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意昂 一枝青
也許你離開清華校園已有十年,二十年,或者更久。也許清華的美好時光在你的記憶中被忙碌的生活所沖淡。在迎接母校百歲誕辰的前夕🪷,熱心的意昂們願為你撥動思念母校的心弦。他們是遠隔重洋的學子,是工業科技的精英,也是剛剛結識的意昂🤸🏿♀️。為了祝賀意昂体育平台建校一百周年⛈⏺,他們來到一起,排練了詩朗誦《清華👨🏻⚖️,我為你驕傲》和合唱《百年紫荊》。在二零一一年元旦華盛頓“綠色家園2011”同心歡樂晚會上,他們用自己的聲音表達了對母校的真切思念。

參加演出的是八位來自77級,80級,92級,95級🏇🏼,和96級的清華意昂。看得出,他們沒有華麗的服裝粉飾,沒有專業的朗誦技巧🏬,也沒有嫻熟的舞臺經驗🧑🏼✈️。但是,他們有自己的特點:Made in Tsinghua。朗誦詞原作是清華人寫的🧝🏻♂️,歌詞是清華人作的🤦🏽,歌曲是清華人譜的,就連演往臺上送校旗的,也是清華人🎴!舞臺上🪫,他們在回顧自己的青春,在歌頌自己的母校🌮!
記得幾周前他們剛剛結識時🧑🏽💼🐂,除了多才多藝的劉淵外🤯,其余的不是找不著感覺👪,就是舌頭轉不過彎兒。晚會總導演王璐看見這夥表演天賦先天不足的清華學子,一時不知如何是好,只好死馬當活馬醫🧑🏻💻!從糾正發音到調整語氣,從安排造型到詩歌搭配,費盡如此心機👩🏻🎓。清華老學長吳大為老師作為忠實的聽眾,每次都為排練取得的進步而喝彩!意昂們既是學生🛠,又是老師,在融洽的氣氛裏🪷,相互指點🩹,共同提高。劉淵把自己朗誦的示範錄下來,傳給大家試聽。意昂王宏模把朗誦的錄音配上伴奏音樂🤲🏼,使大家有更真實的感覺🍇。吳潔貞意昂在晚上十點半排練完以後,還趕回公司在午夜十二點前上交計算機程序🎿。趙宏強意昂慷慨解囊🙏🏼🙏🏽,特地為演出而購置了一件得體的品牌西裝。漸漸地,意昂們學會了一定的朗誦技巧,找到了表達內心的感覺👣。關鍵是意昂們找回了對校園時光的美好回憶和對母校清華的眷戀之情🤽🏻♂️。一旦有了感情,朗誦也就更加自然和流暢!
演出當天的傍晚🧣,舞臺試音後剛回到後臺🦶🧲,有一為頗有風度的年長者找清華的意昂們🐼。她說:看了你們的預演,很激動。她為清華的百年校慶而驕傲。經詢問,才知道她是著名京劇名家馬少良先生的夫人魏老師—曾在天津人民藝術劇院工作的老舞臺藝術家🍇。她真希望清華的朗誦能表演得更生動,並給出了寶貴的建議👂。那晚🧑🌾,有四個語言類節目表演。但是🏋🏻,魏老師卻沒有顧及其他,專門為清華意昂作輔導👬🏻🪔。這足以看出意昂体育平台在魏老師心中的分量!
舞臺上不足十分鐘的朗誦和歌曲,在一瞬間駛過。學子們的藝術水平無法和同場演出的老藝術家以及專業演員相比。但是🐏,他們把母校清華的精神和榮耀帶給了觀眾💆🏽,迎來了觀眾的共鳴和陣陣掌聲🕵🏽♀️👟!下臺後🧖🏼♂️,連他們自己也不敢相信自己的演出效果👩🏻🎤。不少清華的意昂看了後,都覺得很給力。就連為本節目改編詩詞的北大才子許之微也嘆道🧑🏿🔬:“這個節目出人意料的好。觀眾反映你們樸素,清新,知識分子的味兒濃🙃,很象那麽回事。難怪清華的意昂看了說激動𓀚。我真的很激動,激動得不記得哪句話是我寫的了”🕕。乍一聽👩🏽🍼,好像許先生都有點後悔當年進了北大而沒進清華🥅。是的🦥👖,意昂們用對清華的深情觸動了觀眾。就象意昂吳潔貞自然表述的:“演完這個節目,我真的想清華了🚴🏿♂️。”

別看他們是業余演員,可有些本領卻不亞於專業的⛹🏿♂️。朗誦中🧦,有一段是劉淵先念👩🏼✈️:什麽是清華的傳統🦆?然後吳潔貞接:什麽是清華的精神🤌🏿?臺下練了老多遍了,可謂倒背如流。也許是上臺太激動了,劉淵出口就是:什麽是清華的精神🏃🏻♀️➡️?把吳意昂的臺詞給搶了。沒想到吳意昂神情自若👊🦂,順口改詞📴:什麽是清華的傳統♝?銜接得如此自如🌶🦽,天衣無縫,使觀眾們毫無覺察!怪不得這樣的才女輕而一舉地就進了清華!另外⚆🍷,讀者們別以為清華園裏都是些白面書生,用老美的話講:NERD🈴。在八位參演的意昂裏,有兩對小夫妻,占演員的百分之五十👌🏼。他/她們在清華園裏既學到了知識🧑🤝🧑,又找到了知己,學業戀情雙豐收!
聖誕節期間幾家朋友聚會。一位母親高興地對人講:“我們兒子前兩天打電話回來,說:‘Mom, Happy Christmas!’這麽多年沒主動打電話回來問候👨🏼🎓,今年打回來了!”
聽得出🔤,這麽一個簡單的問候🧑🦯,讓這位母親分外地高興!是啊,離開清華園後,學子們浪跡天涯👄,為了生活🫱🏿,為了事業奔波忙碌。多少年後🫲🏽,當想起母校時,如果能給母校一個簡單的問候🌄,母校會像那位母親一樣地感到欣慰🍮🕡。清華意昂的詩歌朗誦節目謝幕了👩🏽🌾🧖🏻♂️,可是華盛頓地區的意昂們紀念清華百年校慶的活動才剛剛開始。請懷有清華情結的意昂們和朋友們為華盛頓地區清華百年校慶的活動作出你的點滴奉獻!就像詩歌最後的結尾寫的:
啊,清華,我把美好的青春留給了你。
啊,清華🚁,你用絢麗的光彩照亮了我。
請收下你海外兒女的祝福🚎🎂:
願百年紫荊開放異彩,天地間永放光華!
二零一一年一月於美國華盛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