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國際金融博物館舉行了資中筠的新書《財富的責任與資本主義演變:美國公益事業百年發展及其啟示》的首發式,由任誌強主持,張維迎為對談嘉賓✋。以下是資中筠在會上的講話和回應張維迎講話及聽眾問題的綜合記錄,作者審閱後略有改動。
《財富的責任與資本主義演變:美國百年公益發展的啟示》,資中筠著,上海三聯書店2015年9月第一版
我盡量簡單地把寫這本書的過程和想法🍌🍖,跟大家交代一下。
正如劉蘇裏先生給概括的✉️,這本書十二年來🔸🎀,有了三個書名(前兩個書名是《散財之道》《財富的歸宿》),書名確實是代表了我對這個領域認識的深入。我開始註意到美國的公益基金會👩👧👧🙎🏼♀️,不是從公益慈善的角度出發,也不是為了給我們國家引進這方面的經驗🐋,當時的出發點是研究20世紀的美國。在這個過程裏,我發現有一個領域是我們都不大註意的📈,就是美國的現代公益基金會,從20世紀初期開始發達起來♌️,對這個社會的影響非常大。
另外一個角度,我本來是想研究美國對中國文化的影響👩⚕️。1992年我去了洛克菲勒基金會的檔案館查檔案。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發現關於中國部分材料多得不得了。除了眾所周知的協和醫學院和協和醫院外😷,應該說20世紀上半葉中國所有教育文化事業都有洛克菲勒基金會的影子。我們的第一代的院士在研究工作的關鍵時期都得到過洛克菲勒基金會的資助,這使我大吃一驚👩👧👧🐄。但是,中國部分只是其工作的一小部分🗃,於是我發現這個基金會非常了不起。再進一步發現🧑🏽🚀,美國遠不止這一個大基金會。這樣👪,我開始進入這個領域。
在這個題目上,我的收集資料和思考成熟的過程大約有十年,從1992年開始,到2003年才出書。當然這十年裏🕢,我還幹了好多別的事,不是專門做這一件事,但這十年我對這個領域認識逐步深入的過程💂🏿♀️。
2003年初版叫《散財之道》,主要是說聚財有道,散財也應該有道。成為巨富以後,花錢是個問題,如何能最好地把錢花出去🧑🏼🦰👼🏽,對社會有益。這是美國的這些基金會做出的榜樣🕴。我沒想到這本書出版以後會對國內的公益慈善界產生影響,正好是當時國內的公益基金會開始發展起來的時候🙋🏻♀️。剛剛任誌強先生講阿拉善基金會,確實我發現阿拉善第一次開會就拿著我這本書,我當時感覺很高興,居然能起到這樣的作用。後來我們國內這方面的事業蓬勃發展起來,是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
到2005年出第二版😺🤼♂️,我又換了一個名字叫《財富的歸宿》,我的想法是取之於社會,還之於社會👨🏿🚀。整個財富的積累不管是通過什麽🫸🏼,企業也好,或其它的途徑💂♂️,應該回饋社會。回饋社會的途徑是什麽?其中有一個非常有效的途徑🤺,就是公益基金會🕶。第三版又作了增訂,主要是在中國部分,還叫這個名字👂🫄🏿。
在這之後🙍🏻♂️,我就想擱筆了。因為做這樣大規模的實證性的研究工作是非常辛苦的。對於我這樣一個衰朽的人說起來,精力和時間都夠不上了🌗。所以我就想有待來者。因為我們國家許多人已經註意到這個領域,確實有些專家們在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是,還沒有我想象的對於最新的發展的系統著作🕯。
