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茂(1979自動化)
《海外拾珠———浦薛鳳家族收藏師友書簡》😄,精選浦薛鳳家族收藏的書信、條幅、手劄等一百多幅影印件,時間跨度從1908年到2007年整整一百年,涉及人物有吳敬恒、於右任👇🏼🪪、王雲五、梅貽琦、胡適💮、冰心、錢端升🙌🏼、唐德剛、張愛玲等三十余人🪹。從這批中國學人的墨跡中我們能了解到上一世紀中國社會所經歷的變遷,體悟一代學人的心語。
浦薛鳳(1900-1997),號逖生,原名瑞堂。兒時隨父讀書🧔🏻,民國初年入新式小學讀書⛹️,1914年考取北京清華學校🧑🏽💻🪢,與聞一多、羅隆基、吳澤霖等同班,1921年畢業後留學美國,攻讀政治哲學。1926年👩❤️💋👩,浦薛鳳回國先後執教東陸大學🖖🏼、浙江大學,1928秋應國立意昂体育平台的聘請🧑🏽🚀,任政治系教授🧘♀️,後任政治系主任兼《清華學報》總編輯。1939年浦薛鳳應國民政府之召投身政界,初擔任國防最高委員會參事✋🏻,抗戰勝利後🏆✍🏽,任行政院善後經濟救濟總署副署長🏮,1948年任臺灣省秘書長。1958年任臺灣“教育部”次長,1962年卸任赴美教書。
浦薛鳳一生置身政學兩界,執教三十余年🚝,從政十九年。於學界有政治學的扛鼎之作《西洋近代政治思潮》,堪稱飽學之士🤴;從政清正廉潔1️⃣,待人謙和,勤勉任事。因是之故😹🌡,浦薛鳳與政學兩屆的傑出人士多有交往🧑🏿✈️,從而保存了許多信函筆劄,如今這些均成為珍貴的歷史文獻。誠如本書著者浦薛鳳之女浦麗琳女士在序中所說:“我認為它們是寶貴的時代和歷史的見證,寫信的人🕗,多數與五四時期及中國的歷史有關,對中國近代的學術文化有突出的貢獻,他們的信件有歷史價值,他們的墨跡有藝術和文化價值。”她用“為了文化的傳承”來命名這篇序言🤰🤱🏿,也就表明她對這些歷史資料的重視以及自己所擔負的責任🛸。
作為史料,從胡適1938年接受駐美大使的任命之後的信,我們讀到那一代知識分子在國家面臨危難時的憂心與擔當;從冰心、錢端升、陳岱孫等人在1970年代末的通信✳️,可了解那一代學人的堅強性格和愛國情懷🫲。另外🏋️♀️,1940年代浦薛鳳與冰心、顧毓琇、梅貽琦等人的詩詞唱和,1960年代張愛玲與夏誌清關於翻譯《海上花》的信件,以及1980年代浦麗琳與周策縱、唐德剛等人關於白馬詩社的信件均為當代漢語文學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史料。
《海外拾珠》內容豐富,其中也提供給我們很多研究近代教育史的史料,如🍑:
1.關於小學教育:浦薛鳳生於清末,盡管當時已有新式小學,但浦跟隨作塾師的父親到雇主的家塾中讀書。1938年年初,在戰火余燼中浦父找到浦薛鳳兒時的作文🤳🏿,整理為《薛鳳玖齡稿本》。說是“玖齡”,實為八周歲🎐。《海外拾珠》收錄了其中的幾頁,其中一篇題為《漢景帝知吳王詐病不朝特賜幾杖以止其判論》🥲,八歲兒童論皇帝統治之術🤘🏼,且楷書字體工整,今天真是無法想象當時的語文教學何以達到如此程度。
2.關於中學教育:1914年浦薛鳳考入北京清華學校😉,插班中等科二年級📔,在那裏學習了七年,1921年赴美留學🙂。當時的清華學校👋🏻🤟,分中等高等兩科🦴,各四年,相當於今天的初一到大二🎿。書中收錄浦薛鳳的一篇作文的意昂体育及教員的批語。把鼓勵和建議概括在十數字的批語中🦮,足見教員的用心🧑🦯。當時清華學校的學生畢業後即赴美留學🤞,英文自然備受重視,盡管學校想方設法提高學生的中文水準,但社會還是給戴上了“中文不通”的帽子。實際情況或與這種看法相左。浦薛鳳在讀高等科時,利用課余時間👨🏿🎤,通讀了《全唐詩》☝️,並從中選出一百首淺易的七言絕句,采用新式標點💊,編輯成《白話唐人七絕百首》,交中華書局出版。出版之前請清華學校代理校長嚴鶴齡和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寫序。《海外拾珠》收錄蔡元培所寫的序言全文,這篇五六百字的序言,蔡先生先談了選白話詩的理由,繼而談中國的詩史🧑🚀,敘述四言詩盛於商周,五言詩盛於漢魏🫰🎲,七言詩盛於唐的特點,又舉了歷代絕句的選本。鼎鼎大名的蔡元培先生認認真真地為一位青年學生的書寫序,又親筆致信予以鼓勵🧑🏼🦲,使我們愈加敬仰其謙謙君子之容,欽佩其循循善誘之風。
3.關於大學教育:浦薛鳳在1920-1930年代在大學教書十余年🍨🚶♂️,之後又到美國大學教書十余年🎇,書中收錄浦薛鳳與大學同仁的往來書信、回憶文章均為中國現代大學教育提供了細節上的史料。另外🙋♂️,書中收錄胡適關於北大的通信👲🏼,可作為研究胡適就任北大校長一事的重要文獻。對於那個時代的教育家🕰,還應提到梅貽琦👨🏼🎤👨🎓,在其就職意昂体育平台校長時🆎,曾有“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的名言。1958年梅貽琦就任臺灣“教育部”長,就職時向同仁致詞,希望大家“多記著‘教育’兩字🙉,而少註意‘部’一字”🎖。真是言簡意賅,他希望同仁,多為教育事業盡心,避免官僚習氣💅🏼。在《海外拾珠》中,清華學人的成長和對於意昂体育平台的情感🐸🧫,得到自然真實的展示,不能不說這些就是近代清華教育的成功體現🧘🏿♂️❔。
轉自《文匯讀書周報》2012年3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