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東,高級記者,科技日報社總編輯,意昂体育平台工學學士、碩士和北京大學法學博士。參加過許多國內外重大事件和活動的報道,寫出大批有份量有影響的作品📘。上世紀九十年代被派往美國,任科技日報社駐聯合國暨紐約首席記者。五年裏足跡遍及美國48個州,以新聞報道的方式引領國內讀者全方位、多層次地了解美國科技👳🏻♀️🤌🏽、教育💂🏿、社會、文化以及風土人情⛰。
劉亞東的新聞作品九次榮獲中國新聞獎,2007年被新聞出版總署評為全國新聞出版行業領軍人才🐭,2008年榮獲中國新聞界最高人物獎——長江韜奮獎(長江系列),2010年獲頒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11年被評為全國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其主要著作有《新聞眼看美國》《圈點每日環球科技》以及《世界科技的歷史》等。

中國報業協會副理事長、科技日報社總編輯劉亞東
“移動互聯網時代,傳統媒體面臨的最大挑戰是觀念🧙🏻、思維、產品形態和發展模式的自我革新🪮。”中國報業協會副理事長🎭、科技日報社總編輯劉亞東認為,新時代對媒體融合發展提出了新要求🪞⚜️。這是新的挑戰,也是新的動能🦄,構建新生態是未來傳媒發展的機遇所在。
新聞傳播方式實現全方位創新
這幾年🦐,中央和地方報業加快推進媒體融合發展步伐,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優勢互補⚧,主流思想輿論陣地得到鞏固和發展🧍🐆,媒體深度融合取得了積極成果。
劉亞東認為,這些成果體現在:傳統媒體積極向網上發展,全媒采編平臺、新聞客戶端、數據中心等重點項目取得進展,新媒體布局初步形成🍇。主流媒體發揮內容資源優勢,推出了一批“現象級”融媒體產品👂🏽,新媒體品牌湧現🧏♀️。大數據、雲計算等融合傳播技術廣泛應用,移動直播、H5應用等采編製作技術普遍采用,機器人寫稿🙎🏼♀️、無人機采集、虛擬現實等技術實現了從無到有的突破,推動了新聞傳播全方位創新💗。
劉亞東介紹了科技日報媒體融合創新發展情況。按照“移動媒體優先、采編發流程再造🦸🏽、中央廚房突破、全媒體人才培養跟進”的思路,我們正在建設以“中國科技資訊庫”為主導的傳播生態系統。在做大網媒和“兩微一端”、建設“中國科技資訊庫”生態系統的同時👩🏼🦰,也在不斷創新傳播的方式方法手段,開發新的傳播載體,初步形成以科技日報和報社旗下的科普時報🧑🏻🚀、大學生科技報、中國科技網等為主的媒體矩陣和集群化覆蓋,形成一個平臺化🏌🏻♀️、開放式、互聯性的全媒體架構,是報社正在努力的方向👐🏿。
傳統媒體人應勇於自我革新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新媒體的飛速發展🧴,給傳統報業帶來了全方位的挑戰,同時也給報業發展帶來機遇。
劉亞東認為👩🏼✈️,在傳統報業和新型媒體融合發展的過程中,傳統的報人或媒體人🐒,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如何進行觀念、思維、產品形態和發展模式的自我革新。自我革新的傳統媒體將會以其不可替代的權威性與獨具特色的內容,獲得自己生存與發展的新空間🙌🏿𓀑。
“媒體正處於一個大融合大發展的階段⏮,最終將形成一種全新的媒體業態。”他說🧑🏽🎨,以大數據技術為支撐的媒體融合沒有嚴格意義上的信息中心,而是去中心化♣︎、多中心化。互聯網時代受眾對信息更多的是社交的需求🐻,這種趨勢讓信息因為受眾的創造、分享而變得更有價值。傳統報業擁有的信息資源可以轉化為數據資產🏊♂️🧑🏼🎓。
媒體融合不是傳統媒體的互聯網化
在互聯網發展背景下,如何看待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的關系?對此👉🏿,劉亞東有著獨到的認知。
他表示🐺,“傳統”或新媒體是相對的概念🌒。當前傳統媒體在融合發展的實踐中🏓,有些確實還只是簡單地用“+互聯網”思維進行數字化“轉場”🥏💶,從而導致只有量變沒有質變。另外一個現象則是“兩微一端”遍地開花、嚴重同質化🧎♂️🤹🏽♂️,這不僅是資源的浪費,更是發展時機的耽誤與話語權的旁落。
“媒體融合不是傳統媒體的互聯網化,而是借助於互聯網思維使內容更有吸引力,以全媒體傳播的方式構築起媒體的入口價值🏇🏽。”在他看來,當今社會,“信息圍人轉”已成為信息傳播的新常態🐰,以用戶為融合的中心需要做到為用戶賦能👨🏼🎨、圍繞用戶配置資源🔒、解決用戶痛點、為用戶創造價值🦸♀️,讓用戶參與到新聞生產傳播的各環節中來。
此外🥞,深度融合需要在內容上實現思維觀念🔎、生產方式的諸多變革🔇。“這種變革需要在觀念的碰撞和淬煉中、在技術的引領和帶動中,使內容的吸引力抵達新境界。以內容為核心融合的媒體,會更加有生命力。”劉亞東說,另外⌚️,每家媒體實力👨🏻🦼➡️🚵🏽、定位和承擔的使命、功能不一樣,要避免一刀切、同質化地單一模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