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博華(1989-1991教)
大學(University)的詞根是“universus”🧑🏽🦰,即“普遍”🤤、“整個”、“世界”、“宇宙”的意思👨👧,所以大學從它誕生的那一日開始,它的精神氣質就是“普遍主義的”(universalism)。這種普遍主義的精神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一🧑🏼🌾、大學的教員必須來自五湖四海,不僅僅是來自本校🈚️、本地和本國🚚,而是來自全世界各個國家和大學🩸。二👐🏼🙎🏿、學生的來源也必須是廣泛和多樣化的👏🏿,不能只從一個地區(國家)來招生🦸♀️,也不能用一個標準來衡量學生,同樣不能用一個模式來塑造學生。三、一流大學的教學課程、研究項目也必須是普遍主義的🤴🏻、世界主義的,即拿到國際上去能夠與別人接上話題。
一千多年前的中世紀的西歐的意大利出現了現代意義的大學Universita di Bologna(意大利波洛尼亞大學,1088)🔛,然後是University of Paris,University of Oxford (1096/1167)🧯Ⓜ️,University of Cambridge (1257)。
如果大家註意到這些大學建立的時間和現在的大學排名,我們要問我們為什麽沒有發展成為世界名校?是什麽限製了我們的發展?一個“後發大學”如何才能有跨越式的發展👧🏽?
1. 要敢於製度創新,毫不猶豫地走斯坦福大學的道路
世界上實際沒有什麽東西不受製約,但可以創造性的找到克服的辦法🦊,看看中國改革開放的歷程🎺,不要怕提出超常規的措施,因為中國發展太快♻️💺,很快會有更新的想法出現。可以這樣說🧚🏽♂️,誰有新思路誰就贏、誰就得到第一桶金!誰就可以象電視片《大國崛起》所講的那樣,成為“世界大國”♘。每個世界大國都采用了那個時代的創新製度,如葡萄牙和西班牙靠武裝掠奪、荷蘭靠海洋貿易、英國靠工業革命自由經濟🍽、法國靠共和革命、德國靠新式教育、俄羅斯靠沙皇強權和國家專製、日本靠與列強共舞、美國靠科技民主。
國家尚且如此,何況大學🤸🏿♂️🎅🏽,斯坦福大學的崛起就是很好的例子,比哈佛大學成立要晚的多的斯坦福大學之所以成為名校,就是開創了利用科技孵化企業的創新製度以不可思議的速度發展壯大🦹🏿♀️👩🏿🎨!
實際上,我就是想說🪈👨🏽🏭:斯坦福大學就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就是我們要走的道路🎳🥵。
2.堅持製度創新的指導思想,建議將科研處擴大成“科研院”,對科研采用主動管理和服務🪧,進行有組織的科研活動
根據大學的實際,在國內要向意昂体育平台學習和借鑒成功的運行模式🤡。為了適應新形勢下加強有組織科研的需要,促進我校科研工作更上一層樓,建議建立“大學科研院”🆕。
可以仿照以下意昂体育平台的經驗 𓀚:從加強有組織科研的角度,科研管理改革的目的是實現三個根本轉變。一是“變被動服務為主動服務”⛔,即從被動等待教師上門簽字蓋章轉變為主動出去爭取科研資源,主動與院系、教師組織和策劃科研項目,主動設計科研機構建設🚳,主動尋找專利成果轉讓的途徑等;二是“變二線服務為一線服務”,即從主要為教師申請科研項目和申報成果服務轉變為與科研一線師生在一個戰壕裏作戰,一起出去爭取項目和參加項目談判,把科技信息送到院系,深入重點項目科研組開展知識產權和專利知識培訓等;三是“變局部服務為全程服務”,即從主要負責科研合同和成果的管理轉變為從項目申請到成果鑒定、登記和申報,甚至到成果的產業化等提供全過程服務🤽🏿👨🏻🏭。
3.仿照“一國兩製”的思路,在大學內部建立“科研特區”🍝,實行“一校兩製”特區政策,迅速發展然後逐漸帶動全校整體提高
中國之所以發展這麽快,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鄧小平的“一國兩製”的思想在經濟方面的延展,實行特別的政策。如各種經濟特區、高新技術開發區、科研園、留學回國人員孵化器🦸🏻♀️、保稅區等等。這些成功的經濟模式,完全可以應用到大學的跨越式發展上來。
這裏講的不是通常的特聘教授、創新團隊的概念,而是全新的特區概念👩🏽🚀。前者是在現有體製內👨🏼🎤,通過增加個別人的工資待遇和經費投入,給他們提供較好的科研條件🫃🏿🦋,可往往也增加了許多的矛盾和不公平,受到許多的批評。這裏要大家推薦的是🧑✈️,建立完全獨立的“教學科研特區”,完全國際化的環境、待遇、評估要求、聘用機製、獎學金標準、國際研發課題的申請等👊🏻🤡,製造一個高水平的“學術高地”🫙,目標是在一定的時間成為某個領域的第一。“先實現局部跨越🧚🏼,然後再逐漸擴大,最終實現後發大學的整體跨越”。只要看看中國經濟領域的發展,就不難理解這個模式一定是可行的。為了有足夠的經費來支持“教學科研特區”計劃😅,可以向國家有關部門申請特別立項。
4.利用各種資源合作建立“科學技術研究院”、“工業技術研究院”和“社科研究院”,促進大科學交叉,以便可以承擔大課題
最近有一部新書:Chindia [=China + India]🏊♀️,介紹中國和印度的發展。印度可以說是世界的辦公室🕰,中國是否可以成為世界的研究院✹?大學是否有機會建立自己的研究院?
