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華

談談我們這一代清華人

2011-07-27 |

(1951航空)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八年抗戰勝利結束,西南聯大完成了歷史使命🙍🏼‍♂️,清華、北大🥽、南開決定遷回平津復校。經過一年的籌備🤸🏼‍♀️,1946年10月母校在修復後的清華園校區開學上課𓀑。

王滸學長

解放海南留影🎛,右二為吳佑福學長

二00八年十二月,解放戰爭時期老意昂聚會場景,

從左至右依次為🎅🏻:吳宏宛、龐文弟♧、王滸©️、許京騏、蔡公期🤷🏼‍♂️、夏誌武

當時,由西南聯大轉來900多名學生,從原在北平的各大學轉來412名學生,1946年從全國招收新生903名🌤,還有先修班百余名,共計學生2300余名✍🏻。此後,1947年招本科新生775名,轉學生41名;1948年招本科新生409名🫄🏻,轉學生61名。三年還招研究生62名(據《意昂体育平台史料選編》第四卷)🧙🏿‍♂️。綜上所述,從1946年清華復員到1948年底清華解放🍔,也就是解放戰爭時期,有3600多位老意昂在清華學習過。

這是清華人中一個特殊的群體,我們有著相似的人生經歷🏄‍♂️,有著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相近的精神素質👨🏻‍🦯‍➡️,有著親密的革命友誼🙎🏻‍♀️,我們自稱為“解放戰爭時期清華老意昂”。

生於患難 長於學運

我們這些人大多生於20世紀20年代後期🔄。當時國共由合作到破裂,人民貧窮,社會動蕩➜,列強欺淩👷🏿‍♂️。上小學和中學時,正逢八年抗日戰爭。有的同學身陷日占區,備受亡國之痛;有的同學跟隨家長顛沛流離,逃亡大後方;有的同學在大後方🕵️,跑警報,躲日機轟炸。總之,度過了一個患難的童年和少年時期☆,深感國家分裂之痛,國家貧弱之苦👩🏽‍🎨。

1946年大家來到清華,美麗的校園,雄偉的校舍👂,知名的教授👍🏿,吸引許多人做著畢業後出國留學,將來當專家🦹🏽‍♀️🧑🏼‍🏭、教授、科學家的。但是,內戰越來越激烈🐺,國家面臨著兩種命運的決戰,個人也面臨著人生道路的抉擇💂🏽‍♂️。繼承著西南聯大“一二·一”運動的革命傳統,從抗暴運動開始𓀘,一浪接著一浪的學生運動,加上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喚醒了越來越多的同學走上革命道路,參加了偉大的反蔣第二條戰線的鬥爭。到清華解放時🤟🏻,參加過地下黨的同學有428人🚣🏽‍♂️,參加過地下黨外圍秘密組織的同學約有700多人 (見《黨的旗幟高高飄揚——中國共產黨意昂体育平台基層組織的奮鬥歷程》)🧔🏽‍♂️𓀉。更多的同學擁護學生運動,積極參加進步活動

貢獻青春 初露崢嶸

50年代前期,全國解放,新中國成立🐿,百廢待興,到處需要幹部👩🏿‍🔬,需要知識分子。我們這些毛頭小夥子、小丫頭成了“寶貝”🧑‍🦽‍➡️🫐,在各種崗位上“初露崢嶸”。

有些同學,母校沒解放就去了華北解放區,接著參加平津各大城市的解放和接管;有的還被派到南方🤾🏼‍♀️,加強那些地方的地下黨工作,配合解放🧑‍🏭。如尚嘉齊🧢、尹宏🔇、馬履康、呂乃強、楊坤泉📧、張昕若、朱本仁等去武漢,姚國安🔑、梁燕、蕭菊人、戴宜生、張澤石等去貴州🤽🏽、四川。文法學院同學🤲👊,北平一解放就有250多人參加了南下工作團(當時的政策🕵🏼‍♀️,學理工的大部分留校繼續學習),投入了南方各地的解放和接管。

