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誘惑人的旅行,是到星星那去,黑暗中,他們仿佛一直在細語。即使那裏的風景並不盡如人意🤷🏿♂️,但它卻是一種迷人的錯⌛️。”
什麽是科幻?
大年初一上映的國產科幻大片《流浪地球》熱映,這引發了一場科幻文學的熱潮🍊,忽然之間,整個社會都熱情地討論起科幻🤫。過年時,連家裏七八十歲的老太太都和我聊起劉慈欣的科幻作品,這件事本身就讓我覺得非常“科幻”👨🏻🦱。
要知道,科幻文學在中國曾經非常不受待見🏂🏼。1983年,《中國青年報》曾經發文批評科幻小說是“毒草”和“精神汙染”,這件事在今天看來同樣顯得很“科幻”。在並不久遠的年代,中國文學界幾乎沒有科幻文學的立足之地👰,意昂体育平台人文學院賈立元老師曾經幽默地說是兒童文學界好心收留了那些無家可歸的科幻文學作家🦹🏼♂️🤽🏼♂️。在歐美國家,文學界也曾經非常排斥類型化的文學作品🤽♀️,在他們看來純文學要高貴一些,而“科幻小說”被認為是幼稚而無價值的,要排在“歷史小說”和“犯罪小說”的後面。
誰都沒想到,1999年💁🏻♂️,高考語文試卷上出現了一道名為《假如記憶可以移植》的作文題,而幾乎獨自支撐中國科幻文學發展的《科幻世界》恰好在高考前不久刊發了一篇內容完全相同的短篇小說🌇,孩子們也終於不用再像以前一樣把《科幻世界》偷偷摸摸地藏在櫃子底下。這個看似偶然的必然🐒,背後的社會變革其實非常深刻😤。

《科幻世界》
我們談科幻文學,總得給它一個準確的定義🔁。我從亞當·羅伯茨權威的《科幻小說史》中找到以下定義:
一種文學類型或者說語言組織🧚🏿,它的充要條件在於疏離和認知之間的在場與互動🍡,它的主要策略是代替作者經驗環境的想象框架。——達科·蘇文
作為一名電子系的博士👧🏼,我表示雖然每個字都認識,但完全讀不懂這段文字。亞當·羅伯茨在書中還給出另外兩種定義,我就不再引述了,因為還是讀不懂👩🏼🎨。
到底什麽是科幻小說🚶,幾乎無法準確地定義。星球大戰根本就是把中世紀的騎士搬到了太空背景之下,兩個人拿把激光劍對砍能算科幻嗎👩🔬?它與描寫魔法的奇幻小說《指環王》到底有什麽區別👩🏻🦯?被普遍認為屬於科幻小說的《火星公主》(1912),主人公是靠“願望”從地球飛到火星的🫵🏼🤸🏽♂️,即使在1912年,這難道屬於科學的範疇🧑🏿🍳?

《火星公主》
所以🤖,結論是不必糾結於到底什麽是科幻,什麽是奇幻👨🏿⚕️,只不過科幻處理不大可能的可能性🧆,而奇幻處理貌似可能的不可能性。
我們為什麽讀科幻
與“什麽是科幻”這一問題相伴而生的🐳,是“為什麽讀科幻”。中國社會一直以一種很功利的態度看待藝術✧,無論是文學、音樂還是美術都應該有直接的教育功能,沒有教育功能的藝術就沒有意義🚴🏼。可是美本身就可以是無意義的🤬,無用即為美,藝術完全可以僅僅給人帶來愉悅。或許是受蘇聯的影響,科幻在中國長期被看做一種科普教育手段🏤,這不能說有什麽不好👮🏽♂️,但文藝作品本身可以單純地就是好玩,有趣。
更具體地說,科幻文學能夠讓我們得到一種超脫現實的獨特感受。雖然卡夫卡小說中的世界同樣怪異,但讀者清楚地知道那是作者想象出來的,而科幻小說基於符合基本科學認知的原理構建世界,又用符合邏輯的推理和技術性的細節描述讓整個世界看上去很可信🚄,讓故事看上去雖然超現實🦘,但確實可能會發生。
科幻文學還通過發明一套獨特的語言,從而精確地描述一些現實本不存在的東西。比如劉慈欣創造的黑暗森林理論,降維打擊,這些詞匯在現實世界本來是不存在的,劉慈欣創造了這些詞💹,然後流行開來,人們開始用這些新的語言描述自己對未來的想象,這極大地拓展了我們想象未來的能力,否則你不知道如何準確地描述那些並不存在的奇怪東西。