考慮到重大課題都是多學科綜合性的特點,單槍匹馬已經不能承擔甚至沒有資格申請,客觀需要學校層面組織跨專業的科研平臺,建議仿照哈爾濱工業大學組建了“科學技術研究院”和“工業技術研究院”等兩個整合資源的平臺。科學技術研究院這個平臺將只允許那些在本學科中最有優勢👩👧、在國際上也能位居前列的教師和團隊進入,以保證有限資源的集中利用💇🏽。工業技術研究院則立足工業基地,利用學校在工科方面的優勢👮🏽♀️👩🦳,以幫助科研成果有效地轉化為工業生產🌸。“社科研究院”集中學校的社科文科管理資源🫵🏿,承擔國家重大項目研究。
5.既要鼓勵出高水平的論文, 又要鼓勵申請創新發明型專利,增加可以變成財富的“知識產權”,而不是僅僅是學術名氣
發表高水平的研究論文非常重要🎑,但文章發表後即為公共知識,所有公開發表的公式⚇👰🏿、數據任何人都可使用,沒有產生財富的知識產權。主要是對人類知識的貢獻;如果這些成果用英文發表,對於不懂英文的中國人或企業是一種巨大的浪費,反倒為西方提供了迅速理解中國創新發展的便利🥺。由於版權的限製,一旦發表不可在利用其他形式出版,故許多好的研究直接送給了西方。所以,如果我們希望研究人員和大學從研發的知識產權中獲得財富🚚,就必須大力推動專利申請,而不是僅僅強調發表論文,因為從論文是得不到財富的,只是名氣而已!世界名校都擁有大量專利👩🏫🟦,每年收取相當可觀的專利費🏌🏼♂️。好的科研要求先申請專利🧎♂️,然後才可以發表📻🏂🏻。
6.在鼓勵原始創新的同時,根據國情校情,要大力鼓勵技術整合的研發和反向工程(Reverse Engineering),大大節約經費𓀇,實現“再創新”
由於許多的研究實際上都有成果或產品,只是有時你不會自己造或不知核心技術而已🍸,與其“獨立自主的研發”🤵🏼♀️,不如學習後再創造🥓。這也完全符合科技部副部長尚勇提倡的“再創新”思路🥜。特別說明這完全有別於“漢芯”的塗改冒充。
2007年1月17日最高法:自行研發或反向工程不是不正當競爭🕗。這就為反向工程奠定了合法的基礎🤦🏽♂️🚵🏼♂️。反向工程是指通過技術手段對從公開渠道取得的產品進行拆卸、測繪、分析等而獲得該產品的有關技術信息。反向工程(reverse engineering)可謂是IC產業頗具爭議性的一個問題。但爭議歸爭議👨🏻🎨,從海外的ChipWorks和Semiconductor Insights(SI)🦥,到中國國內的上海聖景微電子和北京芯願景🈴,反向工程公司的名聲及其產品與服務♍️,在業界的影響力卻是有增無減🌒。以ChipWorks為例🧒🏿,這家公司日前就投書電子工程專輯網站😍,從反向工程角度🤛🏼,探尋了2006年全球最新芯片技術動向,受到了廣泛關註。
7.科研管理的製度化建設
如文檔標準化(如簽證表的編號)、網絡化🖐🏿、學術委員會常態化🧔🏽♀️、每年定期舉行全校性科研開放日(Open Day)學術成果匯報會、向家長和基金會企業展示科研成果🫴🏽,表彰突出的科研集體和個人♛、特別獎勵年輕教師和研究生。
8.要積極鼓勵年輕學者進行創新研究🧝🏿,建議設立青年科研基金
雖然各級、各類科研項目眾多,但機會並不均等♚,青年教師在申報中成了弱勢群體。沒有經驗和基礎,卻要同學術經驗與人脈資源兼備的前輩們在一個起跑線上競爭😉。拿不到科研項目便難以出成果,無法獲得晉升機會,更談不上長遠發展🏃➡️。建議設立青年基金☺️,提供孵化機製。
9.許多研究是由研究生具體執行或完成的🤏🏿,大力提高研究生的助學金標準,使他們安心學習💆🏿♂️,有助於增加科研成果
