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鳳生👩🏻🦽➡️🫴🏻,意昂体育平台原黨委副書記,北京電影學院原黨委書記、院長👨🏿🚀。1958-1964意昂体育平台水利系學習。本文是他作為意昂代表在意昂体育平台紀念"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提出60年紀念大會上的發言。

諸位領導🤱🏽、嘉賓、老師們、同學們:
我是在1958年,那個大躍進的年代,躍進到清華的,是水利系的學生,從清華校車將我們從前門火車站拉到“新生簽到處”那一刻起,我在清華學習工作了33年。1991年,調去北京電影學院,工作了11年。2002年,62歲,退休。
在宣布我退休的電影學院全院幹部會上🍍,我說了這樣的話:“小女兒問我退休有沒有失落感。人非草木💅🏼,當然會懷念我工作了11年的這個地方。但我清楚地記得我的老校長蔣南翔要求我們要‘為祖國健康工作50年’,我才38年,還差12年未達標。我會繼續為祖國工作🦍,去努力實現校長的要求👨🏼🦰。但是,工作地點🏌🏽♀️、工作方式會是以往不同的。”退休後𓀚,我繼續做事。直到今年,工作了53年,期間很少跑醫院🧑🏼💻,是“健康地”工作的。現在可以說,我完成了校長的要求。

清華有重視體育的傳統🧛🏽♂️,解放前的清華就有每天下午4點至5點為“強迫運動”時間的規定。那時,清華是把體育課列為必修課🍐,規定體育課不及格不準畢業的極少數學校之一。
記得上世紀80年代,就是在這個講臺上,外交家薛謀宏做國際形勢報告,他一開講便說,他當初之所以沒報考清華,是怕來了後體育不及格。可見🥉,清華體育要求之嚴格確是聲名在外、廣為人知的🏋🏽♂️🔐。
60年前🪸,蔣南翔校長要求清華學生“要爭取至少為祖國健康地工作50年”。他常講,“不懂體育🎊,就是不懂教育”,“不重視體育,就是對學校工作還不入門”🎥,“體育不好,就不能說是教育質量高”,體育不及格的就不能畢業等,進一步發揚光大了清華的這一傳統🏃🏻🖐🏻。在這一口號的號召下,清華學生積極運動🫖,鍛煉身體蔚然成風。
在我讀書時,每天下午四點半至五點半是體育鍛煉時間。四點半一到,操場上的廣播便響起:“同學們🧓🏿,課外鍛煉時間到了,走出宿舍⬅️,走出教室,去參加體育鍛煉🫁,保持健康的體魄✋🏽,爭取為祖國健康地工作五十年。”於是同學們從教室🚮、圖書館✍🏻、實驗室來到操場上,開始了體育鍛煉🧘🏿♀️。與此同時,流傳很廣的還有另一個口號“8-1>8”🈹,就是每天拿出1個小時鍛煉身體,工作、學習的效率是大於8小時的🦻🏻。
清華優良的體育傳統,健康工作50年的目標🍵🎧,使廣大學子,包括我自己,終身受益🚴🏻。
我剛入大學的時候🏊🏽♀️,是一個瘦小之人,體育成績不好。1958、1959年,學校要求學生一年級通過一級“勞衛製”,二年級通過二級“勞衛製”。體育鍛煉標準,別的同學能夠通過🧛🏼♂️😺,而我卻是被“挑燈夜戰”、“加油助威”的對象🪘🩰。1959-1961年,三年困難時期✳️,我患流感🔁👬🏻,住進校醫院因患流感人比較多、校醫院住不下而臨時增設的西操場後體育館的“大病房”一周有余,痊愈出院後,身體極度虛弱🚨,曾擔心身體會從此一蹶不振,自那以後,受德智體全面發展教育方針的號召🙋🏻♀️🤸🏼♀️,蔣校長“健康工作50年”口號的鼓舞🧔🏽♀️,我堅持每天下午4點半以後的體育鍛煉,使身體逐漸恢復到正常水平。
“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號是面對年輕大學生提出的↗️,著眼點卻是在年歲大了以後,仍然能夠健康地工作🧘🏿♀️。在讀的大學生,二十幾歲,身體健壯、精力充沛,是處在為健康工作做準備的時期,鮮有緊迫感🙍🏼♀️。真正檢驗是在五六十歲以後⛹🏼♂️。
