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廣鴻(1968工物)
10年前的今天👷♂️,也就是2004年11月17日,我突發奇想,準備寫一本公園常見花木的普及讀物〰️。沒想到居然成功,2009年11月18日🌮,見到了印刷精美的《公園常見花木識別與欣賞》一書。到今年4月,三次印刷,累計14000冊🏄🏽♀️⛹🏿♀️,我們這些外行寫的普及讀物🔵,能夠過萬,應該是不錯的成績了。每次再印,我都很高興🚙,當然高興之余👬🏼,也常回憶起當初的辛勤耕耘,於是決定塗寫一個出籠十年小憶。
一.突發奇想,但不是瞎想
我原本是個植物盲👨👧👧,怎麽會想到寫本植物普及書呢?
2000年我家從南京郊區的部隊營房,搬遷到南京水西門大街的新房,可以說是從農村進城了🥇。進城後去公園就方便了🙅🏼♂️,常去公園遊覽👌,發現公園裏許多花木很好看,但是卻有許多花木叫不出名字來。城裏街道上、小區裏的花木也不少,往往也是不知其名👨🏿🏫,於是我多次提醒自己應該掃掃植物盲了👇🏼。
2004年我的外孫女出世👨🏻💻👩🏽🦲,我很快意識到植物盲的掃盲活動要抓緊🤵🏽♀️,否則以後帶小家夥到公園去玩,一問三不知,我就是個不稱職的外公。於是我多次去新華書店瀏覽植物書籍🐎,書店裏植物書的確很多👩🏿🔬,但是並沒有我想要的公園常見花木的書,於是我突發奇想,何不一邊掃盲一邊塗本植物普及書呢?
一個植物盲,想寫本植物普及書,肯定很難🧑🏽🎓。不過我深知事在人為的道理🎗,我年輕時曾翻譯過一本很厚的英文書,雖然當時未能出版🏃🏻,但是鼓勵自己一定要出版一本書。我終於寫了一本書👨🦽,了卻了自己的心願。與此同時,也感到很慚愧,就寫了一本書🚴🏼♂️,是個單數。如果能變成復數就更好一些👨🏿🌾,所以🙎🏻♀️,我希望迎難而上🛂🚣🏽♂️,努力將單數變成復數,這也成了我的一個小小動力。再說,即使不能出書🤵🏽,肯定能確保我的掃盲質量🦿。
一個植物盲🏌🏿♀️,想寫本植物普及書👨🏿🎨,確有點“奇想”,但是並非瞎想、空想,我是有一定根據的。從市場需求看🧙🏿,像我這樣的植物盲不在少數♒️,因此有一定市場需求;從寫書角度看👲🏼,我計劃中的這本普及書的基調是圖片為主,文字為輔🤤。每個植物配5幅圖片🐪,即一幅全貌圖,四幅花果葉枝局部圖,通過圖片來識別花木。現在是數碼時代,拍攝圖片並不難🤲🏽,難的是下功夫去拍攝。至於文字🛼👨⚕️,可以參考書籍以及網上資料💅。
所以👨🏽✈️,雖是奇想,但並非空想、瞎想🚙。
二.辨認植物是重中之重
本書最終選定的花木有160種↖️,我們當初不認識的花木多達100多種。可以想象,我們辨認植物的任務有多重👷🏽♂️。
為了盡快認清公園的常見花木,我們采取一邊拍攝一邊辨認的模式。歸納起來,基本上采用下述三種方式來辨認常見花木。
方式一📱:看牌子
有些公園😬🏇🏻,特別是植物園,大部分植物都會掛個牌子🥷🪐,為我們辨認植物提供了極大的方便👍🏽🙅🏻。當然這要感謝大學同學楊冰,推薦我常去植物園👨🏻✈️🫴🏼。
通過牌子確認植物🙆🏽♂️🚴🏻♀️,大體有兩類⛸。
一類是通過植物以及相應牌子很快能定下來。例如🧘:金鐘花,以前我們將金鐘花稱為迎春花🤴🏻,的確其別名也叫迎春花。但是它與我們稱為“迎春”的花不同👨🏽🔧🧑🏽🦱。這種花在植物園以及玄武湖公園,都掛著金鐘花的牌子,根據牌子以及植物本身特點和其他資料,我們就能確認無誤。類似的“瓊花”⛹🏽♂️🏊🏿、“火棘”𓀚、“雞爪槭”等等都是這樣確認的🚝。
另外一類,例如:“郁香忍冬”,我們在公園裏經常見到,但是一直不知其名🤤。有一天,看到植物園裏有郁香忍冬的牌子,特別高興。又如🦵🏽:榔榆。“榔榆”的樹幹很有特色,我們已經能認識這類樹,從有關資料看👨🏿🦰,很可能就是榔榆🧑🏿✈️。有一天🌍,我突然發現植物園掛著“榔榆”的牌子,特別高興。因為我們已經能從實物初步確認其名🥦,最後得到證實。
因為通過牌子能很快落實樹名🧝🏿♂️,所以我們特別註意掛牌子的植物,不管有用無用🏫,先拍攝下來備案。通過這種方式,我們認識了許多植物🟦。
