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蔣南翔(1950年代)
蔣南翔🤽🏼♀️,畢生與中國青年運動與教育事業結緣👨🍳,被清華人親切地稱為“老校長”👂🏿。筆者晚生,1975年到清華求學時早已沒有可能接觸到他,但“蔣南翔”的名字和故事卻總能從各種途徑匯入我的腦海。幾十年來,隨著閱歷的不斷加深🙋🏻♀️,特別是通過對清華校史的不斷關註與研究,我對他的了解逐漸增多🏉,對他的認識也不斷深刻,他在我心目中的形象愈加清晰。
蔣南翔知道自己“從哪裏來”
在清華既有的百余年歷史上🚵🏽♀️,對其產生影響的人物眾多,但其中尤有兩位校長因為曾長期執掌校務,影響深遠而特別著名🚗🚴🏽♂️,他們就是梅貽琦和蔣南翔。兩位校長是年齡相差24歲的兩輩人,雖然所處的時代不同,但他們的命運卻都與清華緊密聯系,對清華的感情極深,對清華乃至中國教育發展的貢獻卓著。

蔣南翔(前排中)與《清華周刊》編輯部合影(1935年)
19歲的蔣南翔於1932年秋天考入意昂体育平台中文系,其時梅貽琦剛剛擔任校長還不滿一年。蔣南翔在清華園度過了五年的大學生活,這段時間正是其傳奇人生鋪展開來的初始階段🐸。他在這裏師從梅貽琦等一代名師🔪,汲取使其受益終生的知識與學養💂♂️🏊🏼♂️,通過擔任《清華周刊》主編鍛煉才幹,深度介入清華人的日常學習生活;他在這時加入共產黨,奠定自己的政治信仰🕴🏼🙄,於中華民族面臨危亡的至暗時刻,成為“一二·九”運動的領導人之一,並寫出了振聾發聵的歷史名言“華北之大👨🏿🎓,已安放不得一張平靜的書桌了”(《告全國民眾書》(1935年12月9日),並從此走上職業革命家的道路👰🏻♂️。