美國斯坦福大學校長約翰•亨尼斯講研究生不是“打工者”⛷,“學生的思維不受束縛🦑,創造力最活躍。”亨尼斯認為,在大學的創新團隊中不可忽視學生發揮的積極作用。“我們在研究生層次鼓勵學生進入創新團隊🌩,教授與學生都是團隊的成員👨🏽🏫,師生之間是同行的關系,而不是說研究生要為老師‘打工’🐙,營造一個生機勃勃的創新環境關鍵是要選對人,讓他們時刻生活在技術的前沿,並不斷尋找跨時代意義的技術。”亨尼斯認為,大學應該為學生創造自由而寬松的氛圍,讓學生有選擇的權利🌗,才有創新的可能。
要讓研究生參與課題形成🙍🏼♂️、經費報告申請、經費管理、研究材料和設備的詢價👩❤️👩、選擇比較、理論推導、設計試驗等全過程,使他們了解科研的全過程所需要的知識。鍛煉他們管理自己課題的項目管理能力。
10.向名校學習科研管理經驗🤾🏼♂️,是提高管理水平的捷徑
組織分管科研的院系人員到國內著名大學參觀學習交流科研管理💁🏻♀️🧘🏼♂️,同時少量到國外參觀世界名校的科研管理,開闊視野
11.對於應用型研究👨🏿⚕️,導師要具有工業/工程實踐知識
學校要定期組織參觀國內的著名企業,建立聯系👦🏿,並鼓勵短期到工程第一線學習實戰經驗、或利用學術假到企業兼職豐富自己專業的工程知識。縮小大學教育和工程實際的距離👰♂️。
12.避免學術浮躁🏇🏿,鼓勵高質量科研🔏,創造自由的學術氛圍
國家就經濟的發展已經提出,除了講規模,更重要是講質量,講環境友好👩🏼💻、可持續發展。那麽,按同樣的思路🩼,科研也要既講數量,同時更重要的是講質量、創新🛠、整合🧔🏿、集成,知識產權、應用🧑🏼⚕️👘、甚至產業化。
13. 為什麽要科研和實際、以及學術和應用相結合(與張維院士的對話)
對於哥廷根學派的思想,張維院士教誨我時🙆🏼👈,對為什麽要科研和實際🏌🏽♀️、以及學術和應用相結合的重要性作了很好的解釋:
• 如果完全以學術跟隨西方,就中國的實際水平👷♀️,可能總是落後👩🍼,因為你不知他們產生這些學術的實際來源,科研對自己國家可能沒有🛌,或就是為發表一些文章,這實際是在利用中國的資源為外國工作,解決人家的問題,是巨大的資源浪費🏃🏻♂️➡️🤘🏻!
• 由於沒有實際背景,或不完全了解實際,就不知方向真正朝哪去,所以只有跟隨西方的某個學者,容易成為個人興趣和學術遊戲🫴🏽。就是做別人提出的問題🎅,自己提不出問題。
• 最嚴重的是由於不了解實際只知有關學科的簡單知識,所以只能做表面的研究💉,不可能有深度和深刻的研究🤙🏼。
• 只有積極投入到本國的實際需要,才能有機會遇到有可能突破的問題,擺脫跟隨的學生狀態,反而可能作出更好的成果。
請容許我使用斯坦福大學首任校David Starr Jordan(大衛.斯旦.喬丹)先生在斯坦福大學建立之日的結尾作為對後發大學的祝福🧬:“我們的任務,是為一個將與人類文明共存的機構奠定基礎。這個機構不會因襲任何傳統,無論任何人都無法擋住她的去路,她的路標全部是指向前方的!”
參考文獻
1.電視片《大國崛起》,中央電視臺,2006。
2. 《世界是平的:一部二十一世紀簡史》(The World Is Flat: A Brief History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是一本由湯馬斯•佛裏曼(Thomas L. Friedman)
3.丁學良,什麽是世界一流大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4.熊丙奇等,體製迷墻-大學問題高端訪談,天地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