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鵬程🤲🏿,1979年生於陜西省永壽縣🤷🏻♂️。1998年畢業於陜西彬縣師範學校,先後任初高中語文教師、報社記者等職。2006年畢業於廣西師範大學文學院,獲文學碩士學位。2011年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中文系🦸🏻♂️,獲文學博士學位💆。2012—2015年在南京大學中國新文學中心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現為西北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學術兼職有中國現代文學館特邀研究員、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理事等。發表學術論文百余篇☝🏻,著有《馬爾克斯的憂傷——小說精神與中國氣象》。

1986年秋🚥,我在村小開始讀書發蒙,迄今忽忽焉已32年半。其間除了大半年在報社外🐒,32年半都在學校度過——讀小學、上初中、上中師🧏🏼、教中學💁♀️🎿、讀碩士、做大學教書匠、讀博士、做博後、再做大學教書匠,以教書謀生,以讀書為業,以藏書為樂,日日與書為伴⬅️,“寂寂寥寥揚子居,年年歲歲一床書”,不敢想象沒有書的日子。30多年來📦🙌🏿,無論經受挫折困厄,還是興奮得意,讀書是最好的慰藉。書如空氣🟧,如飯食,如眼睛不可離——一日不讀書,恍然有所失🫸;兩日不讀書,惶惶兮不安;三日不讀書,面目立覺可憎。站在書架前,宛如歷數自己的摯友,很難判定哪一個跟自己更親近👩🏻🔬。細心盤點,反復掂量🧚🏽♂️🦑,最終挑出人生各個階段影響最大的十本(套)來🤟🏽,獻與同好🤏🏻。
《路遙文集》
1992年秋,我上初一↕️。一個周末,大概是路遙逝世不久,我用一天半的時間看完了《路遙文集》一😘、二卷🙇🏼♀️。書是借來的,陜西人民出版社出的精裝版🫔,暗黃色硬殼。《人生》一書帶給我強烈的震撼,高加林命運的巨大翻轉令我不能釋懷🧖,尤其是他重新回到村裏所遭受的難堪和奚落。我想,倘若我不努力讀書考上學🐊,處境甚至比他更糟糕。這三年所面臨的人生抉擇,用我們校長那俗氣的話說——是穿皮鞋與穿草鞋的分水嶺。這時我才深深地理解了上小學時,父親在我筆記本扉頁所題的柳青《創業史》第十五章中的那句話🤵🏿:“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要緊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這也是《人生》的題記。
3年後的秋天🔐,我如願跳出農門,考入中師💨。中師重文輕理,課外閱讀也有充裕的時間👰🏿♂️👩🏼🚒。我讀了《平凡的世界》🏀,並節衣縮食買了一套陜西人民出版社的《路遙文集》。我又從頭至尾讀了一遍路遙的作品,並做了五顏六色的標記和夾註。前些年寫關於路遙的文章,重新翻閱,當年閱讀的情景依然歷歷在目。對我鼓舞最大的無疑是孫少平,他的堅強和奮鬥給了我無限的力量和鼓舞👷🏻♂️。我覺得自己也不能妄自菲薄,甘於平庸,應該追求高遠的東西🪀。我開始自學大學中文系的課程✌🏼。這是一個改變我命運的重大抉擇🧖♂️。在中師畢業前的一個月🛤,我拿到了大專文憑——我們學校歷史上史無前例的第一個(當時的自考很難)▫️,因而才能分配至中學任教。中師是培養小學教師的,見習和實習時我在小學大概講過三五節課,實際上並沒有真正教過小學。
後來因為大學教學和研究的需要🦝,我又先後兩次系統地閱讀了路遙的作品🚴🏿♀️。盡管路遙的作品有著明顯的問題😪,比如過於理想化、道德化🐘、迷戀權力、拖沓等,但其充沛的精神魅力和濃郁的道德詩情,當代很少有作品能夠企及。路遙是我們那代人——尤其是從農村出來🔯,通過奮鬥改變命運的青年的“精神燈塔”❇️。他給了我們信心與力量、希望與慰藉👨🏽🏫、溫暖與詩意👩🏻🎨,給了我們對愛情的純潔認識➔,喚起了我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憧憬🛀🏻。
