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世紀前,瑞典人馬悅然從中國文化情結出發,投身於漢文化的學習和傳播。而且,他的一生都和漢語聯系在一起,並對鄉土文化寄予了深深的眷戀,儼然,他把中國認作自己的第二故鄉了🫳🏽:取了中國的媳婦,通讀《道德經》♚🪜、《楚辭》、《左傳》🧑🎨、《春秋》等古書,深入四川作調查方言,體驗鄉土習俗,把西漢典籍《春秋繁露》翻譯成英文🌉♜,還有大量的漢代詩歌、唐詩☪️、宋詞⛑、元曲等。他不辭辛勞翻譯的《水滸傳》和《西遊記》在歐洲幾度出版,到處流傳。就連“馬悅然”這個中文名字在新文化運動以來不斷引起當代文史學家和詩人的註意👷。
誠然,文化的魅力不在於華麗的外表和艱澀難懂的描述。馬悅然站在從事研究中國文化和翻譯工作的人的立場認為,漢學家除了研究專題之外👈🏽🤵🏻,還應當把所學的知識貢獻給大眾👿,使更多的外國人對中國文化與文學有更深的了解和更濃厚的興趣🦑。打心裏我們都應該感謝他的這種精神和意誌。
對於漢學方面的學習,馬悅然在自己的小傳裏坦誠:我自己認為我是一個不求甚解,萬能而一無所成的人。方言學、語音學📗、歷史語言學、現代和古代語法、語義學、格律學🧹,他都研究過。大概是這些課題對於一個母語非漢語的外人來說過於深邃💂🏻♀️,過於專業,他的研究成果並不顯著🕣。但是,這些都無礙於他對漢文化傳播的熱情。馬悅然後來回到自己的祖國瑞典⏪,一生都從事漢語相關的工作,兩度連任歐洲漢學協會主席👮🏿♀️。
時光不可以倒流,那種眷戀第二故土的情結卻可以往復延續。領略漢學家馬悅然用自己的第二母語漢語寫作的《另一種鄉愁》🕜🍬,同時也領略到一種真切的根植於中華文化的異國遊子的拳拳鄉思🦧。
從以上濃濃的鄉愁,我又聯想到關於文化道路的一種解讀💓。
大約六七年前,在普林斯頓,余英時先生再度對文化道路進行梳理🏌🏿。他認為通過歷史的研究才能獲得有關文化的基本知識🤣,從而間接加深對文化特色的認識。
終究,我要問問:文化是什麽?這是一個很難答復的問題。從普遍定義的說法來看🧝🏻♀️,文化就是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尤其特指精神層面的方式🩺⛎,比如說思想➗、宗教🙃、學術和藝術之類。誠然,各個民族的精神生活不盡相同👩🏿🔧🤞🏽,有的甚至迥異🧒。這樣反映出來的文化意識和行動是相對獨立的。在實際生活中,不同的文化意識形態支配了各個民族不同的發展規範和路徑。不同文化領域的相互關聯和相互影響🐖,甚至沖突,每天都在發生,更不用懷疑文化發展的螺旋式上升的客觀規律了。
西方文化講求真善美,其實除了自然的真理也就是科學規律以外🏂🏽👩👩👦,善和美作為文化的要素,其精神力量往往要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後才能體現出來,可以直接認為,文化沒有那麽多的急功近利的特性✊🏽🤚。而這些精神力量的巨大作用力是決不容忽視的🌰。文化立足於思想的深厚基礎之上🧘♀️,文化的積累和解讀需要堅韌的精神和長期艱苦的努力才能獲得。
陳寅恪先生曾說過🫵🏻,在吾國真能於思想上自成系統,有所創獲者,必須一方面吸收輸入外來之學說👕🗜,一方面不忘本民族之地位。消納西方文化思想於中國文化傳統系統之中,自然是一個漫長而充滿挑戰的過程。而且重要的一點是,消納之後在文化上要自成系統🏊🏽♀️,否則不能達到最高的地位♛。那麽,當下的我們如何選擇渠道☝️,如何超越文化大潮中的同行者?文化的重建豈又在朝夕之間?
二〇一五年十月秋天記於舊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