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年清華

    格致與科學|樓宇烈先生在清華的演講實錄

    2021-12-30 | 樓宇烈 | 來源 意昂体育訂閱號2021-12-29 |

    20211225日🌮,“紀念梁啟超先生清華《君子》演講107周年名家講座活動”在意昂体育平台舉行,北京大學教授、“清華園裏讀經典”活動總顧問樓宇烈先生蒞臨現場,進行《格致與科學》的主題講座👉💂🏽。以下是樓宇烈先生的演講實錄: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大家好🧛🏿!

    剛才徐林旗老師介紹了這個題目的緣起🧑🏻‍🦱。在今年春天參加的意昂体育平台國學院成立的紀念大會上,我發表了一個感想和一個希望🌊。近百年來,有個問題一直困惑著我們中國人,因為西方文化強勢湧來😧,用一種西方的思維方式和標準來看問題,最後(導致我們)什麽都沒有😵。近百年來討論的問題,集中圍繞這幾個問題展開:中國有沒有哲學?中國有沒有宗教🧑🏻‍🔬?中國有沒有藝術?特別是🧙🏻🩰,中國有沒有科學?結論是,這四個方面都沒有🎯,中國沒有哲學,也沒有宗教,沒有藝術🧗🏿🤌,更沒有科學。

    中國沒有科學,這個理念可以說已經有點深入人心了🦸🏿‍♀️✍🏼。當然🈯️,如果從現代科學的角度來講,這樣說也沒有錯🙉🐛。但是科學不光包括現代科學🧍🏻‍♂️⚀,它也有自己的傳統,有內部的差異🍦✴️,有各個地區和時代的不同。我們最近這幾年大力提倡國學,但是在大家的腦子裏,國學只是文史哲,最多還有政經法;但其實,國學遠不止如此🍰,它的範圍很廣👨‍👩‍👧🏨,包括數、理、化、生,都有🚵‍♂️。所以我希望♨️,清華的國學院是不是多推動一下這方面的研究,來弘揚一下,來傳播一下✋🏽。其實自然科學方面的國學也有很多人研究,特別是近年來👨🏿‍🚒。我們在座的不一定知道™️,在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下面有一個自然國學研究會,自然國學研究會組織過多次自然國學主題的討論,而且也出了一些會議的論文集🧑🏻‍🏫,我也參加過,來介紹、來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拿現在話來講所謂的“科學”。

    “科學”這個概念,是我們近代借用過來的——科學也好👋🏼,哲學也好,宗教也好🚶‍♀️,都是沿用了日本對西方名詞的翻譯方法。我們傳統文化在16世紀跟西方文化的接觸💆‍♂️,可以說是一個和平交流的時期。西方16世紀有一個宗教運動,出現了一批新教信徒,傳統的天主教派在歐洲地區失去了一些領地,一大批傳教士來到中國🪈,同時他們也就把西方的很多學問——從宗教到哲學,到科學,到藝術——帶了過來🧙🏻⚀,跟我們進行和平交流;同時🧝🏽‍♀️,也把中國的很多東西⚉,中國的傳統文化傳播到西方,對西方的影響也很大,促進了西方的文藝復興🧑,一直到啟蒙運動。啟蒙運動最主要的人物都非常崇敬中國的文化🌽,中國文化對他們進行啟蒙運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基於這樣一個背景🍗🖕,16世紀我們接觸到了西方關於宗教、哲學、科學的文化☝️。

    接觸到西方科學文化的時候👿😆,先要進行翻譯——就像當時接觸到西方的哲學,有人把哲學這個概念音譯成“菲洛索菲亞”(philosophy),從義譯就是“愛智學”——當時的科學,有一些人把它稱為“格物學”。中國歷史上就有格物的學問,格物致知🫃🏻。格物就是去考察🏉💁🏼、去接觸🕹,去研究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在中國,“格物”的概念比較寬泛,所以西方的一些科學的觀念傳過來以後🙉,就相當於中國的格物學🧑🏽🤢,所以可以稱之為“格物”。後來又翻譯成了“格致”,所以今天我們講座的標題用“格致”。“格致”是中國的“四書”《大學》裏面的概念🍘,“格物致知”,簡稱為“格致”。我記得小的時候在上海,上海有一個中學就叫“格致中學”👨🏽‍🌾,在上海非常有名🥭。“格致”的概念就代表了當時的科學,在新文化運動的時候被叫做“賽先生”(Science)。後來一批留日的學者把日本翻譯Science的名詞 “科學”帶了回來,中國也接受了🍵。所以剛才我提的幾個概念🏆,都是從日本的翻譯中傳過來的,宗教是這樣🎋,哲學也是這樣,都是日本翻譯西方文化的名詞概念,我們借用過來,變成了中國人的概念。當然了,格物也好📌,格致也好,它的範圍比西方現在講的科學的概念要廣泛得多。