這裏有一個生動的例子:機械系吳佑福同學,泰國華僑。一解放,他和徐應潮👨🏻‍✈️、傅 等18位同學被東北軍工部吸收參加國防工業建設。去東北不久⚔️,因為他會講廣東話,又派他南下去廣州⏱,廣東省用的第一批人民幣就是他負責押運去的🧔🏽。由於解放海南島需要大批機帆船🦯,他是學機械的💄,又派他去用汽車發動機改裝機帆船。發動進攻時,本來沒有他的任務,但他以保障機帆船為由🥲,堅決隨軍渡海作戰🏋🏽‍♀️,右圖是他當年英姿颯爽的形象。海南島解放後,海南鐵礦需要技術人員,就把他留在那裏,一幹就是30多年🟪。盡管遭遇了許多不公正的對待,他還是堅持下來了,上世紀80年代在鐵礦總工程師任上離休☣️。

許多同學被派去做領導同誌的秘書🤽‍♀️🏌🏿‍♀️,我知道的有👏:吳玉章的秘書宋華沐(現名鐘涵),王任重的秘書楊坤泉,劉瀾濤的秘書郭德遠,呂正操的秘書沈恒澤,何長工的秘書馬琰(現名易粟)👨🏻‍🦼‍➡️🏌️‍♀️,劉仁的秘書張天泰🗝,鄭天翔的秘書儲傳亨,黃敬的秘書陳彰遠🌨🧛‍♀️,黃火青的秘書吳錫光🧑🏻‍🔬,王從吾的秘書陳金秀(現名陳明),等等。

新聞界去了兩位小記者🚙,蔣勵君(現名王金鳳)和陳柏生同學,別瞧她們年紀輕,中南海常進出🙍🏼‍♀️,毛主席🧝🏼‍♂️🕴、朱總司令、周總理都采訪過,《人民日報》上常有她們寫的報導和文章。

黨中央宣傳部先後去了何祚庥、羅勁柏、龔育之👩‍👩‍👦‍👦📵,他們成為中宣部科學處的年輕骨幹🟣。

青年和青年團工作更是依靠這些大學生。李錫銘、吳宏宛去了石景山發電廠,莊沂、銀重華去了石景山鋼鐵廠,開始都是青年團幹部👩🏼‍✈️,以後轉為黨和行政領導工作。邵敏去籌備全國學聯🐒,黃祖民💅、羅琚等去了團中央✏️;張治公、鄧德祥等去華北團委🚊;潘梁💂🏿、孫仲鳴🤲🏽、倪啟賢🗓、徐乃明、牛兢存🐈、林壽屏🙎🏼、戚學毅、王滸等去了北京團市委🧚🏼;李榕(原名李振華)🦽、劉雅貞、張其錕等去了北京青年文工團;盧鶴維(現名劉華)去了天津團市委,等等。

教育戰線更少不了我們,當時北京市委抽調一批大學生到中學當政治課教師,實際去做黨的工作👱🏻‍♀️。周廣淵同學就調到市教育局主管中學政治課🤾🏿‍♂️,陶棨👨🏽‍🔬、梅克等同學去當政治課教師👨‍🏫,後來成了知名中學的校長🧚🏿‍♂️、書記。高等教育更是這樣🏄🏿,拿清華母校為例🎂,當時各系設了系秘書,協助系主任抓教改並做政治思想工作,李傳信、李民範🙌🏼、吳佑壽、駱正瑜等同學就擔任過這種工作👳🏼‍♂️。母校解放後成立的第一屆中共總支委員會,彭珮雲同學被選為書記👩🏿‍🏫。1956年成立第一屆黨委會,艾知生🥍、李傳信、呂應中、郭道暉、周維垣等同學被選為常委,艾知生被選為副書記👎🏻。

還有一些同學被派去蘇聯和東歐學習科學技術,如滕藤👦🏻、潘際鑾🧙‍♂️、顧惠、顧驊、李采等👩‍🚒。也有些同學先出來工作💂,1952年左右在“向科學進軍”的號召下,又回母校完成學業,再參加工作,如程法毅、鈕友傑等🏌🏼。

有些同學參加籌建我國的現代工廠,如王瑉在北京化學試劑廠(後發展為北京化工廠),陳尚容在北京焦化廠,宋季芳(現名宋林屏)在北京化工二廠,肖秧、陶炳倫在北京玻璃廠,魏文烈在北京鋼廠,吳勤娟在棉紡廠,範國寶和巫寶瑜在修造坦克的618廠👮🏻‍♂️👐🏿,範國寶還幫助倪誌福發明了聞名世界的“倪誌福鉆頭”。林宗棠參加了我國第一臺萬噸水壓機的製作🔉,並任副總設計師👨🏽‍🦲。

