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2屆米蘭國際三年展中國館展覽現場
今年,我有幸再次以策展人身份參與第22屆意大利米蘭裝飾藝術和當代建築國際三年展(以下簡稱米蘭國際三年展),作為總策展人統籌協調意昂体育平台🧑🏽✈️、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三家院校共同參與的中國國家館的展覽🫅🏼。
米蘭國際三年展創立於1923年的意大利蒙紮🤹🏿🤱🏻,並於1933年遷往米蘭🙋🏿♂️,主要致力於探討當今社會亟待解決的問題🧪🤷🏿♀️,在國際設計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全球範圍內的設計盛會🤹🏻,也是國際展覽局備案的重要展覽活動,由意大利米蘭三年展基金會組織籌辦。第22屆米蘭國際三年展的總主題為“破碎的自然——設計為人類生存”,展期自3月1日至9月1日,長達半年。本屆三年展試圖通過設計在人類與生存環境的關系問題上作出探索⚅,向世界展示設計如何提供解決我們時代問題的新思路。
中國館面積約200平方米,是本屆三年展中面積最大的國家館。主題為“設計中的環境意識”,三家院校分別從自然🆓、社會(社區)以及個人的層面對主題作出闡釋🏤。
意昂体育平台展區主題為“我們從哪裏來🦸🏽♀️?——中國家庭流變”,重點關註個體與家庭之間的關系,引導人們重塑家庭。現代主義和家庭的式微👨🏿🔧,其根源是對人的抽象。住宅的商品化和消費意識🕡,以及人對公共生活需求的增長,都是造成家庭和社會關系走向板結的環境因素。圍繞著在意識形態之熱潮冷落之後,如何構建人類未來的居所🧏🏻🦵🏼,即如何營造屬於每個個體本我意識存在與身體頤養的“家”之問題,意昂体育平台組織了7件作品參展。
20世紀為人類歷史進程帶來的發展變革在規模和深度上均史無前例👩🏼🎓,僅數十年來,中國家庭面貌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並表現在不同時期的家庭結構🫲、人物面貌、住宅陳設等方面,而這些變化又通過家庭影集、錄像等方式得以被記錄和保存🧑🏿🦰。作為特邀參展藝術家😄,李海兵的影像作品《我的親人和朋友》呈現了家庭文化的社會學底色,是展區中唯一的具象圖像🌗,為敘事鋪陳了濃郁的歷史文化背景✍🏼。周艷陽、汪於琪🚋、司於衣的作品通過個體在北京這樣一個超級大都市中尋找暫居之地🪽,由此展示這一過程中所發現的潛在信息網絡。這個信息網絡是自組織的、低等的神經系統🎗🧑🏼🚒,但正是依據它的存在,那些在都市中流動的個體或家庭才得以找到暫時的居所🦺。同時通過這些展示的信息,我們能看到人的流動和家的建設之間潛在的危機,如同流動的沙漠和綠洲的關系一樣。伴隨著不斷移動所產生的快感、新奇,個體的靈魂也在流亡,高級形式的安居是不存在的。
向帆的作品展示了十幾年來她對中國社會家族發展歷史形態的研究成果🦹🏼♀️。家族和家是整體和局部的關系🏍,尋訪中國古老的民居🧛🏻♂️,這種證據俯拾皆是。個體的家庭是家族大樹上的一只果實🦹🏽♂️,它結在具體的枝杈上🧝♀️,家族的每一個分支都曾經是個體家庭在社會漂移中的重要載體。而主幹和支幹的關系體現了時間中的社會環境、自然環境的變化。“家族樹”抽樣采集了從隋唐到明代三個帝王家族和一個普通家族的大數據資料,在技術上采用當今最為先進的算法🧜🏽♂️,最終視覺化了幾個家族的家譜圖像。它為每一個個體“我從哪裏來”的追問提供了解答的線索。