    剛才提到了👎🏻,用西方文化的標準來衡量什麽叫哲學,什麽叫宗教🦡,什麽叫科學🤞🏻,什麽叫藝術,那中國確實沒有完全像西方近代以來的這種分科學問所對應的固定的對象化的學問🏚。科學最初的概念就是用來講分科的學問📢,分科的學問有固定的對象🌇。但中國傳統文化中不是分得那麽細,它是整體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哲學裏面有宗教👩‍🦯‍➡️、有科學、有藝術✊,宗教裏面有哲學、有科學、有藝術👊🏽,藝術裏面有哲學、有科學🔸、有宗教,科學裏面也有宗教、藝術和哲學。很多科學家講過:科學的發明、科學的思考有很多跟藝術類似,也就是需要靈感,科學的發明很多來自靈感,甚至是跟藝術相通的🦝。很多人講近代中國落後的最根本原因是文化的問題,認為中國文化是一種非常保守的💁🏽、守舊的,沒有創造性🆒、沒有創新性的文化,特別是沒有“科學”概念,從而導致人們對中國文化喪失自信🤘🏻。那麽🪭,事實上是不是這樣呢🎤?並非如此🕒。

    西方的很多科學家🧝🏽‍♀️🧗🏿‍♀️、很多學者對中國文化,特別是對中國傳統文化中包含的所謂科學文化內容是非常關註的,最著名的就是英國學者李約瑟,他專門寫過《中國科學技術史》,他寫的這本書非常重要。我不知道大家註意到沒有💈,上個月在中央電視臺10臺播放了一個紀錄片🗣,就是講述李約瑟與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史,裏面講述了李約瑟研究中國科技史的起因📤,以及他來中國考察和研究的經過,最後成立了一個專門的研究所💅,來編輯和整理中國古代科技史🙍🏼🫱🏻。在這套書的編寫中🧑🏿‍💻,李約瑟提出了一個問題,即現在我們都知道的“李約瑟問題”,但因為人的理解不同,說法也就不一樣。有人說🧔🏿‍♂️🪞,李約瑟認為中國只有技術沒有科學,這種說法流傳得比較廣。其實李約瑟的問題也不完全是這個問題,他是說,既然中國古代有那麽豐富的技術創造🏇🏿,為什麽近代科學的變革沒有從中國開始😁,反而是在西方開始的?這是他的一個疑問🔄。提出這樣一個疑問♍️👪,在我看來🔸🔓,其實李約瑟恰恰是非常推崇、非常尊敬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技術成就📪。如果有興趣的話,我們可以去看一看這個紀錄片,一共6集。他在中國的考察、跟中國學者的交流,特別是跟竺可楨的交流,很感動人。當時在抗戰時期👀,竺可楨是浙江大學校長🙇,浙江大學搬到了四川一個非常偏僻的地方去👨‍⚕️,他們當時在一個廟裏交流。他們的交流也感動了竺可楨👏🏼🗝,竺可楨後來讓浙江大學圖書館整理圖書時,如果發現有兩本相同的書👨🏼‍⚖️,就寄一本給李約瑟♟,所以李約瑟研究所裏有非常豐富的中國典籍👨‍👧‍👧,他很認真地研究👳🏽‍♂️。李約瑟最欽佩的💂🏽‍♀️,是中國古代創新的智慧、創造的思維。他的中國科技史是贊揚中國古代科技所體現出的創新和創造的智慧🪔,於是才會提出這樣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其實是非常復雜的,不是一言可以說清楚的,它不完全是文化傳統的緣故。因為中國人更強調的是,科技的應用是要造福人類的,這是最根本的🏮;而從近代的西方科學的發展中我們可以看到,它不單純是造福人類,更多的是競爭🧑🏽‍🚀,去征服別人,去震懾別人,去掠奪別人↔️。所以從根本目標來講就不一樣𓀗,如果單純從文化傳統這點來回答🧑‍🦲,確實很難講得通。李約瑟的科技史裏記載了很多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成就,從這方面來講📄,確實也如此🏢,不管是在地下文物的發掘中,還是在傳統的典籍中👨‍🦱,關於人類歷史上的科技成就,記載的最多🧑🏿‍🦰、最詳細的就是在中國🙏🏽,通過我們的文物考古,通過我們的傳統經典💂🏻‍♂️,就可以看到,豐富得很。