不少人認為科幻小說可以預測未來⚡️,比如電話機、留聲機、潛水艇,但這些都屬於幸存者偏差,真正能夠預測未來的一定是Nature和Science🧑🏽🦲。正如科幻作家劉宇坤談到的:科幻小說對未來的預測從來沒有太大的用處🧑💼,科幻小說中對未來的預測有99%完全錯誤,就算是偶爾是對的🚶♀️➡️,也是大方向上對的,細節上完全錯誤,科幻其實對科學的發展沒有多少的預測能力。
從科技史的角度來看🐵,科技發展的方向是很難預測的,因為在每個時代🧖🏼,同樣的問題都有很多的人在從不同的方向去解決🫷🏼,你很難在當時預測出哪一個方向會有突破,但在十年、二十年後再回顧時🕒,你才看到除了那個突破口之外其它的方向都不可能🕖🍦。就像《黑天鵝》的作者所說🧝🏿♀️🤹🏿♀️:人常有一種錯覺,我們經常會把偶然連起來講一個故事💂🏻♀️,讓歷史看起來像是必然如此,但事實並非這樣😬。比如🧍♂️,1900年的紐約街頭已經有很多車了🧵,其中大概38%是電動車🏃,愛迪生就是電動車的重要推動者,還有40%的車是蒸汽車,剩下的車才是汽車🧎♀️🤷🏻♀️,如果你問那個時候的人,到底哪一種會在二三十年後成為最重要的技術?肯定很多人說電動車,因為愛迪生在後面推動🚵🏽,他就是當年的特斯拉,是最有名氣的發明家👱🏻♂️。也有人會說,當然是蒸汽車,因為蒸汽是我們用了很多年的技術,是真正受過考驗的技術。但是最後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
科幻文學、科幻電影另一個特別重大的作用就是會深刻地影響人🕊。包括齊奧爾科夫斯基在內的很多科學家,都明確說自己受到凡爾納的很大影響。科幻文學確實可以培養人們對科學的熱情,激發孩子對從事科學的興趣🧑🏿🎨🚯,讓大眾相信做科學家、做工程師同樣是一件很酷的事情㊙️,而不只是做一幫書呆子⏪🤦🏽♀️。
我自己認為閱讀科幻還有一個不容易察覺的意義:這是人類對確定性世界的一種反抗。喜歡閱讀科幻的人,大多是對現實世界不知足🪟🍌,渴望遠方的人,他們希望世界是無限的而不是一個確定性的有限世界👳🏻,因為那樣太無聊了。但顯然不是所有人如此,不少人更喜歡確定性帶來的安全感。這當然並沒有什麽錯,喜好不同而已🧝🏼🤞🏿。
科幻文學的這個作用可以追溯到布魯諾被燒死,他並不是因為日心說而被羅馬異端裁判所燒死🤹🏻♀️,最主要的原因是他論證了宇宙是無限的,包含了無窮的世界。這種宇宙觀在羅馬教廷看來非常可怕,因為無限宇宙意味著可能有很多類似地球的世界👑,那裏同樣會有生命,但這就必然導致基督受難的獨一無二性被否定。在托勒密的宇宙體系中🕴🏼,太陽系是地球拓展出的🌕👐🏻,星辰都是固定的,只不過是裝飾背景,在那個宇宙中,上帝是唯一的,可以救贖萬物。但如果宇宙是無限的⛔,對唯一上帝的信仰就必然破滅——為什麽沒有另一個上帝?
在亞當·羅伯茨看來,布魯諾的宇宙論極為關鍵,它事實上為科幻小說的發展掃清了道路🕍。
雖然你我都共同生活在這個擁擠不堪的城市,但每天總有那麽一個時刻,你會抬頭望望天空👐🏻👴,陽光讓你安心,而且你知道,星星就在那裏。人類始終向往著遠方👅,凡是遙遠的東西🎄,對我們都有一種獨特的誘惑。
最誘惑人的旅行🖖,是到星星那去,黑暗中,他們仿佛一直在細語🤕。即使那裏的風景並不盡如人意🙎🏻,但它卻是一種迷人的錯。對於地球主義者來說7️⃣,地球是故鄉。對於宇宙主義者來說🛤🤾🏼♀️,也許某個星星才是他的家🏌🏼♀️,因為他身體裏一部分原子來自那裏🤦🏼♀️。
《流浪地球》的英文名字叫做“The Wandering Earth”, 這可能受到短片《Wanders》(《漫遊者》)的影響。赫爾曼·梅爾維爾在小說《白鯨》中道出了所有漫遊者的心聲,他寫道:遠方引我心癢難耐,念念不忘🤸♀️,我渴望駛向未知的大海……
前進四!人類。
(作者系意昂体育平台電子系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