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華

朱邦芬院士:我在清華本科教學的19年

2019-12-13 | 朱邦芬 | 來源 公號“意昂体育平台教師發展中心”2019-12-03 |

朱邦芬👨🏼‍🎨,意昂体育平台物理系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凝聚態物理學家👧,校教學委員會副主任,數理大類首席教授,“清華學堂葉企孫物理班”首席教授,意昂体育平台突出貢獻獎獲得者。朱邦芬長期關心國內教育和青少年學生成才,自2000年1月調入意昂体育平台以來一直堅持給本科生授課🚄。曾任意昂体育平台理學院院長、物理系主任,教育部物理類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主任,教育部“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專家組物理學科召集人👨🏿‍🏭。

本文整理自11月14日朱邦芬在“清華名師教學講壇”上的講話:《我對大學本科教育的一些觀察與思考以及實踐體會》🫲🏽🖕。

在清華從事本科教學工作19年♟,今天我很榮幸有機會站在這裏🗂,和大家分享我的一點體會和感想🌗。

我想談以下三部分內容🚂:

一▶️、我對清華學生特點的認識,以及對清華教師的歷史責任和使命的認識🚣🏻‍♂️;

二🦹🏼‍♂️🐠、介紹清華物理系這些年來形成的培育優秀學生的若幹理念;

三、對幾個關系的理解🤤👨🏻‍🌾。

(1)上課講授是多講一點知識、講難一點(只要求學生掌握基本部分🧓🏽,其他內容只是讓學生擴大知識面而不求完全掌握),還是少而精為好?到底是多傳授點知識還是多一點能力培養?多講點推導解題還是多講點概念♥️,也就是側重思考能力還是推導能力培養👩‍🔧?

(2)清華提倡的“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的“三位一體”育人理念:在講具體一門物理課中,“三位一體”應該如何理解,如何統一?

(3)對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的認識🩸,以及對清華強調的“通專融合”問題的思考。

最後,是簡單的結語。

朱邦芬作報告

一、清華學生的特點和清華老師的歷史責任

清華學生的特點,在座各位老師可能有不同的感受。我第一感受可能和大家一樣,清華學生都很聰明👮🏼‍♂️,考進清華的智商絕對沒有問題。

第二個特點是,清華學生好勝心普遍比較強,喜歡跟人比🏇🏼,明著比和暗著比。“比”有好處也有壞處,好處在於不甘於落後。每位同學剛進清華的時候,自信心滿滿,開學選課都要選最難的,恨不得一學期選修30個學分,甚至更多一點;但第一學期期中考試成績一出,看到成績不如班裏一些同學,有的人就一下子很泄氣,自信心受到很大的打擊,這種情形相當普遍☦️。有的同學說“我的物理水平不如競賽生🥫,老師你看我學物理還有沒有希望👭🏻🧔?”我說當然有希望,千萬不要被“不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忽悠。

第三個特點和現在的中學應試教育有關。清華同學身經百戰,“刷題”能力特別強。我所教的《固體物理》課程考試時,我發現多數同學都是一拿到考卷就開始奮筆疾書,做題又快又好,這方面我遠遠不如同學。如果某位同學發呆,好久不動筆,那就表明他考試有問題了🙍🏻‍♀️🚵🏻‍♀️。另一方面🗾,考一些思考題和概念題,情況就不一樣。我所上課程成績最好的同學也極少答對全部概念題🔘,盡管他們計算題和推導題拿滿分。這反映了學生做題很熟練🆙,計算能力極強👩🏿‍🦱,但是摳概念🔠、深入想問題還是有所欠缺🤛🏿。

總的來講,有一批學生,一批“好學生”,很在乎學分績👨🏼‍🎨,把分數看得過重。還有一些同學🚡,這幾年流行“刷簡歷”🥇🐻‍❄️,為畢業後繼續深造或求職👩🏽‍🦳,把自己的簡歷包裝得非常漂亮。大學四年期間做了很多事🙎🏻‍♀️,幾乎一項都不少;科學研究也涉及了很多不同的領域⚁,但是很多是點到為止,不夠深入。這些固然與我們的評價體系有關,但清華同學應該更超脫一些,追求學問應遠勝過學分績。