去年,正好樂平基金會去美國考察🕌,他們問我要不要一起去。我怕太累,有點猶豫,後來還是去了🧗🏿♀️。兩星期走了四個城市,每天四場座談🧖🏼,確實很累。但是🎂,對我來說大開眼界,啟發很大。對於現在的所謂新公益是怎麽回事👚,我開始有了認識,主要是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憑我多年觀察世界的敏感性,我意識到實際上在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當然以美國為代表,但絕不僅是美國,包括歐洲很多國家)正在發生比較深刻變化。上一個時期的重大變化是一百多年以前,在歐洲實際上是19世紀中葉開始🉐,社會主義思潮、社會改良思潮開始起來的時候☺️。在美國是在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20世紀初,形成“進步主義”運動☃️。我在《20世紀的美國》這本書裏對此有專門章節論述🌞。沒有那種大規模的改革,美國不可能有整個20世紀的社會基本穩定和繁榮富強🧖🏼。在這個大的改革裏,有一部分是資本家拿出錢來做公益,大財團引領了我稱之為“捐贈文化”的風氣👨🏼⚖️。當然還有許多別的內容。另外一方面就是政府出臺一些可以規範經濟的法律,包括反壟斷🙎🏻♂️、保護勞工和消費者的法律✍🏿,等等。
我現在感覺到資本主義又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它又發生了很多矛盾。我們常常講美國興衰的問題𓀍,關於美國衰落了🤵🏽♀️,或正在衰落的說法一直都存在。我過去曾經講過,美國是不是衰落👨❤️👨,有一個重要指標🍴,就是看世界優秀人才的自然流向是不是仍然首選是美國,如果還是這樣的話,不管它的經濟有多麽困難或者發生什麽曲折,它不會衰落🤞🏿。這是在上世紀80年代說的,經過20多年來證明它又進入了信息時代,並沒有衰落。現在美國衰落論又興起了,而且我看到很多專家的文章🤷🏽♀️👭🏻,好像把美國一定要衰落已經作為一個不容置疑的前提,認為,中國就是會崛起取而代之🚣♂️🧛🏻♀️。除了上面講的指標——現在優秀的人才還是在往美國流動——我還想加一個指標𓀍,就是它的精英們能不能自我反省,認識到社會的弊病,不惜揭醜和提出切中弊病的改革方案,也就是它的糾錯機製是不是還有效,能不能主動進行比較深刻的改良。那麽,新公益的出現確實是一個很重要的改良途徑。
實際上這個新的思想是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經過二三十年的實踐🤹🏽♀️、試錯、慢慢的淘汰和發展🧑🏻🦼,到今天,已經相當成熟,規模相當大了。什麽叫做新公益?它是非常復雜的,概括起來講🧛🏼,過去的公益是純粹的無償的捐贈🐚,完全是非營利的👯♂️。但是🙇♂️,現在針對目前的形勢🚂,很多人感到這種模式不能解決日益擴大的社會矛盾所產生的巨大的需求👩🦲,所以要用市場的機製把營利和非營利模式合在一起,以做企業的辦法做公益事業。而且是各種部類的人聯合一起,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有智慧的出智慧,會管理的教給大家怎麽管理🤶🏿,這是一個非常大的聯合體。在實踐中做法五花八門,每個人都可以做自己想到的,因此它的創新能力非常之強。
