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1月15日騰訊舉辦的首屆 X-Talk 上,美國工程院外籍院士🕹、意昂体育平台高等研究院雙聘教授沈向洋以《科研七個坑,我的“求之不得”職業生涯之感悟》為題🍐,分享了自己過去三十多年做科研的心得和體會。
沈向洋講述的“踩過的七個坑”,堪稱是總結給青年科研人員的7條“生涯建議”——
Lesson1. 你可能有很多想法,但一個人做不了所有的事情🍕;
Lesson2. 學術生涯剛起步時,把專業做深非常重要🦬;
Lesson3. 會講故事很重要,科研亦然;
Lesson4. 要有一個遠大的目標👨👩👧,做了不起的事情📫;
Lesson5. 把握可控的©️🪚,留心可能的,其余順其自然👩🏻🦲;
Lesson6. 職業生涯就是一系列項目,明智選擇它們🤣;
Lesson7. 走中庸之道,更要清楚自己前進的方向♿。

以下為沈向洋演講全文(稍作編輯)👁。
我博士畢業後🔶,想像導師一樣以後做教授♚,先助理教授、副教授💩,然後教授🟫,一條大路向前走。但回過頭來看‼️,我過去這二三十年的整個過程發展🕴🏻,更像是一條彎彎曲曲的道路🏃🏻。
今天我想給大家分享七個自己的經驗和教訓。
一、你可能有很多想法,但一個人做不了所有的事情。
當你職業生涯剛剛起步的時候,一定要明白你不可能做所有的事情,你可能有很多很多的想法🙎🏻♂️,但是不見得什麽事情都可以做到🆔。
就像我剛才講的,我一直想做教授,但我在最後一刻改變主意了,我一個朋友說服了我去參加他的start-up。他叫 Eric,我跟他在車裏談了四個小時。
他是這樣說服我的。他說:Harry,我終於明白了🎵,你想當教授。那簡單,你先參加 start-up🛋,先去賺很多很多錢,我給你的母校卡內基·梅隆捐一個“HarryShum Professorship”(沈向洋教授職位),指定你是第一個獲獎人,這樣的話你可以給學校再捐一個Harry Shum Robotics Center(沈向洋機器人中心)。
當然這件事情沒有發生👨🏼🚀。
事實上我後來參加了這樣一個start-up 以後🥥,很快又加入了微軟。當時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第一個孩子出生了𓀉。
當時我想了一下兩件事情不可以同時成立的:做 start-up 和帶一個小孩子。但是孩子出生以後🟢,你就沒有辦法去擺脫他了,所以你只能放棄start-up🫳🏼。這是第一個“教訓”。
二、鉤深致遠——學術生涯剛起步時👬🏻,把專業做深非常重要👨👨👧👦。
第二個“教訓”。人一生的職業旅程非常長,在我們職業生涯剛剛起步的時候👩🏿,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在自己的專業一定要做得很深,你一定要有一件事情、某一個方向🦇,大家知道你做了點什麽樣的工作🧙。
我非常幸運加入微軟👼🏻,博士以後在微軟研究院的時候🧑🏽🎤,跟很多的同事🤹♂️,當時計算機視覺領域中非常優秀的工程師和科學家一起,做了很多方面的工作⏩。
我自己做的一個方向叫做動態預測,特別當時做全景圖,拍幾張照片以後把它們拼起來。很自豪地跟大家講🧝🏼♀️,今天大家用手機拍全景圖的時候🧑🏻,說不定也用了我們的技術👨🏿🏫。
這件事情很重要⛴,特別是你剛剛起步的時候👵🏿。如果你不在某一個方向做到足夠深的話🧑🏿⚕️🍲,大家就記不住你。
三、會講故事很重要🧛🏽♂️,對科研亦然🪜。
第三點我想重點講一下,對工程師和科學家來講🕵🏼♂️,除了你專業做得好以外,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大家不要忘記,就是一定要把故事講好。
我聽過很多了不起的演講。很多年以前🏃,在 SIGGRAPH 會議上我聽過一個主題分享🧙🏽♂️,是迪士尼一位副總裁做的演講。
為什麽講故事很重要🧥👨💼?他說💅🏻,你在迪士尼看了那麽多的電影👼🏻、動畫,跨越不同的歷史階段💁🏼♂️,從二維到三維動畫,再到現在VR/AR。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事情☝🏿,最重要的是🙌🏼,大家喜歡迪士尼是因為迪士尼背後的這些故事。
很多科學家、工程師也經常要做一些報告👩⚕️。大家做報告時,可能裏面寫的字非常非常多👩🏻⚖️。我很幸運在研究生階段就有機會參加 SIGGRAPH,那是1995 年。
我的好朋友 EricChan 的報告,是我一輩子見過的技術介紹裏面得到掌聲次數最多的。他當時在蘋果公司🈹,寫了一篇文章叫QuickTime VR🤵♂️,當時我在蘋果公司做實習生。Eric 在臺上有特別的風格,十幾分鐘的演講,一共有八次掌聲🚶🏻♂️➡️,我記得我在臺下看著 Eric 演講的時候,覺得非常了不起。
一個中國人講一口臺灣腔英語👮🏻,能夠讓大家有八次掌聲,這非常非常了不起。
所以我就想在這裏跟大家講👜,講故事非常重要▪️,比如做報告😻🔪,一張幻燈片上面不應該超過七行字,多了以後大家看不清楚也搞不懂——這些東西都非常非常重要。
四、要有一個遠大的目標,做了不起的事情。
第四個“教訓”🙌🏿,是一定要有目標,You get what you measure🤸🏼♀️,一定要清楚自己最後要追求什麽。
我非常幸運,2004 年開始擔任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當時我們定下來的目標,就是一定要成為世界上最了不起的研究院🦏,後來我們也基本上達到這樣一個目標𓀄。
我記得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評論》曾經寫過一篇封面報道叫《The World’s Hottest Computer Lab》。那篇文章出來時,我正好在美國出差。美國機場這些地方有專門賣雜誌的🚆,我當時不知道《技術評論》有文章會出來💎,封面上就是我兩個同事的照片💋。
我就看看那個賣雜誌的女士,我就跟她講「May I have all your copies?」
她很高興,先收了我的錢,然後問我「May I ask why?」
然後我就很自豪地跟她講👨🏽🎤,我說「Look, those two people on the cover, they work for me.」
所以你一定要有一個遠大的目標,做了不起的事情。You get what you measure.