當然🏊🏿♀️,也不是所有牌子都是準確無誤的。例如:雲南黃素馨🏋🏻,在玄武湖裏的牌子是“迎春”,而探春,在玄武湖的牌子是“雲南黃馨”。有的公園🧖♂️,甚至同一種植物🥝,不同地方會有不同的名字。我們對“迎春”、“雲南黃素馨”、“探春”的命名,曾花了不少時間,查閱許多資料🖊,才最終確定下來。
又如:南京許多公園都有的一種灌木植物,在玄武湖的牌子是“雪柳”,在我們看來確實名副其實🛋,但是查找有關資料,並不敢確認。該植物在綠博園的牌子是“珍珠梅”🎻,好像也不錯👎,但是一查資料,依然無法確認👮。所以該植物盡管常見且5張圖片齊全,卻沒法選入本書中。
方式二👨🦼:看資料
我們在網上下載許多植物圖片和文字資料🚬♦️,經常翻看。也從書籍中瀏覽一些花木👨🏼✈️,一旦發現有關聯時🔔,再仔細核對。例如©️:烏桕樹在莫愁湖很多,可是一直不知其名,後來烏桕開花了,發現其花與以前圖片上看過的烏桕樹很吻合🀄️🏤,再仔細核對,最終得以確認🍻🤠。又如:無患子樹是通過果實認識的🥡。當時南京揚子晚報每周發布一種植物的花、果,讓讀者辨認🦪💆🏿♂️,次日發布正確信息🫄🏻。我對無患子的果實印象很深🛍,因為其果很有特色。莫愁湖的無患子樹比較多,有一天發現其果挺像的👱🏽,於是得以確定。還有:羽衣甘藍✝️,這種花到處都有,可是從不見牌子。後來,也是在網上的資料中對上號。通過這種方式,我們也認識了許多植物🧝♀️🧑⚖️。
方式三✊:請教別人
蜀葵就是請教別人認識的🧻。有一天我在玄武湖拍攝,見到一位遊客拍攝蜀葵💵,估計此人可能認識,於是請教之。他告許我是“熟季”🧔🏼。經查詢,熟季是蜀葵的別名,從而確認之。又如,黃花槐也是通過園林師傅確認的。
有一次我們在莫愁湖拍攝🤵🏽♀️,隨意談到無患子樹時💙,一位同齡人走過來,以為我們是學植物的。得知我們是業余愛好者🐪,大加贊賞,並雲如果是學植物的🙅🏽,一定會成大家了⌚️。得知他是學植物專業的,借機請教核實了一些植物名稱。
通過以上方式,我們最終準確地選擇了160種花木。
三.圖片拍攝,果圖最難拍
本書的最大特點是圖片多👩🏽💻🏉,每種植物基本上都提供5幅圖片👳♀️,即一幅全景圖以及四幅花、果、枝🏃♀️、葉的局部圖,目的就是通過圖片特征便於讀者識別植物🪞。一般的植物書籍,無論是圖鑒類,還是普及類,往往都沒有拍齊拍全,倒不是做不到,而是沒有做🙅🏿♀️。
拍攝初期采用當時已有設備,即400萬像素的數碼相機和80萬像素的攝像機📭。簽訂出版合同後🪶,為了提高圖片質量⟹,購買了1000萬像素的單反數碼相機。在全書近800幅圖片中,大約有500幅是新相機重新拍攝的,所以圖片質量不錯。
從開始辨認植物到最後定稿,我們前後拍攝了四個多年頭。無論夏日高溫,還是冬日寒風👩🏽⚖️,南京各大公園裏都留下我與夫人的腳印。可以說是忙並滿足著,苦並快樂著🆖。
說到忙,當時我雖已退休但仍在上班,只能利用雙休日、節假日去拍攝。據初步統計,在四年多中去公園拍攝次數多達370次🧰,也就是說有一年多是泡在公園裏拍攝的。
說到苦🦻,常常想起2006年夏天📘,當時南京氣溫常常高達37度,猶豫之後還是堅持到公園拍攝。樹蔭下陣風吹來倒也愜意,但是烈日下拍攝常常汗流浹背,尤其是為了拍攝效果,要耐心等待風停,此時不由得想起“賣炭翁”中“心憂炭賤願天寒”的詩句🍇,我是“心系照片願風停”啊。
說到快樂,的確很快樂,我與夫人植物盲的帽子總算摘掉了,可以教外孫女認識公園裏常見植物了❔,並且收到不錯的效果;以前大多要用X、Y命名的植物,現在是越來越少了;能把花、果⏬、枝、葉的圖片拍全拍齊的植物越來越多了🚰。
每種植物要拍齊5幅照片🪱,說起來容易🔊,做起來挺難8️⃣。毫無疑問🥹,植物的枝、葉,最好拍攝,除了紅花石蒜外,幾乎沒有任何難度。但是花🫄🏿、果就不那麽簡單了,先說拍花😽,大部分植物的花期都很短👰🏽♂️🫳🏽,季節性強,有時候遇到刮風下雨,留給你拍攝的時間很有限。加上我當時還在上班🫱🏼👃🏼,只好利用節假日拍攝,所以就更增加了拍攝難度。一旦錯過花期,就要再等一年。針對花期的這些難點🤘🏻,我發現南京的公園由於分布不同👨🎓,同一植物的花期,會有一定的時間差。我利用這種時間差🪶,一旦發現某公園花期已過,將盡快到花期稍延遲的公園去搶拍。用這種方法倒是彌補一些拍攝時機🧑🏽🍳。再說拍果,與花一樣,大部分植物的果期也很短👐🏼,不僅果期短,而且有些植物的果子很隱蔽,所以拍攝植物的果子,便成了我的尋果之路。由於果圖最難拍,這裏不妨要多費些筆墨了。