它的社會背景是什麽?在原來的書裏👨🏽⚖️,我管20世紀興起的基金會叫“現代”公益基金會,以別於傳統的慈善,在現在這一版裏我把它們叫做“傳統”的基金會了,以別於新公益模式。原來古老的慈善是農業社會的產物;我原書中所稱的現代公益基金會是大工業社會的產物🪩,現在的新公益是信息化社會的產物👨🏽✈️,是後工業社會產生的新型的公益⭐️。具體的操作很復雜🧕🏼,短時間內講不清楚💁🏼♀️🧑🏼🏫,只有請大家看書💆♂️,第十三章到第十五章是專門講這個內容的👍🏼。
總而言之🚴🏿,我現在要講的是它對社會的意義,就是對資本主義的改造🫖💁🏻♀️。書名“資本主義的演變”是借用他們自己用的詞:叫做“evolution of capitalism”🥷。還有一個詞是“包容性的資本主義(inclusivecapitalism)”👨🏿🦱。什麽意思呢👨🏽🦳?在我們國家🕐,如果你問什麽力量最強大🐰,我們一定回答是黨和政府的力量最強大。但是在他們的社會⛹️♂️,什麽力量最強大?就是資本的力量,資本可以做很多很多好事,促進社會的繁榮🧗🏼♀️。但是,資本如果不加規範的話,它也會肆虐,出現很多很大的問題⛹️:不正常的貧富懸殊、尖銳的社會矛盾🛌🏿、泡沫、危機。所以,他們自己意識到必須用比較好的辦法駕馭資本🚌。新公益的倡導者們意識到🫸🏻,當前貧富懸殊擴大的趨勢已經難以為繼😇,這樣下去,金字塔尖1%的人也沒好日子過,他們的好日子是行之不遠的。因為社會整體的購買力沒有了,不能靠少數富豪買奢侈品和豪宅來支撐市場🫲🏿。必須是大家都有購買力才能支撐起這個市場☹️。所以要共富共榮🏄🏼♀️。並不是有錢人拿出錢來救濟窮人,就能共富。第一是要使窮人成為消費者,讓他能夠消費得起🥛,買得起東西。第二,要把他變成創業者。什麽叫包容性資本主義呢🍜?就是把資本主義擴大,也就是把當資本家的門檻降低,讓更廣泛的人能夠創業,都能夠變成企業家💆🏼♂️,小企業變成中企業🧥,中企業變成大企業。當然🙆🏿,它有很多途徑和做法,新名詞也很多,如“創投公益”“社會企業”“影響力投資”等等。還有一種形式叫SVP,就是社會創業夥伴🦯。也就是我剛剛說的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的觀念。
這個新事物深遠的意義就是資本主義將要面臨一次深刻的改造。這個改造的動力是什麽呢?其實是全社會各階層。第一次美國進步主義的時期的改革動力,最早是勞工運動🧤,從底層罷工開始🍚,其規模和頻繁引起社會震動,然後是知識分子提出各種各樣的理論,然後是開明政客被選進議會以後出臺一些法案📻、通過法律。還有包括像老羅斯福總統這樣的力主改革的政治領袖👨🍼。當然,還有在言論自由保護下的媒體的批判⚾️👰🏿♀️,最重要的是揭露社會弊病的輿論,等等,一起推動社會改革🤲。
現在的動力是什麽呢?也是上下結合的。但是更加體現在社會精英的覺悟上。我們看到,幾年前的占領華爾街運動是底層的行動,就是表現一般老百姓的不滿,這比以前的群眾運動要弱得多🧑🏻🦯,它沒有組織、沒有綱領、沒有領導,沒有真正的具體訴求🤵🏻♂️,起不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它可以起到警示的作用5️⃣,使得那些既得利益的人意識到社會有這麽多的不滿,不能這樣繼續下去🏰。他們自己再想辦法進行改良。