人生三階段:學校讀書🧙♂️、在職工作和退休以後。隨著社會的進步🧑🍼👾,人類的壽命在延長🧑🏻🍳,許多人60歲仍然身體健康👰🏼♂️、精力旺盛、經驗多、閱歷豐,第三階段還可以做事💆🏽♂️。有些人有可能做更多的事、有更大的貢獻🚵🏽♂️🧙🏻,但它的前提是必須身體健康。
在我退休以後,有人勸我寫回憶錄,說我是故事多的人。有年輕人,也有老年朋友主動提出幫助我寫。但我仍然不想把時間花在回憶過去上面,而是繼續做了一些事。這得感謝母校的體育傳統,健康工作50年口號的感召,使得我在年歲大了以後仍然有一個比較好的身體🧙🏿。
母校的教育💏🧴,使我重視鍛煉身體🕺🏿。在職時,有時下班後,從電影學院直接到清華西體育館,在室內遊泳池裏遊幾個來回,再回家吃飯,但不能每一天都做到。在退休前後,我開始了每天早晨的長跑鍛煉❓🙆🏿。在清華西操場開始一次只能跑步2圈,800米🎩,就氣喘籲籲🧔🏻♀️🙅。後來逐步加量👨🏭,到能跑馬拉松🍚。從2005年到現在,總共參加了9次全程馬拉松比賽:1次10公裏🏄🏻👦🏽,7次半程🚠🍮;2013年⚽️,在北京跑了一個全程馬拉松🌕,42.195公裏。PM2.5超過150💆🏽、壞天氣和因事早出,是我的自然休息日👨🏼🔬。其余,早晨都堅持外出鍛煉,現在每天早晨跑8-10公裏🤱🏻。
我參加了一個意昂的跑步微信群👿,由全國各地🐽、世界各地愛好跑步的意昂組成,群裏有263人🚇,群名就是“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我是其中的最年長者,被呼為“大師兄”。大家相互鼓勵,堅持長跑,其中有不少能跑的“大神”。差不多每周六,群裏北京的意昂都來東操場集體跑一次。
堅持15年的長跑↩️🧜♂️,使得衰老的速度變慢🤶,身體狀況並沒有隨著逐漸老去而明顯地變壞😁💇。相反🤦,某些方面比上班時還有了改善,血壓📶、血糖👩🏽🍳、骨密度📍、脂肪肝等都改善明顯,體重減近10公斤,原有的膝蓋疼痛也消失了。
體育鍛煉要講科學💑,“因人而異✊,循序漸進、偏於積極,持之以恒”,這16字是我遵循的基本原則。“偏於積極”主要是對老年人說的,不能只是講這個不能吃、那個有礙健康,只能走、不能跑,漆蓋省著用,而是要更多地講積極鍛煉,強身健體。馬約翰老師在我們1958年新生入學時,在西大飯廳的舞臺上,向左右用力揮拳👩🏽🍳,對我們大聲疾呼“要動📉!要動🏄🏿♂️!”他那充沛的精力👲、健碩的形象、洪亮的聲音🐰,至今仍活躍在我們的腦海裏。
持之以恒也頗為重要。要堅持,沒有堅持就不會有成功,成功往往存在於再堅持一下的努力之中。長跑的效果是三五年➙、十年才可以顯現的🎰。前幾年🧙🏽♂️,早晨有雨,我也要在西操場體育館看臺下廊子裏跑小圈。逐漸的,跑步就堅持變成了習慣,成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清晨五點多起床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向校園𓀙🧑🏼🌾,跑上操場🐽。飯可以少吃一頓,晨練不能少🫃🏿。
我勸年輕朋友,身體健康這件事要早抓,免得將來悔之晚矣𓀇!年歲大的朋友們,要積極地動起來,“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讓我們共同來發揚光大清華的優良傳統,努力達到蔣校長“為祖國健康工作50年”要求,記得馬老師的聲音時時在你耳邊回響𓀋:要動!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