植物的花,可以說是開放型;而植物的果實,可以說是保守型。除了桃、海棠💕、紫荊等果子比較好找外𓀎,有許多植物的果子⛹🏻♀️,不是那麽好找的。所以我在拍攝植物的果子過程中🌭,可以說走的是尋果之路。
最初引起我重視植物果實的是桂花果子。桂花我們年年欣賞,尤其是靈谷寺,那裏的桂花樹很多很大也很香,南京的桂花王就在那裏📉。有一天我在古林公園發現桂花樹結果子🧰,起初有點稀奇的感覺👷♂️🤳🏿,因為以前只關心桂花,從來沒有關註過桂花結果子🧑🏻🍳。經證實後👰🏻♂️,想想也很自然,桂花樹是會結果子的🧔🏼♂️,許多植物也是結果子的。只是以前沒有關註植物的果實而已🍤。
受桂花樹結果子的啟發,推斷山茶花應該結果子👃🏻,於是觀察騎車常路過的山茶花,果然發現結果子了,心裏很是開心。因為這是在“理論”指導下的發現。隨著一些植物果子的不斷發現,開始有意識進行尋找植物的果實。
金銀花應該結果子,可是樓下的金銀花👨🏽⚕️,我就沒有發現果子,一年下來,都沒有找到。功夫不負有心人,我後來在綠博園一大片的金銀花中,終於找到金銀花的果子了🧘🏽♀️,十分高興🎢。金銀花的果子的確難找,就在我剛發現有金銀花果子的同一地點💊🧘🏻♀️,取相機來拍攝,竟然又費了不少時間才再次找到金銀花的果子👨🏿🎨👨🏻⚕️。
莫愁湖公園多處有郁香忍冬🏇🏼,我在資料上知道應該有果子,可是一直沒有找到。莫愁湖是我經常光顧的公園,而且會特意看看郁香忍冬,幾年下來🫴,我竟以為資料有誤。直到2008年再次尋找,終於發現了郁香忍冬的果子🎒,開始是青色的果子🏒,不久變成紅色的果子。發現郁香忍冬的過程,使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或者一個技巧🔄:要在開花後,盡快尋找果子🐽。
按照這個思路,開始尋找紅葉李的果子。有一天在古林公園,終於找到紅葉李的果子🦸♀️,而且是一個大果子♻,很開心。
郁金香應該有果子,2008年4月20日在植物園,的確看到果子的毛坯⇒,但尚不敢確認🤽♂️。我從北京回來後,於5月3日專門前往,結果植物園的郁金香被全部鏟除,鏟得真是幹凈🧑🏼🚀,一株都沒有👉🏼。5月10日🧩,前往花卉園,因為那裏也是郁金香的集中地🕴🏼🧎🏻,功夫不負有心人,我在花卉園終於找到幾株郁金香的果子。
三色堇的果子🔓🥷🏼,一直沒有拍到🤏🏻。以前以為沒有果子或者因為公園鏟除了🧑🏿🔧,沒有能及時發現。2008年耐心觀察,終於有成效。5月11日我專門尋找三色堇的果子𓀇,一開始,還是沒有發現,後來終於在另一處,拍攝到三色堇的小果子。
尋找梔子花的果子,挺有意思💪。很早就從文字中知道🦶🏼,梔子花的花名,來自其果子。梔子花果實的形狀像酒杯,我國古代稱酒杯為“卮”🧘,梔子由卮子轉化而來,故而得名梔子花。梔子花在南京很多,每到花季,街上都在叫賣梔子花。但是在南京公園裏梔子花倒是不多。玄武湖公園的梁洲有一棵梔子花👨👧👦,幾年下來🤥,我竟沒有看到它開花👨👨👦👦,更沒有看到果子🧛🏿♀️。後來我比較關註綠博園裏幾顆梔子花,不僅拍攝到花,而且在2007年11月終於拍攝到梔子花的果子,果然形狀像酒杯很好看♞。
尋找棣棠的果子,也挺有意思。起初曾將花謝後留下來的東西當作果子🚚,但是看看也不像果子。查看有關資料,好像重瓣棣棠沒有果實,加上多年沒有拍到果子,於是漸漸放棄。誰知2009年6月3日,我在植物園意外發現棣棠結了許多果子🕵🏿♀️,於是一陣猛拍,又消滅了一個果圖空白。
通過尋果之路🚣♀️,不僅拍到了一些果子,從而填補空白外,而且在認識上有了提高。要拍果子🚰,首先要從資料上確認有果子,其次要把握時機,最後要有耐心🧑🦯,因為有些植物對果子特別加以保護。
前面提到“紅花石蒜”的葉例外,何也🧑🍼?
