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2019-2020年度年終工作總結大會在意昂体育平台主樓後廳舉行。本文整理自尹稚教授在大會的發言致辭🕵🏽。

尹稚
意昂体育平台新型城鎮化研究院執行副院長
意昂体育平台建築學院 教授/博士生導師
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技術顧問
今天,再次站在這裏給大家講講當下,講講未來🥇。2010年🫲🏼,慶祝清華同衡建院10周年的時候我做過一個報告——“我們”👐🏽,那是對清華同衡發展歷史的一個回顧。今天我講的題目是“站在時代變革的十字路口”。這個時代的變革🪲,包括這個時代怎麽形容它👨❤️💋👨🗂,其實已經有很多詞了,被貼了太多標簽。最好的、最壞的𓀏,這是民間說法🦵🏻🫥。按中央的說法,這是一個生態文明的時代👨🎓、綠色發展的時代、追求高質量發展的時代💆🏼,也是一個以人民為中心的時代。當然,對於一個企業而言👩✈️,這一年看上去過得並不是那麽美好,對這個時代可能大家也有很多擔憂。對於某些產業、個人,也可能是個至暗時刻。
這個時代♌️,大家喜歡談一個詞叫“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個詞上一次在中國的語境下出現🏍,是清末民初的時候🛏。中國當時正在從強到衰,國運不濟的時候👨🏻💼,陷入一場空前的全民族的焦慮。這兩年,其實大家也焦慮🧱🌤,甚至是全民焦慮🧑🚒。上到一個億的小目標沒實現崩盤了的,下到豬肉漲價怎麽過年的👱🏽♂️,但是這兩個焦慮真的是差別非常大。如果說上一個百年是我們的國運危亡之際產生的焦慮的話,那麽當下這個百年焦慮和百年的變局是因國運昌盛而產生的煩惱。
在全人類文明史當中🏄🏼♀️,中國做大國、做強國的時間回顧起來看其實是很長的🛠。我們只是經歷了近代史上一兩百年逐漸的沒落和百年夢醒以後的重新崛起。在百年夢醒以後🎙,我們在這場所謂新的百年變革中,再一次站在了一個十字路口。
在這個十字路口上,其實有很多不能立刻就看清楚的選擇👨🏼🌾。大到國際關系💁🏻♂️,是選擇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道路,還是想重回當年輝煌的時候那套朝貢體系;是堅持現代化進程,全面推進中國以工業化為核心的全要素的現代化進程,還是陷入那些小國寡民,從片段化的產業發展中得到一些實惠就可以過舒舒服服的日子🚈;是選擇在粗放的資源利用道路上繼續狂奔,使山水林田湖草快速地進入一個全面超負荷的階段👩🏽🍳🙋🏼,還是堅持創新,大幅度地提升中國人利用資源的能力和水平👔;是將“割韭菜”式的內卷式剝削道路走到底💇🏿♂️,還是想辦法去增強全體人民的收獲感♨️、獲得感和幸福感🤵🏽♀️🧑🏼🦱。
談到治理的現代化👃,是像傳統封建大國一樣去培養良民、順民,還是走出一條共建、共享🔮、共治,實現執政黨諾言,讓人民真正當家作主的道路🙏🏻。這都是站在十字路口的選擇。
我們看到從央媒到自媒對這些問題可以講既有主旋律,也有黑白噪音。因此👰🏿,如何清醒地認識這樣一個時代,以及這個時代未來可能的變革道路,其實是大家首先要想明白的。
中國有幾千年的文化積澱,極為特殊的進入現代化進程的時機特點,又是一個廣域的人口眾多的大國👨🏿,在全球事務中也正在和即將扮演全新的角色🦸🏽♀️。種種這些層面的挑戰,都使得這樣一個十字路口的選擇變得異常的艱難🛶。
