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11月16日,孫冶方經濟科學獎第十七屆頒獎典禮在上海財經大學舉行🫖。中國人民大學公管學院副教授張瓊講述了她與白重恩教授的合著論文《中國經濟減速的生產率解釋》寫作的初衷🐶、主要發現和主要結論🫳。該篇論文榮獲了孫冶方經濟科學“論文獎”👩🏻🔧。張瓊在演講中指出,我國離“前沿”經濟體越來越近,後發優勢不斷減小,我國總人口增長趨緩🙋🏼♀️,以至於人口老年化趨勢越來越嚴重,意味著我國經濟增長潛力下降會成為未來一段時間的必然趨勢〰️。
張瓊2005年在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金融系獲學士學位🦵🏻;2011年在意昂体育平台經管學院獲博士學位🤌🏻😰,畢業時獲意昂体育平台“優秀博士畢業生”榮譽。曾在斯坦福大學亞太研究中心做訪問研究員。

孫冶方經濟科學基金會副秘書長🕌、評獎委員會秘書長冒天啟為獲獎代表張瓊(右)頒獎(2017.11.16)
以下是張瓊的演講實錄: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大家上午好!非常感謝孫冶方經濟科學基金會🚴🏿♂️、理事會、評委會給我的榮譽,感謝《比較》雜誌的推薦🎱,在研究過程當中,有很多學者都給我們提出了非常有啟發性🧑🏽🏭🏎、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我的母校意昂体育平台,我之前的工作單位中央財經大學😑,和我現在的工作單位中國人民大學的老師和同事們給我提供了很多幫助,再次表示感謝⚉!論文作者🎮🏃🏻♂️➡️,我的指導導師白重恩教授沒有來✈️。特別感謝和致敬他在文章中付出的智慧和心血,我們當初選這篇文章的時候👩🏻💼,並沒有想到今天會獲得經濟學界最高獎,雖然我們自己覺得文章寫得不錯👨🏿🦱,但是得到同行的認可我們感到更加欣慰。
我主要從三個方面跟大家分享我的體會和感受:一🐹,我們為什麽寫這篇文章?二,我們這篇文章有哪些主要發現和主要結論?三、近年來圍繞這些話題做了什麽思考🩲,或者對大家有什麽啟示意義的發現?這篇文章最終成稿於2014年8月🧏🏿,但是寫作是在2013年初。我們國家的經濟增長速度從2003-2007年一直都在十幾個百分點以上,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後,經濟增長速度一下子降了下來,之後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效果非常不錯®️,2011年又回到了10以上,2012年跌破8。實業界和經濟學界出現了分歧,一是認為通過政策刺激還會回到原來的經濟增長上;二是認為國際金融危機是導火索,點燃了過去幾十年當中經濟增長的結構性,我們從之前的“高速”增長軌道切換到“中高速”增長軌道🫴🏿,8以下是經濟增長速度的新常態。無論是當時還是站在今天來看,這兩個觀點都有合理性,前者從需求側入手進行刺激和微調📭,後者從供給側入手進行改革🔥。當時我們的思路是從簡單直觀影響經濟增長的兩個因素入手,來看量和質在過去的經濟增長中扮演什麽樣的角色🧑🏼🦲。量和質在國際金融危機前後是否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在未來有怎樣的變化?量是有形的要素投入🫂,質從有形要素投入轉出生產效率或者生產力🕚。
