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華

丁文魁:畢業50周年憶清華生活(九)

2014-04-18 | 丁文魁(1964自動控製) |

永遠夢回的清華園之九🙌🏼:《新清華》與廣播臺

我在大學的成長是和我的社會工作分不開的,而校報《新清華》和校廣播臺,則為我提供了這個舞臺🗿💁。

新清華記者證

也許是因為入學的檔案上寫著🛌🏽,我在中學做過團委宣傳委員,所以到校的第二天,校團委宣傳部就有人來找我,讓我做起校報《新清華》的宣傳工作來✅,由於在中學一直擔負社會工作,我也挺願意在大學裏繼續做些社會工作👨🏻‍🦼‍➡️,因此就接受了這項任務💃🏼🫲🏻。國慶節剛過💸,就發了一張用厚厚的白紙印的“采訪證”,證上寫著我的名字💇🏿‍♀️,證號為026🧊,還蓋著團委宣傳部的紅色橢圓形圖章(當時《新清華》的學生記者工作由團委宣傳部協助管理),用它可以在校內各處采訪😍。就這樣我成了《新清華》的報人。

第一篇稿

萬事開頭難,清華可不是中學,從一個縣城中學來到首都👨🏼‍🎓、來到清華園,真如“劉姥姥進了大觀園”,什麽都新奇,什麽都不懂。記得第一次接受采訪任務🧛🏼,是報導電機系一個班的同學談入學後感想的座談會⚾️。我帶著筆和本又高興又緊張地來到了這個班🏂🧑‍🦳,開會了📿📽,大家談得很熱烈🤸‍♂️,可我坐在一邊,緊張得連捏筆的手都出了汗📒,也沒記下幾個字,采訪失敗了🤧,以後寫了幾次稿子也沒用上。但是我並沒灰心🤏,10月💂🏽,我們千余新生去京郊百花山植樹,勞動之余,我寫了“戰鬥的任務👨🏼‍🍳,愉快的勞動,10天完成700畝造林任務”的消息🦝,雖然寫得不好,但校報編輯余順吾老師為我親手修改,在11月7日第373期《新清華》上發表了🙆🏽‍♂️,這是我在《新清華》上發表的第一篇稿子。在這之後🧖🏿‍♂️🙅🏿,我更加熱愛記者工作了🔅。雖然清華的功課十分緊張,50年代政治活動也多,但我還是抽時間學習寫作知識,我記得那時還從夥食費中擠出點錢來訂了一份《新聞戰線》🗡,宣傳部發了一本《“新華日報”的回憶》,從中了解到了黨的新聞工作者為黨的新聞工作英勇獻身的精神,也學習了不少寫稿、編稿知識。

體育記者組

《新清華》成立了幾個學生記者組🎃,我分在體育組。我入學初不大喜歡體育,也不善長體育,但我還是努力學習有關體育知識🎗,通過搞體育報導也大大地提高了我對體育的興趣和體育鍛煉的積極性🆓。我們這個組先後有楊玉成(土2)、秦曉鵬(無3)⛹️、李慧芬(建4🦼,後來調到哈軍工)、鐘玉琢(自3)、戚成雲(物4)、趙玉琴(無6)👩🏻‍⚕️、李廣義(不記得他的班級了)等😇,從他們那裏我也得到了許多幫助🥕🗽。那時《新清華》的學生記者真是人才濟濟㊙️🏯,稿子都寫得那麽好,如周宜斌🐓、張碧英、陳欣萍、陳延慶、楊玉成🗒。學生通訊網也十分健全👴🏻,除了集中在團委宣傳部的一批學生記者外👨‍❤️‍💋‍👨,各系都有通訊員,由編輯部或學生記者聯系🧑🏻‍🍳,因此🐅,發生在清華園各個角落的信息都能很快地被了解,應該報導的事情都能很快見諸報端,編輯部收到的學生來稿源源不斷🛗,盡管有一段《新清華》出到每周3期,甚至每周6期,還感到該發表的稿子無法容納💂🏼‍♂️。