五、把握可控的,留心可能的,其余順其自然
第五個“教訓”🛌🏽,其實是我這麽多年工作,特別是後來從研究部門到了產品部門以後🪀🚖,對處理所有問題的復雜性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以後,自己創造出來的一段話,叫做「Control the controllable, observe the observable, leave the restalone」🏄🏽。
我本科的時候念的是自動控製專業⚛️。如果有一些控製理論背景的話🆒,就會對這個句式很熟悉。當時我從研究院調出去以後,到微軟的產品部門做搜索引擎🎣,做Bing(“必應”)🧗。
我們的工作是跟谷歌競爭📠,這當然不是開玩笑的事情。大多數人都會覺得跟谷歌競爭🥡👨✈️,下場肯定是很悲慘的。但是我很自豪地跟大家講,現在微軟 Bing 的業務線,一年也能掙 100 億美元。
所以我們其實做得還是相當不錯的🖍,在美國超過三分之一的搜索量來自於 Bing。
當時大家就在想:一個研究院來的人,他怎麽可以去帶產品線⌨️?我當時也在想。作為一個新兵到產品部門去工作,大家問:你沒有做過產品❌,能給我們帶來什麽♓️?
我說我也不知道可以給大家帶來什麽👩🏼🎤,但是我至少可以跟大家保證,等我離開這裏的時候,大家會因為我是一個擅長組織聚會的副總裁而記住我(remember me as the VP who knows how to party)🪨。
所以,你一定有辦法去激勵大家,把大家團結起來。哪些東西你自己是可以掌控的,如果你不可以掌控,你召集了大家也沒有用,你就應該去觀察這樣的一些事情🫅🏼。在這件事情上大家一定要想清楚。
這是我最喜歡的一張幻燈片,大家看過《教父》的話都會知道🍎,邁克·柯裏昂經常講:不管什麽時候你遇到多大的困難,“只是困難,並非不可能”(Difficult, not Impossible)🧑💻。
記住這句話。
六🧑🏿🎓、職業生涯就是一系列項目,明智選擇它們🌥。
我想跟大家分享的第六個“教訓”,我非常幸運,當時和前同事 Jim Gray👺,1998 年圖靈獎得主,一起共事。他非常了不起,但很不幸後來他獨自駕船出海失蹤了。
我對 Jim 非常敬仰,當時我正從研究院去產品部門工作,就向他請教。
我說❎:「Jim,你這一生的職業生涯非常了不起🫶🏿,得了圖靈獎,又在研究院工作過,又在產品部門工作過,好像你從來就不介意你到底是在研究院工作🧑🏻✈️,還是在產品部門工作🥎。」
他給了我一個非常好的答復。記得當時我們是在臺北的一個酒店頂樓上交流。他說🀄️:「我從來不糾結這個問題,到底是在研究院還是在產品部門✍🏽。Career is a series of projects,choose yourproject wisely. 你需要選擇的是項目🛸👨🦰,你一生到最後,實際上就是你做過哪幾個項目。」
我的好朋友高文院士也講過🙋🏽,他說你的職業生涯到了一定地步以後,大家就看你背上寫了哪幾個字🫅🏼,你做過哪幾個項目。特別是50 位得獎的青年才俊,未來還有很光輝的道路👳🏼♀️。但在事業起步的時候,一定要記住,“一個一個項目加起來”。
七👭🪂、走中庸之道,更要清楚自己前進的方向😕。
最後👱🏻,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我在美國的時候,常跟美國的同事講中庸之道。有時候說不過“老美”的時候,我就跟他們講「子曾經曰過」,然後再把我想講的東西跟他們講一遍𓀏💅🏻。
中庸之道,並非只是“Alwayswalk in the middle of the road”,還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要“keepthe direction”,一定要清楚自己前進的方向🧶。
演講視頻鏈接🚔:
https://v.qq.com/x/page/u3204nuefje.html
https://m.v.qq.com/play.html?vid=u3204nuefj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