紅花石蒜是一種很好看的花木,尤其在花木不多的九月份,更顯得可愛🚵🏼♂️。南京的諸多公園裏都有這種植物🙆🏼♂️,很容易拍到全貌、花💿、果和莖圖,但是葉圖一直沒有拍到,於是我自以為紅花石蒜沒有葉。在這裏“我自以為”就害了我,以為沒有葉就不那麽關註了。後來在起草紅花石蒜的文字時,參考有關資料,發現應該有葉,於是去觀察紅花石蒜🧑🎄,還是沒有發現有葉🧙🏿♂️,當時腦中還疑問過是否花中含葉🙍♂️?不久,我買了一本書《芳香益壽談奇花》,其中提到紅花石蒜的一個特點🦬:花葉不相見。花謝後葉子才從地下鱗莖中抽生。我連忙趕到植物園👨🏿🍼,很巧,當時紅花石蒜的花謝了,葉子剛從地下抽出,趕緊拍下來。後來🕊,我就註意觀察紅花石蒜👮🏻,在原來開花的地方,的確長出了郁郁蔥蔥的葉叢,如果你不知道這裏有過紅花石蒜,你壓根兒就不會想到那郁郁蔥蔥的葉叢是紅花石蒜的葉子。可以說,紅花石蒜的葉子,給我的“自以為”🤜🏼,好好地上了一課。
四.文字起草
本書的文字內容,除了常規的花名🎊,別名,科屬👳♂️,市花🙏🏻,形態特征外,我們的重點是詩詞⛓️💥,典故,識別提示等。
本書的圖片全部來自拍攝,本書的文字主要來自“抄”。不過,真正抄起來🖇,也不是那麽好抄的。你總要看過一大堆書後🧑🏽✈️,才能抄吧。
文字起草畢竟是從無到有的過程𓀉,因此也是比較費勁的。我通過大量閱讀瀏覽後,最終選取《園林植物》🙇🏿、《與植物零距離》、《花卉文化與園林觀賞》、《常見園林植物認知手冊》😂、《百花百話》🙋、《園林樹木學》🍏、《中華歷代詠花卉詩詞選》、《談花說木》、《中國樹木奇觀》𓀊、《芳香益壽談奇花》等書👨👩👧👦,作為基本抄的資料來源。
本書的文字部分,我覺得有兩個亮點,即識別提示和詩詞。
“識別提示”是本書的一個特色。所謂識別提示,就是將容易混淆認錯的植物😳😱,對其特征、差異仔細加以比較🧥,從而便於讀者容易識別🧍🏻👷🏻。據我看過的植物書籍,極少提供識別提示的。這就是我們外行寫書的長處🤷,會更多地考慮到外行認識植物過程中一些難點、特點🌘。我在辨認植物的過程中,尤其是初期,時常將植物認錯,所以比較重視這個內容🤱🏻。例如:我在初期辨認迎春、金鐘花⛳️、雲南黃素馨、探春時,就花了許多時間。
“詩詞”是本書的另一個重要特色📪。早在確定本書文字內容時,我們就確定詩詞是重要內容📵,希望通過花卉詩詞體現本書的檔次。但是出版社編輯不主張選用詩詞🌊,擔心詩詞不準確,誤導讀者。我們則堅持詩詞不可少,我們覺得一般讀者不會將本書作為經典來引用,如果對詩詞有興趣的讀者👨🏫,估計會去尋找專業的書籍⚒。從網上評論,從部分讀者的反映來看,選用詩詞是對的👫,是本書的又一個亮點。
選用詩詞的過程挺有意思。我手邊有幾本關於花卉詩詞的書,特別是《花卉文化與園林觀賞》一書💆♀️,就為本書提供了大約50種花卉的詩詞,有的名花🦩,例如牡丹,竟有七👩🏼🦳、八十首詩詞👤,我們只要稍加瀏覽🔐、比較,就可以方便地抄用👩🏿✈️。
但是🆙✋🏻,尚有許多花木沒有詩詞👩🏿,需要我們不斷尋找👳🏻♀️。另一方面,為了提高詩詞的準確性🙋🏿♂️,我們需要查閱一些出版時間比較早的詩詞資料或者比較嚴謹👇、權威的出版社🤳🏿➿,來進行確認。
在尋找、核對詩詞的過程中,我終於發現《中國花卉詩詞全集》是一本很全面的參考書👩🚒。不僅核對了大部分詩詞,還從中發現一些新的花卉詩詞。要是早知道有這套書🧑🏻🦱,可以節省不少精力。
在選用詩詞方面👩🏻🍳,我們還是相當謹慎的。例如瓊花,在《花卉文化與園林觀賞》裏,提到明代張昌著有“瓊花賦”,但是其文字與網上有些出入🕸,而且在《中國花卉詩詞全集》等書中都沒有提到。為了核對這個賦,我最終在南京圖書館的江蘇地方資料館中,查到《揚州瓊花詩詞》一書,最終以該書為準。即“儷靜質於末利🧎♂️➡️,抗素馨於薝蔔。笑玫瑰之塵凡,鄙酴醿之淺俗。惟水仙可並其幽閑🤵🏿,而江梅似同其清淑。”
除了起草160種植物的文字外👺,還有一些重要文字需要起草,例如:前言🩲、基本知識、解讀詞等🦍。
關於“前言”
前言是書的核心,作者和編輯都非常重視🚴🏽,所以修改得特別多👩🏻⚖️🧛🏼♀️。我起草後,馬浩提出過一些修改建議。我再次修改後發給北京,楊冰修改了很多🤔🪘,南和禮也補充提出一些問題。我權衡後一並修改,作為初稿交給出版社編輯。編輯也非常重視🟢,對前言修改得很仔細,修改得也很多🏊🏼。仔細閱讀出版社編輯的修改🏀,應該承認畢竟是出版社編輯🤽🏽♂️,修改後的確更好。