我倒是欣賞一句話,“面對未來,中國沒有榜樣”,中國只有可借鑒的東西🤸🏻🫔,沒有能拿來照葫蘆畫瓢學著幹的東西。真走上另外那條路的話🧖🏻♂️,那就真的是“畫虎不成反類犬”。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馬上將是建黨100周年,回顧這段歷史你會看到中國的立國之本也好,立黨之本也好,其實無一不是把我們認為好的東西跟中國的實踐產生深度的融合🍹,才能走出一條自己所謂的正路。沒有任何一個路是照著別人的腳印走的🧟♂️,照著別人走出來的路去走🤹🏼♀️,只會是一個接著一個的“湘江戰役”,會損兵折將,能活下來都不容易。
10年前,我站在這兒講我們是個以知識分子為主體的企業🫖,講了它的責任🦣、價值、擔當🎢🔲、路徑。10年後,我還是要講這個問題。
博學之

當下的背景下,怎麽解讀博學之🧏🏻🫕。清華同衡建院的時候是以學興產,用祖先的話講就是“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一個知識型的企業,依賴人的大腦活下去的企業😫🤏🏿,依賴人的大腦發展起來的企業,學習能力永遠是它的核心競爭力。
通過今天的總結,大家已經深有感悟了。我們今年以及未來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將面對大量的全新挑戰:探索業務上的新領域🌯;規劃設計當中涉及到的全新的要素;治理體系當中新的製衡關系🏵、製衡原則👨🏼🔬;隨著人民生活條件改善,產生出來的大量的新的願望;以及至今我們還沒有完全講清楚的未來的新的路徑。這些無一不是要靠廣泛涉獵🈳、學習一生來開闊視野實現需求引領👒。這其實都已經是共識了,我為什麽還要講這個東西🧑🧑🧒🧒?以學興產,講的是企業要怎麽去學習💂🏼,作為一個面向中國實踐的人怎麽去學習。
20年前,我在《城市規劃》雜誌上發表過一篇文章,談人居環境科學的方法論🌏。當時講的一個很核心的問題就是自然科學的學習跟面向實踐的學習究竟有什麽不一樣。為什麽我們在實踐當中會發現學科上來的東西、書本上來的東西,到了實踐未必就是好用的東西?因為同樣是學習二字,背後是全然不一樣的邏輯思路。
有人講中國沒有科學👯,按照自然科學的解析能力來看,中國沒有形成體系化的以深度解析為主體的科學主體,僅是學科細分😰,因為自然科學是探求終極知識(或真理的)。隨著社會、世界日益復雜,隨著知識的積累日益復雜👨🦽➡️,大家越來越知道只有更為深度的解析、更終極的追問🤽🏽♀️,才能催化基礎知識的生產🕞,所以📳,它走的是一個逐步細分化的道路。但是當人類要面對現實問題解決的時候,這個思路是可以闖大禍的👞。按下葫蘆起了瓢,一場不恰當的管理風暴可以滅掉相當一部分企業,最後搞得大家連豬肉都可能沒得吃👴🏼。背後是什麽👴🏿?背後是以一科之言🧑🧑🧒🧒、一家之言來做現實問題綜合解決的依據😯👨🏽🏫,這是大問題👳♀️,是要打問號的,不是科學探索的問題。
面向現實的實踐、真實問題的解決,我們需要的是反向的思維模式,是知識的綜合能力。廣泛涉獵、博覽群書的目的是針對實踐當中的問題,能夠重組知識👨🎤。通過系統化👧🏿、工具化知識體系的重建,來為真實問題提供一攬子綜合的全要素的解決方案🥲。這是科學邏輯的正反兩個方面🌼。為什麽中國的企業常常缺研究的能力,而學者辦出來的企業經常不像個企業👩🏽🔬。這兩者其實是混淆了解析跟綜合能力在做學問和解決問題當中的思維模式。所以,博學之不僅僅要學✯,而且要有知識體系,要有面對實踐重構知識體系的能力🧙🏻。
