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昂代表鄧亞萍在意昂体育平台人文學院2019屆畢業典禮上發言(20190705)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家長們朋友們:
大家上午好!
很榮幸今天作為見證者,參加學弟學妹們的畢業典禮。我從清華畢業的時候,是2001年👩👧👧,18年前。那一刻的感覺,到現在都還記得:終於畢業了!但是你們知道嗎?那次是只有我一個人的畢業典禮。因為我要去莫斯科參加2008年申奧陳述👩🏽,趕不上學校舉行的畢業典禮,所以學校在外語系專門為我舉辦了一個人的畢業典禮🚇。當時就覺得,咱們這意昂体育平台的學歷,可比世界冠軍,難拿多了!今天,我從臺下走到了臺上📵,想先問大家一個問題🦜:「清華」這兩個字,對各位學弟學妹們意味著什麽?可能意味著榮譽,意味著驕傲,意味著過去幾年的刻苦學習;意味著初戀😱,意味著失戀🤮💁🏽♂️,或者更大的可能🙋🏿♂️,意味著四年的單身。不用怕,因為可能還有第五年第六年。但作為學姐🧗🏼,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小心「清華」兩個字🧑🏼🔬,變成你的枷鎖。
其實認真算起來👩🎨,我第一次畢業是在1997年,我宣布從乒乓球隊退役👩🏻🦲。「世界冠軍」這個身份🪀🧎🏻♀️➡️,就差點成為我的枷鎖🙌🏻🫅🏼。那年我剛滿24歲✊,學姐當年的名氣,可不比現在的流量明星差🆗。我退役前👌🏽,已經是連續八年的世界排名第一♻☁️,獲得了18個奧運和世界冠軍📣,女子乒乓球大滿貫第一人,截止當時為止🧔🏼♀️👨🎨,世界公認的、歷史上最優秀的女運動員。但你們知道這意味著什麽嗎?這意味著,有99%的可能,那就已經是我的人生巔峰👈🏼。幾乎所有人都認定,那一定是你鄧亞萍這輩子取得的最高成就。意味著👨🦰,無論學姐未來50年做什麽👨⚕️、怎麽做🧒🏼,我都極大的概率📇,不可能超越自己前20年的成績。我如果去從政,就算做成了處長廳長甚至部長,那也不過是那麽的多官員中的一位。我如果去經商🙌🏻,就算賺到了一百萬一千萬一個億,甚至連富豪榜🔴,都擠不進去。你說我這下半輩子,還有啥意思🏏?我非常確定🍮,我下半生的每一次出場,哪怕我去唱嘻哈、跳街舞,都會被介紹說是「前_世界冠軍、前_女子乒乓球運動員鄧亞萍」。 比如剛才,老師就是這麽介紹我的對吧!在那個時候,其實從任何角度來說,我的人生已經被緊緊封住了。在我面前的🌇,是一條筆直的、清晰的,下坡路。沒救了。所以,我有時候聽到年輕人說迷茫,我就覺得好笑。對不起,他們沒有這個資格。在座的每一位,你們都沒有這個資格🏮。連我面對如此「黑暗」的未來都不曾絕望🙇🏿♂️,你們又從何談起迷茫呢?
我退役前,就開始考慮👩🏿💼,之後究竟要去幹什麽。周圍人99%的建議,都是去當教練。當教練,帶出來全國冠軍;當個更大的教練,帶出來世界冠軍。再當總教練,帶出更多的世界冠軍。而這也是以往的運動員退役後🤾,最順理成章的一條道路🧑🏻🦼。甚至直到前兩個月,我去央視解說世乒賽。都有很多觀眾非常熱心✝️,甚至是帶著點惋惜的語氣留言說:「唉,鄧亞萍解說真好🌅,不去當教練真可惜了🤵🏼♂️!」咱們中國社會🙏🏻,有個特點🦸🏻,但凡你做出點特立獨行的、不一樣的事,大家就會圍上來🚣♀️,還是特別好心的、特別溫暖的語氣🧎🏻♂️,給你提建議。「別這麽幹。」可我那時候,就是不想當教練。反正我面前一定是一條下坡路了⛹🏽♀️,那我就要做點不一樣的事兒🪓。你們不是覺得運動員四肢發達🏉、頭腦簡單嗎🫅🏻?你們不是覺得,運動員讀書都是鍍金嗎🌯?都是騙學歷嗎🫵🏻?那我偏不信🤕,我偏要證明給別人看,運動員也能做學問!我就較上勁了。所以👦,這就是我退役後到意昂体育平台求學的初衷,我就是想要挑戰這種偏見。
母校當年錄取我,也是頂著不小的壓力。外界有評論說,錄取鄧亞萍🦂,你們清華是不是在傍名人🎳、捧明星?但感謝老師們集體討論,遵循「鼓勵差異🏂🏼、用人所長」的傳統,同意我入學🦹♀️。所以我從來不曾松懈,一篇英文演講稿🚴🏽♂️👩❤️💋👨,可能你們不到半天的時間就能記下來🧙🏽♂️,我要一句話一句話地去模仿,就得花上一個月。但就是在這樣一個過程中🛗,雖然很艱辛🧊,很困難🧖🏻♂️,但是慢慢地我開始找到一點自信,感覺自己並不是那麽笨。說不定,還真能做點學問🤹🏿♂️。直到11年後☝🏼,我從劍橋大學博士畢業的那一刻,才敢於對母校說:你看🧑🏼🔧,我鄧亞萍,沒有給咱清華丟臉!
