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科研領域,撤稿、數據圖片誤用、誠信失範事件時有發生🫷🏼,其中不乏著名高校和教授🚝☕️。
這不禁讓人疑惑,我國的科研誠信問題越來越多了嗎?此外👩🏼🔬,出現學術不端,除作者外🧁,是否也是期刊編輯和審稿人的失職?如何保證科研誠信、營造良好學術環境?帶著這些問題,《中國科學報》專訪了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原主任楊衛🦻🏿。

楊衛
學術不端是特定時期的發展問題,不光中國有
《中國科學報》:當一篇論文發表後出現問題,學術期刊通常會采取哪些處理方式?
楊衛🕖:學術期刊進行更正、勘誤、撤稿🧝🏼,都是常見現象。更正是指作者已發表的論文中,有某一部分的內容✝️、個別地方等🌏,經後來研究判斷存在問題👨🏿,需要改進或調整;勘誤一般是期刊的出版者校正字句錯誤🍃。
撤稿則是,發現某篇論文主體或主要結論出現問題,屬於整體性的舉措。又有主動撤稿和被動撤稿之分🏠。
主動撤稿是作者發現論文出現問題後向期刊申請,也可能是“誠實的錯誤”(honest mistake)。被動撤稿🏏,是期刊在刊出該文後,由於舉報等原因,發現有學術不端或結論不能成立而采取的措施。有統計表明,撤稿的文章中👨🏿✈️⚒,約50%-60%可能是學術不端行為引起的👦。
對於科學研究來說❓🏊🏿♂️,文獻中的每一句話都被認為是可重復的😨、具有記錄性意義的科學表述,後人是基於這個結果進一步研究的🤴🏿。
這就好像砌墻一樣,墻的每一塊磚都要比較牢靠🈵,後人才能不斷地砌上新的磚🤹🏻♀️💆🏽,一旦中間出現了不牢靠的地方,就要把這塊磚拿掉💒。所以撤稿的性質要看期刊對該撤稿事件的具體說明➝,並不是只要撤稿就是學術不端🐾。
《中國科學報》:近些年🎯,國內科研誠信失範事件似乎越來越多。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真的更嚴重嗎👩🏻🚒?
楊衛:近些年的學術不端現象並沒有比以前更嚴重📱,而是因為隨著科技的發展㊙️,檢測手段越來越高明,更多的學術不端行為被檢測出來了🧌🙇🏼♀️。以前檢測精確度不高🤸🏿,有些東西能夠被掩蓋,現在更容易查出來。
這種現象不光中國有💺,哪個國家都有。一般來說,一個國家處於轉型期時🦹🏽,撤稿現象較多🔎。
日本在世紀之交,德國在20世紀90年代初,美國在20世紀70、80年代🤸🏼♀️,英國更早一些,在20世紀50✫、60年代🦋,這段時期撤稿都比較嚴重。中國的撤稿高峰在2010年左右🤸🏽,目前在撤稿率上呈下降趨勢🕊,但還高於世界平均水平。
當整個國家到了平穩發展期☢️,這種情況就會減少🏤。近年來⚪️🤲🏼,我國科學研究的發展速度比較快,從以前很少往國際期刊投稿👈🏿,到後來大量往國際期刊投稿,現在已經成為第一大投稿國。這個轉型的過程很短,就可能出現各種各樣的情況。
當國家處於快速發展期,學術研究也在一個快速學習🙋🏻♀️、發展過程中時,有些科研人員會遵守規則👨🏼🦲,有些會漠視規則、忽視科研誠信🧓🏿。當渡過這段時期,到了比較平穩的發展階段🤭,原本破壞規則的人發現代價太大,還不如老實點、遵守規則,慢慢地就穩定下來了🚵。
評判學術不端,責任和能力要分清
《中國科學報》:出現學術不端💞,除作者外,是否也是期刊編輯和審稿人的失職?
楊衛:這裏要分清兩個問題🧘🏽♂️,一是責任🍎🤦🏻,二是能力。
如果出現學術不端👨👩👦,責任是誰的?一般來講是作者的↘️,正所謂“文責自負”🏃🏻♂️➡️。而對於期刊的編輯和審稿人,在審稿、刊登過程中沒有發現學術不端的現象🌗🏃♀️,一般來說都不是蓄意的,可能是由於能力不夠。
這個能力包括整個出版平臺👩🏻🚒🤖、期刊審稿系統的能力,比如能不能查重、重合率多少、夠不夠精準😬。對於較大的出版社,編輯通過相似性核查系統🚣🏿♂️,一般能得到兩個指標:一是和現有已經發表文獻的重復率,一般認為超過30%就有“沿襲”的嫌疑而不予考慮🧛🏻♂️;二是這篇論文和以前著者被退稿文章的重復率。根據這兩個指標,編輯可以選擇拒絕或進行下一步審核📣😾。
期刊編輯不可能看遍所有的文章🔌🧑🏻💼。他們未能發現某些學術不端行為🏌🏽,也是情有可原的。當然也有一些特殊情況。
審稿人也是一樣🚫🥒,審稿過程中👨🏻🏫,系統也會進行相似度提示,此外他根據自己的研究經歷、閱讀文獻經歷,也能夠判斷是否存在學術不端的行為。
整個編輯審稿的過程☢️,是對期刊編輯和審稿人能力的衡量🐂。但是也不能說,某篇文章沒發現重復或數據失配等問題,就是因為他們能力不夠。有可能的話🎢➿,所有的期刊和審稿人都會不斷提升自己能力的。
《中國科學報》:那在什麽情況下,期刊編輯和審稿人也有一定責任🧑🧑🧒?