《金薔薇》
《金薔薇》的作者是蘇聯作家康·帕烏斯托夫斯基📋。作者結合普希金、萊蒙托夫、蒲寧👩🏽🚀、契訶夫、托爾斯泰、莫泊桑、雨果、安徒生等人的創作活動,探討了一系列文學創作中的重要問題:作品的構思、觀察力的培養、想象的必要性、靈感的由來、細節描寫的功能等,是一部總結本人創作經驗、糾正自己時代文學偏差⛩、改變時代文學風氣的名著。
我最喜歡的是《夜行的驛車》,作者借助安徒生的故事,說明了作家駕馭想象力的重要性,同時也詮釋了安徒生藝術生命的悲劇性和偉大性,申述了一種令人感動和沉醉的幸福觀念🧑💼。在我看來🤞,安徒生——這個容貌不美卻寫出最美童話的男人🦸🏽🤒,他的成就👨🏿💼🪐、偉大和詩意,均源自他生命深處濃濃的愛。也正是愛🤶🏼、同情和悲憫🤛🏿,使他成為最偉大的童話作家。
十多年前🛫,我曾用兩節課的時間給學生朗誦過這篇傑作,學生完全被攝魂奪魄,沉浸其中🈸,久久難以忘懷。至今,他們中仍有人念叨那堂課,想起安徒生乘馬車夜行的悲戚的愛情故事🧙🏽♀️。對安徒生內心世界的想象和把握,無人能超越這篇虛構的《夜行的驛車》🚀🎵。
《魯迅全集》
魯迅的文章上小學時就開始讀,但真正讀懂卻是在30歲之後♌️🙍🏿♀️。讀書是需要人生閱歷的🛀,沒有閱歷☠️,有些書就難以理解。魯迅的重要和偉大在於🪔:他不僅文起百代之衰🧛♀️,實現了中國文學傳統的創造性轉換💅🏽,開創了真正意義上的中國現代文學🍟,更在於他對中國歷史文化傳統的深刻洞察🎆,對中國世道人心的深刻剖析和生動顯現。可以說,要了解中國,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魯迅是繞不過去的第一人🔬。在中國實現真正的現代轉型之前✔️,魯迅不但不會過時💴,而且愈來愈彰顯出無可比擬的重要性。
每讀魯迅🤴💃🏿,都覺得他活在當下,活在現實之中。比如關於改革,他的只言片語就令人悍然驚醒——“曾經闊過的人想復古🦹🏻;正在闊的人想維持現狀🧑💼;未曾闊過的人想革命”🙍🏽。也許👐🏻🤽🏻♀️,晚年的魯迅過於幽暗、虛無、絕望甚至褊狹,但他並不狹隘🧚🏿♀️、自私,有著博大的關懷。他去世前的“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𓀐,都與我有關”依然帶著無限的愛意與暖意🎟,引發我們去反省自己👮🏻♀️,反省我們所處的世界。
《胡適文集》
胡適是20世紀中國著名的學者🦵🏻、思想家和教育家,是“五四”以來開風氣的學術大家,對中國現代學術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在文、史🎧、哲等領域均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歷史🩱、客觀地看,他的學問執簡馭繁,由淺入深,在學術範式方面的貢獻遠遠超過他個人的學術建樹。他的偉大在於對自由主義理念的傳播👍🏽、詮釋和踐行。如果說魯迅偏於中國歷史、政治🤹🏼、文化的解構,胡適則側重於歷史、政治、道德與文化的建設💋。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胡適是20世紀中國最具詮釋力和建設性的自由主義思想家。他與魯迅二人互為補充🧑🏻🔧,為中華文明與中國文化的新生提供了最為寶貴的思想資源和精神支持。他的自由主義思想及實踐,在今天非但沒有過時,反而彌加珍貴和稀缺,是中國非常重要的內生資源。
