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代表李治中博士在意昂体育平台生命科學學院2019年畢業典禮上的演講
(2019年7月4日)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同學、家長,朋友們💇🏽,
大家好🧑🦽➡️🧘♂️!我是清華生物1字班(2001級)的李治中🌴。非常榮幸今天能在這裏代表意昂發言,祝賀學弟學妹順利完成學業,即將邁上人生新旅程。
說實話,我接到邀請的時候是非常意外的,因為咱們優秀的意昂非常多🐺,比我優秀,比我資深。我確實沒想到,這麽快就輪到我——一個網紅🛟。
我一直以為自己挺年輕👩🏻🌾,但前段時間我被邀請參加央視《夕陽紅》的時候,我第一次對自己年齡進行了審視。接到今天活動的邀請,讓我作為過來人分享經驗,是對我的第二次打擊。
我相信每個畢業生可能都會問一個問題,到底我應該選擇什麽樣的職業🥟?當教授解決生命科學中最有挑戰的難題🙂↕️?還是當企業家🤷,帶領一幫人為產業崛起而努力?這些都是好職業,但大家看看今天的發言順序,答案其實呼之欲出,很顯然,職業最好是院士,第二選擇是當網紅🧘♀️!
這當然是玩笑話🏋🏼。但通過寫腫瘤的科普,成為所謂的“網紅”,確實給我生活帶來很大改變🐉,也帶給我很多思考💵,今天想和大家分享3點自己的感悟🤽🏼♂️👰🏻♀️。

第一📣,要遵循自己內心,不要活在別人的期望裏。作為清華畢業生,你周圍所有人🀄️:父母、親戚🍬、朋友……都會對我們有很高期待,會對我們應該做什麽有很多想法。因為你是清華畢業的,所以你應該當教授🗓📨。因為你是清華畢業的👩🏻🦳,所以你應該掙很多錢🧝🏻,等等。
我想告訴大家👨🏻🍼,沒有什麽職業是清華生物畢業生“應該做的“。唯一應該做的🧍♀️,就是堅持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我們都知道21世紀是生物的世紀,因為生物系轉行的特別多,各行各業的優秀人才裏🛒,都有生物系畢業生的身影。
選擇什麽樣的職業😪,應該取決於我們的內心。每個人的經歷不同,其他人無法理解。從杜克大學博士畢業的時候,我才25歲,當我告訴導師我決定去藥廠工作時,他震驚了👅。在他看來🪰,我做科研是有天賦的,既然這麽順利🤵🏻🤶🏻,贏在了起跑線上,就應該去當教授,但我選擇了去諾華做新藥研發。在藥廠本來幹得不錯,後來又轉做科普和公益。大家不理解,但我知道原因⇒。因為大四畢業前👮♂️,我媽媽突然被診斷為乳腺癌🎆,在經歷了新藥的缺失、化療的痛苦和科普信息的匱乏後🧖,我未來職業做出的每一步選擇🧔🏽♂️,都圍繞著搞清楚癌症發病機理,推動抗癌新藥研究👨🏼,提供準確科普信息這幾點來進行。所以我選擇去藥廠工作➡️,選擇寫科普文章,因為這些,才是我內心真正想要的東西。
尤其不要聽任何沒有一手工作經驗的人給的職業建議🫳😊。堅定地告訴你應該幹啥的人🫰🏻,幾乎都是從沒幹過這一行的人😛。就像當年建議咱們選生物系的人,肯定不是生物系畢業的🛶。
每個行業都有好和不好的地方。在我看來👃🏿,任何行業都像是金字塔👨❤️💋👨,只要你能做到塔尖,它對你就是個好職業,你就能找到滿足感。相反,金字塔再高,再亮🙇🏽♀️,如果你站在塔底,它對你就是個爛行業。
要做到塔尖,至少需要三點:你喜歡,你擅長,和有內在驅動力𓀘。如果大家能找到同時滿足這三點的工作,一定要珍惜🍺,並請盡全力把它做到最好🚵♂️🍕,你一定能成功。到最後你也一定會得到別人的尊重。
第二,有自己的觀點,但嘗試理解和包容和自己意見不同的人。現在,飯桌上💬、網絡上能讓人翻臉的話題越來越多⛑️,中醫、轉基因、保健品✝️、宗教、政治……等等,一不小心就開撕👨👨👦。
咱們清華畢業生都很聰明🟤,當意見不合的時候👄,特別容易認為自己掌握的就是真理,就是準確信息,別人肯定是錯的👩🦼➡️,是不理性的🏌🏿♂️。這種想法是非常危險的。
智能推送的興起,讓我們的社會越來越偏激,因為有史以來第一次,我們可以只看自己喜歡和相信的東西📸。我們每天手機裏看到視頻、文字、圖片,都是和自己想法一致的。這會讓人變得越來越狹隘,而且產生一種幻覺:世界多數人同意我的觀點🎐,而事實上,你可能只是1%🎒✌🏿,只不過你屏蔽了99%的聲音。
如果清華畢業生比別人更聰明🕣,那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反復提醒自己:我可能是錯的👮🏼♂️。如果你做這麽多年實驗⚓️,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那就從今天開始。