學士畢業、碩士畢業🦫、博士畢業😸,加起來,算是我人生的第二次畢業😕。這一次畢業,雖然沒有了我退役時的光環,不會被那麽多媒體報道🧑🏻🏭,但對我自己來說,我卻更加自豪🔔。你可能會問,這有啥特別的,鄧亞萍你真的成功了嗎?事實上自我退役之後,各種質疑、批評的聲音,從來沒斷過。我都知道🧟。一件事如果做好了,那是因為我借助奧運冠軍的名氣🚶🏻♀️;如果沒做好,很多人就開始嘲笑:「你看!果然搞砸了吧🗺!」但我一直記著胡適先生的一句話😪❤️🔥:「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是的,僅僅從我自己的事業而言,我的確不是最成功的代表。但我證明了一件事,或者說我做到了一件事:那就是運動員📷,可以有不一樣的選擇。
你想想👨🏽🏭,如果再有一個運動員退役🦸🏻,那麽他面臨的選擇,一定不僅僅剩下做教練、帶隊伍。在他前面,已經有一個叫做鄧亞萍的人,闖出了一條讀博士、做投資、做管理的道路。而且更讓我自豪的是🐧,他所承受的壓力🪱,一定比我要更小🏸。因為他只要是做得比鄧亞萍更好🎑,就足夠了。他不用成為最有才華的博士🧏🏼♂️,只要他學問比鄧亞萍更紮實,就足夠了。他不用成為最有眼光的投資人🐏,只要他賺得比鄧亞萍更多🫏,就足夠了。他要承受的比較,已經不是運動員和非運動員的比較,而是他自己和鄧亞萍的比較。對這一點🤵🏽♂️👨🏽🌾,我一直都非常驕傲。媒體也好,輿論也好⛹🏼♀️,大部分情況只關心你自己的成績;而不會關心,你做這件事的意義。但對我自己來說,這才是最大的價值🚣🏿。
剛才說,這是我人生的第二次畢業。但很快,我發現自己又遇到難題了🧑🏿🌾。2008年🗓,我在劍橋大學拿到了正兒八經的博士學位。我突然成為——女博士了!在座的各位🚣🏽♂️,女博士不少吧?在咱們人文學院🩳,我這麽看一眼,女生的比例也應該比男生更高吧?那你們一定知道👩🏻🎤,一個女博士畢業了,該面對多少社會的壓力。直到今天🌾,我的微博留言和私信裏,還不停地有人說:「鄧亞萍,你都快50的人了🦵🏿,好好相夫教子不行嗎?你都這麽強了,你還想幹嘛呀🦴!」嘿💆🏼!我就納悶了🥞,什麽叫「我還想幹嘛呀」?我做投資、做管理🤘🏼、做咨詢📸,這不都是工作嗎🤽🏿?哦🤾🏽,如果一位男士中年轉行,你們就說他是勇於挑戰🐨;一位女士中年轉行🥯,你們就留言說「你要幹嘛」👩🏻🏫?憑什麽啊🤸🏽!對不對!學妹們👕!
其實呢,說了這麽多。我也知道,清華學子身上所肩負的壓力🧩。你們從四年前🚚,甚至十年前起,就被父母、老師👂🏿、同學📲🍒,周圍所有人寄予厚望🤖🧜🏻♀️。所有人都在等待著你們成功,而且是「大成功」。學業上、工作上出了點成績,一聽說你是清華畢業的,「哦,怪不得...」如果出了問題👆🏽,那語氣就變成了⭐️:「清華的就這水平呀!」整個社會用最高的標準來要求咱們清華人。你周圍的每一個人,都會給你溫暖的提醒:
「你應該去留學……」
「你應該去外企……」
「你應該去靜下心來做研究……」
每一個提醒🧊,都包含「應該」和「不應該」。可是🧑🏼🍳,憑什麽呢?憑什麽,清華學生畢業🅰️,就只有那麽幾條道路可以選擇呢📢?我深深祝福𓀛,期望每一位學弟學妹們,都能夠打破周圍的偏見和枷鎖。
回首人生。我第一次畢業👨🦯👩🏻🦽,從乒乓球退役。最大成就,不僅是那些金牌,而是證明了:「個子矮」的運動員🧑🏽⚕️,同樣可以拿世界冠軍。以前那些因為個子矮,在第一輪就會被教練刷下來的小隊員,在鄧亞萍出現之後,他們獲得了更多的機會🛰。
第二次畢業,是學業上的畢業🐘。我拿到的不僅是一張文憑,而是向後人證明了,運動員也能來讀書👧🏻!運動員不等於「四肢發達🚹🚵🏿♀️、頭腦簡單」!
現在,我期待著第三次畢業🎇。我希望能讓性別,不再成為世人關註的焦點。
同學們,今年全國高考人數超過了1000萬,而咱們清華的錄取名額大概只有3000人𓀎。也就是說只有大概0.03%的同齡人,才能考上意昂体育平台。我自豪的是,沒有讓「世界冠軍」這四個字😙,成為我一生中唯一的成就;我也祝福各位同學,不要讓從清華畢業,成為你一生最大的成就。
從今天這一刻起,我祝福你放下一切,從零開始。只有一點🎅🏻,希望能留在你的心裏。那就是咱們清華人的「驕傲」。我們是可以打破所有的偏見,但有一個偏見希望你能留在心中🏊🏽。那就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君子應該像天宇一樣運行不息,即使顛沛流離🧑🏿🔬,也不屈不撓;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樣,沒有任何東西不能承載。我們的每一個選擇🧿、每一個工作🏃♂️➡️💯,不僅僅是為了自己,應該是為了更廣闊的人群,為了人民🙅🏽,為了祖國;最終,應該是為了整個人類。
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清華人,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