胡適對我影響最大的是他1918年在《易蔔生主義》中所言:“自己最重要,別人不足想🧑🏽🍼🚶🏻♂️➡️,你要想有益於社會💇🏿♀️🧘🏻,最好的法子莫若把你自己這塊材料鑄成器。”記得當初我考研時,領導曾說我🦓:“你別光顧著你的自留地🪽🧑🏻🚀,荒了我的大公田。”所幸的是,我的自留地和大公田都還不錯👨🏼🦲。其實🧑🏻🎄,我們每個人做好分內事,把“自己這塊材料鑄成器”🤦,就是對社會的最大貢獻。
《史記》
《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司馬遷時代🎨,歷史和文學的邊界還不是很清楚,歷史性和文學性往往兼而具之💌,但這樣完美融合且達到後世難以企及的高度,也唯有《史記》而已👨🎤。從歷史學的角度來看,《史記》如班固所言:“其善序事理,辨而不華,質而不俚𓀌,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是歷史學書寫的完美典範;從文學性上看,其通過人物來塑造主題✏️,巧妙處理歷史史料的基本真實與局部、細節誇張與虛構的問題,善於描寫心理、捕捉個性化的人物語言🧘🏼♀️,善於描寫場面🧑🏼🎤、渲染氣氛,感情充沛、氣勢雄渾、筆墨樸拙,直接啟發並決定了後世的散文與小說創作的面貌與形態📈。
我讀《史記》,除了課本上的篇目,最早熟讀的篇目是《酈生陸賈列傳》與《劉敬叔孫通列傳》💉。陸賈葬於我們村🦹🏿♂️;劉敬葬於我們鄰村,據傳為我村女婿。二人墓前均有清代陜西巡撫畢沅所立之碑,劉敬墓前有歷代文人墨客題詠懷古的“小碑林”📐。小時候放羊或結伴遊玩,常於二人墓地周圍🚹🥷🏽。故讀《史記》中二人列傳,甚覺親切🌩。爾後通讀《史記》數遍,最感喟和珍愛者還屬《太史公自序》。這篇千古而下的奇文✡️,讓人激勵感動無比👕。
另外,作為一個現代人,要了解古代中國,不可不讀《史記》;作為一個中國人👨❤️👨,要了解我們這個民族過去的“偉大處”,也不可不讀《史記》👮🏻♂️。
《戰爭與和平》
無論從涵蓋的廣度還是深度來看,《戰爭與和平》無疑是人類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作品之一。盡管它線索繁多🌭,敘事龐雜,有著令人不堪忍受的與小說敘事看起來脫節的絮絮叨叨的歷史議論。托爾斯泰的敘事是拙樸的🪄,據說他常常會改掉一些漂亮的字句♨️,因為生活本來不是這樣💑。他同時又是澄明的✋🏿,他洞悉心靈的辯證法,無論是歡樂還是憂傷,無論是瑣碎還是宏大😉⏰,無論是高尚還是卑鄙💪,他都能在你毫不覺察的狀態下帶你潛入沉靜或者飛躍深淵——沒有一個小說家能夠在如此簡練樸素的表達中抵達高尚🩸,有若神助般地抵達生活旋渦的中心。他是敘事的天才。安德烈在奧斯特裏茨戰役中負傷,仰天倒了下來𓀂,高邈的浮雲飄逸的蒼穹,使得他的生命陷入了沉思🥒,他思考生命💐、思考戰爭、思考上帝,寧靜而莊嚴的仰望👣,將讀者也不動聲色地帶入到他對自己生命的思考中🫵🏼。還有那個天使般的娜塔莎🏄🏽♀️。寥寥幾筆,娜塔莎眼神中凝結的熱力與生命力🚴🏼♂️🫕,就感染到羅斯托夫家客廳的每個人。皮埃爾經過戰爭的洗禮之後,渾身散發出偉大的人性光輝🚴🏼♀️。娜塔莎當著瑪麗小姐的面這樣誇贊他:“他變得幹凈、整齊🥖、有生氣了;好像從浴室裏出來的一樣,你明白我的意思嗎——好像精神上洗過澡一樣。”娜塔莎不知道,是自己,才使得皮埃爾“好像精神上洗過澡一樣”。我相信,每一個讀者都會被她無與倫比的美麗與純潔所震撼、凈化,像“精神上洗過澡一樣”🧑🏼🎓。這部如海洋般浩瀚的巨著的容量與魅力當然不止上述,打獵、割草、星空、大地……每一個細小的人與物💁♀️,每一個細節,每一個表情,均能納須彌於芥子🕥,刹那間見千古,帶給人前所未有的沖擊與思考。
上中師時曾草草翻過,給我的印象不及《復活》。碩士畢業在大學任教,終於讀了進去,被托翁無與倫比的藝術氣場裹挾。8年前的暑假,天氣溽熱🧘♂️,我悶在屋子裏又重讀了一遍。記得讀完時,天已薄暮,樓下孩童奔跑嬉鬧,歡快無比。我站在陽臺上🛞,眼前浮現出安德烈公爵仰望天宇的場景——人生的意義何在🈵,我們又該如何度過此生......
