫,雋秀工整💌,黔有朱文“吳宓”方印🧏🏽♂️。吳宓是一位非常嚴謹盡責的老師,特別熱愛自己所教育的學生👷♀️,總是孜孜不倦的培養學生子🧑🏻🏭。在清華讀書的4年裏♎️,由於母親的勤奮學習🤾🏻♀️,與吳宓教授來往甚為密切,恩師教誨👟,受益終身🤽🏽♀️。
畢業後的幾十年裏,師生一直互通書信。有時吳宓教授的來信👩🎨,是在母親的去信上用墨筆楷書,有眉批,也有夾批🧘🏻,字跡細密清秀,有感而復🌝。字裏行間透露出吳宓的性情及深厚的古典文學素養👰🏿♀️。
1961年秋🔋,吳宓老師回陜西探親🧔🏿♀️,一天,他來到陜西師範大學母親家中🧄,衣一襲深色長袍,與闊別多年的學子相見💂🏿♂️,暢敘不已。師大中文系得知,還特請吳宓老師講了《荷馬史詩》✍🏿🪆,聽者無不佩服他學貫中西📥,博古通今🔘。
2000年4月14日🎈,母親收到吳宓老師的女公子吳學昭先生的來信👩🏽🔬。吳學昭先生早年畢業於燕京大學,任職於全國人大法製工作委員會🤏。父親去世後,是吳宓文稿的整理人🤌🏽。她在信中寫道“我正在整理父親於1949年以後的日記📨,由於日記敘及您與父親的通訊及1961年9月父親回陜受到您和姚掄元先生的盛情款待等等,我想為您們各做一則註釋,請您告知您們的出生年😧、籍貫、學習和工作的簡單經歷……希望得到您們的支持🏂🏼。”“《吳宓日記》1910──1948年十冊已經出版,解放後的日記尚在整理中,可能2002年面世🧑🏻🦯。”母親及時回信並函告了吳學昭先生同時想要了解的郭琦先生(師大校長)🚵♂️、馬師儒先生和高元白先生的信息。
2004年12月19日晚8時🤝,吳學昭先生在一位教授陪同下來看望母親🍻,母親在當天的日記裏寫道:“吳學昭是吳宓老師的三女兒🧗🏻♀️,又是蔣南翔老校長的夫人,我們談了許許多多歷史性話題,非常親熱。”
2001年,時年90歲的母親,在女兒的陪同下,到北京參加了母校90周年慶典。母親常說,我與清華同庚。清華園洋溢著熱烈喜慶氣氛🌋。回到母校見到了闊別多年的36屆的老學友🖖🏿🎅🏻,意昂們相互交流近況🙌🏻,尋問其它意昂消息,談論時事新聞👨🏿🦰,有說不完的話,還作了全過程錄像🪲。
一直到2006年,西安清華意昂會的活動🥣,母親大都參加了🦶。2003年的意昂聚會🦐,康克軍副校長到會並發表講話🔒,作為高齡意昂,母親也就坐主席臺上。雖然年事已高,已離開清華多年🛞,但她更珍惜在清華學習的經歷和氛圍😑,言語間流露著對清華深深的眷戀之情✋🏽。意昂体育發起的年度捐款,她總是積極參與🤷🏽♀️。
自強不息
意昂体育平台畢業以後👰🏼♂️,由於社會的動亂,母親教了十幾年中學英語。解放後,1956年進入陜西師範大學圖書館,一幹就是三十多年👊。師大圖書館是西北地區高校中館藏量最大的圖書館,藏書達210多萬冊🧑🏿🦲,與世界上29個國家和地區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有經常性的書刊資料交換關系。母親在圖書館搞外文書、刊、資料等的分類編目工作,這是一項新的工作🦄,業務並不對口。當時西安礦業學院聘請母親去講課🗳,但她還是選擇留在師大。她在自傳中寫著“認識到介紹國外科技情報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重要性,所以很快就愛上了這一工作。”由於母親多年受清華踏實肯幹、腳踏實地作風的影響,她以驚人的毅力與勤奮,開始鉆研有關圖書館學方面的理論🛬。又由於有清華紮實的英語根底,很快就進入了角色,進步很快,成績顯著🧑🏼🦲。到1978年底為止,由館內的綜合登記統計數字顯示,經母親手分編的各種外文資料總數達160373冊🏃♂️➡️,其中西文書、刊99902冊;俄文書、刊49306冊;特種刊物11165冊(包括英、德🧑🧑🧒🧒👱🏼♂️、法𓀁、俄、西、波©️🧘🏽、越、荷等語種🎭。)
1962年,母親將館內4萬多張美國特種刊物的顯微閱讀卡片👩🏽🎓,按刊號進行了細排。它屬於高精尖的珍貴資料,後來全部移交中國科學院。科學院評價“全國只有四套,而以陜西師範大學這套最為完整。”