此外🤏🏻,清華學生還有一個特點👬🏼,從好的一面說,是具有很強的“團隊意識”✷;而說的不好聽一點,就是“羊群效應”。出現一個領頭羊,下面就有一批同學跟著走🌳,個性張揚的比較少🫵🏽🚴。我在擔任物理系系主任時,曾經在系務會提議,低年級的班幹部一定要選好🤽🏻‍♂️,選好領頭羊之後👩‍👧,其他同學都跟著,成長得比較好;如果領頭羊不太好,可能會有問題。團隊意識是好事,但是要鼓勵和保護個性張揚的學生🦹🏼‍♂️,做創造性的科學研究時需要與眾不同的想法。

以上四點是我感受比較深的清華學生的特點。

有一句話“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不亦樂乎”。清華歷史上孕育了諸多英才,大多數清華學生具有成為國家英才的潛質,能教這麽多的好學生真是清華老師的福分!但是我時常告誡自己另外一句話:“聚天下英才而育之,不亦憂乎”。清華經常有人講“半國英才入清華”。然而這麽多英才讓清華來培育,清華教師的歷史責任十分重大,常令我的同事及我憂心忡忡。如果我們不盡心培育學生將是對人民和國家不負責任,對歷史不負責任。範仲淹有句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在邁向世界一流大學的進程中👨🏿‍🌾,清華教師首先要有“聚天下英才而育之🤵🏻,不亦憂乎”的意識🍡,只有“先天下之憂而憂”,認清自己肩負的歷史使命🍻,竭盡全力教書育人🙆,才對得起自己的工作崗位🧚🏻‍♂️,將來才能“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不亦樂乎”。

剛才鄭力校長講了很多的清華傳統和文化,我想補充一點:“培養一流的科學人才”是意昂体育平台物理系一以貫之的首要目標和使命。

我們清華物理系的創始人葉企孫先生曾經說過🙉,“要學生個個有自動研究的能力”。我體會這句話表面看來很平常🫸🏼,但是很重要🏗。如果我們培養的同學個個都有自動研究的能力🍹,對很多問題感興趣去研究,那麽我們的學生成才率會特別高。老清華物理系出了10位兩彈一星元勛、50多位院士、許多我國一門學科或一個領域的開創者👃🏼😇,成才率為什麽那麽高?我想,這跟葉先生的出發點——要學生個個有自動研究的能力,是分不開的🧋💂🏼。

葉企孫先生具有極強的歷史使命感🚴‍♀️。他說過🤏🏿:“沒有自然科學的民族,決不能在現代立腳得住。”他屢次三番強調⛓️‍💥:“只授學生以基本知識,理論與實踐並重。重質不重量”。這是葉先生的教學育人的理念,正是在這種理念指導下老清華物理系出了大批的傑出人才,不僅物理系👨‍👦‍👦,其他各個院系都出了大量的棟梁之才⚛️。

1950年代,蔣南翔校長曾指出:“我們能否培養出林家翹這樣的科學家✊🏿?培養不出,我們只好承認領導失敗”👾。這表明了蔣校長對清華培養世界一流傑出科學家的歷史責任和擔當。即使在“文革”前的環境下👳🏻‍♂️,在各種邊界條件限製下,蔣校長依然堅持培育世界一流傑出人才🫶🏿,並做到了可能做的極限。