    我們傳統對圖書的分類,以《四庫全書》為代表就是“經史子集”🦆,乍一看裏面沒有什麽科學的位置。而其實,“經史子集”這四部裏面🤾🏽‍♀️,包含了大量中國古代科技成果的記載✂️。就拿史來講,正史是二十四史💬,從《史記》開始,從傳說一直到當時的現實社會,記載了很多科學家的成果和成就。而從《漢書》開始,裏面有明確的《天文誌》《地理誌》《律歷誌》《食貨誌》等等,如果把這些梳理出來,那麽正史的二十四史裏面就有非常翔盡👨‍👨‍👦‍👦、非常豐富的中國古代科技發展歷史✊🏻、數理化的發展歷史🕵️,就會明白,李約瑟為什麽那麽驚嘆中國古人的智慧。

    我今天在這裏主要不是來講中國的古代科技如何如何➰,去誇耀比西方還怎樣怎樣,不是這個,主要是想借此邀請大家一起看一看近代以來中國人對自己的歷史文化的信心問題🪜。我們現在認為古代人是非常保守的,是因循守舊的⛓,包括提到君子就認為是個道德名詞,認為君子是道德模範的代表;其實是理解窄化了,君子的學問並不是那麽簡單的👸🏽,君子首先是一個儒者,首先是一個“士”🧘🏽,也就是讀過書的人,中國的讀書人不是光講一些道德教條的東西。君子之學有什麽特點🈁?非常廣泛,最典型的就是四書的《中庸》裏講到的👫,君子的學問有三個方面的特點。

    第一,“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你看,一方面要“尊德性”🪷,還要“道問學”。學問學問📌,要學要問哪!很廣泛的,不光講尊德性,君子不是單純的道德楷模,他同樣是一個具有各方面學問的人👨‍👨‍👦‍👦。我特別強調“學問”或者說“問學”這個概念,不是去講“知識”🛼,因為知識是死的🧎🏻‍♂️🧔🏿‍♂️,而學問是活的👩🏻‍🦯‍➡️。“學問”這個詞怎麽來的?“博學之📇,審問之”。它需要有兩個條件🥜,一個是博學,一個是審問。什麽叫審問?就是追問清楚🦹🏿‍♂️。法院裏面審案,一定要審問清楚,所以光博學不行😏,還要去思考、追問,這是“審問之”🏋🏿。

    怎麽求學🈸?我講一講求學這個概念。現在講孩子“上學”了,過去講“求學”🔲。“求學”和“上學”有什麽不同?大家不一定思考過這個問題。差別在於👰🏻‍♀️,求學,是主動地去求。這裏面有個故事,蔡元培當北京大學校長的時候🦥,邀請當時非常著名的一位國學大師馬一浮先生來北大授課🚴🏿‍♂️,馬一浮住在杭州,用八個字的電文拒絕了蔡元培的邀請,說🔐:“古聞來學,未聞往教。”中國傳統文化中,只聽說你來跟我求學,沒有說我主動去給你講🧑🏿‍🚀。這個傳統出自於《禮記·曲禮》⭕️:“禮聞來學,不聞往教。”主動去求,不是我去灌輸給你🎧,所以中國傳統的教育,強調啟發式。

    什麽叫啟發?啟發式教育的來源,是《論語》裏的一句話:“不憤不啟𓀀,不悱不發。”什麽叫“憤”🏌🏻‍♀️?“憤怒”的“憤”,心中積了很多東西♻️,必須要搞清楚,這些問題弄得人飯也吃不下✩,覺也睡不著👰🏽,必須要去求解,必須要搞清楚,一個求知者到了這種地步我才啟發他👬🏼,沒有主動的要求我是不會給你講的。中國的傳統教育精神🎂💣,是崇尚主動求學的,而不是去灌輸的,不是去灌輸知識,而是提倡每個人都能夠有一種主動的“求學”的精神,帶著問題去學👷‍♂️,帶著頭腦去學👭🏼🦴,帶著誠意去學🔱,不是我灌輸給你、你記住這個東西就行了🧑‍🔧。