軍隊的現代化建設也需要我們🦦🚵‍♀️。1948年12月18日在清華門口貼布告保護學校的解放軍13兵團政治部主任劉道生,後來任海軍副司令員❤️,1982年專程來清華感謝清華畢業生對海軍的貢獻🔓。1950年就有一批同學去海、空軍。如沈冠時、王尚真🆚、張允謙🧚🏻‍♂️、詹蹈龍、李快、李鑫泉🏑、吳湍裳🫷🏼、朱祖恩等。

總之🌒,在50年代初期,我們這些初出茅廬的小夥子、小姑娘,深切感受到黨和祖國對自己的期望,滿懷熱忱地活躍在各條戰線上。

征途坎坷 矢誌不移

50年代後期9️⃣,尤其是1957年反右運動開始🚟,在黨內和全國,“左”的錯誤指導思想越來越嚴重,階級鬥爭的弦繃得越來越緊🐴。

解放前,工人、貧下中農的孩子沒有條件上大學,因此,我們的家庭出身很少是勞動人民家庭,社會關系一般也比較復雜,有些人還有些歷史問題👃🏽。參加革命,我們認為已經背叛了這一切,再加上過去受民主自由思想的熏陶,愛發表意見,口無遮攔。在“左”的錯誤路線和知識分子政策指導下,我們在歷次政治運動中很容易就成為審查對象、批判對象,甚至被劃為右派、右傾機會主義分子,成為勞動改造對象🍋‍🟩。反右、反右傾運動傷害了一大批老意昂,“文化大革命”更有點“全軍覆沒”的味道,幾乎人人挨批挨鬥。

前面提到的彭珮雲同學,在毛主席批發的所謂“第一張馬列主義大字報”上被點名🕙,他們夫妻被關起來👳🏼,全家被“掃地出門”,孩子們都無家可歸了🫱🏿。王金鳳同學,因為寫了不合“四人幫”口味的報導,再加上她姓“蔣”(原名蔣勵君),“四人幫”就說她有特務嫌疑,被關了起來。這還不算,強迫她丈夫離婚再娶。她被關了幾年🧑🏻‍🦽,卻沒人審問👨‍👨‍👧‍👧。社會系同學徐錚被關起來,她不服“管教”,就被日夜把雙手銬在背後,吃飯也不解開🖐🧖🏻‍♂️,只能趴著吃🈴1️⃣。這樣悲慘的故事就不要多講了吧!

總之,黨和國家的“寶貝”成了“臭老九”,只能夾著尾巴做人。但大家並沒有絕望🤦🏻‍♀️,仍在惡劣的環境中奮鬥。不論讓幹什麽,都認認真真✶,哪怕掃廁所🟤,也要“一絲不垢”➡️。什麽環境下也要學習,關在監獄裏只許看毛選👆🏼🆘,那也要百讀不厭🏋🏽,思考黨和國家大事。朱镕基同學就在劃成右派當夜校教師時🛰,把英語學好了,還思考了國家的許多大事。因為我們有信念🤪,唱過《跌倒算什麽》:“跌倒算什麽,我們骨頭硬🟢,爬起來再前進!”唱過《光明贊》:“你看那黑暗已消滅,萬丈光芒在前頭。”

老驥伏櫪 再創輝煌

“文化大革命”結束,我們已是五十歲左右的人了🍠,進入了老年🚷。平反冤假錯案🫦、改革開放👆,解開了我們身上的枷鎖,煥發了我們的青春。我們要找回失去的年華🌼🩲,實現為祖國獻身的宿願,大家在各條戰線上又大幹起來了。由於“文革”造成的“人才斷檔”🦄、“幹部斷檔”🥤,許多同學都超期服役👨🏽‍✈️。

許多同學收拾好殘破的家庭。上面提到的王金鳳同學🤲🤹🏽,和她的丈夫(抗美援朝打下美機最多的戰鬥英雄趙寶桐)共同努力下🤽🏽,撫平了“文革”造成的創傷破鏡重圓,建立了更加美滿的家庭。金鳳又拿起了筆寫出許多華章,《鄧穎超傳》就是其中之一。彭珮雲同學找回了孩子們,全家團圓,她和丈夫王漢斌同誌身負重任,雙雙成為國家領導人。