在校黑白清樣時,編輯有幾點補充🦤、修改👩🏼🍳,其中關於作者的描述,被改為“我們大多是退休的科研工作者👩🏻🔧,業余愛好植物”,還提到清華園等字眼。我覺得不合適,雖然作者中有幾位畢業於清華,但是還有作者不是清華的;再說,寫書與是否清華畢業沒有什麽關系🪩👨🏼🦰,不必借用清華這個金字招牌。我提出改為“我們是一些業余的植物愛好者”🦸🏼🖐🏻,刪除有關清華園等字眼,編輯也接受了👊🏽。
最後在校彩樣時,我與馬浩對前言又提出幾點小修改,編輯也認可了,至此,前言終於定稿。
關於“基本知識”
本書是本普及讀物,考慮到讀者是植物盲👩🏼✈️,所以要安排一章基本知識。
對於基本知識,我曾想通過圖文結合的形式來表達⛵️,也就是實際拍攝有關圖片,並配以一定文字加以說明🌵🙋🏽♀️。我於2008年開始嘗試🏧,首先對葉進行拍攝。由於樹葉幾乎長年存在😐,所以基本上完成。但是花🧪、果就不那麽順利了👨🏽🎨,實踐中發現🛋,花果全部采用圖文表達,挺難🔉。由於拍攝跟不上,故放棄,仍采用文字描述。所以最初提交的基本知識的第一稿是文字稿。
出版社編輯對於基本知識的態度🎈,先是隨便,後來也同意,但是要求采用圖文形式。此時🧔🏻♀️🐬,我已經不可能采用拍攝的方式來實現。曾考慮並從網上下載圖片,也不是太理想,最後決定從書本中獲取黑白圖片🥘。
如何獲取書本中的圖片,先是按照南和禮建議的方法,用相機拍攝。後來楊冰提供掃描圖🏄🏻♀️,而且專門去借了《園林植物》一書,這樣就與我的文字稿一一對應了👵。
這樣形成的基本知識👊🏼,我覺得還不錯,簡潔明了,篇幅不多,只占3頁。
關於“解讀詞”
眼看全書定稿在即,本書尚缺“內容提要”。我參照以往國防工業出版社的模式🧑🧑🧒,詢問出版社是否由作者起草。看來,不同的出版社🅾️,模式是不同的,果然如此。該社編輯采用“解讀詞”形式🫖,而且編輯自己起草。2009年9月1日🪯,先後發來兩個版本的“解讀詞”。
編輯的解讀詞分為兩段🈯️,第一段是三句提問,第二段是介紹本書的主要內容。由於大家對解讀詞的寫法意見不統一,結果竟產生四種版本的解讀詞🏄🏽♀️,即編輯的原版,我對編輯的局部修改版👩👩👧👦,南和禮楊冰版⬜️,以及我另外起草的版本。我將四種版本的解讀詞,一起提交給編輯🏛。同時👩❤️👩,發表了我的主導意見,闡述我新起草的幾條理由。不知編輯是同意我的觀點🦬,還是“尊重”我這個主編的意見🧑🏻🏫,最終只添加了一句“按照開花月份順序編排”,全文采用我起草的解讀詞👩🍳。最終的“解讀詞”全文如下🧙🏼♂️:
公園裏的花草樹木您認識多少?了解多少?
哪些植物您容易混淆👳♂️?
面對孩童充滿渴求的提問,您能給出滿意的回答嗎🐘👩🏼🍳?
本書對公園常見的160種花木🛅,按照開花月份順序編排🏃🏻♂️,用近800幅實拍彩照展示其莖葉花果的特征⚓️,並配以文字將其形態🌩、典故🌻、傳說、詩詞等一一道來,其中詩詞多達90余首,此外還對40多種容易混淆的植物提供識別要點🕺🏼。一句話,願本書成為您識別與欣賞公園花木的良師益友🧛🏼。
不難發現,我起草的解讀詞的最大特點就是用數字突出本書的特點、亮點。我覺得一般讀者購書大多務實,不太務虛🐪,我就是這樣的讀者。
關於“書名”
雖然書名只有短短一行字,算不上什麽文字內容🪣。但是🤐,就這短短一行,也折騰我們很久✌🏻,故也放在文字起草這兒🧬📒,一並說說🏄🏼♂️。
申報選題時✌🏻,書名是《與公園常見植物零距離》🏄🏼♀️,或者《公園常見植物150種》🛖🧑💼。零距離一詞,最早來自米盧的紅顏娛樂記者的一本書👏🏻🤹🏿♂️,後來看到西安植物園的祁雲枝寫過一本書《與植物零距離》。受此啟發,再加上我們拍攝的局部圖片🏓🎉,相當於零距離觀看植物,故選用零距離一詞☄️。
選題通過時👨🏽🏫,農業出版社的編輯改為《公園常見花木識別圖冊》。
簽合同時🏊🏿♂️,一致同意暫時采用《公園常見花木識別》,到交初稿時再最後確認。
交初稿前,我們作者曾提出一些書名,諸如《公園常見花木》,《常去公園轉轉》💇🏻♂️,《公園常見花木圖冊與花絮》👮🏽🪃,《公園常見花木識別與欣賞》、《公園常見花木集萃》等等🥬。
出版社編輯提出《公園四季花木近距離欣賞》🍌,我們也同意了,故初稿書名定為《公園四季花木近距離欣賞》。
2009年6月18日,出版社編輯打電話給我,說社裏覺得書名有所欠妥,建議改為《公園常見花木識別與欣賞》,這個書名本來就是我提出的,我自然同意。於是𓀗,最後書名定為該名。
我當初建議書名《公園常見花木識別與欣賞》,主要考慮如下🏃🏻:
“公園”是必須突出的,它首先說明本書花木的範圍🙍🏼♂️,同時也指明讀者的範圍。曾有出版社的編輯問過我,為何要加“公園”🆒?我說如果不加,那範圍太廣,我們就沒有本事來寫了🤹🏻♀️。