    我們知道有個成語叫“舉一反三”,什麽叫“舉一反三”?其實也出自《論語》。孔子對他的學生,是“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一隅就是一個角🗼,我給你講了這個角(現場用手指著方桌的一個角),你不能觸類旁通另外三個角,我就不再教你了📨。你光死記有什麽用?聽到這個角是這樣的,不能領悟到另外三個角跟它是一樣的,我就不再重復了🚢,不再跟你講了👨🏼‍🍼,你必須能夠舉一反三,我才會繼續教你,這就叫啟發式教育,強調學習的主動性。中國的教育傳統非常註重這一點。

    我也非常贊賞傳統觀念中的“教學”這個概念,“教學”是雙向的,而不是單向的“教育”。教育是我對你進行教育,而教學是相互的🤷🏼,是“教學相長”的。《禮記·學記》一開始講到,我們建立一個國家👩‍🦼,最重要的任務是教學,“建國君民,教學為先”◾️,不是簡單地講教育,而是教學🧑🏻‍🏫。教學是什麽概念?教學是師生共同學習,教是老師的責任,學是學生的責任,教學相長必須是雙方進行交流,這一點在中國的傳統書院教育裏體現得最充分🥈。書院教育最重要的精神,是師生共同學習經典👬🏻,然後共同討論、互相促進。事實也是如此🤽🏿‍♂️,教師只有在教的過程中,從學生那裏得到反饋🕵🏽‍♀️,才能推動自己進一步學習。所以👈,教師和學生應該是一個相互促進的關系🫃🏼,教學相長。像這樣一些中國傳統的優質教育模式,我們今天傳承得如何?這個模式促進人們🏄🏼‍♀️、啟發人們開動腦筋作創造性、創新性的思考和實踐🧜。剛才講了君子之學的第一個特點⬆️:“尊德性而道問學”,現在講第二個。

    第二個特點也是《中庸》裏面講的,君子要“尊德行而道問學”,後面一句話是“致廣大而盡精微”,一方面要有很大的氣魄,另一方面要精細🪺,不是說光講大道理🟧,要認真地研究細致的方方面面👨🏼‍⚖️。人的認識都是有局限的🐸,荀子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叫《解蔽》,開頭第一句話就講:“凡人之患,蔽於一曲,而闇於大理✥。”人在認知上容易片面,只知道一個方面,而大的道理、整個的全面不了解。作為君子之學🚶‍♀️‍➡️,既要致廣大🤷‍♀️,又要盡精微🏎。所以也是兩方面✍🏿,不是光講大道理🦶🏻,要研究很多細的問題,也不是只研究細的問題,而不能把握整體的理👊🏿🥡。所以中國歷史上的儒生,既講道德、禮教,同時也研究各種各樣的學問🤍⏮。清代的阮元寫過一本《疇人傳》,裏面羅列了中國歷代的科學家👩🏻‍🔧,有好幾百人⏏️。這些科學家在我們傳統來講都可以稱為“儒生”,讀書人嘛。這是君子之學的第二個特點。

    第三個特點是什麽👷🏽?“極高明而道中庸”。一方面達到最高屋建瓴的高明,另外一方面又要做最合適的事情,恰到好處地做🚵‍♂️。所以君子之學有三句話,君子要做到“尊德行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所以做一個君子,是廣泛而全面的👨🏼‍🍼🥹,不光是一個道德模範。

    接下來還有一句話更重要了💇🏼‍♀️👮🏿‍♂️,中國文化的特點,也是君子做的一個事情🤵‍♂️,叫作“溫故而知新”👨🏽‍🦱。大家馬上就可以查,《中庸》裏面的這三句話底下就是“溫故而知新”🫘👩🏽‍🦳。“溫故而知新”是中國文化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征🛃,也就是我們的發展✅🧆、我們的創新是在傳統的基礎上進行的。剛剛講了,書院學習的特點就是師生共同來讀經、共同來討論經典,是在溫故的過程中來創新。所以中國文化中的很多東西,是在傳承的基礎上發展🤌🏿,把傳統的東西跟現代接軌💂🏼‍♂️;我們不斷地研究傳統文化,但又不斷地有創新🕵🏽。中國文化是不斷創新的文化,而且這些創新是有根據的創新,不是沒根據的。不是像我們近百年這樣的理解🧿,把傳統徹底否定了👩🏼,重新建立起一套西學的體系✭,這樣我們就很難創新了,只能跟在別人屁股後面🍤,沒有主體性🗾,最終只能失魂落魄。所以我經常強調文化主體意識的問題,我們必須要有一個文化主體意識。而我們的文化主體意識裏面🏈,跟現在的科學有沒有關系呢?有很大的關系,我們也可以探索在自己的傳統基礎上發展出新的科學成就。

