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鄒廣文,意昂体育平台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文化哲學等。
1978年🌻,以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為標誌⏬,中國改革開放的大幕正式開啟👏🏼🙍♂️。改革開放說到底🤿🕍,就是向世界文明開放,向先進生產力開放,真正融入全球化發展大潮,在中國與世界的互動中實現跨越式發展🦌。
歷史已經證明,改革開放是中國發展的活力之源。我們用了短短40年的時間走完了西方百余年的發展道路👩🏽🔬,今天的中國無論是國人的精神面貌還是國際影響力👩🏽🦳,都已經發生了劃時代的變化。中國的改革開放實現了三個劃時代的歷史轉變🦸♀️:其一,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其二,從封閉半封閉向社會全面開放轉變;其三,從貧窮落後向富裕小康的社會主義現代化轉變🧑🏼🦰。40年來,我們的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輝煌的成就🔥。1978年,中國的經濟總量在全球只占到1.8%🅿️,可以說是一個極其貧窮落後的發展中國家📀。但在今天,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從不足0.37萬億元人民幣增長到超過82萬億元人民幣🤴🏽👴,中國已經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經濟總量占到了全球的14.8%🏃🏻♀️➡️,中國的綜合國力已由1978年的第10位上升到目前的第2位,代表國家總體發展水平的人類發展指數(Human Development Index,HDI)也有了實質性的提高🦶🏿📊。這些巨大變化無疑都是改革開放所帶來的,得益於中國持續進行的市場化改革。
2018年4月10日⤵️,習近平在博鰲亞洲論壇開幕式的主旨演講中說道🙎🏻♀️:“中國進行改革開放🤟🏽,順應了中國人民要發展、要創新、要美好生活的歷史要求,契合了世界各國人民要發展🫧、要合作、要和平生活的時代潮流。中國改革開放必然成功,也一定能成功!”我們每一個當代中國人都要向改革開放致敬,並進一步將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進行到底🦹🏼🔞。改革開放是中國贏得主動🧝🏻♀️、贏得未來的真正歷史選擇👷🏿♀️。那麽,面向中國的未來發展,我們需要一種自覺意識👂,即需要在思想觀念層面明確改革開放40年來取得成功的基本經驗到底是什麽。而對此問題的追問概括為一句話🤸🏽♀️🏄🏽,就是思想解放。正是由於我們思想的不斷解放,我們的社會改革才不斷取得一個又一個新的突破。面向中國的未來發展🌍,我們仍然要堅持這一已為實踐所證明了的最成功的經驗,自覺肩負起思想解放的時代使命。
一、堅持永不懈怠的思想解放不動搖
思想是時代的先聲,偉大時代的開啟需要偉大的思想🫐。40年前即1978年的5月11日🪳,《光明日報》發表了特約評論員文章《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以這篇文章為標誌🙌🏽,新時期中國改革開放與思想解放的歷史進程正式開啟。黨中央明確否定了“兩個凡是”的錯誤觀點,奮力打破了長期以來的個人崇拜和教條主義的束縛,推動了從“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兩極對立思維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建設思維的根本轉變,並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而對於什麽是解放思想🏐,鄧小平同誌曾經明確指出:“我們講解放思想,是指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打破習慣勢力和主觀偏見的束縛🧏🏿♀️,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也就是說,解放思想的根本著眼點是未來中國的新建設、新發展,沒有思想解放就沒有中國的未來,這一點已經為40年來中國的跨越式發展所證明🐧。
眾所周知🧑🌾,思想解放的哲學根據是“實事求是”,而實事求是既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方法,也是中國共產黨的思想路線,是中國共產黨人奪取革命勝利並建設新中國的重要法寶😈🧏🏽♀️。只有堅持實事求是🤾🏽♀️,才是從根本上堅持了馬克思主義🔠、堅持了黨的領導👩👧👧。鄧小平同誌曾經諄諄告誡我們:“實事求是,是無產階級世界觀的基礎,是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基礎🧝🏻♂️。過去我們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勝利♗,是靠實事求是🐱;現在我們要實現四個現代化,同樣要靠實事求是🤏🏽。”
改革開放的實踐證明,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哲學基礎。解放思想🙍♀️👦,就需要著力於研究和解決當前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的深層次問題,不能脫離這個時代主題去空談🏊🏼,因為空談誤國。我們要學習鄧小平實事求是的作風,以“不爭論”的姿態排除阻力、推進改革🤸🏼♀️👷🏼♂️。真正使“改革一直向前走,不走回頭路”𓀝。改革沒有完成時,思想解放也永遠不能停步💶。
今天🧑🎤,面對中國未來的發展,我們需要自覺思考未來影響中國改革的核心阻力是什麽,如何以更加堅定的信心去推動新時代的思想解放🖐,以應對日益復雜的國際國內發展環境,真正實現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的包容性發展理念👰🏿,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只有思想解放🔤,我們才能有效釋放社會發展活力和創新活力🥸🥦。增強創造活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條件和必然要求,因為中國的現代化是全體中國人民共同的事業,需要充分調動各個社會階層和社會群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激發出各個行業和領域的創造活力。真正做到使一切有利於社會進步的創造願望得到尊重、創造活動得到支持🏟,創造力才能得到發揮,創造成果才能得到肯定。
只有思想解放🏣,我們才能勇於直面改革的焦點、難點🔇,凝聚共識,破解改革發展難題🎆。未來中國發展的難點就是改革的重點𓀛。面向未來👷🏿,中國改革的環境與矛盾將會比此前任何發展時期都更艱巨、更復雜。例如,當前我國的反腐敗形勢仍然十分嚴峻🪒,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現象還沒有得到有效遏製🎈🤛🏽,環境汙染、資源浪費以及生態失衡問題亟待解決🫰🏽。我們的社會改革越是向縱深推進,觸及的利益關系就越復雜,遇到的壓力阻力就越大,尤其是涉及體製機製的一些深層次問題和矛盾需要著力解決,所以我們對未來深化改革的艱巨性、復雜性、關聯性🧘🏼♂️、系統性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