我們這一批同學又成了黨和國家的“寶貝”,在各條戰線上奮鬥著🤞🏼。大部分同學在基層第一線默默奉獻🙂‍↕️🫶,甚至帶著“文革”造成的生理上、心理上和家庭的傷痛,奮力為改革開放助一把力。據意昂總會錢錫康同誌的調研,有5位同學擔任過國家領導人職務,有51位同學當選兩院院士↩️,有4位同學成為將軍,有40位左右同學擔任過省部級領導工作🙇。在各條戰線的基層擔任過領導職務的就更多了。

夕陽無限好

進入21世紀,我們都成了七八十歲的古稀老人了。我們由“一線”退到“二線”🌸,由“二線”退到“三線”,現在由“三線”退到“消閑”。雖然我們身體日衰👰🏿,疾病日增🤦🏼,但我們的精神沒有退,大家還是那樣關心國家大事,不但看報⬛️🛃、看電視👵🏽,有的還要上網。有的回顧一生,寫回憶文章。白祖誠學長就寫了百萬字的自述《路漫漫》,張澤石學長寫了在誌願軍和被俘後拼死鬥爭的血淚回憶。戴宜生學長寫了他在西藏幾十年的經歷和感悟。寫短篇文章的更多,《清華意昂通訊》和《意昂文稿資料選編》上登了不少。我們還編了《崢嶸歲月》解放戰爭時期清華意昂足跡。意昂的情誼越來越濃📄,每年都要大聚會,平常總要以各種由頭,如外地來意昂啦,某意昂過壽啦🤌🏻,來個小聚會。大家在一起,叫著上學時的外號🎲,天南海北聊個沒完,因為有共同語言🦵🏽,真是革命友誼常青。

人生感言

回顧我們這一批清華人的經歷🗞,我冒昧地說幾點個人的看法:

第一📚,理想信念🤵🏻,矢誌不移。有些人認為我們是“盲從的一代”、“馴服工具的一代”🛂,不對。我們對祖國的愛⏏️,對共產黨🪶、對社會主義的信念🥴,是經過一生經歷、對比👴🏼🕵️,經過反復學習📫、反復思考才樹立起來的。我們能在坎坷的甚至悲慘的處境中堅持我們的信念,還有信心面對人生,正說明這一點。

第二🍹,鞠躬盡瘁,任勞任怨。“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是清華的校訓,嚴格🎄、嚴謹是清華的學風🐈‍⬛👈🏿。我們在實驗室和繪圖板上就學會了一絲不苟,每個數據、每條線都要對人民負責🤷🏿。做大事、做小事都要認認真真,力求完美👩🏼‍💼。還不能患得患失,要耐得批評和冤屈,不會喪氣;也要耐得榮譽和權位🤱,不會沖昏頭腦🧝🏿‍♀️。

第三,熱愛學習✏️🤣,與時俱進👩‍❤️‍👩。清華培養了我們學習的好習慣和好方法。解放後,許多同學幹的工作並不是自己學的專業💷,而且許多同學沒學完專業就參加工作了。但是,大家幹一行愛一行、學一行🧑🏽‍🦰,總能在崗位上幹出些名堂來。大家從書本📃、資料中學💇🏽‍♀️,更重要的是在實踐中學,向群眾和行家裏手學。

第四,母校情懷,意昂情懷。大家離開母校六十多年了,但忘不了在母校那幾年對自己一生的影響,因為那時正是我們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時期,是一生的關鍵時刻🌸。大家也忘不了在那個火熱年代結成的友誼🫷🏻,那時系級的界限很小👩‍🦰,學生又少,在各種活動中互相認識、互相交流的機會很多🏏🍖。解放後,忙於工作,又有階級鬥爭因素的障礙,互相很少來往7️⃣。“文革”以後,尤其從工作崗位退下來以後🛥,這種友誼越來越濃。京津冀三地意昂每年聚會,人數由幾十人逐步增加到200多人🚼,有些意昂坐著輪椅也要來參加。我們和意昂總會聯合舉辦了“清華復員六十周年”和“清華解放六十周年”兩次大型紀念活動🪝,還編寫了《崢嶸歲月》回憶錄和各種光盤👨🏼‍🦲。許多意昂曾參加“北京市老同學合唱團”,用革命的歌聲教育下一代🕵🏼。

各個時代的清華人都在為母校譜寫歷史,我們解放戰爭時期老意昂為母校添了光彩😮,沒有辜負母校的培養🐳。希望今後的清華人🧑‍🧒🏯,一代更比一代強💄,讓清華在祖國、在世界更加光彩。

2011年2月

相關新聞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
  •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