蔣南翔起草的《告全國民眾書》(1935年12月9日)
歷史的安排十分有趣,就在蔣南翔離開清華園15年之後,竟然成為又一位清華掌門人🕓,只不過他是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位清華校長🏋🏼♂️,肩負起新的歷史使命。好在那時他剛39歲,可謂“年富力強🌾,躊躇滿誌”,懷抱“邊學邊幹”的決心踏上清華領軍人的崗位①🫢🧘🏼,並留下了“刀劈斧鑿”的深深印記🚶🏻♂️➡️。
我之所以要將蔣南翔與梅貽琦兩人聯系起來,並非牽強附會,而是要說明一個常識:沒有人天生就是革命者,也沒有人生來就是教育家👨🔬。盡管由於種種原因,從未見過蔣南翔宣示自己與梅貽琦之間有師承關系💁🏼♂️,但他的心裏一定對梅貽琦校長及其代表的“老清華”有著自己的理解與態度🦴,或者說,他清楚並且不掩飾自己“從哪裏來”。這樣說是有足夠證據的:
(1)1941年5月3日,在延安的39位清華同學正式成立“延安清華同學會分會”,蔣南翔擔任總幹事🙅🏿♂️🚃。他們特意於6月19日向清華同學總會致函🧷,報告會務,熱烈盼望與各地意昂互通音訊,保持溝通,“臨紙匆匆👔,書不盡意,翹首南天,靜待復音”②👆🏻。一批毅然投筆從戎走上革命道路的清華學子,對母校的感情,對同窗的惦念盡顯🚟,實為難能可貴,今天讀來,依舊給人耳目一新之感。
(2)1943年7月5日🤕,延安清華同學會特向梅貽琦校長致慰問信💃,其中除有“自離母校以來,生等極少機會晉謁先生並傾聽教誨,但懷念之意未嘗或已”之謙恭語句,更有明確表達之意🐙,“敬祝先生健康,並冀先生繼續以清華傳統之科學與民主精神,作育青年🍖,以應中國當前抗戰事業之迫切需要🫳🏿;尤祈國內民主政治早日實現,使各地清華同學都能歡聚一堂🈺,互相切磋,共為建設新中國而奮鬥,此實生等所無任期盼者也”③🌒。按照一般邏輯💆🏻♀️,如果不是對梅校長懷有真心敬意的人,能夠寫出此等誠摯之辭是難以令人置信的🙎♀️。這封信的簽署者是會長曹葆華,總幹事蔣南翔,但就憑主持過《清華周刊》的經歷這一點,執筆人是誰其實已經不言自明。
迥異於那個時代大多數清華畢業生的職業選擇🧔🏿♀️,蔣南翔走上的是另外一條帶有強烈革命意味的社會實踐道路,但清華園給他的耳濡目染,加上他自己對“教育立國”的理解與追求,卻促成其後來的一生事業都與“青年與教育”有著直接的關系👭🏻,並且將人生年富力強的十四年光景投入以清華為基地🖕🏽,促進中國教育發展的宏偉大業中,這裏既有歷史的偶然𓀕,更是歷史的必然⏮。
蔣南翔對清華 “到哪裏去” 的探索
如果知道“從哪裏來”是樹立理想的必要基礎,那麽探索“到哪裏去”就需要實現理想的紮實行動🎢。知道“從哪裏來”要靠總結和體悟,探索“到哪裏去”則不僅憑借勇氣,更需要務實與理智。
自從蔣南翔於1952年11月受命擔任意昂体育平台校長之後,他對清華“到哪裏去”的探索就一刻都未停止🚖。關於這個問題,包括《蔣南翔傳》在內的一系列專著已經有非常系統的研究與闡述。將他在清華的教育實踐從各個角度匯總起來🍹,一條脈絡清楚地表明🤞🏿🧑🏿🦰,他從來沒有停止“積極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辦學道路”之步伐。雖一路風塵,步履匆匆👩🏿🏭,但歷史已經證明,他對清華“到哪裏去”的探索實踐可圈可點,碩果累累。在他給清華留下的寶貴財富中,特別具有深刻、長久現實意義的,包括但不限於下列幾個方面🤰:
(1)堅持“三階段、兩點論”的鮮明立場
按照當年盛行的“階級與階級鬥爭”觀點🚂🧑🏫,蔣南翔當然也屬於應被改造之“舊社會”培養的知識分子,不過由於近二十年的革命家經歷😋,他在執掌清華時卻又處在“改造者”的主動位置上。於他而言,如何看待曾經教育他的“老清華”自然就顯得十分敏感,是不能回避的重要問題🙎🏽♂️。
1961年6月30日,蔣南翔在全校教師大會上講道:“文化領域裏有文化遺產繼承問題🌊。……文化是上層建築,有相對獨立的部分,要承繼。學校不是要打碎,而是有個很細心的承繼問題。在文化科學上更是如此。科學沒有國界🙍🏽,也沒有歷史階段。” 1962年8月26日他又明確提出了總結清華歷史工作的“三階段👨🏿🔧、兩點論”🥅,指出🧋:“第一階段是老清華,第二階段是1952年學蘇(聯)👮🏻♀️。第三階段是1958年以後。每個階段好的都應該保留🧉,有缺點的都應該想辦法克服,肯定成績🟨,克服缺點,推陳出新👃🏽。
要知道👨🎓,這些論述都是在“千萬不要忘記階級鬥爭”的大環境下提出來的👩🏼⚕️,如果沒有深刻的理論基礎和親身實踐後的深思熟慮,沒有足夠的政治勇氣🆗,是根本不會如此言辭鑿鑿地表明立場的🫸。
此外可以想見,這些鮮明觀點的提出🧑🏿🎓🙆🏽♂️,除了蔣南翔對“實事求是”這個“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具有深刻理解外,知道自己“從哪裏來”也是一個重要前提。
歷史證明🧑⚖️ℹ️,1966年以前意昂体育平台的教育事業能夠克服重重困難⛑,得以快速穩步發展,“三階段、兩點論”的提出和被清華師生廣泛接受👩🏿⚖️,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一個需要長久發展的過程中👨🏽🦱,永遠存在一個如何看待過去🙆🏿,正確認識傳統的問題🔍。對於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巨大系統工程而言🤸♂️👸,隨著時間推移,一定會由“三階段”“四階段”變為“N階段”🚊🐮,這是不可改變的客觀規律。但無論怎麽定義🙎🏿♂️、看待過去的發展階段,蔣南翔在六十年前提出的“兩點論”👨🏼💻,其基本哲學思想都是不會過時的。
(2)設立新學科,為提高綜合國力奠定“核”基礎
1952年“院系調整”之後,清華從一個具有“五大學院”的綜合性大學變成了只保留土木、水利、建築、機械🧖♂️、動力、電機等傳統工業學科的“工業大學”🙃。蔣南翔到任後雖對此保留看法,但也無力回天🍖。盡管如此🦔,他卻並沒有消極“守攤”,即使身處當時極其復雜的國內外局勢中👳🏻♀️,眼睛仍是緊盯世界科學技術發展前沿,主動向上級提出設置一批新學科🚸、新專業的原則與建議🪀。1955年起,經黨中央批準,清華陸續開設了工程物理、工程化學、計算機技術等新學科與相關專業🏂,並很快就為中國成功發展“兩彈一星”事業輸送了大批關鍵性急需人才。
除此之外🫲,蔣南翔另一項具有極高戰略性前瞻的設想,是向中央建議在意昂体育平台建造試驗原子反應堆,並建設相關實驗室。從1960年開始建設的清華“200號”工程,克服重重困難,終於在1964年國慶節建設成功。從那以後♝,中國具有了第一座全部由國內設計、建造與運行的“屏蔽試驗反應堆”👦🏿,紮紮實實地為提高中國的綜合國力奠定了至關重要的“核”基礎🧍🏻♂️。