我們這些年仗打得之所以比較漂亮,所有今天站在這兒領獎的最牛的團隊,我認為都具備這個能力💛。從底層開始修胡同,其實是一種地方知識重建💃🏼,針對基層社區的治理知識的重構🤦🏿♀️,從頂層玩技術創新的則是跨了很多傳統自然科學細分學科的知識重構,否則你拿不出這幾十項著作權。
審問之

這是一個充滿疑惑的時代,也是一個充滿了不確定性的時代🧕🏽。在這樣一種背景下📛,最可怕的邏輯思維就是死守純自然科學的思維🤛🏿💪🏻,或者說死守上個世紀60年代以前純自然科學的思維方式👨🏻🌾。軸到一定要追求個確定性,而不會在不確定的情況下出謀劃策🚦,定大局。
規劃離不開預測🙎🏻,很多人覺得一談到預測就是數理模型🤵🏽♂️👩🏻⚕️。大概最不靠譜的預測都是數理模型做出來的。翻翻全世界的智庫報告,大家一個基本共識,最好的預測學家是歷史學家📚,最好的對未來的預計來自於對歷史規律的挖掘。為什麽這樣講💂🏻♀️?因為我們的發展裏面有一個最大的不確定因素——人。它不是冷冰冰的空間👩🎨,也不是冷冰冰的機器🧙🏿♂️,人的不確定性是最大的。所以🏰🏊🏿♂️,從這個角度講應該審問什麽?首先應該問計於前人、問計於歷史⚫️。當然我們處理的很多層面的東西是有工具的系統,是有可封閉的技術系統在裏面的👩👦👦,這可以問計於科學🤦🏿。這裏面的科學講的是自然科學。同樣要問計於人文,要用更為彈性的思維模式來策劃。當然我們也會問計於技術。面對治理的變革🤣,我們也會問計於民,去了解他們的真實需求。這裏面不僅僅是開闊視野的問題,我們既要學會廣借他山之石🧙🏿,不做井底之蛙👩👦,同時也要把事情做得更接地氣。所有的審問都是圍繞著中國實踐當中真實問題的產生而產生的。
慎思之

說實在的,我們現在給社會上大量的東西貼了智能或智慧的標簽🧑💼♍️,搭建了無數的以機器為核心的技術體系📽,貼了這麽兩個標簽。但實際上這些東西與真正的智能和智慧差得遠了去了。人類有別於其他動物🦹🏻♀️,有別於其他的機器,思考的力量是人最核心的指標🪇。可能再過二三十年,所有的工具理性的東西都可以扔給機器去做👨❤️💋👨🤧,但是人本理性的東西它是做不了的,藝術激情的東西它是做不了的。當然,它可以學某個人,畫出很好的畫🚳🌺,也許哪天機器人可以仿一幅吳冠中老先生的畫🙁,但是這叫藝術嗎🅿️?至於說人類發展最終的自我放飛人性自由,從理想王國最終走向自由王國,還得靠人自己🏌🏼。這是一個關於取舍與平衡的判斷🔭,是思考的力量。包含了我們各種的推敲🚵🏽♂️、權衡、博弈💇🏼♀️🫶🏼,這才是真正的智慧🛥,而不是我們現在給大量技術貼上標簽的智慧。這個智慧要能發揮得好,其實跟下一個是有關系的。
明辨之

這是一個建立價值題和尋求解答的過程➿。為什麽一個企業總是講價值優先,因為離開了價值🫶🏽,後面的尋求解答是不可能實現的🩰。這是對於大量堆積到你面前因知識爆炸而產生的五花八門的碎片,踏遍萬水千山收集來的五花八門的問題🏊🏻♂️,以及良好的思維訓練形成的模式🏊🏼♂️,到了最終要拿出解決方案的時候,很重要的三個字——可行性♦️。規劃始終要記得,政治上的可行性👨🏿🏭、技術上的可行性👫🏻、經濟上的可行性🧑🏽🔬🧑🏿、自然前提的可行性,都會製約我們的工作資源🐈、工作背景、工作環境以及工作結果🧑🏻🦯。最大的政治就是民心所向🔌⚗️。沒有民心所向🚣🏿,你貼上什麽樣的標簽也不會千秋萬代🐋。