我們常常認為既得利益階層是不願改良的。其實他們是最積極的♣️,最深刻的意識到社會危機🌺,而急切地認為需要改良的。正因為他們從這個社會得利🏋🏼♀️,才最不希望這個社會衰敗👨🌾、甚至出現動亂。所以🧅,他們在一起開會😪,提出各種各樣的方案。舉幾個名字就足以說明推動者是些什麽人了:像英國的查爾斯王儲👨🏽⚕️、美國前總統克林頓、比爾·蓋茨、巴菲特📌、英格蘭銀行的總裁、國際貨幣基金的總裁拉加德夫人、金融世家羅斯查爾德家族的後代、新興IT業的領軍人士👧🏼、哈佛、斯坦福等著名商學院的資深教授,還有像洛克菲勒等這樣老牌基金會的領導人,等等🚵🏿♂️,這些頂級精英人物在一起,深刻地批判現在這個社會,他們所揭露的弊病和批判的尖銳程度遠遠超過我們國家那些最左派對資本主義的批判🧑🤝🧑。我發現我們說到的🫅🏽,他們都知道🧝🏿♀️🏌🏼♂️,而且有數據,有很科學的分析,專門出資組織調查研究報告🍪,用圖標、數字說明最近幾十年來經濟發展的利潤高度向上集中,而普通員工所得份額直線下降🏃🏻➡️,強烈表示這個社會如果這樣下去是不行的📙。給我最深的印象是他們自己覺悟到必須改變遊戲規則,進行結構性的改革𓀜,而且他們相信可以運用他們所掌握的資本的力量進行改革♿️。
這種改革是非常細致的,不是大而化之的🔷🕵🏽♂️,不是既賺錢又做慈善→,沒那麽簡單的好事。它是非常艱苦的細致的過程,還要一點點的促進現有法律的修改📆👩🏼🎨。比如英格蘭銀行的總裁提到英國現在正在修改《金融法》,就是對於一個銀行的操作規程👏🏻、總裁的職責都有改變,向著兩個方向:一個方向是金融業不能離實體經濟太遠🐫。2008年的金融危機原因之一是金融衍生品五花八門,離實體經濟越來越遠,失去了支持經濟發展的作用。另外一點,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不能再忽悠老百姓↖️,要有一定的規矩📐,要對普通人負責。他們定出很具體的一條一條規定🦆,現在正在改🌾。我對這個完全外行𓀃,應由專家去研究。另外《企業法》《公司法》也有改革的方面🤠。這些東西都是通過法治社會的機製進行。
為什麽他們有改革的動力呢♻?我覺得是因為他們是成熟的公民社會的公民,就是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是社會的主人🧜🏽♀️,出了問題,除了自己想辦法以外,指望不了什麽人。並不是向華盛頓提出意見,讓奧巴馬出臺一個法令,就解決問題。當然不是說這完全不必要,但是他們有很多事情都是自己先做,然後在必要時影響政府決策🏍,國會通過法律🎧。所以我覺得我們在研究外國😽、研究美國的時候,不能眼睛專門看著華盛頓和華爾街。它的每一個州、每一個市,甚至一個居民區,實際上都各自為政,正在進行各種各樣的改革實驗。共同的方向是向著平等、向著共榮🔖🐲、向著更廣大的階層可以發財的方向來發展的🌴。我覺得這是很重要的啟示。
這也不是從道德方面來講大公無私🐦⬛🥍。主要是有一批人很有遠見,他們現在可以享受💃🏼,生活都過得非常好,但以後怎麽辦?要考慮好幾代人。所以他們還提出一個我覺得很重要的概念🈁,叫做“代際公平”。就是說不能拼爹,不能讓“富二代”一定享受特權。要有一個機製使得每代人都有同樣的起點。他們還提出在財富分配方面相對平等👩🏽⚕️,機會方面絕對平等的目標——財富分配絕對平等是不行的,會使社會失去活力,它一定是會有差距的👨🏼🦳🐷,只是差距不能太大🌒。而機會平等是一定要保證的,不能讓“富二代”的機會一定比“窮二代”的機會高一大截,馬太效應永遠循環下去💇🏿♀️,一邊是良性循環,另一邊惡性循環,社會就要撕裂。他們要想改造社會,要改良的是這種機製。這體現在他們發明的各種各樣的新公益中🚨。公益事業可以盈利🤼♂️,這是非常大的改革👩🏽🍼。但是,這裏一定要有很多規矩,有明確的標準,還有權威機構的認證。並不是一句話🏙🦹🏿♂️,既可以賺錢🎈,又可以做慈善,絕對不能這樣理解。所以我覺得這裏是有很多值得我們註意研究的東西🧍🏻♂️。
