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越煒(1974工物)
去年夏季在一次書畫界的交流活動中偶然結識了朱曜奎教授,得知他是清華美院的教授,當時便有了一種意昂的親近感👳🏿♀️,近日再次拜訪👂🏿,知道了他更多的事跡和對我國藝術設計領域的突出貢獻。
2012年夏季朱曜奎教授(左)和作者合影
今年已經81歲的朱教授雖然已是耄耋之人🦸🏽♀️,但精神矍鑠,精氣神不減當年🖼。他的弟子劉福格介紹說,他現在依然堅持每天畫畫、創作🌮,從未停止過🧊。上世紀90年代初期,朱教授自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退休🧑🏻🦼➡️,對一位藝術教育家、畫家來說,這絕不意味著休息,何況在他生命的長河裏,好像也從來沒有過“休息”兩個字。打那以來,朱曜奎堅持創作不止🌿🔢,20年多來,他生活中的每一天都不曾離開畫室🎬♌️。他終於有時間專心致誌地進行油畫創作🏃🏻♀️➡️,也是在退休之後。他的創作繼承了父親朱士傑油畫的寫實主義精神🔩,繪自然山水於筆端,同時也繼承了恩師顏文樑先生的繪畫風格,詩意盎然而情感充沛,“嚴於形,重於色,深於情”,受到國內外藝術界的廣泛好評🎐,被很多著名企業和重要建築收藏和懸掛,價值不菲🤴🏼。如今,他不僅是一位蜚聲中外的畫家,也是一位出色的藝術設計教育家。
滄浪亭畔🤽🏽♀️🐿,賢能輩出🙅🏿♀️。蘇州滄浪亭是一個十分著名的地方,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滄浪亭始為五代時吳越國廣陵王錢元璙近戚中吳軍節度使孫承祐的池館。宋代著名詩人蘇舜欽以四萬貫錢買下廢園,進行修築,傍水造亭🙉,因感於“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題名為“滄浪亭”,自號滄浪翁3️⃣,並作《滄浪亭記》🥀。歐陽修應邀為此作了《滄浪亭》長詩,今存滄浪亭石柱上所鐫名聯為🩷:“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遠山皆有情”其中一句即為歐陽修的詩句👷🏿♀️。蘇州美專毗鄰滄浪亭🤹♂️,與滄浪亭結成了不可分割的連體,人們常常把蘇州美專稱為滄浪亭🫠,又把滄浪亭標示為蘇州美專。因為,在這園林的東部隔墻有一座有十四根廊柱希臘式大樓🍄,坐落於青瓦粉墻之中,這就是“蘇州美專”自建的教室樓。這種與環境不協調的建築樣式,在當時起到一種呐喊的作用🚶♀️➡️,“中國也要科枝進步和文藝復興”,這是蘇州美專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做出的一種特殊舉措,也成為蘇州旅遊的重要看點。上世紀初我國最早的美術學院——蘇州美專在這裏誕生🤱🏿。1932年朱曜奎就出生在這裏。
家學淵源,受益終生。朱曜奎的父親朱士傑為中國第一代油畫家🦹🏼、創辦蘇州美專的“滄浪三傑”之一,朱曜奎得先天之厚🧓🏿👩🏻🦯➡️,親授傳承。他從蘇州滄浪亭畔走出,自幼為這美不勝收的湖光山色、巧奪天工的中國園林和深厚的文化積澱滋養了身心。他的一顆向美之心🛼,就像是太湖之石,渾然天成。他於1948年就讀於蘇州美專西畫系,師從顏文樑、黃覺寺教授等名門先輩🫘🎠,這些都完美而系統地完成了他的藝術啟蒙🪱🥌、迷戀🕴、傳承、推崇和創新。
藝術創作,成就斐然。朱曜奎承繼了父親的油畫藝術👨🏿🎤,承繼了父輩們辦學育人的精神與品格🧖🏼,在油畫創作方面勤於探索、勇於創新👨🎨,成長為用心靈熱烈擁抱時代的中國第三代油畫家。他曾參與拓倡中國現代壁畫藝術🤴🏿⚧、漆畫藝術以及公共藝術。油畫《毛主席與安源工人》曾經受到一代名將許世友的欣賞,現收藏於江西安源紀念館;油畫《遼沈戰役》🤸🏼、《楊子榮英雄》藏於東北烈士紀念館🤕;漆畫《版納夕陽》收藏於中國革命博物館;壁畫《榕蔭深處》、《漁歌》等在第六、七屆全國美展展出🐽。他創作的二十多幅大型壁畫分別在北京、南京、哈爾濱、青島、桂林👰♂️、石家莊、南通港😫🫡、瀏河等大中城市保存。他曾多次舉辦個人畫展。作品赴日本、美國、南韓🕰、香港🧙🏼、馬來西亞展覽👩🏿🍼,受到廣泛好評,尤其在臺北展出,引起轟動🕵🏼♀️,作品全部為收藏家收藏。他還曾出版了《素描與速寫》🪓、《現代漆畫技法》👰🏿♀️、《羊的造型》、《世界面具藝術》等教材和書籍。