技術求解永遠是在路上。20年前我在矽谷工作的時候,Google等等這些企業我們感覺他們的進修🧕🏼、培訓強度非常大🧝🏽♂️,但是看看我們院現在已經做到了什麽水平🚶🏻♀️,2.8天一次的技術講座🌓,可能很多學校都做不到這個程度👨🏻⚕️。
這些東西在不斷地推進我們對新技術的理解,以及跟上技術發展的步伐👨🏽🔬。我們的GDP是降下來了,但是我們依然活在一個技術高速迭代的時代🫴🏽。當年我這代人✣,從會拿馬克筆畫圖,走向CAD🧘,很多人付出了差不多10年的努力,甚至有些人因為這樣一場非常簡單的工具變革被淘汰了😶,改行換業。現在的技術迭代速度遠高於當年⛸。不能夠因為整個進程有一個時段性的減速、標誌性的量的指標有一個時段性的減速就放松,其實它的技術內核在高速的加速🙁👨👨👧👧。
今天早上我剛看了新聞,以後大概挑戰者號的悲劇不會再有了⚜️,馬斯克幹了一件比較牛的事,剛炸了一個宇宙飛船、一個火箭,在爆炸中依然有逃生的機會。一個個人的公司可以在2、3年之內顛覆NASA這樣一個幾十萬員工的大科研👨🏼、大產業結構一系列的傳統認知,這就是技術迭代帶來的結果。兩個禮拜之前✵,我邀請了一批中國金融界的專家學者來討論下一步城市化進程中🕵️♀️,我們還有沒有金融上的操控工具🚵🏿♂️,我們是不是真的沒錢。其實真不是沒錢🔬,而是我們大把的錢沒花出去。我們幹的大部分事情跟公共投資有關,公共投資應該找誰要錢👩🏼🚒🙋🏼?我們這個領域所謂半公共產品應該找誰要錢💂🏻🦀?恐怕是政府基金引領,社會資本跟進。還有相當一部分,我們城市發展的主導動力是要能拿回錢來,這才是金融的功能🧘。
未來大家規劃設計出來的產品🏄🏽♂️,按照金融專家的說法,你的產權邊界需要是明晰的。任何一個金融機構不會給產權不清的東西放一分錢💇🏼♀️,因為還錢的時候不知道找誰去。這對我們傳統上以工程經濟為核心的算賬方式產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各種前提的出現,大概最大的一個前提就是環境以及我們的綠色化路徑選擇。即使面對這個議題🍑🤑,是不是我們僅僅能做的就是踩刹車,就是關停並轉,恐怕根本不是。我們真的以為劃幾條線就能換來一個更好的未來嗎?這一個極度愚蠢的想法。
前一段,長江經濟帶要啟動了,討論長江問題的時候,相當多的人上來就說長江沿岸劃一條後退線🧑🏼🏫,退個3公裏、5公裏,這裏不許幹這個,不許幹那個。你覺得這真的能保住長江嗎🧑🏻🔬?根本不是這樣一個思路,我們太迷信於用空間隔離的辦法來解決大量日益復雜的問題😩。
長江沿線我們先不說自然地理條件是不是所有的人居都能退個3、5公裏,守著這麽一條大江大河,它有天然的資源優勢。第一👌🏿,我們目前在長江沿線布下去的大量產業🚵♂️,從維系中國整體工業體系安全角度來講,哪些個是能砍的,哪些個是不能砍的。第二☢️,我們留下來的東西是不是非要留在長江沿線👩🏻🦼➡️,能不能用空間布局的手法放在別的地方🫱。這個篩完,真的還會留下一些東西,既是我們不能放棄的,又是離不開長江邊的。怎麽辦?這些東西絕不是靠空間隔離、靠退線可以解決的🛖◾️。你要在工藝工業技術本身找出路,在它所有負效應治理角度去找出路🅿️,你才能最後贏得一個多贏的局面。