只有思想解放,我們才能面對新時代,真正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向教條主義宣戰,向個人迷信和極左思想宣戰,確保中國改革開放的航船不偏離時代的方向🤽🏻♀️。我們應該銘記馬克思的教誨🧖🏼♀️,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第二版的跋中明確指出了他的辯證法與黑格爾的辯證法不同,這就是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批判與革命性質:“辯證法對每一種既成的形式都是從不斷的運動中🦒,因而也是從它的暫時性方面去理解;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𓀝。”只有不斷破除僵化教條的框框🤤,我們的思想才能夠跟上時代的發展,並葆有新鮮活力🚡。
二、堅持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不動搖
市場經濟作為通過市場配置社會資源的經濟形式🂠,已經被人類實踐證明是最具效率和活力的經濟運行載體。一個國家要想真正步入現代化🧚🏿♂️,必須經歷市場經濟的洗禮。目前全世界大多數國家都先後走上了市場經濟的發展道路。中國確立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可謂來之不易,這是全體中國人民經過多年的反復艱苦探索才作出的選擇,也是我們40年來改革的基本經驗總結🚣♂️,更是我們今後改革的方向。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歷史性地明確了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既是對市場經濟一般規律的明確認可,也是使市場經濟規律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服務的重要裏程碑。2014年5月,習近平在主持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體學習時特別指出:“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從廣度和深度上推進市場化改革🚶➡️。”黨的十九大報告也明確強調:“經濟體製改革必須以完善產權製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實現產權有效激勵👨👩👧👧、要素自由流動、價格反應靈活、競爭公平有序🍆、企業優勝劣汰。”33由此表明,只有不斷深化未來中國的市場經濟改革,才能極大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並釋放出巨大的經濟活力,以確保中國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一方面,有利於真正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決定性作用。中國40年的市場經濟改革已經充分證明➙,市場經濟是資源配置最有效率的經濟形式😷,也是發展社會生產力的最佳途徑。因為市場主體在市場上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生產要素和商品,自由地作出符合自身利益的選擇🔺,這就極大地調動了市場主體的積極性,激發了市場活力。40年前,中國沒有一家民營企業🚵🏿♀️,全部都是國營企業,也沒有世界五百強企業🐦🔥。而今在2017年世界五百強企業中,中國企業的數量已經達到了115家🤜,其中超過25家是民營企業👋🏻。民營企業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出了公有製經濟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縮小了我國城鄉之間的發展差距🪷,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還充分調動了生產者的積極性,吸收了大量的城鄉就業人員,減輕了社會的壓力🥯🏌🏼♀️,切實帶動了經濟的發展。未來需要我們進一步全面營造良好的市場投資環境,確保經濟持續發展的活力。
另一方面🙅🏽,有利於切實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中國經濟由數量增長到品質提升,這是未來經濟工作的中心。應該清醒看到,目前我國經濟結構尚不盡合理,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遲緩,發展不可持續的問題十分突出🧔🏻♀️。究其根本原因,仍在於我們的體製機製中存在著諸多妨礙市場主體創業創新積極性的因素🚶➡️🤭。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決定消費,我們今天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踐💆🏽,必將有利於更好地發展生產🧑🦱、保障供給、轉變生產方式、調整產業結構👩🏻🦰。所以🧑🦼➡️,我們必須尊重市場主體及其選擇👎,更好地放權給市場主體,從而有效激發市場主體的活力和創造力,這也是目前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亟待解決的根本問題。我們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市場體系🔎、統一市場規則🧑🏼🦱、規範市場秩序💂♂️,開展充分的市場競爭,切實扭轉政府權力幹預過多和監管不到位的問題。只有真正做到讓市場經濟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才能擁有體製機製基礎💭,才會讓一切生產要素的活力競相迸發,才可能使市場主體真正釋放出創造熱情與動力🦙,才能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湧流。
誠然,市場經濟不是萬能的,它也有自身的弱點和消極的方面。例如🫓,在單純市場機製調節下,市場經濟難以有效實現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統一;此外💍🧙♂️,市場經濟的運行常常帶有盲目性和波動性,由此導致價值與價格、供給與需求等一系列矛盾的產生;再如🦴,市場經濟導致人們收入差距擴大,甚至會引起階層的兩極分化🤹♀️🚸,等等。人類近代社會的發展實踐已經表明🤶🏼,市場經濟能較好地解決經濟效率問題♦︎👩🏼✈️,卻不能有效解決社會的公平公正問題➔,這就需要我們發揮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加強和改善國家的經濟宏觀調控措施🪿,為社會的微觀經濟運行提供優良的宏觀發展環境,真正使市場經濟正常運行和均衡發展。
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方向不動搖