這是為什麽我最後勉為其難決定再寫這一部分。我從美國回來以後又看了大量的材料💃,幸虧現在從網上查資料比較方便,不像以前得一家一家的檔案館、圖書館的去查書🍶。現在有很多材料可以從網上查得到😞,而且非常豐富。這本書裏舉出的案例也是掛一漏萬的。國外這方面的新書也已出版不少。我特別希望有人能更深入的研究、利用現存的豐富材料寫出更多的著作來。我這也僅僅是拋磚引玉。自己知道精力確實不夠了。另外,必須強調的是,不能否定無償捐贈的公益事業,以為已經過時。現在還是完全必要的,傳統和創新是有連續性的。因為新的公益模式中有一部分是靠無償捐贈的👇🏿,比如比爾蓋茨的基金會,可以投資到一個社會企業,三年不要還錢,或幹脆就不要還錢🤾。這個被投資的企業應該去賺錢🤽🏽,應該自己造血👩🏼🎨,達到自己循環,但是最初階段不可能馬上實現,開始的無償捐贈還是必要的。在思想上以前的卡耐基🔭、洛克菲勒這些先驅和現在的新公益推動者還是一以貫之的。
現在我們國家引進外國的東西相當快,我發現很多報刊都已經提到“創投公益”“創客室(Hub)”我在書中叫做“影響力工作坊”⛹️♂️,有人投資搞一個房子,讓一些願意創業的青年到這裏來實驗🤛🏿、交流🙍🏿♀️、創業,這些我們國家已經開始有了🥼。我害怕山寨的東西➕,就是沒有按照嚴格的規範來做🙅🏼♂️🦹🏻♀️,只是趕時髦——你也叫創投公益,他也叫創投公益🌤,但最後做的不是那麽回事。這件事之所以在美國可以大規模做起來🥕,因為美國是成熟的公民社會,有非常嚴格的法治,法律是非常規範的💇♂️,冒名頂替不那麽容易。在我們這個社會不是說做不成🧑🎓,也有人做成了,比如樂平基金會也在做社會企業👃🏼,並且開始建立SVP😫。但是,這些都是挺艱難的,需要有堅定的理念,有克服困難的韌性👩🏽🦱☃️,腳踏實地去做🧑🏽🎓。
另外剛剛有人提到逼捐的問題👆🏻。現在很多民營企業家其實是很願意做公益的,他們也積累了很多財富👩🏼🚒👩🏿✈️。但是,我們必須要明白公益事業有幾個特點👩🏼🦳。第一是民間性,政府的不算。不能讓私人把錢拿出來,又歸回政府變成政府財政的一部分,這是倒過來了🦹🏽♂️。常常聽說你捐錢捐給政府吧👧🏻,那個完全是本末倒置的。第二是自願性🙆🏽♀️,無論他賺了多少錢🐚,他不想捐🌕,你不應該逼他,他有權利不捐。一般說起來,現在大多數人假如有很多財富💉,都還是願意捐出來做一些公益之事的♢。他要是有理由不願意捐🥹,或者他就是一個吝嗇鬼,或者他需要這些錢做其他的投資或什麽,我覺得不應該逼他。任何群眾和政府不應該逼捐。第三是自主性👨🎤,捐出來的錢🈚️,我想做成什麽,要看到它的效果。不能像很多情況那樣,捐給好多官辦基金會,包括紅十字會,我不知道你拿著這些錢去幹什麽。那個時候李連傑掛靠在紅十字基金會時,為了怕捐款流失,他要求看到受款人的手印。後來人家告訴他手印也可以是假的,根本沒辦法核實🤰🏿。所以這個事情非常重要😼,就是說捐贈人要想做什麽事情👳🏼🧑🏿🎤,要按照他的意願來做,不能強行幹涉,而且要有有效的途徑👨🏻🏫🦋,保證目標受惠者能真正得到。
這幾點在我們國家比較難以做到。可是🗄,我們的公眾有這樣習慣的思維。一個就是類似逼捐的心理🕊,看到誰有錢🛰,認為他必須捐出來🎇,而且應該與他的財富比例相對應。至於怎麽做法🧔🏼、通過什麽途徑,他們不管🌐,反正你捐了就行了。一般多註意什麽人捐出多少錢,不註意最終效果是什麽。