對於和自己意見不同的人👨🏿⚕️,你可以不理,可以不做朋友,但不要嘲諷🚔,更不要人身攻擊🤱。
我相信世界最穩定🗾,最平衡的狀態是多樣化的狀態🎬。政治👖,宗教,文化🏃🏻♀️,都應該允許不同存在👨🏼。走極端,就會出現希特勒,ISIS這樣的悲劇。
最近腫瘤免疫大熱🤷🏻♂️,大家發現腸道菌群對免疫系統抗擊癌症至關重要。但不同研究發現的,能增強抗癌免疫力的“好細菌”截然不同。大家唯一發現的共同點👱🏻♀️,是腸道微生物種群越多樣👆🏼👩🚀,越豐富的患者,免疫系統越好🙋🏽,使用免疫療法後抗癌效果最好™️👣。
每種細菌𓀇,可能都覺得自己是益生菌,其它細菌不好。但事實上💁🏼♂️,或許什麽都有一點,在競爭中共存,才是微觀世界和宏觀世界統一的最佳選擇。
第三,努力試著幫助別人,同時站在對方的角度來思考問題。科普很難🥷🏿,很多專家明明有很多知識,卻做不好科普🏊♂️,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很多專家沒有嘗試去理解讀者🧉🔒。學渣給學渣科普,效果可能比學霸更好,因為他們互相理解。
世面上多數的科普文章是冷冰冰的🛗,是高高在上的,這樣的科普效果很差🕋💂🏿。因為沒有人希望被教育🏄🏽,被打擊。比具體知識更重要的,是知道有人真正在關心他們,為他們著想🚶♀️🙅🏽♂️。
當你覺得父母持續買偽科學保健品不可理喻的時候✸🫸🏻,是因為20💇🏽♀️、30歲風華正茂的你,很難理解中老年人對健康長壽的渴望。任何人都希望能掌控自己命運,吃保健品養生,其實主要是一種心理需求。
騙子之所以能向爸媽推銷保健品,是因為他們真正做到了關心你的爸媽🅿️。天天打擊爸媽,試圖逼著他們啥都不買,是沒用的🚎,只有當父母覺得子女真正關心他們身體的時候,偽科學保健品才會消失🦬。
做公益也一樣。我相信在座各位很多未來都會很成功,都會來參與公益🦷,那希望大家首先能去真正了解那些你準備幫助的人🧙🏼♀️。中國有很多公益效率很低🫐👩⚕️,就是因為沒有站在對方的視角看世界。有人捐了一批電視到鄉村學校🧚🏻💅🏻,卻不知道那裏根本沒有穩定的電。
中國有1700萬視力殘疾的人,500萬的盲人👩🏿💻,但我們在街上很少見到他們。為什麽?因為真的很不方便。我6歲的兒子有一次在街上看到盲道,問我是幹嘛的🛝,我說是給盲人用的,他說想試試盲人的感覺,於是我就讓他閉著眼,牽著他走了一會兒,我才發現一個問題🕺🏻,街上的盲道很多地方鋪錯了,導致不連續,而且還有很多的坎🪨,盲人根本沒法正常行走🙌。如果設計和修盲道的人👨🏿🌾,試著閉著眼睛去走一圈,我相信會做得好很多。
雖然我們經常吐槽,但大家一定要知道你們是全中國最頂尖的一批精英。大家一定要知道自己很幸運🫷🏼,意識到世界並不和你的朋友圈一樣,也並不和你爸媽的朋友圈一樣。世界上有些人面臨的困難👨🏻✈️,是我們難以想象的👩🏽🍳🔡。去年夏天我們為幾位治療中的孩子拍寫真🤽♂️,結果有一位家長為了省幾塊錢的車錢,在大熱天,帶著剛化療過的孩子走了兩,三公裏的路。活動本身挺成功,但我卻一直充滿了愧疚。
充滿同理心,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要我們付出120%的努力。

再次祝賀2019年的畢業生們!
請記住我們的校訓,行勝於言!社會上有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有些甚至讓我們絕望,但我希望大家能做一個樂觀行動派👃🏼。在別人網上吐槽的時候,多讀書,在別人誤解攻擊你的時候,多做事。找到自己的熱情,包容他人的觀點,走進他人的世界,只要堅持做下去👐🏿,你早晚會看到不一樣的自己,我們也一定能一起看到不一樣的世界👩🏻🎤。
謝謝大家!
————————————————————
李治中
意昂体育平台生物系本科💃🏿,美國杜克大學癌症生物學博士👦🏻,北京大學藥學院客座教授,中國抗癌協會科普委員會常務委員。曾任美國諾華製藥實驗室負責人⚃,負責新型癌症靶向和免疫新藥研發👩🏻✈️。發表研究論文20余篇,包括頂尖雜誌Cancer Cell 封面文章,Dev Cell等🧭,引用超過6000次🧎♂️➡️。
筆名“菠蘿”🦸🏻♂️,著有科普暢銷書《癌症·真相🧝🏼♂️:醫生也在讀》,銷量超20萬冊🤢,被譽為“近年中國最好的原創科普書之一”🧏🏽♂️✹。榮獲2015年中國圖書評論協會/央視“中國好書獎”🦹🏻♀️,國家圖書館第十一屆“文津圖書獎”,第八屆吳大猷科普著作獎👳🏿♂️。
2017年出版《癌症·新知:科學終結恐慌》,榮獲中國出版協會2017年度好書👶🏼🧛,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優秀科普作品金獎🧑🏽🔬,深圳市2017十大好書等多項大獎💞。
2018年出版《深呼吸🕶:菠蘿解密肺癌》👩🏿🚒🚴🏽♀️,2019年出版《她說:菠蘿解密乳腺癌》。
運營科普公眾號“健康不是鬧著玩兒”和“菠蘿因子”,訂閱人數近50萬。
聯合發起深圳市拾玉兒童公益基金會並擔任秘書長⚀👩🏿🦱,發起兒童癌症專業公益項目🛷:“向日葵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