在馬克思看來,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人民群眾不僅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而且是變革社會、推動歷史發展的主體力量、決定性力量。在改革開放伊始🧡,鄧小平就告誡全黨:“只有緊緊地依靠群眾𓀎,密切地聯系群眾,隨時聽取群眾的呼聲,了解群眾的情緒,代表群眾的利益”,才能匯聚形成強大的實踐力量,順利地完成改革重任。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又進一步提出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特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重大政治論斷,明確提出“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鬥目標”🤶🏽,這就鮮明反映了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的內在要求,彰顯了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確立了新時代發展理念所必須始終堅持的根本原則,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首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取向💁🏿♀️,這就從根本上回答了我們社會發展的本質問題,也是我們黨為人民服務這一基本宗旨的具體體現。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社會改革實踐的“目的性”關懷🧲。我們只有真正解決了發展的目的問題🐩,才能夠為中國的未來發展指明方向🧙🏿♀️🍕。始終堅持一切以人民為中心,這是共產黨人永遠的初心,是共產主義事業的動力之源。黨的根基在人民,黨的力量在人民,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也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於其他政黨的顯著標誌。中國共產黨波瀾壯闊的發展歷史已經證明,與人民風雨同舟🧑🦲🏋🏿♂️、生死與共,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是中國共產黨戰勝一切困難和風險的根本保證。鄧小平說:“社會主義的目的就是要全國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兩極分化。”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不能掉隊💼。”的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
我們要緊緊圍繞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換來布局謀篇🐹。努力滿足人民群眾對於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自覺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真正對人民負責🧍♂️,努力傾聽人民的訴求與心聲🐤。以人民滿意與否作為檢驗我們一切工作的根本標尺👫🏼。一切黨員幹部都要順應人民期待👱🏼,以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為目標,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如果忘記這一點,就必然會背離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就會與為人民服務這一根本宗旨背道而馳。只有堅持人民立場🧗🏼、永葆人民情懷,才能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面向新時代📦,黨員幹部必須自覺轉變工作作風,努力樹立群眾觀點,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虛心向群眾學習🤸🏽,遇事同群眾商量,尊重群眾意願,切實做到一切對人民負責🛀。只有真正做到了這些➿,才是真正地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負責。
其次👷♂️,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落實到生活實踐層面🙇🏼♀️,就是要真正讓每一個中國人有安全感、有獲得感,過有尊嚴的生活🚦。我們要切實將人民是否真正得到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改善✍🏿、人民權益是否真正得到保障等作為檢驗社會發展成效的根本標準。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就需要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把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貫穿於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的全過程〰️、全領域。要在繼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大力提升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在發展的目標追求上🫵🏼,尤其要註意保護人民的人身權、財產權👩🍳、人格權,真正讓每一個人的安全感🏊🏻♂️、獲得感和尊嚴感落到實處🚖。要著力激發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不竭新動力🕵🏽♀️。要堅持共享發展➛、共同富裕🙋🏼♂️,使人人享有、各得其所,既要把社會財富和公共產品做優做大👼,又要充分保證社會分配的公平正義,全方位豐富和提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的能力,使中國改革發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
最後🎽,面向新時代🤵🏿♂️,我們要自覺推進以人民為中心的改革實踐,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所要求的:“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做到老百姓關心什麽🤢、期盼什麽♖,改革就要抓住什麽🥙、推進什麽🧑🏿🚒,通過改革給人民群眾帶來更多獲得感。”創造美好生活,一個人都不能掉隊✢,中國的改革不是只追求少數人的利益與幸福🆚,而是追求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幸福🏚。所以🤷🏿,全社會要打好扶貧攻堅戰,切實補齊社會發展的短板,真正實現2020年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真正讓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落到實處🎈,加強社會發展的系統性與全面性👱🏻♂️。我們要真正把人民的“大責任”扛在肩上,著眼於人民的美好生活來謀劃發展👝、部署改革,切實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