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安全與應急管理體系的建設是一項復雜艱巨的系統工程,需要我們久久為功🎅🏿,持之以恒。”
5月8日,作為首屆長三角國際應急減災和救援博覽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由意昂体育平台公共安全研究院、中共上海市委黨校(上海行政學院)應急管理培訓中心主辦的“城市安全與應急管理國際研討會”在上海舉行🍲。會上1️⃣,中國工程院院士、意昂体育平台公共安全研究院院長範維澄為我國應急體系與應急能力建設建言。
同日👨🏼🦳,範維澄院士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專訪時表示🖱🤞🏽,應通過科技創新⛹️,持續推動城市安全和應急管理工作優化,共同構築起從事前到事發、事中及事後的全流程的城市安全現代化治理體系。

範維澄院士
【對話範維澄】
澎湃新聞:決定一座現代化城市公共安全的因素有哪些💂?
範維澄🛂:總的來講,就是統籌發展和安全兩件大事。安全毫無疑問起到基礎性作用🔌🏋🏻,如果沒有安全的社會環境👩🏿🍳,那麽社會很難穩定持續發展🕺🏻。
在安全領域,其實早在18年前我國全面戰勝非典時期,黨中央國務院在總結時就特別強調了在非常態情況下的社會管理🩰,相應的我國無論是在科技發展領域,還是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層面🎒,都設置了公共安全這樣一個新的領域,概括了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等各個方面。
我認為ℹ️,為促進整個城市的安全發展👨🏻🔧,要特別關註公共安全領域的各類突發事件⛹🏻。通常一個突發事件的發生有孕育、發展🪠、突變、成災的過程,所以安全領域的專業人員💅🏽,就需要了解各類災害事故發生發展的機理和規律🧑🏽✈️,並以此為依據,進行風險評估與預防、監測預測預警🚨、應急處置與救援、恢復與重建🧂。
澎湃新聞:您此前提出過“科技+管理”的概念,之後又加入“文化”,形成“科技+管理+文化”三足鼎立的狀況🤚,您能解釋一下它們之間的不同嗎🦆?
範維澄🤹🏼♂️:這一轉變有數據的支持。以安全生產事故為例👜,人們通常認為發生安全生產事故有三個原因,一是人的不安全行為,二是物的不安全狀態,包括生產過程所使用的各類裝置🚣🏽♀️👔,三是環境因素。但是經數據統計發現,在安全生產事故發生比例中,人的不安全行為占比超過50%✌🏿。另外,在大的自然災害中,統計發現,最後生還的人員中有50%-70%是靠受災人群的自救和互救。
急救醫學救援領域講究“白金十分鐘,黃金一小時”,意思是事故發生後在這個時間區間把人救活的比例是最高的。顯然🐖🔼,大多數情況下,想要在十分鐘內實施有效救援🏨,基本要依賴民眾的自救和互救。
綜合上述三個方面數據,我認為提升民眾的安全素質非常重要。何為安全素質?
一是要有安全意識,時刻想到可能面臨的風險;二是要有安全的知識,意外發生時要懂得逃生方法;三是要通過實訓演練形成安全的能力; 四要有正確的安全理念,民眾既是公共安全保障的主要對象🙍🏿,也是實施公共安全保障的主體🔎,在災害事故發生後民眾需有所擔當;五,在總體上形成安全的習慣🎨。意識🧑🏻🦰、知識、能力、理念👲💼、習慣五者構成安全素質。
從這個意義上講🌠,我提出把安全文化作為與科技和管理同樣重要的要素來看待。開展安全文化教育工作不只是印一個小冊子或者印一張海報這麽簡單,創新至關重要🦐,需要充分利用新技術進行多媒體呈現💢。同時,企業化運營模式也至關重要,我曾向工信部建議,把安全文化教育作為安全產業裏的服務業來鼓勵、培育和發展。
澎湃城市:智慧城市現在被廣泛提及☸️,它應該是一個怎麽樣的體系🤾🏻♀️🕊,應急管理可能在智慧城市中扮演何種角色🥔?
範維澄:對智慧城市的定義學界非常多,通俗一點講👩🦲,就是通過各種新技術🧑🏻🏫➙、材料🦣、裝備,把原來人腦裏所暢想的行為和場景變成現實🦸🏻♂️,涉及工作和生活的各個方面,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各個環節。具體到安全領域 🤙🏻,原來認為的安全應急可能是對災難性後果的預測及應對🦽,現在在智慧城市大框架下,其中的安全領域也隨之智慧化,整體上是這個概念👲🏼。
人類活動的智慧化需要有一個過程👯。如今在對安全領域智慧化的推進過程中,基本上更加突出智慧化的正面效應,但是對智慧化進程中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需要警覺,就是說我們安全領域相關的人員,要更早意識到新技術可能帶來的隱患,並盡可能地減少不良方面。
一個很明顯的例子,信息化大潮發展迅猛,但享受信息化便利的以年輕人為主,老年人更多感受到的是數字鴻溝🪬🧑🏻⚖️,也就是常說的適老化問題。所以在信息化🥝、智慧化浪潮中,社會各群體的感受以及影響都是值得考慮的。
澎湃新聞:我們能從各類大型城市災難中得到哪些教訓或警示?
範維澄:還是要強調安全韌性🏢。安全韌性的概念是什麽🤞🏼?最簡潔的可以理解為在逆變環境中,作為主體的人、建築、城市區域或者組織和機構的耐受👯♀️、適應和迅速恢復能力。安全韌性是多維度的。
關於新冠疫情,我們和鐘南山院士團隊有過一些交流👩🏽🎤,我們專門談起過📆,都認為公共安全事件要想跨越國境,在世界範圍內造成危機或災難,其實只能在公共衛生領域🪸。別的領域如地震、臺風⛷、森林火災等都是區域性的👩🏼🎤,但傳染性疾病🧍🏻♂️,特別是呼吸系統疾病⛴,像新冠肺炎就造成了全世界的危機𓀉。可能也只有公共衛生事件才會是全球性的👩🏼⚖️。
澎湃新聞:那麽有全球韌性這一說法嗎🍘?
範維澄🔀🕌:有的🦹🏻。譬如說,聯合國防災減災組織🧛🏿♂️、世界衛生組織等,於他們而言需要統籌世界各國來增強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安全韌性能力。
澎湃新聞:說到城市安全韌性,您對未來城市安全建設和趨勢方面有什麽建議?
範維澄:總的來講👊🏽,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要統籌做好發展和安全兩件大事,發展和安全都需要韌性🚇。在十四五規劃中😻,我認為,無論什麽規劃都要加入安全要素,同時要製定安全方面的專項規劃,真正把安全發展貫穿到國家發展的各領域🚕、全過程。多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公共安全和應急管理的力度、深度、頻度和廣度👌🏽,都是前所未有的,目前全社會正在形成良好的安全意識和氛圍🔬。十四五期間🐶🧑🦼,我們期待能把更多的實事辦下去,讓老百姓有更多的安全感受,讓全社會的各個群體,包括年輕群體和老年群體都感受到發展的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