“常見”是體現普及,同時也為我們選擇品種不當留一點退路。
“識別”是本書的基本出發點⏪,就是為了辨認識別公園的常見花木🧔🏿。至於“欣賞”多少帶點拔高色彩👌🏽。好在我們的圖片多,尤其是花圖拍全,果圖幾乎也拍齊。可以說是我所見植物書中花圖、果圖最全的一本書,因而具有一定的欣賞成分😣;此外👨🏻🎤,文字中有90余首詩詞,有許多典故、傳說👨🏻⚖️,也值得讀者慢慢品賞、欣賞。
五.選題申請
選題申請並不順利,前後經過三次申報,才最後得以成功👩🏽🔬。
第一次是2006年12月7日,經過一番考慮🤡✍️,決定先與江蘇某出版社接觸。該社某副編審覺得🌻,圖比較好,文字✊🏿、書名等需要完善。
按照出版社的要求,進行改寫🩱,於29日再次交流溝通,該副編審的回答是:年底選題已經上報☞🔭,而且較滿,只有等到2007年3月才有可能上報💆🏽♂️。
2007年4月13日🩺,傳來消息選題未通過🖖🏿,說發行不看好👎🏻。好在社長說圖片不錯🤓,先掛著📖。副編審提出兩個建議:繼續上報或者向其它出版社送,我說兩條腿走路。
第二次是2007年8月,一番準備後,先後向遼寧👰🏼、上海、安徽等出版社送選題申請🧙🏿♂️,同時也向江蘇該社再次送選題申請。結果,遼寧曾有一點動靜,但是最後都沒有下文。上海竟到2009年9月15日來郵件詢問,有望通過選題,此時,我們的書已經定稿、即將印刷了。
這次選題申請未通過🥄,的確影響我的信心。感嘆外行寫書,缺少根基啊🧖🏽。
第三次是2008年6月,請教國防工業出版社比較熟悉的編輯,並接受建議,先後向農業出版社等7家出版社寄送選題申請光盤🧠。
這次有的出版社回音,建議某某出版社合適。有的出版社編輯說,沒有激發起沖動,因為兒童太忙,老人省錢,銷售成問題。
就在一片不被看好的陰影下🧖🏿♂️,2008年7月2日♤,農業出版社編輯打來電話🧛🏻♂️🧰,表示有意向。經過一番溝通交流,該社於7月23日通過選題👨👩👦👦,我們非常高興。
2008年8月4日,北京的另一家出版社編輯打來電話,說選題通過。這個消息我們頗感意外,因為事先一直沒有溝通聯系👅,該出版社倒已經通過選題了🎿。
2008年9月12日🧑🏼🎓,我與楊冰、南和禮,先後去兩家出版社面談。經過一番比較,我們最終與農業出版社簽了合同💸🧑🏿🦳,至此,選題申請圓滿結束。
六.感謝合作者
本書的封面上,只有我一人的名字,即主編殷廣鴻➝。縱觀全書編寫過程,實事求是地說💂🏽,我倒是名副其實的主編👱🏿♀️。我突發奇想🤾🏻,提出寫書;接著辨認植物🧑🏼🦰🧑🚒,拍攝植物,起草文字;申請選題👱,簽訂合同;文字修改、定稿等等👩🏿🦳💎,我都參與並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𓀑,這本書的成功出版🧶🦴,還得感謝幾位合作者𓀂,感謝出版社,感謝網絡和圖書館🧑🏻💼。
感謝夫人馬浩
雖然在我提出這個想法的時候,馬浩對於能否出書✒️,並不看好👨🏿🏭💙,也不在意🛃,而是關註過程。她喜歡去公園,也希望我多去公園,現在正好一起去公園辨認植物和拍攝植物😓。由於我當時還在上班,所以每到雙休日🧠、節假日,我們都會盡量去公園💂🏼。我們常去的南京公園有莫愁湖、古林🎬、綠博園、玄武湖🚨、花卉園、植物園、雨花臺等。基本上是輪流去,最常去的是莫愁湖👮🏽♀️,因為離家最近📅。由於常去這些公園🥷🏽,我們對每個公園的花木分布都比較清楚🧑🏿🔧,我們常開玩笑說🛁,南京的公園成了我們家的後花園了💩。
有的公園離家較遠,尤其是玄武湖和花卉園,它們又挨在一起👨🏿🔬,每次都是一起遊覽,這樣就要花上七八個小時,因此都要帶上幹糧,在公園裏“吃飯”。其實,我們去每個公園都要帶上水、水果、幹糧等。由於都是我拍攝,馬浩負責後勤,因此自稱是“馬秘書”。
為了提高我們的辨認水平👩👩👧👦,我們常常先辨認再看牌子,測試辨認水平👯♂️。認對了,就參照圍棋段位的說法,現在達到業余幾段了。如果連連出錯📭,就要降段了👳🏼♂️。
幾年的實地辨認和拍攝,雖然很辛苦🛒,尤其是夏天悶熱👈🏻,冬天寒冷。但是通過這幾年的努力🧑🏼🎄,我們基本上能準確辨認公園的常見植物,而且鍛煉了身體😻,陶冶了心情,所以感到過程非常好。最後結果也很好,這樣就十分圓滿了🤮🤾🏿。
感謝同學楊冰⚄、南和禮
我提出編寫此書的想法後🧜🏻♀️,意識到一個問題。我國地域遼闊,南京公園的花木充其量僅能體現我國中部地區的公園花木,那南方💃💂🏿♂️、北方公園的花木呢?為此🥄🕒,我想到要請大學同學來參與合作🥽。