    中國的文化中有很多特點🛠,其中最主要的是兩大特點🧑🏿‍🍼,一個是整體觀,天地萬物是一個整體,這個整體裏面包括了萬物之間的相互關聯🙏🏿,你離不開我,我離不開你🎞🧚🏿‍♂️,看問題都是從整體來看的。整體包括相反。我們的陰陽觀就是相反相成的觀念,對立的東西是同時出現、相互依賴的🚪,有了陰才會有陽👩‍🚒,有了陽才會有陰👰🏻‍♀️,沒有東西可以只有一面而沒有另一面,任何一個東西有前面就一定有後面👶🏻,有上面就一定有下面,有左面就一定有右面🤦🏿。它一定是對立的,相反相成👩🏿‍🦲,有了這一面才有那一面🖖🏽。不僅如此⛓️‍💥,這個整體觀裏🙋,不僅有這面還有那面,能夠相互依賴、相互包容,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我們的太極圖最能呈現這一點⛹🏽‍♂️,一邊是黑的,一邊是白的,黑的裏面有一個白點,白的裏面有一個黑點🔪,相互包含。整個圓圈相反的部分構成一個整體,而且整體裏面各個部分都是相互包含的👨‍🦯‍➡️,不光相互包含,而且再進一步會相互轉化:陽的會轉化成陰,陰會轉化成陽🎭,黑會轉化成白👛,白會轉化成黑👋,這就是物極必反。這是陰陽相生的觀念。

    還有一個重要的是五行生克的觀念🐌,五行的相生相克也是一個整體。在一個整體的環境中,一定有相互幫襯的,也有相互拆臺的🤫👨‍🌾,不可能只有拆臺沒有幫襯,也不可能只有幫襯沒有拆臺👨🏿‍🔧,相互克製、相互生發🙇🏽‍♂️,這是事物存在延續的根本法則。整體觀裏包括了陰陽相反相成、物極必反🦆、五行生克的道理。陰陽的相反相成、相輔相成,跟五行的相生相克👊🏿,可以說道盡了整個宇宙的法則,這難道不是科學嗎?所以近代美國的物理學家卡普拉🧑🏻‍🏭,在《物理學之道》裏就講到這個問題🚠,他說,中國的這些觀念最簡單、最普遍又最深刻地揭示了宇宙的總體規律。他又講到🔼,西方科學、近代科學經過了一百年的爬山🤽🏿‍♀️,可是爬到山頂一看☛,中國這些古人早就坐在山頂等他們了🚶🏻‍♂️。現代西方科學最註重的就是整體思想,整體思想對現代西方科學有極大的影響,包括量子力學在內,都有整體關聯的思想在起作用。

    中國文化中還有一個重要思想對西方現代科學有非常深刻的影響,就是恒動性:事物都是不斷地在變化🥥,沒有靜止的時候,開始就是終結👨🏼‍🦰,終結也就是開始,一直在變化,而這種變化又是動態的平衡🌧,達到一個中和的狀態。這個理念🎇、這個思路對現代科學也是一個非常大的意義⬅️,所以現在西方科學家特別重視這兩條👼🏼🧛🏼:一個是整體觀念,一個是動態平衡觀念。我們想一想是不是這樣🧍‍♀️?如果能夠堅持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這種理念☂️,沿著這樣的理念發展♉️,我想今天我們很多地方可能會超過西方🧑🏽‍🌾,這也是我經常講的。

