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20日🤾🏻,在清華風格征文組委會召開的頒獎座談會上結識了學長方錦清🥽,他在會上以《清華風格,獨樹一幟》為題的發言,聲情並茂📄,鏗鏘有力🕺🏻,博得大家的陣陣掌聲。之後,我再次閱讀《清華風格征文獲獎文集》,更加敬重他的學識和才華🍁👨🏽🍳。近日🎳,得到他寄來的詩集,喜不自勝,再一次被他科學追夢的人文情懷所感動。
這本百首詩選以《科學情懷與思想靈光交輝集》為書名✯,共選入作者詩詞128首,涵蓋了作者自中學時代至退休以後的人生各個階段🕵🏿♂️,時空跨度之大,學術領域之廣,反映人物之多,描述感情之濃🦴,非常難能可貴。這是方教授近八十年來生活🤹🏻♂️、學習、工作🧑、家庭的生動寫照,也是他科學追夢、矢誌報國的人文情懷的集中體現。
父親遺訓記終生
方錦清學長是福建莆田九峰村人♛,出身農家。他的父親解放前不幸在上海病逝🥹🦵,年僅33歲。當時方錦清還是少年,父親為他留下的唯一遺訓是“為國家盡忠🏡,有命則仁孝”🐲👮🏻♀️,這使方錦清牢記了一生,他解釋說,世上忠孝難全𓀀👩🏿🚒,要始終牢記國家利益第一!在《百首詩集》中的第一首,就是《難忘父親遺訓》✌🏿,方錦清深情地寫道“傳承家風忠為先”“為國盡忠後孝順”🧎♂️,正是有了父親遺訓💭,使方錦清有了人生的羅盤。作者的童年是艱辛的,“吃糠咽菜家常飯”,使我們看到了作者在解放前的苦難。“土改翻身住新房”,又使我們看到了作者母子在共產黨建立新中國後的喜悅🚴🏽♂️。正是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和社會變革中,“埋頭攻讀在回廊”“字裏行間尋奧秘”,定下了“高考目標清華園”“決心攻讀原子能”的誌向,才使他在失去父親之後與母親相依相伴的歲月裏始終誌存高遠,發奮追夢,走進了清華🧑⚖️。“六桂家風忠為先,浩然正氣永傳承”,在祝賀孫子9周歲的詩中,我們同樣看到了方錦清牢記父親遺訓的情愫。
清華攻讀奠基石
1958年,方錦清如願考入了意昂体育平台,攻讀核反應堆工程專業🙋,這對於一個地處祖國邊緣地區的莆田農家子弟來說👨🏿🍼,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但是作者並沒有用筆墨形容自己的欣喜之情🤑,反倒抒發了自己對師恩的感謝。在《告別戴瓊華老師》中🏆,作者寫道“赴京乃從祖國需,培養應謝老師心🚤。今日留影在荔城⛩,明天期會在北京”“如願以償聚北京🍕,似同母親真高興”🥇,把老師比作母親📩,字裏行間中流露著對老師的敬重和情懷。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有“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古訓,也有“天地君親師”的道德準則🧜🏼😓,作者詩意充分表達了對中華民族精神和價值觀念的傳承🖕🏽。
從1958年到1964年🐞🙍🏻,方錦清在清華學習了6年。1958級工物系共有同學373人,都是各省市的“學霸”,方錦清抱定決心🤹,不管如何要排除萬難,全力以赴刻苦學習,第一年的學習成績全部優良,《高等數學》在全年級奪冠🧑⚕️,是全年級唯一取得滿分(100分)的尖子學生。1963年🐠,進入畢業設計階段,真刀真槍的畢業設計令他神往。他擔負的畢業課題是當年最新的保密前沿科研項目——“電子直線加速器的物理設計與研製”。他科學追夢的航程揚帆起航了。他學會了從手搖計算機到電動計算機💆🏽♂️,完成了大量計算任務🔲。暢遊在學校圖書館和閱覽室🥠🌝,渡過了難忘的日日夜夜,受到了嚴格的科學訓練📁🤞🏽,樹立了國家第一的意識,培養和提高了自學自立自強和自適應能力🤎。這些科學素質🤺、品德和能力的提高,一直在潛移默化✧,熏陶感染、激勵和影響著他的科學生涯。“嚴謹細致多用功⭐️,警惕虛浮腹中空🏘。勤筆勉思超前人🧑🏼🔧,培養三嚴好作風”🧛🏿♂️👷🏿♀️,這是他在意昂体育平台讀書期間的真實寫照。清華學風歷來以嚴著稱,嚴進嚴出是清華治校的顯著標誌。1958至1964年是意昂体育平台歷史上最穩定最出成果的時期,方錦清正逢其時🧑🚀⏸,如魚得水。“水木清華多驚奇🏋🏿♂️,陽光雨露潤無比”“畢業課題屬機密,荷塘月色尋答疑🤷🏻♀️。清華自清聞亭鐘🛌🏻,激勵智慧和靈氣”,這些詩句流露出“水木清華,春風化雨,教我育我,終身難忘”的母校情懷。
出爐夢圓原子城