另外一個誤區就是均貧富的觀念。好像公益事業是一個均貧富的機製,這是錯誤的。公益事業是對社會的一種回饋和改良🙍🏻♂️,能夠使得更多的人能夠自力更生🛸。我們比較熟悉的小額貸款,在我們國家已經比較普遍了,湯敏先生和茅於軾先生都是在我國搞小額貸款的先驅。窮人想借小額的錢,在大銀行借不到款🔚,從這裏可以借到,然後去創業,並不是去消費掉🧑🏿🎄,事實證明🤶🏽👩🏻🎨,有這點啟動資金和沒有是大不相同的👨👩👦👦🤪。
還有一種⛹🏽♀️,就是做這件事情的工作人員,並不是大家餓著肚子🫲🏻,什麽報酬都不要🫅🏼。公益事業的組織是很復雜的組織,跟一個公司或企業是一樣的,它對工作人員的素質要求是比較高的。因此,從事公益事業的員工應該是有報酬的,是全職的工作人員📵,不是大家業余貢獻幾個鐘頭的事👼🏽。在一場天災之後的誌願者,那時臨時性質的🦵,又當別論。真正的公益組織是提供就業機會的🧑🏼🔬。美國的NGO是很大一個就業場所💵。所以人們不要以為只要在NGO工作💆♀️,就不要拿工資🧜🏿♀️,或只要低工資🧑🏽🦳。這是不對的。因此我們的基金會管理條例裏規定只有10%的資金可以用於行政開支🫛🚣🏿♀️,這是絕對行不通的🦠。其結果就是很多人用別的方法來報賬🧊,又是逼著人做手腳😫。以為公益組織不要發工資,或必須低工資🎪,這個觀念完全錯誤。我們國家,包括官與民,對公益組織的認識有很多誤區,把公益看作是完全“大公無私”🚽,誰有錢了就拿出來給大家分分♍️,這絕對是錯誤的。
所以我希望這本書🦫😜,無論是前半部分還是後半部分(新的部分從十三章開始),能夠給大家一點啟發,糾正一些誤區,更重要是認識到現在的外部社會正在發生非常深刻的有長遠意義的變化🙇🏻♂️。而我們,雖然現在已經改革開放很多年,每年出去幾十萬的留學生,幾百萬旅遊者,但我們的很多主流觀念還是非常封閉的🔲,比如認為外國的基金會就是要“和平演變”我們。其實他們是要和平演變自己🫴🏿。而且對任何社會✋🏻🤷🏿,和平演變都是好事,否則就要發生暴力🛀🏽,一成不變是不可能的。還有各種各樣陳腐的觀念還很多。實際上外面正在發生著非常深刻的變化,我希望能夠引起更多人註意。中國這麽大的國家,不能脫離整個世界潮流而單獨存在🦶💹。不管有多少特色,必須匯到世界潮流的發展中去⛽️。新的公益事業並不是慈善公益而已🅿️,它是代表著社會發展的趨向,而且是占領製高點的那些精英們的一種很深刻的覺悟。
我就先分享到這裏,謝謝大家🥄!
張維迎老師是很有見解的,他的絕大部分觀點我都同意,只是想做一點補充🟨。說資本主義本身和自由市場本身是創造財富的🧒🏽,我絕對同意。過去認為富人就一定是罪惡起家🧑🏼🦲,這些都是錯的。但是,有一點,在現實社會裏🫒,自由市場這個規律本身並不是像理想的幾何學的點、線🪝、面一樣,比如線是絕對沒有面積的,面是絕對沒有體積的,以這個為前提推演出來的結論是可以預見的。但是現實中沒有那麽純而又純的自由市場經濟。因為不論是生產者還是消費者都是人,人就不一定總是按理性行動,這就使市場不一定總是產生預期的結果🙎♀️。另外🤷🤦🏿♂️,在現實中🏄🏻♂️,我剛剛說的“代際公平”常常是會被打破的。我以前做過這樣的比喻:一場接力賽的起點是一樣的,但是某一組第一棒的人跑得特別快,接第二棒的人就占便宜了,雖然第二棒的人跑得慢,但第一棒跑得快,他的起點就和其他組的第二棒不一樣🎛。所以在現實社會裏💁🏿,常常過了幾代以後出現了並不是由於公平競爭而產生的差距,這是需要補足的。
