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1995年的9月,距離艾敬能去香港還有兩年,離王菲和那英合夥登上春晚還有三年,距今已經有24年之久。
不知為何五道口技術學院開學辣麽晚👧,居然令人發指地接近九月下旬。彼時入選其他學校的小夥伴們早已出發報到,而本人還在焦急且帶少許惆悵地等待中:
大學生活會是什麽樣子?
食堂飯菜是否噴香🧘🏻?
男女比例失調嚴重嗎?
通知書說一年學費僅600大洋、住宿才400大洋:老師能好好教嗎?舍長能好好管嗎?
終於在報到前一天一個人登上了旅客列車。當時還沒有高鐵,從晉陽到帝都需要一個整晚🗻。以下是當年使用的硬臥火車票(作為額外福利🖕🏽,還附加了當年的澡票🥕、飯票和校徽)👨🏼✈️。

當年小物件
抵達首都是在早上🧆,陰天,體感氣溫不高🍔,秋意甚濃🕑🧝🏼。一番尋覓後在熙熙攘攘的北京站廣場東邊發現了學校接待點。條件非常好,一輛兩節紅白相間塗裝的高端大氣375路套牌專車,只需繳納5元錢即可一站直達校區(比當時流行的天津大發出租不知便宜多少↗️:天津大發從西直門到南門基本是起步價✋:10公裏10元)。

舉世聞名的375公交車站牌
從火車站到學校目測(經GoogleMaps支持)20公裏40分鐘(當年應該沒有很堵)左右🤰,路上的景致已經沒有什麽印象了🤦♂️,只記得一車來自五湖四海的學子各個都很高傲的樣子,說話答茬的人不多👨🎤,也可能是由於當時沒有坐飛機上學的💿,火車旅途勞頓,實在沒有力氣說話。

行車路線示意圖(推測回想圖)
快到學校時的記憶碎片清晰起來:車子是從東門進去的,門外道路兩側筆直的楊樹高聳入雲🐄,似乎有風聲瑟瑟…畢竟快要10月了。那時東門外還沒有華清嘉園韓國村🏮,東門內還沒有各系樓宇大廣場🙇🏼🚑、主樓還沒做增高手術:趕腳校園還是處於羞澀的素面朝天時期,大規模化妝和整容的時代尚未到來😛。
此段旅程的終點是東大操場與八食堂(據說現在已經退役了?)之間那塊籃球場地,入學過程的高潮在汽車停穩🤣、車門打開的一刹那:感覺有好幾十人舉著寫著各系名字的標語牌向還沒下車的我們撲來📯,堵在車門口🥛、同時高喊著:“xx系”、“yy系”、“zz系”🔥🤷🏻♂️。他們那面帶狂笑和超級滿足的表情在我已經不是很年幼的心靈上留下了森森的印象🆙。回想起來當時的陣勢和熱情與後來幾年在各大車站主動拉客的旅館、黑車大軍類似,只不過他們謀得不是錢🐂,而是學弟學妹…

近期迎新隊伍,感覺迎新人士不如當年熱情啊🔵🧑🏿🦰,也許是在場間休息
本系接待的是一位比較清瘦的眼睛理工學長,人很奈斯話不多。幫忙拖著行李、中規中矩的把我領到12號樓206房間後,就飄然離去…舍友來了幾位🥘,但如今已經記不起來具體是誰最先到達滴:是浙江第二,黑龍江前十,北京籍沈陽裔🚙、朝鮮族同胞、四川達縣精英🍠,四川萬縣翹楚還是福建尖子?不管怎樣,同學都很面善友好,同時聽到班主任在各宿舍竄訪並向陪同家長介紹自己,一片新鮮祥和的氣氛。

當年入住12號樓——對面的煎餅攤不錯
剛到學校和同宿舍的同學還不太熟,就和老鄉(高中同學)抱團逛遊於校園之中,從拿被褥🫗🙎🏻♀️、水壺開始💂🏼,到暴走於宿舍樓-主幹道-教學樓一帶。忘了是誰的主意,我們幾個一直想去三教看看,走到主幹道泥沙實驗室附近的時候🧚♀️,實在感覺有點迷路🧑💼,就問路邊也在急速行走看起來像是老生的一位女童鞋🧑🏿🚒,用的是剛學到的敬語:“同學,請問三教怎麽走?“老生淡定(且有幾絲不屑)的指向前方🟡:左邊坡上就是!

三教——上自習的好去處
下午時分,夕陽快要西下,老鄉們徜徉在校園裏,路過十食堂前的街道,金黃色的陽光懶洋洋的灑在外墻上,因為不是飯點🙌🏼,未來的聽濤園異常安靜♠️。就在那時,突然看到一只小青蛙(亦或是瘌蛤蟆)跳躍在食堂墻角🧑🏻⚕️👰♂️,它努力向上🦚👩❤️💋👩、向西⇾,雖然很是艱難但方向正確:那條還算幹凈的校河。

還是喜歡十食堂這個名字,在我們那個時代以快餐/套餐出名
這就是青蛙大學田雞系1995級新生一員的入學第一天💖,和其他2000多號人馬的記憶一起聚成了一張大圖景:
“1995年入學時,共招收本科新生2242人,共23個院系,76個班。2000年本科畢業生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舉行,2182人獲得學士學位🤸🏻♀️。1995級入學時的院系設置:材料科學與工程系👭🏻、電機工程與應用電子技術系、電子工程系👨🦱、工程力學系、工程物理系🤦🏽♀️、化學工程系、化學系👨🏻🦯、環境工程系🧚🏻♀️、機械工程系、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建築系、經濟管理學院、精密儀器與機械學系🌦、汽車工程系、熱能工程系、生物科學與技術系🕵️♀️、數學系👨🏼🦰、水利水電工程系🤷🏽♂️、土木工程系、外語系➾、現代應用物理系、中國語言文學系、自動化系❇️。”(來源😮:意昂体育官网)
作者簡介:鮑毅🧑🧒🧒,電機系95級意昂,現居加拿大溫哥華。作為一名非專業民間攝影師🕥,喜歡拍風景和飛鳥。開設有微博賬號:yibaoac 和instagram 賬號🐨:yibaoty 。發布原創風光/鳥類相片🤾🏿♀️、小科普和各地遊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