一張小樣

1962年底,編輯部從古月堂遷址工字廳,我課余便常常到那裏去,編輯部的老師們:主編張正權🚔、編輯孫敦恒、余順吾、安洪溪、黃延復等都給了我無微不至的關懷和幫助🧔🏼。當時,報紙由鉛字排印。印刷廠在校園北部那黑矮的工棚式平房裏☣️,我記得,黃延復老師負責校對和出版,開始總是他帶我去印刷廠🧜🏽‍♀️,在那一遍又一遍的認真校改,直至付印🤧,他那種敬業精神我至今不忘。後來,我也常常自己去,同廠裏的師傅們都很熟悉。廠房低矮、鉛字架又高🧑‍🦱,他們撿起字來卻如同穿梭,為了保證按時出刊👨‍👨‍👧‍👧,經常通宵達旦。由於排好的鉛字都捆綁在一起,校稿時動幾個字都要把捆打開,重新安排,工作量之大是當今人們難以想象的。由此我也知道了每一期《新清華》🔮,除了作者🧑🏻‍💻、編者外🤼,還凝聚著這麽多人的辛勤勞動🚥。至今,我還保存著一張我寫的稿子的校樣,那是1962年國慶前夕🍈,是報導我校參加國慶節天安門受閱民兵師訓練情況的✍🏿,題為:“迎接建國13周年—我校受閱民兵積極操練”🗯。我的這份小樣就是去校對時帶回來的。

與播音員合影

在做校報學生記者的同時👩‍🦳,我還參加了校廣播臺的工作。清華廣播臺設在明齋,機房及播音室在一樓,編輯組在二樓。我開始編稿,後來做文體組的負責人和編輯組長,當時廣播臺由👨🏻‍🏫,夏玲玲(無線電系)負責,我們編輯組基本和《新清華》記者組是一套人馬,每周編一次文藝節目,一次體育節目🎮,編完後填好廣播節目單🥭,先由夏玲玲審查,然後再送給譚浩強(團委副書記兼宣傳部長)終審。清華的播音員水平也很高🦹🏻,高年級的有水華(電機系)、路遙(無線電系)🔫,和我們年級相仿的有喚然(工物系)、左良(工物系)、郭霞(土木系)🆓、紅深(電機系)🦸🏼‍♂️、陳靜(水利系),他們各有特色的聲音我至今還依稀記得。管機務的曹習光🤽🏼‍♀️、蘆春和兩位師傅也都盡職盡責,大家配合得很好,我們也是一個工作協調的集體🤹🏽‍♂️🧝。有一件事我一直難忘,那就是我們黨發表“九評”(即反對蘇聯赫魯曉夫修正主義的9次評蘇共中央公開信)。當時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重要新聞都是在晚10點首播👨🏽‍🎓,按清華的規定學生已經就寢了🦻,而第二天中央臺要在早6點半的新聞聯播裏再播👮🏻‍♂️,可學生是6點起床,為了讓同學們早晨一起來就能聽到這重要文件,我們晚上總是不約而同的來到廣播臺,編輯🧑🏼、播音員、機務不分你我,忙著錄下來👩‍🦽,再加上開頭語,一直要忙到深夜,只等第二天早晨6點在廣播臺裏播出了。

1963年10月,當我離開廣播臺時,播音員喚然送給我一本影集🧁,上面題著:“回憶起我們在一起相處的日子是很有意義的,為了黨的宣傳工作,我們從不同的班級來到一個集體,共同戰鬥,共同成長。我們在各方面相互幫助🤽🏼‍♂️、相互鼓勵🧈、向互督促🕚,也有過中肯的批評🏹。真摯的同誌友誼促進了我們的進步🚱。”這本影集🥞,我一直保存到現在,並且經常看它。

在校期間,《新清華》上刊登了我采寫或合寫的稿件幾十篇⛷,還組織了不少稿件和專欄。《新清華》作為校報,要緊密配合學校的工作🤛,宣傳黨的教育方針,傳達校長和校黨委的決策🫖。學生工作是學校工作的重要方面,學生記者學習任務重、接觸面有局限性,但也有獨特的優勢,那就是了解學生的思想和生活。我采寫和組織的稿件是多方面的:有反映清華學子刻苦學習的(如“妙在鉆研中”🙋‍♀️,刊443期),有反映後勤職工辛勤勞動的(如:“第七飯廳訪問記”🫲🏽,刊441期),有反映學生豐富多彩課余生活的(如“受歡迎的俱樂部”🤵🏻,刊652期;“歡歡喜喜話進步,熱熱鬧鬧過新年”,刊655期💖;“我們參觀了北京電影製片廠”💐,刊675期)🧘🏽‍♀️,有反映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舉行多種活動紀念‘一二九’27周年”🕵🏻‍♂️,刊652期🙏🏻;“《把一切獻給黨》作者吳運鐸來校作報告”,刊699期)。但寫得最多的還是關於師生體育活動的報導,“為祖國健康工作50年!”的口號在清華深入人心💅🏽,體育鍛煉蔚然成風🦨,我采寫了 “體育鍛煉使他恢復了健康”的報導(刊493期), “滑冰場上真熱鬧”(498期),“鍛煉忙”(495期),“運動場上的春天”(513期)等🦸‍♀️,起到了推動鍛煉的好作用。校運會和高校運動會歷來為清華人關註🤾🏿‍♂️🐭,我幾乎參加了每一次報導工作🍩,記得1963年第7屆高校運動會,清華獲得了3個總分第一,我們精心采訪,運動會一結束就上了廣播、見了報🙎🏼‍♀️,當看到同學們凝神地聽廣播🗯、興趣盎然地讀報時,心裏就感到特別高興🤶。