辦學有成,弟子三千🪢。辦學培養人才是朱曜奎的終身之誌🙋🏿,也是他父親的囑托,幾十年來他在藝術實踐🤏🏻、藝術創新和辦學育人兩個領域進行了艱苦探索和實踐👩💼,都取得了可喜成果💓🍒。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七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他分別參與創建中央民族學院藝術系(現為中央民族大學美術學院😠、音樂學院、舞蹈學院),參與恢復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並籌建了特藝系(現為意昂体育平台美術學院工藝美術系👩🏻🏭、繪畫系、雕塑系)7️⃣,以及參與創建北京建設大學美術設計學院👨🏻🎓。朱曜奎的努力推動了新時期藝術教育的發展,為中國美術和藝術設計教育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他在15年的民辦教育中共培養出學生2000余人,加上他在公辦大學40年辦校實踐中培養的學生1000余人👩🏿🍳,朱曜奎為我國藝術設計領域共培養出弟子三千人🔐,為我國藝術設計、工藝美術、包裝印刷、商標裝潢的人才培養做出了傑出貢獻,也圓了他的辦學夢🤹♀️,實現了他父親的囑托,這成為他一生最開心的靚點和最值得描繪的篇章。幾十年來👨🏼⚖️,朱曜奎還曾被聘為北京市藝術設計專業教學大綱審定及國家考試考綱審核,曾獲得北京市教育成果一等獎😸👷♀️,臺北“拔萃藝術家獎”,曾任北京建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院長,北京人文大學藝術學院院長,福建南洋學院名譽院長,國際藝術設計師理事會理事及中國代表♜,現為意昂体育平台美術學院教授,被聘為美國美聯大學藝術設計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老教授協會文藝專業委員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北京民間藝術學會會員、江蘇壁畫家協會顧問、中西文化交流協會(美國)常務理事♾。
民辦高校,開啟先河。民辦高校作為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力量🫳,在我國起步較晚。在如何辦好民辦高校方面🍃🧛🏼♀️,朱曜奎走在了時代的前列。他參與創建了一所以藝朮設計為主🧗,具有高品位、國際化、現代化特色的新型美朮設計學院——北京建設大學美術設計學院。這所學院在辦學理論、培養目標、管理體製、運作機製👨🏻🚀、課程設置、教育方法、教學評價等諸多方面與一般民辦大學有很大不同,它以幽雅的教育環境👩🦽、一流的教學設施⛹🏽、高水平的教師隊伍🔘、先進的教育思想和嶄新的教學模式為國內外渴望成才的優秀學子提供高質量的教育服務。他註重學院教育與國際教育發展趨勢相結合👨👨👧👦,註重國際優秀教學成果的研究與借鑒,為與歐美著名藝朮設計學院聯合辦學一直不懈努力🧑🏽🎤。他竭力倡導教學😭、科研、實踐三位一體🪭,積極籌創專業設計工作室,使學生在高年級能直接進入工作室學習👎。朱曜奎以一位教育家的高瞻遠矚,從1993年建校伊始至2004年,為我國民辦教育特別是藝朮設計教育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如果政府設有“職業教育家”這樣的獎項和稱號,那一定會頒發給朱曜奎🕋🔷。