楊衛🙅🏻:比如他們明明知道存在重復🫃🏼、收到了系統的提示👩⚖️,但不指出來👳🏼♂️,就要負一定的責任🌴,但是主要責任始終都是作者的。
再比如,投稿人是編輯或審稿人的關系戶,不按照正常審稿過程來、不認真審核就給過,或者編輯收了較高的稿費或版面費🧚🏽,或者為了提高期刊的影響因子👷🏼,要求論文的作者必須引用本期刊發表的論文,或者兩個期刊互相引用等等,都屬於學術不端。
還有一種情況,審稿人在審稿過程中,寫出了反對意見🔗,但把與所審內容類似的東西拿去發表、或拿去申請項目🚛,相當於剽竊了別人的成果,這也是學術不端🔘👎🏽。
審稿人也有可能拖稿👩🏻,一拖好長時間,但有時候他向投稿人提出的問題和意見也是很有道理的。他的研究也卡在了同一個地方🧟,就會想知道投稿人是如何克服的,這種情況不完全算是學術不端🦤。審稿不是一個人說了算⇒,有多個審稿人審同一篇稿子,以避免這種情況⛔。
審稿人的責任很難說,他們大部分是為科學界做服務的,難道因為這個服務不是100%的完美,就要去懲罰他們嗎🧟?這對於整個學術團體是很不利的👨🏼🌾。一般來講,如果審稿人總是發現不了問題、審稿質量不高,以後可以不再選他為審稿人。
《中國科學報》🧑🚒👨🏽🦲:上述這些情況,該如何規避?
楊衛🤽♂️🈯️:給審稿人規定審稿期限✮,否則就更換審稿人。
還有一種做法是公開審稿,但目前大部分期刊還沒有接受這種方式🏺。公開審稿是一把雙刃劍,一般來說🔠🌍,匿名審稿時,審稿人可以寫出很直接、尖銳的意見。公開審稿後👩👩👧👦,審稿人的話往往變得綿裏藏針,意見往往模棱兩可🧑🚀。
如果作者和審稿人都是實名的🤳🏼,二者很可能互相認識,審稿人給意見的時候就會比較顧忌😱。不光是國人🏌🏿♀️,國際學術界上也是如此🤦🏻♀️。
期刊倫理不容忽視
《中國科學報》🧑🏽🏫:要保證科研誠信、創造良好的學術環境,期刊應該如何做?
楊衛🖕🏽:不斷提高期刊的能力🧔,通過技術、流程手段判斷是否有剽竊、一稿多投等行為🖤。
學術期刊有一個不斷發展進步的過程。像咱們本土的期刊🧑🧑🧒🧒,上個世紀50🧐、60年代時,有些文章連參考文獻都沒有🧘🏼♀️,哪個圖哪段文字是別人的📵,有些也沒有標註出處,在2000年的時候還有一些期刊可以中英文兩發,現在已經規範了許多。
目前,像數據的錯誤,期刊編輯能一眼看出來的往往是特別不靠譜的,其他的他們很難判斷出來🌊,只有專家能夠判斷。在開放數據的基本架構中,科學數據按照其置信度或可重復率分為9級。
即使是小同行的專家,有時候也需要重復工作才能判斷出來準確與否🧖⏯。比如你做了一個實驗,電阻是500Ω🔶,期刊編輯很難判斷是多了還是少了,專家也只能先信任你🚎,但後人在重復這項實驗的時候👩🏻🦰🚵♀️,可能會發現不是500Ω,而是578Ω🫰,那麽你數據的準確性就有了問題🚢。數據的可信度是隨著不斷檢驗而提高的💴,第一次發表的時候,可以允許有一定的不準確度區間💂🏿。
《中國科學報》🛺:您還有哪些建議呢?
楊衛🧙♀️:我國現在的不少科技期刊,還缺乏對期刊倫理的重要性的認識🧏♂️。我們將中國本土期刊往國際數據庫推薦的時候🦸♀️,主要容易受質疑的是🏇🏿,很多本土期刊缺乏相應倫理條款或倫理聲明👰🏻♂️🪃。最近一兩年,大家逐漸意識到了這個問題👮🏻♀️。
國際上對期刊倫理的要求也在不斷改進🚰🙋🏿。國際出版倫理委員會(簡稱COPE)有一個“16點透明原則”,包括期刊網站🫢、期刊名稱、審稿流程、期刊的運營機構、期刊管理、期刊編輯/聯系方式⛽️、版權與許可、向作者收取的費用、學術不端舉報的處理流程、學術道德、出版周期🩶、如何獲取期刊論文🎦、期刊存儲、期刊盈利渠道✍🏻、廣告、期刊宣傳,每一項都有細化的規範🤹🏻♂️,要求所有的期刊都遵守。咱們現在有些期刊還達不到這樣的水平🧜🏿♂️,應不斷提高倫理規範。
COPE在2017年11月推出了新的核心實踐🦸🏻,詳細闡述了期刊和出版商需要達到出版倫理標準的政策和實踐🚵♀️。
同時,就十個方面給出了明確指南和學習資源,幫助相關機構了解並避免道德問題:對不當行為的指控、作者和貢獻者身份🤌🐜、利益沖突、投訴和申訴💃🏼、數據與再現性、道德監督🧑🎄、知識產權、期刊管理🧋、同行評審流程和發布後更正🦌👱🏻♂️,旨在幫助期刊、出版商、研究機構和投資人等多方共同努力維護和促進學術誠信。這也應是我國很多科技期刊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