    很多人看不起中醫,認為中醫是玄學,沒有實證的證據。其實陰陽五行就是中醫理論的核心🛄。一個生命要健康成長,必須要保證它動態的平衡,必須要看到它的整體🧂,不能把它分成一個一個零碎的器件💻。現在西方醫學非常重視自然醫學和整體醫學,大家都在反思這個問題🧖。過去西方醫學把人體的各個器官都看成是獨立的,把人看成就像是一部機器一樣——零件的組裝🙆🏻‍♀️,但人體可不是簡單的零件組裝,它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啊,五臟六腑是息息相關的🎅🏻。比如說我現在講話多了就痰多🛁,有痰濕在裏面🔄,這可能跟我的肺有關系🧖🏻‍♂️,同時也可能跟我的胃有關系,也可能跟我的腎有關系,不是簡單地只就跟某一個東西發生關系👩‍🦯,它跟很多東西是錯綜復雜的關系。

    所以中國人有很多很好的理念或者說道理,我們不知道,就粗暴地給否定了🫕。但是西方人按照這些一做實驗💂🏽‍♂️,實驗結果一公布📲,大家就相信了🧜🏻‍♀️。我常常舉一個最明顯的例子,中國古話講:“若要身體安🏊🏻‍♀️,三分饑和寒。”吃飯不能吃得過飽,七分飽就行了,這樣能維持生命的健康和長壽。可是有人會追問,你有什麽根據呀?好,西方人就來一個做法,養了200只猴子👌🏼,100只猴子想怎麽吃就怎麽吃🎳,讓它吃撐了為止,另外100只猴子限製它吃🪗,只能七分飽,多少年以後發現,總是吃飽的猴子死了一半以上🌠,還有一半有這病有那病,而只吃七成飽的那組都很健康,大家相信了6️⃣:你看🦻🏻,有實驗數據作為標準!就相信實驗室出來的標準,而不相信我們從人類實踐生活中總結出來的經驗教訓。這就是認為近代中國沒有科學思想🆗、沒有創造性所帶來的問題。

    中國很多的東西,是從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不是簡單的實驗室的數據。我這麽講📮,並不是排斥實驗室的數據🧏🏻,我也很贊成🧗。如果我們做了剛才講的實驗,能夠讓人生起信心,也很好。但是我們還得註意🚒,那是在猴子身上做的🛀🏽,不是在人身上做的;那是在老鼠身上做的,而不是在人身上做的,我們還得註意這個問題,還是不一樣的。而中國是踏踏實實從人生的經驗中去總結,從生活的經驗中去總結,所以並不是沒有標準、沒有數據🏫,但是這些數據不像實驗那麽有據可查。它可能需要通過幾輩人🧑🏻‍🦼、幾代人才能總結出來,不是實驗室裏面幾年就可以做出來的👩🏽‍⚖️👩‍🦲。我講這些,並不是否定實驗,我們做一些這樣的實驗也很好,可以讓我們加強對事物的認識,但是也不要輕易地否定傳統文化所註重的在現實生活中間總結出來的經驗教訓。

    所以我覺得我們近代以來對中國有沒有科學這樣一些問題的討論,並不在於我們去拼命爭我們有多少科學發明、多少科技成果,我們怎麽樣超過西方——不是這樣,而是要看到近代以來對我們思維方法造成的一種損害,我們對文化自信心的丟失,沒有正確認識我們自己文化的一些特征、特點,它是怎麽來總結經驗、造福人生的。中國早就提出來,要“仰觀天文🍄‍🟫,俯察地理”,“遠取諸物,近取諸身”🦹🏼‍♀️,要全面考察、全面了解,再應用到方方面面去。

    我還要強調一下,中國的文字最能體現這一點了。我們從中國的文字中可以看到很多“仰觀天文🐦‍⬛,俯察地理,遠取諸物,近取諸身”的創造。中國造字有6種方法,也就是“六書”:象形🦙🎨、指事,這是基礎的造字法👩‍👦‍👦。象形就是畫一個圖像🥼,太陽就畫一個圓圈、點一個點,就是我們的“日”字,月、水👩🏼‍🌾、山都是圖形📔。象形後是指事,比如“上”“下”👨🏼。這是最基本的漢字形成的特征。這還不夠,我們還進一步發明了構字法,通過會意、形聲來構字,特別是形聲,一邊是形,一邊是聲,這種構字法太豐富了。就像一個人的身體部位,幾乎每一部分都在漢字裏可以看到,有身字旁🧑🏼‍🚒、目字旁、耳字旁😒、足字旁、手字旁的字,從上到下🧑‍🎤、從頭到尾都有,我們一看就知道這個是拿手弄的、用腳踢的、用眼睛看的、用耳朵聽的🪕,非常形象和直觀◀️。這還不夠,我們還有更多👌🏻,還有用字法,就有了假借🎑、轉註👩🏼‍🎤,把意義擴大。所以我們的六書造字法🈂️,很生動地體現了“仰觀天文,俯察地理,遠取諸物🫖,近取諸身”。