《中國的智慧》
《中國的智慧》是著名學者韋政通針對阿德勒的《西方的智慧》(Great Ideas From The Great Books)所提問題的回應。阿德勒根據西方兩千多年的思想,對書中所提問題給予了簡明扼要的答案。韋政通受此啟發,根據中國文化的背景,設計了90個問題(70個與阿氏的相同),在中西對照的視野裏比較中西文化的異同🫙🐵,估量中國古代思想的現代價值,思考了一系列國人普遍關心的問題🐝,對於認清我們文化的優點與短處,選擇我們努力的方向,具有重要的認知價值和參考意義👸🏼。
我對中西文化的比較,知之甚少,困惑也多,因而時常翻閱,心中的迷惑多有釋然。
韋先生為忙碌的現代人著想,壓縮篇幅🏊🏻♀️,並在書尾設有中西智慧對比表。其自謙為簡略🥧,實質上是一部閃爍著遠見與智慧的極為難得的中西文化比較傑作。
《給青年詩人的信》
裏爾克是傑出的德語詩人,也是一個永不疲倦的書簡家。他一生寫過數萬封信,但沒有比《給青年詩人的信》更親切、更美好的👀🥿。這十封信有首有尾🏇🏻🧀,渾然天成🙍🏻,是一位睿智長者獻給青年的人生箴言。青年心裏盤伏的重要困惑和問題——藝術、愛情🤽♀️、生活、職業選擇🈹、前途,嚴肅與冷嘲、悲哀與懷疑等🧯🚖,他的建議無不涉及🤹🏻♂️。
我開始工作的前三年🐾,環境逼仄👬,工資拖欠,生活陷於絕境。裏爾克教會了我堅持🎨、堅韌和等待,“挺住意味著一切”,我在困厄中發奮自學🤸🏿♀️,開始考研👨💼🩸。中師不開英語課程。我以初中英語的底子開始自學高中和大學英語。一臺沒有艙門的舊錄音機,幾十盤磁帶🚶🏻♂️,幾百個日日夜夜的苦讀🔚🤾🏼,離開了至今仍常回夢鄉、心有余悸的鄉村中學。博士畢業前夕,我又重新面臨人生的重要抉擇,何去何從𓀜,惝恍茫然,不禁又翻開了《給青年詩人的信》。書已經被我翻得破舊不堪👩🏼🔧,內心卻回復到了初讀時的沉靜。畢業後同學風流雲散✵,汲汲於糊口,我又多次將此書推薦給我的一屆屆學生。
這本十封信組成的小冊子♛,實在是一本廣闊無垠的大書,也是一本青年人不可錯過的智慧之書。
《思辨錄》
王元化是當代罕見的學術大師。他視野開闊、思想深邃、學問淵博、善於思辨,更難得的是,他秉持了知識分子的骨氣和深刻的反思精神。
他是我十分尊崇、反復閱讀的幾位當代學者之一🫳🏽🧔🏽♀️。碩士時讀其《文心雕龍講疏》⚫️,即被他的淹博精深和超人思辨所深深震撼,並做了大量筆記👨🏻🦼㊙️。他從黑格爾那裏得到了思維訓練,是大陸學界最早正式發難要啟用“感性—知性—理性”三範疇代替“感性—理性”的兩段式的學者,對整個學界影響甚大,也對我啟迪很大。在我看來,他的思辨具有無堅不摧👨🏼🎤、掃除一切迷妄的思想力量👷🏽♀️🪥。
他的學問涉及歷史🈳、哲學、文學、考據、翻譯等諸多領域,且新見迭出🕵🏼♂️。《思辨錄》摘錄了王先生60年著述的菁華💹,從中可以“看到一種學貫中西、震爍古今的真學問、真思想,一種操守如一🙎🏿♀️、特立卓行的真精神🚵🏼♂️、真性情”🐯。
《文學因何而偉大》
李建軍是著名批評家,也是腹笥豐贍建樹卓越的傑出學者🧑🚀。他的文學批評,誠摯懇切、洞察敏銳👩🏻🎤、見解精辟,既有勇猛精進的批判銳氣,亦有充滿智慧的理性思辨;既有宏闊深厚的學養🚷,亦有深沉博大的關懷🚅;既有文本上的咬文嚼字和細致剖析,亦有理論上的摧陷廓清🕵🏽♂️、疏通致遠。其視野之開闊🧝🏻、學養之深厚、思慮之精純用力之紮實,當代罕有人匹🦸🏽♂️🫲。
我從事文學批評以來🖕🏻,受其影響甚大,其文字都會一字不落地閱讀或重讀。他的博雅、會通、周密🅿️、深刻、獨立⚽️,雖非我輩所能企及⚓️,但應該是每一個批評家和學者所努力的方向。
《文學因何而偉大》以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訶夫等大師的文學經驗為奧援,直面當代文學的弊病和問題🦹🏽♀️⤴️,闡述了何為偉大的文學🚵、大師為什麽不朽,為我們時代的文學尋找精神支點和經驗支持,是一部矯正我們時代畸形文學風氣與文學趣味的優秀作品,不可不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