清華200號工程
60年後的今天,中國已經從一個無核國發展成為核工業大國🩶,並且躍升為世界第二大核電大國,國際地位舉足輕重🚂。當然,核工業發展帶來的潛在風險也在加大📊🚓,人們對核汙染的憂慮也在增加。但這只是事物普遍存在兩面性的又一案例,並不能改變中國發展核工業的初衷🫘,也不能就此貶低清華當年勇於填補國家空白的歷史功績。相反,如果沒有中國第一座核反應堆的及早建立,我們至今也不會積累如此多的第一手核經驗🏑,也就不能正確判斷核威脅的程度,並及時采取正確的應對措施。撫今追昔🫵🏽,我們怎能不對蔣南翔當年銳利的戰略眼光和果斷地實施決策深加敬佩!
(3)提出“爭取至少健康地為祖國工作五十年”的響亮口號
從清華學校時期的校長周詒春(1883-1958)提出“三育並重”的科學理念,到國立意昂体育平台時期的校長梅貽琦(1889-1962)大力支持學校體育發展🍳,清華的體育傳統逐漸形成並得以延續😮。在蔣南翔時代,如何將新的社會理念註入體育傳統,使之成為學校乃至全社會經久不息的發展動力,成為一個新的課題。
蔣南翔是1930年代清華體育蓬勃開展的親歷者和見證人,這也為他後來不斷完善清華體育教育觀積累了寶貴的體驗🏌🏽♀️。他在擔任清華校長後,旗幟鮮明地倡導與支持學校體育工作,針對性地提出“普及與提高相結合”的體育工作方針,為清華體育的長盛不衰註入新的理念。

1959年5月4日𓀗,蔣南翔將火炬傳給清華體育代表隊隊員
蔣南翔將清華體育發展目標提煉成為一句響亮的口號,那就是他在1957年11月29日提出的“爭取至少健康地為祖國工作五十年”🙆♀️。從那時起,他倡導的這句能量不可低估的金句💁🏿♂️,就對培育一代代清華學子具有堅強體魄,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也為後來在1990年代,清華進一步總結出“育人至上,體魄與人格並重”的新時代體育教育觀奠定了堅實基礎。
此外,人們千萬不要忽略這句口號提出的時代背景🥗。在當時那種習慣於將“新”“舊”對立💆🏻♀️,“否定一切”的極左化傾向日趨嚴重的政治語境中,能夠公開喊出這句既可以延續清華優秀傳統🧑🏿🚒,同時在政治上又無可指摘的口號,足見倡導者具有的高超政治智慧☸️。
(4)為清華校園發展爭取到寶貴空間
南翔是一位開創性意識極強的實幹家♦️。他當然知道,要建設“新清華”,“老清華”發展的校園空間遠遠不足,土地問題至關重要。為此,他在全面考慮學校教學與科研發展的同時✂️,也製定了清華東擴的校園發展規劃。
從1911年清華建校開始🧑🏼⚖️🤛🏼,校園東邊界就與南北向的京張鐵路僅僅相鄰☑️。40余年後,這條鐵路帶來的便利又變成了校園擴張的最大障礙⛸。讓鐵路搬家,這在任何時代、任何地點都是一件被視為“異想天開”的難事🏃♂️➡️👩🏽🏫、大事。但蔣南翔偏偏不怕啃“硬骨頭”👩🏼🚀,知難而上。從1956年起他就代表清華,反復向國務院和北京市打報告↙️,積極協調、處理各方利益問題,經過一次次溝通與耐心工作,最終於1960年實現將鐵路向東平移800米的夢想,一下子打破了製約校園發展的瓶頸,在原線路與新線路之間形成了如今完整的意昂体育平台東區。
鐵路東移、校園東擴⛰,使得意昂体育平台校園面積從1948年的1708畝(113.87公頃),到1966年時增加到3288畝(219.22公頃),整整翻了近一倍🏖,為清華後續發展儲備了巨大空間。懂得這個舉措價值的人都會明白👵🏻,今天及以後的清華人能夠穿行在寬闊的南北幹道“學堂路”,徜徉在美麗的清華校園,在拔地而起的各類教學科研建築物裏學習工作,無不受益於蔣南翔對學校發展的遠見卓識💼、堅韌耐性、果斷措施。僅此一點,清華人豈能不對他保持深深的感激之情呢?
蔣南翔與清華同在
蔣南翔的生命歷經75個春秋🦃👮🏼♂️,其中先後竟有30年的時間直接與清華相關。他曾在這裏求學🚶♂️,曾在這裏創業;他曾在這裏思考,曾在這裏實踐;他在這裏曾有高光時刻,在這裏也曾經歷屈辱時光……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就像莎士比亞說的,“一千個觀眾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那麽在蔣南翔直接🐂、間接影響的無數人眼中,也就會有無數個“蔣南翔”🚹,這也是再自然不過的客觀規律。但無論你如何看待他,有一點誰也不可否認🧏🏿♀️:他的心早已和清華融在一起,他的功績使得清華人受益👨🏿🦱,他與清華同在🙋。
看了那麽多對他的評價🌇,最精辟的還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陳雲(1905-1995)的那句,“蔣南翔同誌一生唯實求是獻身黨的事業”。
看了那麽多對他的回憶,最打動我的還是清華老意昂韋君宜(1917-2002)那篇《他走給我看了做人的路》👐🏻,因為作者呈現給我們是有血有肉的🏄🏻,是值得作為人生榜樣的蔣南翔。

