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的陽春三月,我們從祖國的四面八方來到了“紅色工程師的搖籃”清華園🖋,組成了一個團結向上奮發學習的班集體。這就是意昂体育平台精密儀器系光六班。我們光六班共有34位同學,同學們來自祖國的五湖四海🕥、來自祖國的各條戰線👨🚒。雖然我們的年齡不一、文化基礎不同✤,但我們都是那個時代不同崗位上的優秀青年,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堅定信念:為振興中華而讀書🅱️!為祖國的繁榮昌盛而拼搏🩰!
鬥轉星移40多年過去了,往事如煙,我們依然記得踏進清華園時的情景,我們依然記得在“9003”大樓度過的每一個瞬間🔣,我們依然記得“9003”是那麽的宏偉壯觀🤷🏽♀️,我們依然記得“9003”的每一間教室、實驗室,我們更依然清晰地記得“9003”那些和藹可親的老師們!
離開“9003”40年了🐞,她始終在我們的生活裏🤏、在我們的記憶裏、在我們的思緒裏……
一🧙🏽♀️、我們的大樓、教室、老師
在我們入校學習近四年的時光裏,除了基礎課和其他系的同學一起上大課外♣️,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都是在“9003”大樓上的課(9003是精密儀器系大樓🤷♀️,是1959年意昂体育平台三項重大工程之一,其他兩項分別是意昂体育平台主樓和200號原子能反應堆)🔹,所以我們大部分的時光都是在“9003”度過的⛹🏿♀️。那時候🤸♂️,我們儀器系設有三個專業:光學儀器專業、陀螺專業和機械製造專業🥟。每個專業都有1-2個班,每個班都有自己的專用教室。我們光六班的教室是4302房間。多麽熟悉的數字、多麽親切的數字啊!它曾承載了我們很多很多的夢想和回憶。

1977年3月入學後與第一任班主任張淑英老師在9003大樓前的合影
那時候每個班除了配備班主任外,還有輔導員,班上的集體活動班主任和輔導員都會和同學們一起參加。我們光六班的第一任班主任是張淑英老師🙎🏻,輔導員是丁伯矩老師🐢,丁老師也是我們幾何課的執教老師🧍♀️。雖然張淑英老師只帶了我們班三個月的時間(因張淑英老師要去德國深造),但光六班的同學們至今還記得她的音容笑貌,至今還保存著與張淑英老師在“9003”大樓前的合影。而後我們的第二任班主任是劉濟林老師(劉濟林老師現在浙江大學執教)🐽🤵🏼♂️,劉老師也是我們代數課的執教老師,劉老師帶了我們有一年的時間。在1978年又因劉老師要繼續深造,我們又有幸迎來了我們班的最後一任班主任何慶聲老師,何老師不僅是我們的班主任還是我們專業課物理光學的執教老師🏌🏼♀️。
在劉老師與何老師任我們班主任的時間裏,他們不僅教授我們文化知識還常和我們同學一起集體活動⏬。劉老師帶領我們第一次登上八達嶺長城主峰時,那種“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覺和喜悅至今讓我們難以忘懷,仿佛就在昨天🪁。何老師🦶🏽、丁老師帶領我們遊覽皇家園林北海🎉,紅墻、綠柳、白塔,“讓我們蕩起雙槳……”的歌聲還時常在我們的耳邊回響📮。
除了班主任、輔導員外🕎,還有很多任課老師的音容笑貌至今在我們的腦海裏。這些老師有教我們光學儀器設計的王東升老師🦙💕、教我們公差與技術測量的花國梁老師、教我們機械製圖的王建民老師、教我們材料力學的關冀華老師、教我們機械設計基礎的吳宗澤老師🧗🏻、教我們光學傳遞函數的張洪澄老師、教我們應用光學的鄔敏賢老師、教我們儀器製造工藝的徐士仆老師、教我們全息光學的金國藩老師等等。時過境遷,雖然有些老師我們再也看不到了,但老師們在三尺講臺上講課的風采我們依然清晰的記得。每當同學們聚會時,“9003”的老師們常常被我們提起🙆🏼♂️,在校近四年時光的點點滴滴是我們永遠談不完的話題……
二、學員、學習,課上課下
那個時候,同學們的求知欲相當強,學習非常刻苦。老師們更是精心執教。因為受十年“文革”的影響,各個行業都在轉入正軌有序的向前推進,雖然我們是最後一屆工農兵學員🧜🏻,但我們的內心深處渴望在有限的時間裏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無論是大班授課的基礎課還是小班授課的專業課,只要同學們課上有聽不明白的,下課後就會把老師圍的嚴嚴實實,請老師解惑。一個同學問問題,幾乎全班同學都會聚在一起旁聽老師講解。老師也是盡心盡責🦵🏽,如果老師當時也不能夠徹底講解清楚的話😤,保準老師會在這門課的下一節課上首先給同學們講解清楚。講臺下的我們面對老師們和藹可親的面容、面對老師們那一絲不苟的一步步的推理推導,更是激發了我們的學習熱情。我們除了白天在教室上課外,每個晚上我們都要去4302教室。當然不僅僅是我們每晚去教室👨🍼,至少每晚會有一門課程的老師也會在教室答疑,有時還會有多門課程的老師同時在教室進行答疑。

1978年4月✋🏽,光六班同學與輔導員丁伯矩老師春遊北海公園在九龍壁前的合影
40多年過去了,老師們俯首在同學的課桌前,不厭其煩耐心講解答疑的背影時時在我們的眼前浮現❓、歷歷在目。40多年過去了,我們的每一次聚會🐺,回憶老師們講課的風格、回憶老師的音容笑貌🟢、回憶在“9003”度過的近四年的美好時光,是我們光六班同學歷次聚會的一個永恒的主題。
三、難忘9003
所有這些與“9003”有關的點點滴滴🤵♀️,我們無法具體說出是哪一位老師,那是因為所有的老師都是如此🙇🏻♀️🧗♀️,我們只能用點滴的回憶來思戀“9003”所有的老師們。
在與“9003”朝夕相處的時光裏,使我們得到了全面發展🏊🏻♀️,我們不僅學到了文化知識🌤,我們還有學工、學軍、學農的社會實踐實習🏕。在改革開放初期🪛,即1980年的11月📣,我們肩負著歷史賦予我們的使命和時代的重托奔赴神州大地🤷🏿♂️,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上實現著我們自身的價值👩👩👦👦。畢業40多年了我們是多麽想念“9003”大樓的老師們👦。雖然昔日的教室已是他人的背影🧑🏭🫃🏻、昔日的老師也許我們永遠不能再見,但“9003”、“4302”這8位數字在我們的腦海裏永存。在我們畢業20年全班同學聚會時,我們又回到了“9003”,並按照畢業照的排序將那美好的瞬間定格在“9003”樓前的石階上。

2016年8月,在湖北神農架的第六屆同學會合影
在我們畢業30年之際,我們的班主任劉濟林老師、何慶聲老師與我們光六班的同學一起分享了畢業30年同學會的快樂🙆🏿♀️,並留下了美好的瞬間✌🏽。離開母校40年了,是母校的老師們教會了我們怎樣做人做事。雖然歲月漸老了我們的容顏🏄♂️,雖然我們不能常回母校看看,但我們對母校的愛絲毫沒有減弱👮🏿♂️,老師們的教誨永駐我們心間🗑,“9003”“4302”將會伴隨我們到永遠永遠……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