很高興,2005年6月楊冰參與合作,2008年7月南和禮也參與合作。他們先後參與植物圖片拍攝,圖片篩選以及加工💅🏻,查閱資料修改文字,圖文混排☕️,與出版社溝通等工作。
楊冰同學不僅參與早,而且熟悉植物,提出過許多很好的建議💼。她建議我常去植物園學認植物🦪,這的確是個好辦法🎏。此外,我們早期選題申請並不順利,楊冰都鼓勵我,尤其是物八同窗建議,可以自費出版👩🏼💼🤾🏻♀️,楊冰主動表示願共同負擔🖐🏼,令我感動。原本不打算自費出版的我🥦,也曾同意考慮自費出版。
2008年恰逢我們畢業四十周年🏔,為了給同學聚會提供一點紀念品以及希望大家老年階段常去公園轉轉,我們合作完成了一張植物光盤,受到物八同窗的歡迎🌙。同時,也為後來出書打下了較好基礎。
因為楊冰一直在上班,所以只好業余時間參與🈁,常常加班加點到深夜,並風趣地說夜深人靜好出活⇨,令我們感動不已。
南和禮同學當時忙自己的專著🚵🏼♀️,故前期沒有參與。但是為了配合我,曾陪我去北京植物園辨認植物兩次🏋🏻♂️,還送我一本有關植物的書參考👩🦳。
南和禮的專著出版後,應邀參與☝🏼🤲🏿,做了許多工作✖️🚅,尤其在文字修改方面☂️。南和禮極其認真,查閱有關資料,反復推敲,提出過許多很好的修改建議。
感謝出版社及其編輯
寫書是作者的事,出書要靠出版社🔘。在這裏我們要特別感謝中國農業出版社,前面申請選題中提到,是農業出版社最先表示有意向出版🎅,這對於飽受選題申請困擾的我們來說,無疑是難得的福音。隨後經過溝通🧋、交流👨🔬,該社與7月23日通過選題🪘,我們非常高興💙。意想不到的是,8月4日另一家出版社也通過了選題,需要我們來選擇一家🧫。
我們為何最後選擇農業出版社呢?主要考慮是↖️:彼此溝通交流較多✍🏽,該社對圖片要求不是太高,編輯也顯得穩重一些。唯一不足的是稿費比較低🧆,另一家出版社采用版稅模式🖐🏽,8%的版稅,而且印後即付,而農業出版社,才6%的版稅🙆♂️,尚不願意采用。我們采用的是基本稿酬加印數稿酬。
權衡之後,我們最終選擇了農業出版社。當時我們不太在意稿費,更在意順利出版✍️👦。在整個出版過程中🧑🏿🏫🧏🏿,我們一直合作得很好🤬,文字編輯的水平不錯👨🏼🦰,圖片編輯的水平也不錯,印刷質量也相當好。
2011年4月母校100周年大慶,我特地來京參加。一來是慶祝母校百年華誕,二來是感謝出版社👷🏽♀️🔬。我們作東請出版社的幾位一起聚聚🧛,表示我們的謝意🐸!
七.感謝網絡
本書的成功出版,還要感謝網絡。早在我決定寫書之初,就想到網絡的作用,實踐證明,網絡的作用的確很大,大致歸納如下🐓:
在辨認植物的過程中🧛🏼♂️,我們依靠網絡,搜索到許多植物的資料,包括圖片、文字等,極大地提高我們辨認植物的效率🌏。早期我主要參考的網站有👨🏻🚒:南京大學植物網👱🏻♂️,中山植物園網💐,山東大學植物網。當然,也會瀏覽其他網頁。
在文字起草過程中,也參考許多網頁。尤其是文字內容比較少的植物,都想從網上獲取更多的信息。
在我們作者之間⛹🏻♀️、作者與出版社之間的相互溝通中,依靠電子郵件,非常方便🧛🏿♂️、迅速,提高了工作效率。
總的來說🦉,網絡的確非常重要,不可缺少。但是🚶🏻,網絡也有局限性👰🏽♀️,即其準確性值得關註🌘。所以我也不是完全聽任網絡所言,尤其不是聽一家所言。有些傳說的內容,反正是傳說,一般就采用了。至於其他內容,我都盡可能結合書本知識💟,加以印證。
八.感謝圖書館
這本書的成功,圖書館的作用可謂功不可沒👣。我在編寫本書的過程中,先後買過十幾本書🫷🏻。但是我參考過、瀏覽過的書有幾十本,這就得益於圖書館。據初步統計,為寫本書我去過圖書館至少40次⛓️💥,借過的圖書有40種,有的書是反復借用,最多的曾借過7次𓀓🖕🏿。此外⚅,在圖書館瀏覽過的書也不少,因為有些書是不外借的。圖書館的功勞大致如下🏸:
首先是辨認植物。一般來說👱♂️,書本上的內容比網上的內容更可信些🧚🏽♂️,更準確些。許多植物確認,我都要參考有關書籍👨❤️👨🥄,尤其是教材。有好多植物也是依靠書籍認識的。例如:商陸在公園裏常見到🕓,果實很有特色👩🏻🏭,但是不知其名👷🏼♀️。後來我在瀏覽《觀果觀花植物圖鑒》時,發現其名是“商陸”,從而得以確認。