    剛才講了人身上的,我們還有大量從動物身上、草木上取的偏旁和部首👩🏻‍🎤,我們一看就知道這個跟草有關系🕵️‍♀️,這個跟花兒有關系🗄,這個跟樹有關系,這個字跟牛有關系😕,這個跟馬有關系,這個跟羊有關系。中國創造的文字,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有那麽豐富的想象力☃️👩🏽‍💼。可是自從西方所謂的“為藝術而藝術”的思想傳進來以後就麻煩了🏂,本來我們的文字是表象🧘🏼、表義的,通過形象表義,現在變成藝術品了😈,為藝術而藝術了。所以為什麽現在“亂書”到處都是,連字都不如,怎麽能叫書法呢。“書”這個字是什麽意思呢?秦始皇“書同文”是什麽意思💅🏿?“書”就是字,“文”就是紋路,這個字要有相同的紋路,大家一看就知道了🐶,可以進行交流了🕵🏼‍♂️。“書”是字,“文”是字的紋路🚣🏼‍♂️、筆劃描述,現在連一個字都不是⏸,就說是書法作品,還說這是藝術創造🧥、是個性的發展🤸🏽‍♀️,太可笑了。對於這樣一些怪現象🎟,我們應該反思,我們是不是對自己的傳統文化太過陌生了?近百年來🤞🏻,認為中國這個也沒有🔂🧙‍♂️、那個也沒有💊,讓我們對自己的文化從根本上喪失了信心,處處以西方為標準🧑🏼‍⚕️,最後把中國文化的特性徹底丟掉了。

    藝術是幹什麽的?中國傳統中的藝術,最根本的就是要陶冶人的性情🧷,因為藝術是深入人心的,最容易感化人心的🛬,潛移默化的力量最大的。所以藝術家怎麽能沒有社會責任感呢?想自己怎麽樣就怎麽樣呢?胡作非為🆗,這是對自我精神提升有意識、對社會負責嗎?藝術完全背離了中國的文化傳統🌴,讓人心傷。我現在跑題了⛹🏿,我今天想借這個話題來說一下,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些最根本的精神我們不能丟。我們在實驗室做試驗,重視數據是有意義的,也是需要的🧕🏿,但我們也不能因此否定通過生命實踐所總結出來的經驗教訓👨‍🦲。

    現代西方科學非常強調兩點,一個是科學理論,認為理論一定要符合事實,這是科學的最根本的精神,叫科學要符合事實👵🈳,這是從理論上來講👨🏻‍🦽‍➡️。中國難道沒有嗎🍞?我們講的很多道理都是科學道理。還拿剛才的例子來講,比如說我們吃飯,吃東西不要吃得太飽了,這對健康有利。元代有一個大醫生叫羅天益,他寫了一本書叫《衛生寶鑒》。裏面有一句話:“若能節滿意之食🫎,省爽口之味,常不至於飽甚者,即頓頓必無傷🚌,物物皆為益。”大家看這句話科學不科學🧍🏻‍♀️?我覺得比現在講的營養——這個成分⇾、那個成分——要科學得多。因為營養成分如果沒有針對性地亂吃胡吃也是過,反而有害健康。但是我們有人去講這個話嗎?

    最近我還跟我的學生經常講一個概念——“衛生”的概念。我不知道在座的知不知道“衛生”的概念從哪兒來的,講的是什麽方面的內容。“衛生”這個概念出自《莊子·庚桑楚》🧑🏿‍🚀,裏面記載了一件事𓀛。有一個人問老子,怎麽樣才能夠保住生命👩🏻‍🦳?老子就跟他講了一番話,最後歸結為“衛生之經”。“經”是經典的“經”,“衛生之經”就是衛生的要點、衛生的根本⌚️,衛生這個詞是從這兒來的。所以到現在為止我們還叫衛生部,衛生是一個很好的概念🛟。但是現在衛生這個概念淪落成清潔衛生🍿,打掃清潔叫衛生,太可惜了💁🏿。