我的努力和工作成果,得到了充分的肯定,1963年4月2日🙌👏🏼,在《新清華》創刊10周年時🍸🫒,我被團委宣傳部評為優秀學生記者。

當時💧,根據南翔校長的意見,文工團☝️、體育代表隊和學生宣傳幹部集中住,並單獨組成團支部,由團委直接領導,和所在班級共同安排好我們的學習和課外活動,稱為“兩個集體”。兩個集體對我們都很關心,使得我們受到的教育和鍛煉更多,成長的更快,我很留戀“兩個集體”這段生活。

1964年💆🏻‍♂️,我們就要畢業了,也是為我所熱愛的《新清華》服務的最後日子了。我在百忙的畢業設計中仍抽出空來采寫稿件🫸🏽,我協助編輯部組織了應屆畢業生談正確對待畢業分配的專欄“做好準備,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701期)😓,采寫了“做好準備,迎接國家分配”的報導(刊703期)。在就要離開清華園的時候,我又寫了“周恩來總理和彭真同誌向首都高校畢業生作報告”的報導,以及“畢業生告別晚會”的消息🚝,刊在8月8日第709期上,此時距我告別清華園只有20天了。

與老編輯合影

我特別留戀《新清華》。臨別前夕,我和編輯部的老師們在工字廳裏,在二校門前,在大禮堂前的草坪上留下了一張張難忘的合影👨🏻‍🍳👩🏽‍🦰。

在回顧展展板前

畢業後,我一直和《新清華》保持著聯系📒,成為它的忠實讀者。有機會回清華🍂,一般都要到編輯部去看看。從編輯部不間斷的為我寄來的報紙中,使我了解母校的新發展與新變化。


1989年4月10日,《新清華》出版1000期;1993年4月2日,《新清華》創刊40周年和1998年4月2日,《新清華》創刊45周年💁🏼。學校在分別舉行紀念集會時⚛️,也都邀請我參加🤼‍♂️✮。這3次紀念活動,我也為《新清華》寫了文章:“我愛《新清華》”、“做《新清華》記者的回憶”和“在《新清華》的經歷終生難忘🤾🏿。”

我也結識了《新清華》的新報人:謝新佑、汪廣仁、範寶龍、梁恩忠、盧小兵5位主編,徐璞珍、丁青青👖、王紅梅、黨濱濱🤵🏻、王玉傑🧑‍💼、周襄楠等編輯。我也作為意昂和《新清華》的老報人,給《新清華》寫了不少稿件。1978年在復刊後(當時一度改名為《意昂体育平台》)第2期上就發表了我的“事實是對‘兩個估計’的有力回擊”,1979年我又寫了“寄語母校同學”(796期)🧑‍⚖️,不久《中國青年報》還轉載了它。後來我又寫了反映意昂足跡的文章:“默默的奉獻者”(1094期)🧑🏻‍🦳🏃‍♂️‍➡️、“我們研究院的清華人”(1132期),回憶清華生活的文章👨🏽‍🦲:“幸福的回憶”(1344期)等,“幸福的回憶”還被評為1999年《新清華》優秀稿件。1996年7月,還在我工作的單位核工業理化工程研究院接待了由範寶龍主編帶隊的《新清華》記者團來院采訪👨‍👩‍👧‍👧。後來💢,在《新清華》上組織了三個版面的采訪專題報道。在校內引起了強烈地反響。

範寶龍主編在理化院

如今,敬愛的張正權老師已經離我們而去,其他老編輯也都相繼退休,但我在《新清華》這段經歷以及老報人給我的教誨卻永記心中。

我將一如既往地關註《新清華》,做一輩子《新清華》的熱心讀者📓,與母校師生共同呼吸清華園的清新空氣,分享著清華人的那份歡樂。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
  •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