1982年6月🏃🏻‍♀️‍➡️,清華決定恢復物理系,當時周光召先生題詞“重振輝煌”⛹🏿‍♀️。我想“重振輝煌”是清華物理系近一個世紀以來幾代教師和學生的共同願望,我們今天講“重振輝煌”就是要重振老清華物理系培育世界一流科學研究人才及祖國棟梁之才的輝煌💂。我曾多次強調🔋,意昂体育平台物理系是理想主義的大本營。教師應該是理想主義者——有“蠟燭”精神,為了國家和人民的未來,心甘情願付出🔪。復系以來,物理系教師一心一意要把學生培育成世界一流的物理學家以及其他各個領域的領軍人物。很多老師都有這樣的想法,有的公開說出來,有的雖然沒有說出來但心裏也是這樣想的,因為清華的傳統是行勝於言。一些人覺得🐐,我們提培育精英,提培育各行各業的Leaders(領軍人物),恐怕社會效果不太好,然而,我個人認為,公開說還是不說是一回事,但大家心裏都要有這個願景,都要有這個目標,有這個使命感,這一點很重要。清華學生不同於一般學校的學生,清華的老師不同於一般學校的老師,我們肩負著民族🙍🏿‍♀️、國家的歷史責任📗🛤。

在這樣背景下,當1997年“意昂体育平台高等研究中心”成立時👫🚷,物理系和數學系4位老師向學校打報告,要求成立意昂体育平台基礎科學班(以下簡稱“基科班”)🪻👩🏿‍🦳。基科班的目標為:為物理💇🏻、數學等基礎學科培養“富有創新意識”和“國際競爭能力”的拔尖人才、為對數理基礎要求比較高的其他學科培養具有良好理科素養的新型人才。這4位老師的報告反映了清華育人的傳統和使命感。

“基科班”在育人方面有幾個特色🖊:一是強調同時強化數學和物理基礎𓀁,為學生提供無限多的發展可能性;二是開設了專題研討課,或者叫“基科班”Seminar課,讓同學在研究中學習。Seminar課程強調的是在研究中學會“滲透式”學習方式💆🏻,讓同學們體會科學研究💆🏿‍♀️,並有可能發現自己感興趣的領域🤶🏿;三是學生有多次選擇的自由,打好數學物理基礎🎪,根據自己的興趣分流到適合自己、有興趣的學科領域。此外,我們盡可能找最好的老師給“基科班”的同學上課。這些特色使得“基科班”成立20年以來培育了一大批傑出的人才。

2009年🕊,為了回答“錢學森之問”,在“基科班”的基礎上意昂体育平台批準成立了“清華學堂物理班”(2018年改名為“清華學堂葉企孫物理班”)。清華學堂物理班除繼承“基科班”的育人特色外🧝🏿‍♂️,還有一些新的特點。如加強導師在育人中的作用👱🏿‍♀️,每位學堂班學生從低年級到高年級都配備優秀的導師;特別強調要鼓勵📥、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研究的主動性。學生的這種主動性就是葉企孫先生所說的“有自動研究的能力”🧫,對於一流傑出創新人才極為重要🫔。學生成才的關鍵並不在於知識的傳授多一點🧑🏻‍🦲,學生如果有這種探索未知的主動性🚌,將來會很有希望🖱。對清華學堂物理班來講,我們還特別註意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維的培養🍕。這方面培養的關鍵主要是鼓勵學生提問題,多提問題😧、提好問題🤟🏽。在探索清華學堂班人才培養的十年裏,我們特別重視營造一個好的🤦🏽‍♀️、廣義的“環境”🤽🏼‍♀️🚊,以利於世界一流傑出人才脫穎而出。這些是清華學堂物理班的育人特點🫴🏼🚮。