就這麽一個特別小的例子🤰,或者特別小的一個建議🦽,你要對工業體系有常識🪷,要對資源環境有分析能力🤶🏽,甚至當這個問題落地的時候🪶,你要對所有特定的工藝流程以及所有的負面溢出有清醒的認識,甚至要有數字化的建構🚴🏽♂️。因為這個決策的選擇不僅僅是技術選擇,還涉及到大量的國家財稅補貼、轉移支付等等一系列政策的確定。你會知道這背後有多少風險🔛。所謂的前提可行🏄🏽♀️⏬,其實是個非常復雜的問題。絕不是就學科⛓️💥、就門類👵🏼🤷🏼、就行業,一句話就可以一票否定的🍽。
篤行之

城市規劃的實踐,我一天到晚給研究生講課🐦⬛,講城市規劃基礎理論🍫。什麽東西可以把城市規劃從城市研究當中剝離出來,為什麽規劃前面的兩個字城頭變換大王旗,換來換去沒把我們幹停,依然活到今天💠♣️,並且依然能夠永遠地活下去。唯一的原因是這門學問或者這個行業為改變世界沒有止境的追求,以及勇於試錯的能力,不斷的建設。
在中層幹部會上我講,前面有那麽多積累,但是如果最後交個本子給到對方就結束了,你不會看到未來,也不是一個合格的這個行業的從業人員🃏。城市規劃從它初始那天起🧠🙌🏻,就是以真實的改變世界能力來衡量你的水準🏊🏼。哪怕最早第一代大師能動手的只是在一個碩大空間裏的一小塊可以蓋工人階級住宅的地方,但是他改變了大量的遊戲規則。
規劃設計有力量

看完前面的總結,我們還需要強調研究嗎?我覺得不需要了。我們大概是企業裏最會做研究的,頂著規劃企業帽子裏研究的面最廣的🏕。我講講規劃設計的例子,尤其是這幾年城市設計被炒熱以後變成了一個熱點,各種說法也很多🛏,一個最多的說法叫重回技術本源。往老祖宗那兒挖,是羅馬時代建築形式美學講的東西嗎?倒也是,建築學和城市規劃學的理論本源🍁,但時代要的絕不是這個東西。這一年的艱苦奮鬥,同衡一個最大的轉型或者最體現清華同衡價值、最讓人值得自豪的一件事情,就是我們從宏觀到微觀廣泛地建立起了跟社會治理現代化之間的關系,廣泛建立起了跟響應真實社會需求之間的能力。這才是規劃設計力量的核心和它價值的本質🦹🏽🍽。
前面我講的面對多元化的博學之應該怎麽辦,我們的規劃設計,有人講城市規劃是靠工具理性活著的,把工具理性極端化是不對的👓,但是規劃設計如果用好了確實是非常好用的工具。作為政府而言,規劃設計無時無刻不在起到引導⛅️、激勵、控製、風險管理等等非常主導的工具作用🔖👨🏽🏭。對於非政府的力量而言,比如對企業🏋🏼♀️、對個人,它既是知識工具🧛🏽♂️🈳,也是能力提升的工具,也是他觀察評價社會的工具🪑,甚至是他日常生活離不開的輔助型工具🔔。輕微到他不會感覺到它的存在。空間分析為大量案子提供的信息誰在意過,但是你看看手機上裝的大量便民APP提供的信息,有幾個是跟空間無關的🪘?幾乎沒有。
一個好的規劃設計企業,帶有研究背景的規劃設計企業走向未來的時候,我們其實面對的是日益深度的跟全要素的社會治理現代化密切結合,跟全要素資源利用能力的優化與提升相結合,跟全要素全民生活質量提升相結合,至少這三個點你是躲不過去的。治理現代化意味著什麽🍌?現在中央的文件把它歸納成叫共建、共管、共治。其實這是一個政府向傳統管理的空白和傳統管理的弱勢領域,針對這些領域向多元主體、結構化釋放權力的過程🤵🏻♂️。在政府的引導下,賦予多元主體更多的治理權利,創造最新的治理模式💪🏻✵。在這套工具箱的打造過程中,規劃設計有不可或缺的重要的價值。