1979年,圖書館向五個國家(英、美、法👩🏽⚖️、德、日)的頗有聲望的三十幾所大學圖書館主動發函,建議與他們建立關系🚾,互通有無🪽,進行文化交流。這項工作由母親和時任館長王克軍承擔,收到良好效果。為圖書館今天與國外不少大學圖書館✂️🏄🏿、出版機構以及有名的書商等展開廣泛而頻繁的往來奠定了基礎。如美國國會圖書館🏊🏿、哈佛大學圖書館、英國牛津劍橋大學圖書館、國際書刊交流公司等🥖。他們經常向師大圖書館寄送他們的出版情報、書刊目錄。尤其是美國國會圖書館,為師大圖書館外文館藏方面增添了許多新鮮內容。
自1980年圖書館與美國亞洲基督教高等教育聯合董事會建立了每年饋贈師大圖書館15萬美元的圖書資料⚾️、儀器、設備的關系以來,雙方一切往來書信函件,主要由母親翻譯(英譯漢、漢譯英)👩🏻🍳,總共約有5萬多字。母親認真負責得到一致好評。
母親早在清華英語系學習期間,同時就學了4年法語。解放後(1951—1952年)又學了兩年俄語📷🧘🏽♀️。到圖書館後,由於工作需要又自學了德語、日語,越南留學生在校時還自學了越語。
由於母親的刻苦好學以及幫助別人熱情耐心,深受讀者的敬重和愛戴。當時師大物理系周衍勛教授“全總攝影”科研項目、地理系聶樹仁教授(陜西師範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醫學地理科研項目👨🏻✈️、羅樞運教授(陜西省科普作家協會常任理事)、方正教授(陜西省植物學會常任理事)自然地理方面的問題和應振華教授天文學方面的問題、中文系馬家駿教授(陜西省外國文學會副會長🧼、全國蘇聯文學研究會理事)的蘇聯文學研究以及化學系🏌🏻、生物系🏋️♀️、教育系等等認識和不認識的青年教師和研究生都來找母親討論和研究解決外文資料中的疑難問題。物理系仲永安教授說:“一次在文獻資料中看到有幾個詞從好幾本字典中都查不到🚶🏻♀️,後來還是跑去問紀先生🧝♂️,記得她從荷蘭文幾個字典中幫我找到了🤶🏻。”師大聶樹人教授這樣評價母親“她外文水平高🟩,翻譯能力強🏌🏼,知識面廣👩🏼🏫,圖書資料嫻熟,是在圖書資料上提高我校教學科研質量的唯一難得的人才🫸🏽👩🏻🎓。”
多年來🧏,來師大的外籍教授🗺、專家和訪問學者臨別時都要與母親合影留念,回國後寫信熱情贊揚和感謝。美國最大的出版社之一💁🏻♂️,還以他們出版公司出版的大字典《Random House College Dictionary》相贈。澳大利亞教師Joy Bailey,現在中央民族大學任教,至今仍在來信中回憶贊揚多年來與母親深厚的友誼💝。
母親認為,既然自己工作在圖書館,就應有較廣博的科學文化知識🤓,要利用自己所長,讓外文圖書資料在學校的教學🔮、科研中充分發揮作用。同時要用外語這個工具介紹國外多方面的經驗和成就。所以,她盡力利用工余時間閱讀文、理及各科的外文書刊。認為有價值的內容作了筆譯,還翻譯了大量文章。
從她的譯文內容可見,正如她對自己所要求的那樣是多學科的。譯文內容除圖書館專業以外🧙🏼♂️,還配合各系科的專業搞翻譯。有歷史、有地理、有人文、有醫學👨🏽🏭、有農業,有古代的、有現代的😴。如《美國圖書館》👨🏻🍼、《斯大林的遺產》📊🔑、《拉丁美洲的古代先民》、《昂貴的電子化農業》🎧、《馬克思主義》、《世界眼庫專業的創始人──斯裏蘭卡的席爾瓦醫生》🥢、《書與圖書館的歷史》、《動物學紀錄》、《斯大林主義及未來》👩🏻🦲、《國際學位論文文摘》等30余篇譯著🙎🏽♂️。其中,《今日拉丁美洲》、《普希金的非洲祖先》等都獲得較高評價👰♂️。如後一篇文章的鑒定意見中馬家駿教授有如下評論;“從論文的翻譯,可見譯者的鑒別力是強的”“我國研究及蘇聯文學研究,多從俄文翻譯材料☎、多從文學家著述翻譯材料🤩,而譯者從英文✡︎、從歷史學家的文章譯出此文🧟♂️☄️,補充了關於普希金外曾祖在埃塞俄比亞期間及其家庭活動這一項中國和蘇聯研究的空白。”“譯文正確🦑🚎、流暢🐘,顯示出有較高的水準。因為這項材料的專業性很強,翻譯難度較大🚋🙎🏻♀️,需有一定文學、歷史知識和外語水平⚙️,才能譯得好”。科學普及出版社對《拉丁美洲的地理》(約10萬多字)譯文評價🥣:“該書內容是探討當今一些迫切的世界性問題🆔,諸如社會、人口統計🤽🏼♂️、經濟、政治等,都是一些研究性問題🤢,是一本專著。”