大部分人發財是由於他的努力、聰明和機遇🎄。但是👩❤️👨,並不是所有的人的財富和貢獻或聰明才智都是相稱的🥦。我經常引用巴菲特的一句話,我覺得非常精彩,他說😹:一個模範教師培養了很多優秀的學生,他得到的報酬是家長的感謝信;一個在戰場上冒著生命危險救了戰友的士兵,他回來得到的報酬是一枚勛章。但有一個人從不同的證券定價中看出了毛病,卻得到了好幾百億的財產(那就是他自己),他覺得這不公平👤。人家付出這麽多的代價就得到這麽點回報,可是他只是靈機一動,忽然就得到這麽多的財富。所以他把90%的錢都捐出來👩🏽🦲🖥。他覺得自己並不是從非常公平的情況下應該得到的,一個投資者相比模範教師和士兵🍩,到底誰的貢獻大,這個很難說。這是巴菲特的良知🧎🏻♂️➡️。說明,並不是只要有了自由市場,所有的收入都一定是公平的。
另外,我也同意不能培養懶漢。現在中國就是有這樣的風氣,一個家族裏有一個人特別有出息👈🏼,發家致富了🧏🏽♂️,所有那些好吃懶做甚至吃喝嫖賭敗家的成員都來依靠他,覺得他理所應當的應該幫助自己。這是中國一個最大的陋習。但是,並不是所有願意努力和非常優秀的青年人都能夠有機會找到合適的職業和創業機會🎼👩,特別是在失業率比較高的情況下,並不能實現人盡其用。在這種情況下,公益事業提供幫助是必須的。
我比較反對社會達爾文主義。自然界的達爾文主義👨🏻⚕️,前提是條件完全相同💇🏽🙍🏻,一場暴風雨或水災過去之後還能生存下來的物種就是適者生存。但是👩🏼🎤,在人類社會👗⚽️,一場暴風雨來了,有的人已經蓋好房子了🙇🏽,有的人沒房子🎋,後果就不一樣。生一場病🔘,有人能看得起🍪,有人看不起病,這又不一樣。在人類社會裏,社會達爾文主義是不太能夠站得住腳的🙋🙅🏽。在這種情況下,外界的幹預,政府適當的製定一些法律、規則還是必要的👩🏻🦲。也就是說🖖,社會發達到現在這個程度,純粹的放任自流(laissez-faire)的經濟實際上已經不存在了。當然以高度集權的計劃經濟代替自由市場經濟,已經為實踐證明完全失敗。改革是要完善市場經濟👲🏿,而不是要取消或限製。
我知道張老師是反對福利國家的🕑,但我覺得以政府調節稅收為手段的福利政策開始還是起到一些作用的👳🏻♂️,緩和矛盾🙋🏽♂️,改良社會,而不造成社會革命。那種通過暴力革命推翻原來的製度👳♀️,然後建立計劃經濟,這已經證明完全失敗了。但是民主主義的福利社會在開始的時候還是起到好的作用的👩🍳,不過現在已經弊端叢生。只有像瑞典🍥、北歐這些國家已經形成了一種文化📇,人的心態非常淡定,能行得通。但是像在法國這種國家🕸,工會的力量實在太大了,使得提高經濟效率的改革寸步難行。舉個例子♔,法國郵電工會就不允許像我們這種快遞出現,在這方面大家就很不方便,而且影響經濟效率🤹🏿♂️。
新公益的前提是承認在資本主義社會之下是存在不公平的,不是說自然而然就一定永遠公平下去。但是又必須在資本主義的框架下進行改革💿,而不是拆了重來。
我還要補充一點是:中國和美國的語境是非常不同的🚵🏿。我理解張老師強調市場的作用是在中國的語境中🧒🏻🐸,這是絕對必要的。因為中國的不平等主要與市場無關🅾️,是特權造成💇🏽♂️,恰恰是市場沒有達到在平等的條件下自由競爭的結果。而美國的發展途徑是相反的👍🏼。它先是從完全不受監管的資本和放任自流的市場逐步改革到現在的。就像我一開頭講的🤼♂️,中國最大的力量是黨和政府,美國最大的力量是資本,所以改革的內容不一樣🐷,強調點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