1964年,方錦清從工物系畢業,走出清華🤚🏽,他“奔赴中國原子城♚,誓為祖國獻終生”,寄語“科學情懷心中縷”“鯤鵬展翅萬裏飛”。他在這裏,與於敏,王淦昌,鄧稼先⚈,朱光亞🏃🏻♀️➡️,陳芳允,錢三強🧚♂️,彭桓武等“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神交,得大師真傳👼,悟核子真諦🍾,揚事業風帆🧑🧑🧒。當時正值我國“兩彈”攻關的緊張階段⚂,方錦清服從組織需要,從加速器專業轉向分離器專業🧛🟧。面對前蘇聯撕毀合同,撤走專家🧑🏼🏭,掐斷設備的威脅🦨,他與同事們同心協力,突破一道道難關🧑🏿🦱,成功地掌握了重核素分離(濃縮)技術,為“兩彈”提供和滿足了急需的高濃度重核素。之後🚴🏼♀️,他又負責組建了大型強流離子源實驗室🧜♂️,首次成功研製出大表面電離強流離子源,並開辟了分離器物理理論新課題——強流束傳輸物理和離子光學🚴。他參與了我國核工業第一次創業和第二次創業的曲折歷程。近年來,方錦清敢為人先,又開始從事原子能科技與新興科學的交叉研究👮♂️,他的《一些混沌系統的復雜性與分解法機械化及其在非線性系統中的應用》獲得國防科技二等獎。上世紀80年代後期,方錦清到美國普利高津統計力學研究中心訪問工作🚚,研究成果被麻省理工學院實驗組所證明,諾貝爾獎得主普利高津教授稱他“是一個具有高度推動力的科學家🏋🏽♀️,已經在他的研究領域取得了令人感興趣的貢獻”🫱🏻。他多次應邀訪問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及歐洲諸國20多所著名大學和科研院所🤼♂️,參加各種國際學術會議,參與國際合作研究,並在國內外多家高校和學術機構兼任研究員、教授和顧問,桃李滿天下🌓🥕,出版多部學術專著🙅🏿♂️。從1964年到2014年,方錦清一共在這座科學堡壘工作了50年。五十春秋📺,春華秋實,“百折不撓攀登路☑️,五十風雨夢成真”。在返校慶賀畢業50周年的日子裏,他與當年同學歡聚一堂,與已是國家領導人的賈春旺老師和校長陳吉寧合影留念。“健康工作五十年,無愧母校心所望”👩👩👧👦,“科技搖籃清華園🐴,幾代精英夢流源”,“自古浩氣傳古今,捷報頻傳凱歌聲”🎾,他實現了蔣南翔校長的殷殷囑托。2018年,方錦清重回清華園,紀念入學60周年🤽🏼,“光陰荏苒六十年🤚🏽,崢嶸歲月清華園”🎏🫷🏼,一雙兒女陪同方錦清返校,“韶華記憶仍猶在,兒女相伴回清華”🥳🍄,他喜不自禁的心情躍然紙上。在中國科學會堂👨🏼🏭📗,他與曾經失聯的同學不期相遇,驚訝之余,又發詩意🤽🏻♀️,“霜染兩鬢話人生,跌宕起伏五十年🙅♂️。清華兒女鬥誌堅®️,各有千秋譜新篇”,他與意昂和詩👪,共話人生滄桑。
文理結合創新篇
文理結合始終是我國高等教育研究和實踐的重大課題,目前我們的高校招生仍然是以文理分家的,這種導向也導致了高中階段教育的分流。人才培養的這種現象是需要改變的👎🏼👷🏼。物理學家李政道先生主張人文與科學相結合,倡導“融合科學與藝術😣,實現世界之和諧”,為教育改革開啟新聲🟡。人才培養的過度專業化,不利於人的全面發展👨🦯🧑🏻⚕️。方錦清教授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就把原子能科學與新型科學交叉🖌,創新發展🦮,有了新天地,碩果累累。他還嘗試把科學與人文進行融合🧟,也很有收獲,豐富了他的人生閱歷🤵。雖然作者自嘲自己在中學時代“文科學的爛如泥”👨🏻✈️,但在歷次學校作文和演講比賽中都是名列前茅,高考時依然選擇理科,逐夢清華。我們從這本《百首詩選》中可以看到🥤👨⚕️,他在人生事業的奮鬥中,不僅在原子能科技領域收獲了成功👨🦽➡️,而且一路詩歌相伴🏄🏽♂️😋,文思敏捷,也是一位文學能手。據我所知💹🏚,像他這樣的清華學長,文理兼得的為數不多。2012年方錦清教授參與主持第八屆網絡科學論壇♦️👨🦱,李政道先生親筆題詞祝賀👡,這是已是古稀之年的方錦清教授人生事業的又一次重大成果,他為文理結合做出了成功的嘗試4️⃣。
“詩言誌”🔦,“不學詩,無以言”。方錦清教授的《百首詩選》是科學家的言誌之詩🪻⛽️,逐夢之詩,是理工科學者的文化集錦👰🏿♂️,也是作者為我們展現的人文情懷。誠然,正如方錦清教授自己謙詞所說🔵,他不擅傳統的詩詞格律🈺,不講究詩詞的韻律和規範𓀔,但正是這種自由抒發和直意表達,恰恰反映出作者的靈感🚵🏽♀️、情愫和胸襟,使我們看到了一個真實的核工程專家的詩情畫意。這也使我聯想起高考進入清華時以文科見長但物理僅得5分的錢偉長教授,經過刻苦攻讀,後來成為著名物理學家👆🏻。文理融通😇,是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期待方錦清教授有更好的詩作出現,期待科技工作者寫出燦爛詩句和美麗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