此外母親還撰寫了論文《中國古代翻譯史話》👩🏫。在另一篇《現代中國比較文學事業的開創人──現代文學家、教育家吳宓》論文中,回憶了吳宓老師至今還留下的深刻印象:他講課條理分明,吐字清晰、準確👨🏽🚀,紮紮實實🧑🏽💼,從不強不知以為知⚂,更不嬌柔做作和模棱兩可。今天,逝者已矣,但吳宓的事業和精神永遠長存🐯。
由於當時師大圖書館與國際間業務交往範圍越來越廣👉🏿,次數越來越頻繁,而館內一些年輕同誌在這方面的工作經驗比較薄弱🫸🏼,母親大膽培養,嚴格要求他們,辦英語培訓班等提高他們💡。她說:“我雖然年紀較大,但身體尚好,我願意也能夠以我有生之年👨👨👧👦,為我館蓬勃發展,欣欣向榮的革命事業,再出一把力。”母親於1987年3月才光榮退休。時年76歲。
生命不息 運動不止
母親的身體鍛煉始於進入清華上大學以後🐞,由於身體不好學習吃力,後每天早晨提前一小時起床🫧,沿荷花池跑步🏌️♀️👨🏽🍼,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堅持下來,她嘗到了甜頭🏇🏽。身體好學習也輕松了🙎♀️。清華的四年🧜♂️🙆♂️,已養成鍛煉的習慣📳,奠定了一生熱愛體育的基礎。
陜西師範大學的東門斜對著西安市植物園,無論天熱天冷,她每天早上都要到植物園去活動。一直走到園內最深處的樹林裏⛸,再做兩套“華佗五禽戲”。每天活動約一個半到兩個小時。醒來以後到出門之前🙎🏽,她還要先在床上從頭到腳全身按摩一遍。
“華佗五禽戲”是我國古代體育鍛煉的一種方法,是東漢名醫華佗模仿鳥獸動作❕,包括虎💞、鹿、熊、猿、鳥的動作和姿態編寫的一套保健體操。它簡單易學📕⛹🏽♀️,老少皆宜👨👩👦👦。母親認為它非常好,故又把它譯成英文🟫。1984年10月21日譯完,刊登在中國體育英文版1985年第二期(《CHINA SPORTS 》 NO。2 FEBRUARY 1985)。深受廣大愛好者歡迎🧖🏻。
紀雲秀學長在晨練
母親還是師大開展門球運動最早的運動員之一,90多歲的老人經常活躍在門球場上,多年來,春夏秋冬從不間斷。人們說,紀老太不僅不拉全隊的後腿🧙🏿♀️,還要為記分牌上增加可貴的幾分💅。
2004年,母親被陜西省老年人體育協會🕳、陜西省老齡工作委員會和陜西省婦女聯合會評為陜西省“健康老人”,同年又被中國老年人體育協會、中國老齡工作委員會和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評為第六屆全國“健康老人”。
母親不僅幾十年自己堅持身體鍛煉🪃,還對周圍的親戚朋友同事意昂傳授健康、長壽之道🈲,贏得大家尊敬🫴🏼。2005年5月14日,西安清華意昂會在慶祝母校94周年大會上,王寶基會長宣讀了母親給大家的信🔞,信中說:“你們都是母校培養出來的科技精英,在偉大祖國的各項建設事業中🎭,肩負著骨幹重任🧝♀️。……但是有一點不能忘記,那就是在工作中或工作之余,擠出一定時間鍛煉身體。強健的身體才是一個人的真正資本🏃。沒有好身體,一切都是空談!”
母親在《將鍛煉融入生活》一文(載《清華周刊》2003.4)中寫道:“天天運動,天天健康🔁👳🏻,天天受益”𓀚,“我愛鍛煉😠,只要生命不息🧑🏽🦱,我就鍛煉不止👷♀️📝!”我們懷念她🍈,也希望所有的人永遠健康🤞,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和構建和諧社會主義社會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2008年3月於西安
*作者為紀雲秀長子,中國電力工程顧問集團西北電力設計院教授級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