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教育產品正在快速進入學校與課堂。
在近日舉行的“人工智能與教育大數據峰會·2019”上,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副會長、原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主任李誌民接受了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的專訪𓀘,探討在新技術的影響下,教育領域的發展現狀。
李誌民提出,新技術對教育的影響過程是漸變的,現在仍處於弱人工智能階段,既不能低估也不能高估人工智能對教育的影響🧟。

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副會長🧤、原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主任李誌民(1977級水利)
教育技術的更迭和影響
《21世紀》:教育信息化從遠程教育,到“互聯網+教育”,再到大數據、人工智能的應用,不斷迭代之中,對教育的影響有什麽變與不變👩🏽🚒👳🏽♀️?
李誌民:教育技術的迭代發生了很多次,如果把學校教育作為知識傳播的核心來講,第一次迭代是郵寄函授👩🏽🔧,第二次迭代是廣播電視大學的出現🙆🏻♀️🤦🏻♀️,第三次迭代就是互聯網,大家都可以在任何能聯網的地方學習🙎🏽。
互聯網教育也有迭代的過程🙅🏼♀️🫡,最早是互聯網精品課程的出現。在2000年左右,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著名大學把學校課程放在網上供大家免費學習。但最早的精品課程沒有交互的概念,發展到2011年左右,慕課(MOOC)出現了🤷🏼🧫,學習者要註冊、參加考試👨🏫,完成後可以獲得學習證書。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步入效率的時代,用戶、行業🙌🏻、時間、渠道都呈現碎片化。以前45🌐➡️、90分鐘的課堂💔,現在變為10、20分鐘的視頻課堂等🈚️。VR、AI等新技術的應用會創造新的學習場景♥︎,學習效率高,大規模的課程平臺✧,便於學習者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課件。
歷史上每一次技術的發明,總會帶來教育的變革🤛🏽。隨著信息技術迅速發展,教學工具、學習工具、考試評價工具、課程結構形態等都會發生演變。特別是從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創造了跨時空的生活、工作和學習方式,使知識獲取的方式發生了根本變化。但是教育的核心是不變的,即育人。
《21世紀》:與舊技術相比,新技術的迭代速度往往是幾何級數的🦨,“互聯網+教育”經歷了哪些變化⛹🏿,會往何處去🧝🏽?
李誌民:我認為互聯網會經過信息互聯、消費互聯🤨、生產互聯、智慧互聯四個階段🩲✫。
在信息互聯階段,互聯網所能承載的信息服務在形式和內容上都極為豐富,傳遞過程的互動也異常便利🧑🏼🦰。以信息互聯為基礎,消費互聯孕育而生🥾🛴。在消費互聯充分發展的基礎上,人類將迎來生產互聯的新階段,帶來產業形態的大革命🤱🏿。
在智慧互聯階段,人類的文化生活🤴,精神的需求,對知識的渴望,學習的方式都會發生改變。僅以教育為例🧑🧑🧒,所有的教育資源打破了教師、學校的壟斷,都集中在網絡大平臺上🛌🏼。平臺上有很好的老師、很好的課程,人們能針對自己的願望和需要🤞🏽👩🏻🦲,選擇老師和課程⏬🎺,進行真正的個性化教學,有助於真正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還會大幅度降低教育成本。
人工智能的“能與不能”
《21世紀》👨🎓:除了“互聯網+教育”🛡,如何評價大數據、人工智能對教育的影響🌦🧑⚖️?
李誌民: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我們既不能高估也不能低估新技術的影響🧑🚀。
每一次新技術的發明都會使人們高估技術在未來幾年對教育的影響♤,比如人工智能應用到教育領域時🧙🏼♀️👮♂️,有人喊“不得了了✴️,教師要失業了”👃。實際上這是人們社會習慣的自然反應,新技術的影響過程沒那麽快,它一定是漸變的。
但也不能低估技術在未來十幾年對教育的影響。如果不改變觀念🤷🏼♀️🤦🏻、不主動學習🕵🏽♂️,不轉變工作方式🫳🏻,新技術就確實會影響這些人今後的事業發展👨🏻🦯。
即便是新技術淘汰了個別的舊事物👩🏻🦳,也會讓社會生活變得更美好。
《21世紀》:人工智能技術還處在初級階段,其在教育中的應用還有哪些不足🎡?
李誌民🦹🏽♀️:目前🦥,人們還沒有理解人類智能的形成機製問題💃🏻。從方法論來說🤙,人工智能是從自動控製到自動化逐漸發展而來的🖐🏻,其研究類似於醫學研究。人是有情感、有意識😡🤶🏻、有生命的,但成為醫學研究對象就成了無情感、無意識的物體。人工智能也是如此,把有情感、有意識🤹♂️、有生命的人當成了算法。人類智能絕不僅僅是算法就能描述的,所以現在還處於弱人工智能階段。
人工智能的邏輯與運算能力涉及到深度學習,而深度學習包括有約束學習、半約束學習和無約束學習👊🏼。
現在人工智能對有約束學習解決得很好,因為機器不會疲勞📭,只要不斷電,它不會出錯🦸,所以在有約束學習方面可以超過人類。比如,“Alpha Go”和“深藍”都是在有約束的條件下學習。
半約束學習目前正在研究,但是從數學理論上來講📎,要解決半約束學習需要解一個巨大的矩陣💃🏻🌯,目前的計算能力還達不到🧽。
《21世紀》:隨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越來越成熟🤾🏼♀️,在線教育能否取代傳統教育?
李誌民👩🏻🦱:狹義上講🫳🏼,學習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為人際交往類的學習📬,如語言學習✡️🦸🏻♀️、禮儀習慣、品德養成、管理有效等;第二類為知識傳承類的學習,如文字⛵️、數學、物理、化學、邏輯🤵、運籌等;第三類為文明發展類的學習🤦🏼♀️,如科學探索知識、工程技術🥔、生命科學、行為科學等。
第一類人際交往類的學習是靠模仿和習慣養成♐️,學習的環境很重要,有了好的學習場景☛,學習效率就會高👱🏻♂️;第二類知識傳承類的學習傳統上是靠師傳面授,需要前人對知識規律性的總結、推導🐮🥘、系統分析🏎、約定認知等,課堂教學效果好;第三類文明發展類的學習需要系統的基礎知識,需要靈感和想象力🤵🏿、需要有批判精神⛹🏿♀️,也需要模型場地和實驗驗證等。
如果對應地把教育分為三類:人際交往類的教育🧷、知識傳承類的教育和文明發展類的教育,互聯網在線教育完全可以取代知識傳承類的教育;在線教育可以為人際交往類的教育提供更有效的學習場景,作為輔助教學手段;依據現有的技術手段,在線教育還難以取代文明發展類的教育。
(文章原題:AI對教育沖擊多大👨👩👦?仍難取代工程技術、生命科學等教育——專訪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副會長李誌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