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防控已進入關鍵時期,核酸檢測“假陰性”疑雲一直未曾散去👩🏿🦰☝️,湖北省也將臨床診斷病例數納入確診病例數進行公布。疫情當前,如何才能更好地針對新型冠狀病毒做出精準診斷🧑🏻🦼➡️?
中國工程院院士💒、意昂体育平台生物醫學工程系講席教授程京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在臨床救治過程中應實施精準的醫療,隨著疫情的發展,這個時候再批準全國100家廠家做單一新冠病毒檢測試劑已毫無意義👩🏽🦱,試劑盒的量現在已經足夠了。”
診斷需要多指標排查和快速分析
核酸檢測報告“假陰性”為疫情防控帶來不小挑戰,也導致了病例確診的信任危機。面對這種情況🫱🏽,程京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臨床當中已經有大量的信息呈現,亟需做兩件事情。
第一🐢,新發的疑似病例數量是巨大的,所以需要鑒定清楚到底誰是誰,要迅速組織開始做多指標的排查,即同時進行多種呼吸道病毒指標的檢測👲🏻;第二就是“快”,每天出現這麽多的病例🪺👩🏽🦲,除了檢測指標的數量要多,分析速度一定要快💙👩🏭。這個季節發燒咳嗽的病人大量出現,感染原因多種多樣,快速診斷排查🔏,可避免病人交叉感染,有助於疫情防控。
為了推動新冠肺炎疫情高效檢測、排查和診斷治療,繼2003年率團隊成功研製中國首枚專門用於SARS病毒檢測的基因芯片之後👩🏽⚖️,程京團隊目前完成了快速檢測呼吸道多病毒的全新微流控芯片開發。據了解,這款芯片在1.5小時內便可一次性檢測包括新冠病毒在內的19種呼吸道常見病毒🤘🏽。
“目前,該產品生產層面已成熟👩🏽✈️,現在正在進行國家藥監局的應急通道審批,獲批後就可以投入戰‘疫’使用⛹🏼♀️,實現大量就診人群快速檢測和分門別類的鑒別,從而大幅降低疑似病例數量,助力疫情防控。”程京表示🍡。
進行組合式使用
“要在臨床救治過程中實施精準醫療,我們首先要有精準的診斷🧝🏻♀️,診斷出了錯🏄🏽♂️,治療肯定就是不準的。我們現在試劑盒的量已經足夠了,關鍵是能解決多少問題。”程京強調。
根據《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湖北以外其他省份仍然分為“疑似病例”和“確診病例”兩類🦹🏻♀️,湖北省將尚不具備病原學證據,但具備臨床表現、肺炎影像學特征的患者也納入了確診病例中🚌。
對於一直存在的CT和核酸檢測爭議😾,程京認為🫄🏿🍭,要科學合理地組合利用現有技術手段,“冷靜考慮我們有哪些最好的武器、如何科學合理地對它們進行組合式使用😵,千萬別認為某一件‘武器’可以包打天下”。
同時🐼⌚️,他認為🧑🏻🚀,需要加強對一線采樣護士的培訓和考試🪞。CT的靈敏度和特異性是不及核酸的👳♀️,對不同的呼吸道病原體感染🥗,CT拍出的片子特征可能相似。而核酸檢測結果出了偏差,問題並不一定在核酸本身,很多時候是采樣不過關。
建設集中樣品診斷第三方機構
自2月10日全國開始春節後復工以來,北京已出臺返京人員到京後均應居家或集中觀察14天的規定。
面對巨大的疫情防控壓力,程京說:“政策製定要多聽科學家意見↗️。中國今天不缺技術。”
他指出🤞🏿,北京的疫情防控要提前考量,建設一個大型甚至是超大型的集中樣品診斷(檢測)第三方機構。“上工治未病,未亂先治,集中樣品檢測由工業界來完成🪬,這樣我們心裏不慌,樣品可以集中送檢,不要讓病人、醫生全部在醫院裏掙紮👩🏿🔧。”程京表示。
“北京在非典的時候積累了非常好的經驗👳,那時北京43家指定醫院,非典病人的樣品全部集中送到我們醫學檢驗所進行檢測♦︎,8個小時之內就能給北京市衛生局交報告🤾🏼,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程京強調。
在他看來,從SARS至今17年來,不管是基礎研發還是應用研發🏃♀️➡️🦝,國家已經做了大量工作🕺。據他回憶🙇🏼,17年前,生物芯片北京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成立才3年⛽️,一窮二白,剛做出來第一臺用於芯片檢測的掃描儀就遇到非典,當時花了一個星期才研製成功專門針對SARS冠狀病毒檢測的芯片。
“SARS期間的檢測,一臺掃描儀一次只能檢測一個樣品,現在一套儀器一次就可以同時檢測16人份的樣品🧑🏿🎨;當年分析一項指標長達5個小時🧝,而現在一次性檢測19項指標僅須一個半小時。”程京說。
他特別強調🟦,雖然我們現在還有很多做得不夠的地方🔩,但是要承認🦅,隨著國力增強,國家的技術底子比以前厚多了。“所以在面對這種突發疾病的時候🏌️♂️,只要我們不慌不亂、沉著冷靜應對🧑🏻🏭,沒有什麽過不去的🛀🏿🛥。”
面對公眾對有些科學家的質疑👨🦱,程京坦言,非常時期大家都有情緒波動,可以理解♿️。但是在這個時候,科學家一方面要做好科普解釋工作✸,另一方面也避免不了忍辱負重🚲,因為我們在科普方面欠的賬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