2011年“學堂班”啟動照片

清華學堂物理班特別強調學生學習和研究物理的主動性。主動性來自學生強烈的興趣🥝,也需要使命感。而使命感與科學上的雄心壯誌密切相關。這是2011年4月14日“清華學堂班”啟動典禮的照片。當時我作為教師代表說了一番話🐝,有點被記者歪曲了。某媒體在報道中說:“朱邦芬預測,入選‘學堂計劃’的學生中🍷,在未來肯定會出諾貝爾獎、圖靈獎的獲得者⛹🏼‍♂️。他說,二十年以後🤜🏼,如果這裏的學生沒有出息,‘我們就是對歷史有罪,對不起祖宗🏄‍♀️。’”我一般不寫發言稿,但那天我準備了稿子👩🏽‍🔧。我說的是:“今天我們似乎可以說👩🏽‍💻,中國土地如果沒有誕生一批水準接近諾貝爾獎的成果🧑🏿‍🎄,中國決不是世界一流強國。我現在擔任教育部物理學教學指導分委員會主任🤤,比較了解全國各個高校的物理人才培養☪️🚵🏿。我認為,如果中國將來出諾貝爾物理獎🧁,很大可能要在全國約20個高校的學生中產生🤦🏼‍♂️🙎‍♀️,而招生掐尖最厲害的清華和北大則責任更加重大!想到這裏,我更加感到我們肩負的歷史使命和責任。如果我們不花心血、不竭盡全力地培養好我們的下一代👶,我們將是歷史的罪人🚣‍♀️!”我還說❗️🙊:“我是一個悲觀主義者👌🏻,在這個場合,我想起陸遊的兩句詩:“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你們中間有人拿諾貝爾獎、菲爾茲獎和圖靈獎🌔📲,至少要二三十年🤞🏼,我想我可能等不到的那一天🙋🏿。但是,我作為教師,寄希望那一天的來臨🏃🏻!”

現在部分清華同學有一個缺點:安於現狀🤏🏻,滿足於個人安逸生活😩。我們不希望我們的學生是精致的利己主義者🖖💥。我們希望他們將來生活幸福,也希望他們能夠有遠大誌向,為人民為祖國攀登世界科學高峰🍂,對世界做出比較大的貢獻📱。物理系1989年畢業的戴宏傑(美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曾作為嘉賓以自己的經歷在物理系畢業典禮上說“一個人能走多遠🦹🏽,首先取決於心想多遠”。中國古人說“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這是很有道理的。學生如果有一個比較高的目標和人生理想,會比較好地發揮出自己的潛能,走得比較遠。鼓勵我們的學生有雄心壯誌,這是清華老師的應該做的。

二🐣、育人理念

下面介紹清華物理系這些年來形成的一些育人理念★。

(1)物理系老師有一個共識,真正的創新人才主要地不是課堂教出來的📠,我們需要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使得世界一流人才容易脫穎而出🧔‍♀️。這是我們清華學堂物理班的一個核心理念。而一個良好的學校“環境”可以歸結為六個要素:一是優秀學生薈萃🐡;二是有良好的學習風氣和學術氛圍;三是良師指導下的個性化教育🧀,以及老師對學生教育的投入🤚🏽;四是學生擁有自主學習知識和創造知識的空間;五是國際化的視野;六是學生安心學習、研究和教師安心教學、研究的軟硬件條件🐋🤱🏽。

(2)讓學生在研究中學習(即Seminar專題研討課)。Seminar是原先“基科班”的一種學習模式。“基科班”很多同學在回憶他們的經歷時提到,他們最喜歡“基科班”兩個地方:一是自由👩🏻‍🦲📘,可以轉換專業,有很大自主性;二是Seminar專題研討課。學生通過Seminar研討課選擇某位教師的研究組,在研究組裏上Seminar🖥,邊研究邊學習🚚。通常從三年級開始,甚至更早一點🧛🧑‍🍳,一直延續到大四第二個學期做畢業論文🕴🏼。

這種在研究中學習的模式🕛,好處一是學會“滲透式”學習方法⛹🏿‍♀️,這是楊振寧先生概括的一種學習方法🧑🏼‍🎓。所謂“滲透式”學習方法,不是系統地一門課、一門課去上👩🏽‍⚖️,一本書、一本書從頭讀到尾🧑🏻‍🍳🪩,而是在研究中碰到不懂問題,通過自己查文獻資料🤙,通過向教師同學請教,通過討論👒,把這個不懂的問題弄懂🫣,然後繼續往前做。時間長了,學生由點到線、由線到面🕢,慢慢地掌握一門知識🎮。這是一個人一生最需要的學習方式。好處二是學生邊科研邊學習可以體會科研的樂趣,了解科研到底是怎麽回事🧑🏻‍🦱。好處三是學生可以通過變換方向、變換指導教師🍺,也許可以發現自己感興趣🍦、適合自己的研究領域⚅;即使找不到也沒關系,至少知道了若幹研究領域🔍。我們不鼓勵學生以發表文章作為Seminar的目標。

