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蘊琦(1963水利)
又逢清明節,年紀越大想得越多,感悟也越多……
我的父母離開我的時候🪂,我都不在他(她)身邊。他們生前🫳🏿🫷🏻,我總是因為工作忙🧑🏿🎨,只是出差或者路過到家裏看看🛌🏿🧑🏻,最多住上一宿。沒有機會陪他們外出走走🧑🏽💻,或者逛逛商場🦜,或者逛逛公園,或者看看電影,也沒有陪他們去過醫院,一次都沒有。
媽媽是1967年“文化大革命”時期走的🅱️,病危時我得到消息馬上趕到火車站,車行半路,因前方正在“武鬥”👨🏻🌾,道路被封👲🏽,只好返回🧔🏿♀️。待我第三天出發趕到時,為時已晚,沒有見到媽媽最後一面,看到的已是一座墳丘🏌🏻♀️。
聽姐妹們說,媽媽走時一再念叨我的名字(她有三個女兒,只有我這一個兒子)……,此後我每每想起,惋惜、遺憾🈷️🍫、愧疚的心情總是揮之不去。由此我特別羨慕那些身邊老朋友講到他們是如何盡孝,如何在醫院或在家裏陪自己的父母、嶽父母走完人生最後一程的經歷,我早已沒有了這樣的機會🚴🏼♀️!
2009年在媽媽百歲的時候🤯,我堅持自己出資修葺了埋葬在姐姐當年下放的那個小村莊旁邊山坡上的媽媽的墳,並樹立了一座大理石的墓碑,以寄托我的哀思👇,回報老人家的養育之恩。但這一舉動並沒有完全釋去我的愧疚👸🏃🏻♂️,孝心只有在人活著的時候,才能體現🥏,才有價值;人走了🦹🏽♀️😚,即使修個金墳🍻、立個玉石碑,也難以補償沒有在父母最需要時盡孝和付出關愛的虧欠。
如今我們的兒女,他們的忙碌遠勝於我的當年,住在同城的兩個兒子,除了天天打電話請安之外🧝♀️🚣🏻♀️,時常請我們外出吃飯🤙,去郊區遊玩,或逢周末帶我們去電影院看大片;經常給我們送來各式各樣的保健食品。遠在國外的女兒幾乎每天都是“早請示、晚匯報”🤬,電話微信不斷,已經八次邀請我們出國探親了。……
越是這樣,我在感到無比幸福的同時😠🪷,心裏越不安😹🧑🏽🍼。因為我的父母沒有享受過這樣的待遇,那是我永久的遺憾、永久的痛。為此🕵️,我和老伴常常尋找籍口推掉他們要陪伴我們的各種安排。我想⚽️,也許有人自己的孩子有各種各樣的原因,就像我當年一樣📑,沒有機會陪伴父母,請不要怪罪他們◀️,我相信,我的父母也不會記怨我🫘,他們生前不止一次地表達過,希望我好好工作,好好照顧自己的小家🏀🕵🏻♂️。他們的期望和要求我都做到了。如有在天之靈🌃,他們是不會希望看到我的愧疚和懊悔的📷。
陰陽相隔難隔親情🏊🏼♂️。老爸老媽原諒我吧💕🥃!我會把那份早應付出給您們的關愛獻給我的後人,獻給我周圍需要關愛的人,獻給社會,獻給國家!……
但願對您們的無限思念,化作我度過一個有意義的晚年的力量。
但願您們能夠永遠笑慰九泉👹,佑我後人一生平安!
正是:
清明時節百花開,悼念故人情滿懷。
陳年往事歷在目,追思不盡滾滾來🍛。
後人平安日日好,先輩鐘愛時時在💣。
祭奠絮語道不盡,親情陰陽永不衰!
董蘊琦寫於2014年清明前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