其次是文字參考。無論是文字起草還是文字修訂🎑,都要參考大量的有關植物的書籍‼️。我雖然買了十幾本書,但是遠遠不夠。一則我不可能什麽書都買⬜️,二則有些書即使你想買,也買不到💇♀️。而圖書館能借或者能看,就幫了大忙。例如:《常見園林植物認知手冊》,倒是不貴𓀛,可是買不到,於是我只要有機會就將這本書借回家參考。許多花期、果期🧑🏿🍼🔋、別名、形態特征等⛔,都得益該書。又如🧘🏿♂️:《中國樹木奇觀》,定價690元,我肯定舍不得買👨🏽🚀。這本書薈萃了全國林木之精華,內容豐富,圖文並茂,其中“古樹名木”、“奇樹異木”為我提供了許多素材🤲🏻。
最後是核對詩詞🦩。無論是出版社編輯還是我們作者🧶,對於詩詞的準確性,都是十分重視的。雖然我們不可能對所引用的詩詞進行考證,我們也沒有這個水平𓀋,但是我們會盡可能地核對詩詞,力求準確⚀。南京圖書館的“專題文獻服務區”和“古籍閱覽室”,只能閱覽👖,不能外借,所以我將所有引用的詩詞,先打印出來🪀,帶到圖書館💅,一一核對🦹🏼,從而使本書詩詞相對來說,有一定的可信度。
九.感悟
本書從“奇想”變成現實,的確有許多體會🙋🏻♂️、感悟。
最大的感悟是“事在人為”。當我將此書送給中學班主任老師時⛓,他們都很納悶🔊。我既沒有學這個專業👎🏼,也沒有從事這方面的工作,怎麽就能寫出這本書來?是啊🕐!我一個植物盲,突發奇想,通過數年不斷努力🍞,最終順利實現願望💔,不僅過程,而且結果都很完美。這就充分說明一個哲理:許多事情,通過努力,是可以實現的。在這裏,倒多少與清華畢業有點關系🙆♂️,母校的校訓“自強不息”🤹🏻,經常激勵我👮🏿♀️,只要我們不斷努力、堅持👨🏻🚒,就一定會獲得成功!“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另一個感悟是“堅持不懈”。本書的選題申請,曾一波三折。尤其是第二輪申請𓀌,全軍覆沒,的確給我潑了冷水🚴🏼。好在我沒有喪失信心,而是請教有關出版社編輯,繼續申請🕛,果然奏效。真可謂“好事多磨🛃,貴在堅持”!
十.網上評論
網上有讀者對本書的一些評論🧩,感謝讀者的厚愛和建議。現將亞馬遜網站上的有關評論📴👭,抄錄10條,作為本文的結束。
1.很好的植物掃盲書,兼顧知識性🪿、趣味性、文藝性,圖片清晰👨🏽🚀,裝幀漂亮!書以南京的花期為準,在北京用也完全沒問題🤦🏻♂️!
2.太好了𓀙💗,正是我想要的👈🏼,我經常去公園,總是希望能認識公園裏所有的花木😢,這本書能幫上很多忙,如果內容再豐富一點就更好了,有些植物缺少全身照,對我們這些外行來說辨別有些困難👨👨👦👦👩🏻🦽。
3.兒子從小就很喜歡花花草草,但陪兒子逛小區和公園時,基本上很多植物都不認識,回答不上兒子的提問。這本書包含了很多常見的植物🥧➜,花、葉、果等又都有相應的照片🏌🏻♂️,很好辨認🍹,基本上認出了很多平時常見的植物。缺點是覆蓋的面還是有點窄了,看以後如果兒子興趣不減的話🧑🏻🌾,再購入本更專業的書。另🧁,書的質量挺不錯。
4.全彩印的書籍,按月識花的分類相當不錯,介紹的花木真心很常見隨處都能發現的。每種花木的葉,花,果實,樹枝,樹皮,樹冠都有特寫配圖🌰,作者很細膩很用心啊,我粗略看了看基本沒錯誤。在每個花木介紹中還寫明了花木的淵源,且配詩附詞👵。足見作者的文情雅致。花木品種不算少了❄️,畢竟書不是很大很厚的那種。反正這書超值買後不會後悔的。
5.城市中喜歡植物的人們🤷🏼♀️,最希望先認清楚自己身邊的植物吧👷🏻♂️,這本書很實用🧑🏻,雖然才100多種🖊,但是幾乎囊括了你身邊的城市植物👢。還細心的寫出幾種容易混淆植物的區別,薄薄一本又適合帶在包裏,帶孩子去公園去爬山📲,隨時可以拿出來對比下🦶,和孩子一起認識這個城市的植物🪿。贊。汗的是🤽🏻♀️,居然這本書的編寫者是業余愛好者🧝♂️,為了給公眾普及植物知識做的貢獻。確實有受益🏃🏻♀️,謝謝🐨。
6.紙質很好🪿,內容很豐富,既介紹了花木的一些基本信息,也有很不錯的花絮🤶🏽,像是一些古詩詞和傳說,命名緣由,對我這種業余愛好者來說,收益頗多🦸🏻♂️。
7.圖文並茂,內容生動有趣,知識性趣味性都很強🥍。是一本不錯的好書。
8.書印刷精美,文字詳盡🧑🍼😊,圖片漂亮,非常好,非常滿意,謝謝作者,謝謝出版社𓀇,謝謝亞馬遜。
9.這書的內容和別的花草圖譜相比,文字比較通俗直觀,編排上也花了心事,不是人雲亦雲的拷備(貝,作者註)之作,而且現在很多花草書都是以華北為標準的,這本書是華東人寫的,特別適合江浙滬的人閱讀✊🏽👨🏼🔧。
10.如圖書描述所言,我已視這本書為識別與欣賞公園花木的良師益友。向朋友們推薦此書🧜🏼♀️,的確值得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