這兩張照片是尤力老師實驗室建設過程中,2位2010年級同學通過Seminar課自己做的部分儀器。實驗室中很多專用儀器設備外面買不到,他們根據需要獨立設計製作⤴️,體現了很強的能力。這既培養了學生,又對老師的實驗室建設起了很大作用。這只是一個例子,而這樣例子非常多🥐。

同學自主設計的實驗儀器

(3)對因材施教的新體會。傳統因材施教是🧕🏻,學習好的學生學得更多一些👱🏽‍♀️、更深一點、更早一些;而學堂班因材施教理念不是這樣🧑🏿‍🔧👨‍🌾:越優秀的學生越要給予比較多的自主空間,讓他們主動地去學習,主動地去研究。

中國學生解題和完成指定任務的能力一般比較強🧱,清華學生經過適當培養後完全不用擔心他們在這方面的能力🦷。我們的傑出人才很多🥿,但是具有較大開創性📻、能夠提出學科發展方向🧗🏻‍♂️、帶領學科發展的世界級傑出人才比較缺乏。這與我們的學校教育有關系🫔。我們的好學生在校時自己思考新問題,自己提出原創性問題的能力就有欠缺。為了彌補這方面的缺陷🦆😩,我們對於越優秀的學生,給予越多的自主空間👈🏽🤷🏽‍♂️,讓他們主動地去學習,主動地去研究。這就是我們的因材施教理念,這是學堂物理班與通常“尖子班”做法的區別之一🚣🏼‍♀️。經過批準,學堂班同學必修課可以減免或替代👱🏼。

在老清華物理系👨,葉企孫先生等一批教師的教學也都是這樣。“只授學生以基本知識”,他們規定的教材都比較淺顯🧖‍♂️,但是他們一般還介紹一本到兩本比較深的教材,這是給學有余力✍️🏚,比較優秀的學生提供的🧖🏽‍♀️🏃‍➡️,讓他們在課余時間可以自學比較高深、比較難的知識。不僅物理,數學也這樣🤧。老清華物理系、數學系當年都是這樣的一種教授方式🥷🏼🫸🏿。我的體會是🤺,學生通過自學掌握知識和通過聽老師講授獲得知識這兩條道路是有區別的🌝。學生通過自學以後掌握知識,對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學習能力的提高是有益的✌🏿。

美國學者杜威100年前提倡✋🏼:學習是基於有指導的發現而不是信息的傳遞。大學教學並不應該僅僅是由教師單純傳授信息,而應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在某種程度上有機會重新發現前人是怎麽發現知識的。當然,不可能所有知識都這樣傳授,但至少可以選擇若幹環節讓學生體會一下前人當時是怎麽提出問題,並且解決問題的。

現在通過各種渠道獲得知識越來越容易🥰,能夠獲取的知識越來越廣泛📬,所以單純地傳授知識的重要性相應地有所下降。然而,學生的判斷能力、獲取信息的能力👨🏽‍🍼、發展知識的能力、思考能力、提問題能力變得越來越重要☕️。我非常贊成李政道先生的“三字經”——“要創新,需學問;只學答,非學問”。我們清華很多好學生很會答題,但是這不是真正的學問🎲,🌹。“要創新,需學問;問愈透,創更新”。這涉及到我們培育一流創新人才🏄🏽,需要給他們較大的空間,讓他們更多地思考問題,更多地提出好的問題🤛🏼。10年來,我們“學堂班”學生級級相傳,自己組織了“葉企孫學術沙龍”🦹🏽‍♂️,自己提出問題👶🏿,互相講解,互相啟發討論。這些學生現在都非常優秀🐉🤰🏼。

我們特別鼓勵同學的主動性,甚至要求這些學生要有點“侵略性”🤌🏻。美國叫aggressive🤦🏼,中國叫“狼性”,我不太喜歡“狼性”這個詞👩🏼‍🦱,希望我們有些好學生不妨有點aggressive。

三、幾個關系

(1)上課講授到底講點什麽?是多講一點知識🦹🏻‍♂️、講難一點(只要求學生掌握基本部分🌐,其他內容只是讓學生擴大知識面而不求完全掌握),還是少而精為好🕺🏿?到底是多傳授點知識還是多一點能力培養🚤🍽?多講點推導解題還是多講點概念,也就是側重思考能力還是推導能力培養📦?