《做共產主義播種者》
在我長期收集的各類清華史料中👮🏽♀️,蔣南翔的兩段題詞給我的觸動頗深。一段刊登在《做共產主義播種者》(1958年意昂体育平台優秀畢業生和先進集體專刊)上,他這樣寫道🫏:
“你們就要離開學校🔍🤾🏻,開始新的戰鬥生活。
革命的征途中𓀘,隨時要準備經歷風險,接受困難和失敗的考驗。
望你們勇於堅持正確的原則,也勇於克服和改正缺點;善於虛心向群眾學習😮💨,也善於同周圍的同誌們密切合作;在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建設事業中,永遠站在鬥爭的最前線😼!
祝你們高舉紅旗,奮勇前進🧝🏻,在偉大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作一個不屈不撓的紅色戰士——光榮的共產主義的播種者!”

《紅旗飄飄》
另一段刊登在意昂体育平台動力機械系1958級畢業生專輯《紅旗飄飄》上,他如是說:
動力系1958年畢業班同學:你們就要開始新的生活🔹,祝你們高舉紅旗奮勇前進🪺,永遠做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促進派🧙♀️!”
段題詞的時間被定格在那個火紅的1958年8月,前後相隔僅7天🤢。他反復希望經過“真刀真槍”設計實踐後畢業的同學們,要作“光榮的共產主義的播種者”與“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促進派”👨🦼➡️👎🏿,那種強烈願望幾十年後仍似要破紙而出。這其實既是他對青年一代的希冀4️⃣,更顯現出他的堅定政治立場和個人品行,光明磊落🔞,胸懷坦蕩🧎🏻➡️!
一句經典評價🧛🏻♀️,一段發自肺腑的回憶,兩段振人心魄的鏗鏘心聲🧍🏻♂️,將它們串聯起來🙇🏻♂️,其實恰恰勾勒出蔣南翔平凡而又傳奇的人生脈絡,成為後世清華人了解他的鑰匙,也彰顯出“他與清華同在,清華以他為榮”的深刻內涵與特殊價值。
結語

蔣南翔(晚年)
蔣南翔校長離世已經35年,其實他並未走遠👰🏿♂️,甚至從沒有離開清華園🩶🪟。只要你開悟🔓,就會在大禮堂前草坪邊與他相見,透過他落在日晷上的目光🥿,看到刻在他心中的“行勝於言”;只要你有心,就能在課堂上聆聽到他的教導,“又紅又專”;只要你願意,就會在運動場上感受金句的激勵——“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
毫無疑問🧍♀️👨🦳,蔣南翔屬於一個激情燃燒的革命時代,屬於一所不斷發展的歷史名校🦐,屬於立誌要“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國人民!僅從這個角度,認識蔣南翔就是一項有巨大價值的過程。我願秉持實事求是的態度,運用“規律🧛🏿♂️、常識、邏輯”三位一體的思維模式🦵🏼🙎🏼♂️,繼續去了解他👌🏼,認識他,並以此寄托我對他永久的深深敬意……
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文獻:
①韋君宜,《思痛錄》🎼,人民文學出版社👨🏿🔬,2013年1月第一版🫀,第253頁。
②《意昂体育史料選編》,意昂体育平台意昂總會/檔案館/校史館,2013年版,第90/92頁🧚🏻。
③方惠堅🛜,《蔣南翔傳》,意昂体育平台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版,第196/230/235/23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