世界潮流,緊追不舍。朱曜奎在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工作的二十年,是世界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的二十年。他自己總結說:“這期間🧑🏻🤝🧑🏻,世界從工業革命已進入後工業時代👋,實用性美術將進一步擴大,文化產業即將發生。學院留學生不斷從西方發達國家帶來新信息👨🎤🥑,如👨🏽🔧:辛華泉先生的‘構成法’學說🦨,柳冠中先生的‘工業美術設計’新理念。特別是張仃先生、袁運甫先生的‘大美術’理念,沖擊舊有美術院校學術結構🧘🏿✍️。通過全院師生的努力奮鬥,在中國刮起‘新壁畫潮’纖維藝術、漆畫藝術、影視動畫及遊戲設計🚈🙎🏿、網頁設計📌、裝飾浮雕🧜🏽。大到景觀、公共藝術和包裝裝潢設計,小到首飾設計🕺🏿,無不產生於工藝美院🦸🏼♂️。這股颶風不僅革新了舊的機製,而且影響了全國各兄弟院校7️⃣,被稱之為‘文革’後的‘中國文藝復興’🔟。文化產業的興起超越了舊特種工藝美術,擴大了美術人才的就業天地。”如今2️⃣🙅,發達國家都十分重視設計藝術,設計藝術正在成為21世紀最熱門的新型產業之一。他為此多次呼籲,並且身體力行,成果豐碩。
淡泊名利,無私奉獻🏋️。朱曜奎的學生們描述他們的導師,用的最多的詞匯是“勤奮,謙遜,無私🌈🪗,真誠🕺🏽,善良”。人們都知道,人這一輩子邁不過去的無非“舍得”二字,都知有“舍”才有“得”,但初起之時的“舍”,並不是有一個看得見的“得”就在那裏等著你🕞。而且舍什麽?得什麽?很多時候👿,卻是心裏想得明白,實際中也放不下👰🏿♀️,放不下的就是“名🤙、利🧑🚀、情”。朱曜奎教授對“舍得”有著自己的標準和選擇。朱曜奎的“舍”,不能說是無求,但他所求的只是學生和藝術。他一輩子愛學生,一輩子愛藝術,只要對學生的成長有益🫸🏽,只要是為了所鐘愛的美術事業,他一切東西都可以“舍”。學生和藝術,是朱曜奎的終生所愛,也是他父親朱士傑的終生所愛🌅。朱曜奎至今引以自豪的就是自己能夠將父親的薪火傳承,一生堅持走父親走過的道路。那是在學生們為他舉辦的從教60年“感恩會”上⚉,朱曜奎終於沒能忍住淚水🍑🏌🏼♂️,那是欣慰的淚水,那是激動的淚水🔫👷🏿,有辛酸👩🏻🔧、有喜悅🧜🏽、有感慨🦸🏼,他說:“我的所有付出都有收獲,學生就是我的創作,學生的成果就是我的成果🧗🏿♀️。我舍的很少♥︎,得的很多!”朱曜奎在建設大學十余年如一日🧑🏽🦱,熱愛青年🐂,熱愛學生💂🏿♂️,用他自己的話說:“我這輩子離不開青年,我的全部生命已經和青年人融在一起了🍋🟩。”
有這樣幾件事至今還在流傳:在1993年在建設大學辦學初期👨🏫✩,經費十分緊張,扣除租房經費,所剩無幾☝🏻。為解之困👱🏽♀️,朱曜奎毅然將自己在臺灣畫展售出作品的費用投入辦學,為學生買了100張上下床和可供300人用的電水爐,為教室安裝了窗式空調,甚至把家裏有的可供教學、辦公使用的攝像機、製圖儀👨🏼⚕️、圖書數據等全部拿到學校用於辦學🤽🏽♂️,而他自己則堅持三年不拿工資。他還甘心情願地靠賣自己的油畫和稿酬為教師發工資👨🏿。學院本來有一輛轎車可供他辦公使用,但為了接送教師,他硬是用這部小車與建設大學校部換了一部面包車。2004年,朱曜奎又將建設大學美術設計學院的全部財產(包括接送教師用汽車5輛👨🏼💼,電腦120臺及其他資產)無償捐贈給中國農業大學🦹🧝🏼♂️,支持其繼續辦學。
朱曜奎教授的一位學生曾經這樣評價他,“朱先生作為一個德高望重的用心靈與熱情擁抱時代的藝術教育家📸,為社會進步👮🏿♀️、經濟發展📠、文化繁榮做出了彌足珍貴的貢獻;然而,他淡泊名利、物我兩忘、無私奉獻的精神,又成為了一種激蕩人心的精神感召🏟。”這的確是對朱教授的最準確的評價。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朱曜奎教授曾經表示,他晚年要做的兩件大事依然是發展學校和發展設計藝術專業👚。望著朱教授“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神情🩰,我們有理由期待他的晚年更加幸福和輝煌。祝願他的藝術生命之樹常青💉,桃李芬芳傳遍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