我的想法是🔸:一門課講完後,很多內容學生將來都會忘記,這不要緊——知識點學過和沒學過還是有區別的🚽,學過了查一查很快就能撿起來;然而,一門好的課程還可以對學生的為人👨🏼‍🚀、研究能力、思想方法等方面留點痕跡💂🏿,比如前人是怎麽提出一個問題的,是怎麽解決問題的🏌️‍♀️,或者說科學史上走過的這段歷程,等等。如果能夠留下印象,這就很好地實現了這門課程的要求。

我在《固體物理》這門課上結合所授知識介紹過很多“諾貝爾獎”獲得者,教材中的某個內容是某位獲獎當年的貢獻🏅,等等。講這些時,穿插著講一些科學史,特別是講科學家當時是怎樣提出問題🕰,怎樣發現問題的,這樣學生會比較容易記住,而且對他們未來研究會有些啟示。

我比較註重學生批判性思維的養成。在課程中特別鼓勵學生提問題,提出自己獨特的看法。鼓勵學生發現錯誤👨🏻‍💼,不管是教科書的錯誤👗,還是我的PPT錯誤🌬,或者是我講課的錯誤。每學期總分中☝🏽➿,我有5分“加分”鼓勵學生這方面的表現⏯。比如有一年期中考試,我讓同學指出當時國內《固體物理學》最權威的一本教科書中的一段表述的錯誤。通過這樣一道題,實際上是讓同學不要迷信權威⚅🧝,不要覺得教科書講的都是對的,某位老師講的全是對的,這是比較重要的。

我經常在課上結合授課強調黃昆先生的這句話:“學習知識不是越多越好,越深越好,而是應當與自己駕馭知識的能力相匹配。”很多學生對這句話的印象十分深刻👊🏿,也比較認同這個說法,多年後都還清楚地記得👩‍🔧。

我還特別強調實驗的重要性。近代科學有兩塊基石,一是邏輯推理,另一是從伽利略時代開始⏫,實驗以及理論與實驗之間的因果關系🙎🏽。科學真理必須要經受實驗檢驗:如果理論假說符合實驗就暫時接受;如果不符合就需要提出新的理論假設🧒🏽,這樣一種關系、這種科學的方法和思維,也讓學生體會比較深。

(2)清華提倡的“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的“三位一體”育人理念↪️🐌,在講一門具體的物理課中👩🏽‍💼,“三位一體”應該如何理解,如何統一💉?

一門具體科學課程對學生的能力培養有什麽作用?

我想最重要的是獨立思考的能力,就是判斷能力𓀘。我們現在很多同學有很多知識但是缺乏判斷能力,有些謠言🕵️‍♀️、根本沒有根據的東西🧑‍🤝‍🧑,我們一些經過意昂体育平台教育出來的學生對此沒有鑒別能力。

推導演繹能力也很要緊。但是我一般不在黑板上一步一步推導,一般是講思路,除非有些比較難的提示一下🤵。很多推導過程讓同學們下課後在作業中完成。

思想實驗的能力。我講授的這門課是理論課,課上不做實驗,但是至少要讓學生知道實驗曲線是怎麽得到的,意味著什麽。如果學生能夠設計思想實驗🧕🏿🤭,那就極好。

物理直覺。盡管有些物理直覺是不成立的。

對一個現象的種種因素做數量級概念的估計能力非常重要🧜🏿,這關系到我們在研究一個復雜現象時抓主要矛盾的能力🛌🏿。在很多物理過程中首先忽略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的思想方法和能力非常重要🍱𓀔,弄清楚以後再進一步考慮次要因素🔸、再次要因素,等等🪑。