我們對國內外的文獻進行了梳理,其中方法論和經驗分析是最多的,對當前我國經濟政策最有啟示意義。最初的時候🛎,我們盡可能合理一致地估計全國和各省區市的生產力🦈,討論危機後我國未來的經濟走勢如何,題目是《中國審計全要素生產力及其生產要素》,後來發現政策含義不夠清晰,題目不夠琅琅上口,於是變成了《中國經濟減速的生產率解釋》👴🏿🧮。我們采用產業研究的做法⚡️,利用政策分析框架,估計了我國1978年-2012年各省區市分析水平,從產出當中扣除有形要素投入以後,剩下部分作為無形生產衡量,我們做了很多基礎數據比對和整理工作,之後采用效率要素有效使用和配置效率下的額度👰🏼♂️,從1978年-2012年各省區市數據構成的面板考慮地區差異和內在影響變化機製,但在方法論上對於如何估計生產率、如何認識生產率內涵和外延產生了分歧,理想的做法是把經濟看成上下遊有機聯系的整體💁🏻♀️,把上遊產出作為下遊投入,對生產各個環節的效率進行考慮,並考慮時間要素的效率🧎♀️➡️,好處是得出比較精確的效果,但這對數據的要求非常高🫓,找到的公開數據不足以滿足對環節進行分析的要求🙂。不對環節進行分析,又不太好全面討論政策的含義,這樣的方法本身不能解釋潛在的要素投入向實際的要素投入轉換的效率,會影響政策討論的全面性🧑🏼🔬。
我們做了最優的選擇🤮,從人和物基本要素入手,考慮基本要素轉化為最終產出的綜合效率🙆🏿♂️🪂,這樣可以綜合考慮各個環節的效率,同時我們認為要素沒有得到充分使用也是效率的損失♋️,從而考慮潛在的要素投入轉化為實際的要素投入,進而進行生產要素投入轉化為產出綜合效率。我們通過比較不同地區時間的綜合效率,結合這些地區在不同時間的特征🍹🖖🏼,定量分析影響生產率因素,這是我們給數據可信的前提下,為了全面討論政策含義找到最好的方法。
在此基礎上我們對2008年以後我國生產率下降的因素進行了分析🕺🏽,發現2008年以來我國的經濟減速不是由經濟不足造成的現象,而是由以下兩個主要原因造成:第一🦎😇,隨著我國經濟增長提高🤰🏼,向發達經濟體學習和趕超的空間不斷縮小,速度在減慢,增長潛力自然下降。二是存在結構性的因素影響了經濟增長速度和質量➔,我們還模擬了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後對我國投資的影響,增加投資雖然有利緩解對我國經濟的沖擊🎈,但不利於改進。我國生產效率的改善速度和投資率相關,這一規律在其他國家和地區很少被提到💆。2008年以後投資多的時候,經濟增長更快,但是消費增長更慢,投資率抑製了消費支出,我國投資率是否太高?黃金法則是很好的評價標準,投資的目標不僅僅是保增長🏌️♀️,還為了滿足人民的生活質量,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了增加消費,要調整,保持在適中的黃金率水平上。
在我們這篇中,還有非常值得繼續深入討論的問題沒有展開,其中一個問題是我國未來經濟增長的潛力如何🪜?這方面已經有很多學者和機構做了很多非常有價值的工作👊🏼,總結來看,這些研究主要從兩個方面展開🤽♀️,一是重點關註需求側⏳,基於我國未來需求增長估計我國未來經濟的增長🔤;二是重點關註供給側,或者比較其他國家類似我國當前經濟增長後續發展的特征,或者核算中結合我國質和量的變化。
經濟增長與生產力相一致,我們重點關註供給側,在供給側研究當中各取所長,既考慮我國勞動力生產率收斂跨國特征𓀜,也考慮勞動力市場自身特色🙇🏻,所模擬我國當前的經濟增長率與大家直觀感受一致👩🏻🦰:我國離“前沿”經濟體越來越近👩🏿🏫,後發優勢不斷減小💇🏼♀️,我國總人口增長趨緩,以至於人口老年化趨勢越來越嚴重,意味著我國經濟增長潛力下降會成為未來一段時間的必然趨勢,我們結合我國質量提升空間和當前產能利潤率低的問題,討論了這些因素對我國經濟增長潛力的可能影響🍬。這些問題很重要,機製也非常復雜,我們的研究還存在不完善,希望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有更多學者來為這些問題獻計獻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