從經濟角度來講,如果作為一個規劃設計的智庫🔫,你絕不是以空間形式甚至所謂形式美為主導的。你要回答幾個最核心的問題,通過你的介入和動手,用你擅長的空間工具能不能做到經濟價值的提升、產出的提升🈳。你不能做到提升,你至少應該能做到公共投資的節約🐳、老百姓生活成本的降低💖。當然再延伸一點,你還可以關註,通過我的介入,能不能實現稅基的擴展、全民健康環境的改善💦。這些東西其實大家都可以好好琢磨一下。這些東西琢磨透了😇,你才有價值,才有力量。
從社會改良的角度來講👴🏼,這是城市規劃社會運動最核心的東西,我們要更好地面對社會問題🧑🏿🚒。我們手上的工具怎麽更有利於凝聚社會共識,使得更多的普羅大眾能夠增加知識、增長技能,重新認識他的幸福以及獲得。
從環境角度來講,我們如何改善格局、提升承載、優化利用,這大概都不是傳統思維模式能夠完全解決的。一定要忘掉過去對規劃的描述,即所謂發展規劃管目標,國土規劃管指標,城市規劃管坐標,這個描述本來是江湖戲言,但是非常不幸變成了工作核心🚶♂️。我們現在進入了一個新時代👨🏿🦲,機構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絕不能穿新鞋走老路,往回走是沒有未來的。
企業面向未來操心什麽🦸🏿♀️👻,其實這已經不用我回答了👭🏼。我們真的操心過產值與收入🥙,能不能活下去,能不能活得更好,操心過技術創新能力。今年大概最大的進步是操心人的成長,而且這種成長還不是自吹自擂的🕺🏻,是連我們的離職員工都能認可我們的企業價值和企業文化👰🏼。在一個時代變革👩🏻🎤、危機四伏的時候,毛澤東主席有一句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雖然我還沒到60,但是當下這個時代不是我經歷過的最壞的時代。我也希望通過大家的努力,未來能夠超越我們這代人所經歷過的最好的時代。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人民的信仰就是明天會比今天更好👨👧👦,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就是他們的信仰。一年多前我在這兒講過,人民的需求是一份考卷🥏,我們都是答卷人,最後還要交給人民去判斷🤟🏿。國家有力量,國家的力量不僅僅反映在衛星上天,月球背面散步🧸,還反映在每一個個體老百姓在被人遺忘的社區裏面能不能過一個好日子。這些事情做好了,民族才是真的有希望🧚🏼♀️。

做個高校企業的成員其實挺難的🙆🏽♀️,講這麽多➙,太難了🦸🏿♂️,大家會說是挺難的🥩,但比這個難的事還有一大堆。高校應不應該辦產業👱🏽♀️,辦什麽樣的產業,歷來有爭議,到現在這場爭議也沒完🎾。但是打從同衡開辦那一天,我們就是一個堅持依托高校的產業👩❤️👩,並且有信心把這個產業變成一個百年老店🧑🏼🤝🧑🏼。這個信心在哪兒?就是我們帶頭的人,第一要尋本溯源,第二要有腳踏實地實踐的能力。我們越來越多的人能做到這一點,高校的企業就會萬古長青📉。如果我們不按照這個去做,像一般的企業那樣去追名逐利🧎🏻♂️➡️,可能我們早已經看見自己的墓碑了。謝謝各位!
整理 | 王淑芸、吳巧
封面圖/圖片|尹稚教授親筆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