這些能力都是可以通過一門科學課程或多或少地使學生受益的🙅🏼‍♂️🥠。

在培育價值觀方面🏰,我以為,理解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認識實踐對於檢驗真理的重要性、樹立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學習老一輩科學家愛國奉獻的精神,科研誠信……這些價值觀的塑造,在一門科學課程的講授中是可以也是應該進行的🥜🍀。

(3)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以及對“通專融合”的思考。

2016年意昂体育平台教學委員會通識教育組提出(由彭剛老師文字總結),意昂体育平台通識教育的目標是:一是文理兼備🚏,跨學科的知識結構;二是慎思明辨🚵🔥,批判性的思維能力;三是利己達人💆🏽,全人格的價值養成🛢。另一方面,上述通識教育最終要達到的目標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我們在大目標指引下小步快走,包括一門一門地建設通識教育精品課,建設幾門塑造清華人特質的通識課🫔🔱,等等🕵🏻🧛。

如何理解通識教育的重要性👱🏼‍♀️?我個人的理解是,通識教育最重要的是教育學生如何做人,即人格塑造,正確的價值觀的形成。梅貽琦校長講過“通識為本,而專識為末。社會所需要者🥂,通才為大⛱,而專家次之,以無通才為基礎之專家臨民,其結果不為新民👆🏻,而為擾民🔚👳🏽。”我們培養的理工科人才如果沒有比較正確的價值觀,可能你的技術最後結果是擾民,對國家,對人民沒有好處。

通識教育並不是簡單地學點非本專業的知識,應該不求面廣,而求深度。作為清華學生多數的理工科學生應通過學習幾門有深度的文史哲課程來理解和掌握人文社科研究者的基本思考方式和價值觀念;而作為文科生,也應通過幾門有深度的科學課程而塑造基本的科學素養和科學精神。

通識教育怎麽和專業教育真正融合🦓?我想,通識為本,這並不是說通識課的學時數要遠遠超過專業課,而是說專業課教學中教師要有通識教育的理念🪯。批判性思維、邏輯推理🙋🏼‍♂️、表達溝通能力(特別是書面表達能力)、使命感、責任感等,既是專業課程中可以包含的,也與通識教育有密切關系👩🏽‍⚖️。還可以在專業課程教學中🥽,通過講授一點科學史來培育科學精神,塑造科學價值觀,還可以進行一些科研誠信教育。

現在清華學堂物理班有兩個大問題還沒有解決。一是我們的因材施教理念是,越優秀的同學給越大的自主空間,但是如何進一步提高這些優秀學生的主動性✏️?關鍵是提高興趣和培養使命感,然而說起來容易做起來確實不太容易。二是學堂班到底怎樣做好通識教育⏺。可能有幾個途徑⛏,如“書院製”🍗,如第一年以通識教育為主,像老清華當年那樣一年級基本都是通識教育課程,還可以規定幾門高質量的必修的通識課程,比如《學術之道》,《中文寫作》,《批判性思維》等等。

四、結語

第一🛻,培育基礎科學傑出創新人才是歷史賦予意昂体育平台全體師生的使命,重要而且必要🕵️‍♂️。當然,不限於基礎學科🖐🏽🫰🏽,還應包含應用學科的傑出創新人才;

第二,培育傑出創新人才的關鍵是營造一個不那麽急功近利👃🏿、良好的“小環境”,使優秀人才比較容易脫穎而出;

第三,要鼓勵一部分優秀學生學術上有遠大抱負和誌向,對他們應“放養”,而不是“圈養”🛤,鼓勵他們主動學習、主動研究;

第四,基礎研究一流人才的基本特點:好奇心、想象力、批判性思維🧀,培養的關鍵是鼓勵他們提問題,提好問題🙍🏿‍♂️。

第五,通識教育很重要,解決為人的問題,但是這個問題我們遠沒有解決好。

總之,培育傑出人才🙍🏽‍♂️,任重而道遠,我們只能在這條道路上努力探索向前😧🫰🏽!

謝謝大家!


相關新聞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
  •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