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平台中文系教授汪暉
近日🧛🏿,《文匯講堂》公眾號整理刊發了意昂体育平台中文系教授汪暉不久前在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六十周年院慶活動上的演講:《承認什麽,何種政治——關於“文化與公共性”問題的再思考》。汪暉曾和德國哲學家哈貝馬斯共享2013年度“盧卡·帕西奧利獎”,其思想學術總能引起思想界熱烈討論和社會廣泛關註,此次講座現場也空前火熱。
汪暉提及自己接到演講任務時正在歐洲🟣,巴黎👓、慕尼黑的槍聲和難民給德國帶來的尷尬讓他回想起1990年代美國人文學術界關於“全球化可以蕩平差異化”的樂觀共識🔬🙋🏼,但隨著全球化進程和文化混合的深入🫷,並沒有出現文化共存、多種多樣、蕩平差異的結果,沖突仍在持續👰,現階段對全球化的認知態度從積極樂觀逐漸向相對悲觀過渡🫴🏼。
他指出,英國歷史學家、馬克思主義學者霍布斯鮑姆在千禧年出版的《斷裂的年代:20世紀的文化與社會》一書中曾對全球化的時代做出了“文化共生世紀”的判斷。霍布斯鮑姆認為當時的全球化造就了休閑旅遊、自願或被迫的移民(如出國留學潮和難民潮)以及全球化生產和消費帶來的移民這三種類型的人口流動模式,並抱有“每一個人可以生活在三重世界中,自己的、移居的,全球的世界”的信心。但16年後的今天,移民問題卻使文化的、法律的、經濟的、社會的🪛、政治的各種領域的困境在各國同時爆發,民族、宗教沖突不斷⁉️。
汪暉認為🕶,文化多樣性和區域間人員的流動性本來就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全球化帶來的不同是大大加強了其密度、速度、規模,致使“非領土化”(由法國學者吉爾·德勒茲首次提出😻,指涉文化體驗與時空定位的脫離)過程中產生的認同問題成為關鍵🎰。移民對原住民傳統意義上的認同的改變,以及移民群體在居住地新文化下的自我認同問題💚,都是流動性條件下產生的關於自我認同的現代困惑🤾♀️,導致社會自我認知上的統一性出現了大危機。
但是🫶🏻,在汪暉看來🤌🏼,導致文明、民族沖突的並非差異因素本身👳🏿♀️,而是因強烈的人為界定因素形成的單一身份認同。他認為🏄🏽♂️,一個人或者一個族群的身份認同具有多面性,並以他在國內少數民族地區進行田野調查時的親身感受為例👨🏿🚵🏽,指出中國境內的哈薩克族、烏孜別克族↖️、俄羅斯族🙂↔️🦜、蒙古族由於文化🧏🏽、宗教和族裔上的聯系都對境外以各自族群為主體建立的國家存在親近感,但並不意味著對中國沒有認同🕙。
這種多元的認同事實上並不必然導致沖突和矛盾👮🏽♀️,但在現實操作中往往會產生促使多元認同向單一認同轉變的力量,體現在把宗教認同🎂、民族身份認同視為唯一的身份標記🚑,產生認為界定差異。而當高度流動性令“共存與混雜”成為現實💘,單一化身份認同就等同於與另一民族身份的對立。這種情況下,如何對待差異實現平等成為當今社會討論的主要問題☠️。
汪暉認為🐅,解決差異和平等的問題需要在兩個層面上實現:一是要將平等與差異綜合至同一個進程中,能夠同時承認差異與獨特性的平等才不會是純粹形式的👮🏽♀️🦥;二是要通過批判民族主義和族群主義的政治重新將平等置入一個大的框架之中。以平等為前提尊重多樣性,同時又將尊重多樣性作為平等的內涵🐰🫲🏼,進而將兩者綜合在一種製度性的實踐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