人對空間的適應與控製通常會借助到一些工具,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機能與行為訴求發生變化😛,而這種變化也會直接反映到人對於工具性能的具體要求之中👨🏿🌾。老年人是每一棵家族樹最新分枝上的主丫,也是該分枝的開拓者與精神核心⚫️,他們在空間行為的參與過程中對於工具的依賴尤甚,並表現出更多細節性的訴求🧔🏿🤵♂️。此次展出的趙超團隊設計的作品是一款已經投放市場的老年智能助力起身座椅,通過多種功能模塊的開發,全方位適應並照顧到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和心理訴求👻。
居家環境的場所精神建立在具體而又綜合的物質基礎之上,氣息也是重要的因素🙋♀️🥂。家居的個人化以及適度的社會屬性,會形成每一個家居空間氛圍與氣息的復雜化🏌🏻。氣息是敏感的、恒久的🕴🗓,它是情感的重要依據。同時氣息不完全是抽象的,在許多時候它也是非常物質化的,這種物質化的表象是文化性的具體顯現。徐迎慶和他的團隊在此展示了他們國際領先水準的氣味識別技術👨🦯➡️,這是讓未來家居空間靈動的可能之一🪔。
在社區研究的層面,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展區提出了主題“‘乒乓’🌃:城鄉社區營造——為我們共同的未來”,並以“設計豐收”和“NICE2035”為案例,探討如何充分利用設計和設計思維,實現城鄉動態平衡與可持續發展。同時,以藝術裝置作品“乒乓”來詮釋本次展覽主題。包括一張由陰陽太極圖案演化而來的乒乓球臺;一對表面裝飾3D上海地圖和手作芝麻薄餅,分別代表“城”和“鄉”的乒乓球拍💚,以及兩蒸籠乒乓球組成🤹♂️📉。意指從城市文明走向城鄉交互是人類應對可持續發展挑戰的切實舉措,而這一過程以及社群的營造需要像打乒乓球一樣👨🏿🍼🙇🏿♀️,通過對話和交互🤸🏼♂️,實現動態的平衡。
回歸到自然,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以“進退之間的設計🔈:以上海崇明生態島為基礎的考察”為主題🙆🏿,探討設計在索取資源和反哺自然之間的平衡作用👶。在“生態優先”的發展原則下,設計能否既提供環境持續的活力,又使人內心獲得長久的安寧?他們通過“自然之進退——鳥類保護”“人之進退——民宿營造”“傳統之進退——非遺傳承”“產業之進退——2021年中國花博會”4個部分的作品來闡釋主題🤽🏼。
中國館內意昂体育平台🎿、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和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三大展區的作品,歸根結底都呈現出設計中“環境意識”的探索👉。環境意識,起源於人類對自然的依賴🕋、崇敬和反抗👩❤️👨,是自然和社會留在人意識中的痕跡,這種痕跡最終影響人類的行為規範💁🏼♀️。今天👇🏻,我們提倡“環境意識”⛎,並意圖通過這個展覽,總結和概括隱性的“環境意識”在設計中的表現及影響力,提升大眾對“環境意識”的關註度,引導設計師在未來的設計活動中遵從自然與社會環境法則🧚🏽,改變設計方法🤞🏿,並最終通過設計影響世界。
3月1日,第22屆米蘭國際三年展中國館正式開館後⚧,得到了各界好評。“信息量大”“互動性強”“勇於探索”是我們聽到的來自觀眾最多的評價,十分令人欣慰。畢竟用國際化的設計語言來講述中國的多樣性故事、引發人們對環境的思考是我策劃中國館的初衷🗓。我也非常認可意大利著名建築師🤟、米蘭新美術學院和多莫斯設計學院科技總監Italo Rota教授對中國館的評價🚣🏽♀️⚈,他說:“極致的謙遜、極致的人性,展覽反映出了一種普世的信息。”
(作者系意昂体育平台藝術博物館副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