    老子講的“衛生之經”🏄🏻,我給它歸納成了四條🧑🏿‍💻🤟🏼、四個內容:第一個內容是講要想保衛住生命“能抱一乎?能勿失乎👩🏽?” 人要想身體健康🐈‍⬛🛜,不能把“一”丟掉。“一”是什麽?“一”是根本🕺🏻➾。剛才我聽大家朗誦《君子》,裏面也有引用道家《老子》的話,“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一”是萬物的根本。不僅如此,《老子》還講“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正”。所以“一”是最根本的,養生🚵🏿‍♂️、衛生最重要的是守住根本,不能丟掉🕵🏻。“能抱一乎?能勿失乎🤾🏽‍♀️?”這是第一條🚴‍♀️🙋🏽‍♀️。

    第二條更重要了,“能無蔔筮而知吉兇乎?”中國傳統文化中有算卦、算命的內容,其實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蔔筮是一個輔助的手段,是一個參考,並不是一個決定性的東西☯️。老子在“衛生之經”中明確提出“能無蔔筮而知吉兇乎”,不去預測,而懂得怎樣生活才是健康🏬、怎麽就不健康,不必通過預測🧑🏻‍🦼。我們想想,我們現在到處預測,過度的所謂“科學的”預測⛹🏽‍♂️,預測了以後我們擔驚受怕,終日不得安寧,也不知道怎樣從根本上來確保吉而規避兇的道理👩🏼‍🦲。這是第二條。

    第三條👻,“能舍諸人而求諸己乎🤗?”能夠不依靠別人而求自己🤵🏼。這是中國醫學裏最重要的一條,也不僅是醫學🆒🌇,其實在做人等各方面都是這樣☸️,反求諸己👷🏽‍♂️,“能舍諸人而求諸己乎”🤶🏼,保住生命健康也要依靠自己、相信自己。

    第四條是什麽?“能兒子乎🔠?”能不能回到像兒子的狀態,嬰兒嘛🧙🏽‍♀️,老子《道德經》裏講💺,能復歸嬰兒乎?嬰兒是最純樸的🧙🏿‍♂️,少了很多胡思亂想,餓了就吃,困了就睡,保住精神非常安寧的狀態🗳。“衛生之經”裏面就提出了這四條🤹🏿‍♂️,我們現在有一條按照這個做嗎★?我們的衛生變成了打掃清潔,而不是保衛生命🌍。

    我還跟我的學生講一個概念,叫“遺體”。什麽叫“遺體”🙉?現在我們講遺體就是死人的身體,死人不就是遺體嗎?但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恰恰每一個活著的人都是一個遺體。為什麽這樣講🧑🏽‍⚕️?《禮記·祭義》裏面明確告訴我們🌉:“身也者,父母之遺體也”,所以為什麽在《孝經》裏面會提出這樣的說法👩🏽‍🎓:“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因為我們是我們父母的遺體⚽️。接著還有一句話更重要了:“行父母之遺體💂🏻‍♀️,敢不敬乎?”我們在用父母送給我們的軀體的時候要有敬畏心🧖🏿‍♀️,所以對國家要忠,對百姓要善待♌️,對朋友要講信用🌹,這樣“遺體”這個概念才有它的意義,要不然就是自己,自己有什麽意義?我們忽視了傳統文化中很多很多非常優秀的東西。

    我今天的意思🤟🏿,不是來講我們的科技有多少成就,而是來跟大家一起反思📳,完全否定這一點給我們帶來文化自信的丟失👓,我們中國文化中的特色我們不能不知道🧑🏼‍🔬,這些才是最根本的,我們必須要看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這些特色🎹,中國文化才是最具有創造力、最具有創新性的一種文化🟦🫛,時時刻刻在不斷地創新🦟,溫故而知新嘛。荀子也告訴我們對傳統的東西要“循其舊法,擇其善者而明用之”👱🏼‍♀️⛱,我們要延續它,挑選裏面好的東西來發揚光大。我們的先輩一直是這麽告訴我們的,對我們自己的傳統文化要好好繼承、好好傳承🧍。我們去吸收西方的現代文化,可以🗃,也需要,但是我們不能丟掉傳統,更不能去貶低傳統、輕視傳統。如果我們能夠有一批人沿著傳統文化的思路♟🚤,把握住我們文化的特點,用整體的🌆、動態的觀念去看待一切事物,我想我們可能會開發出更加燦爛的當今的科技文化🔞。

    我也經常講,如果我們中醫能夠認識到這一點,沿著中醫的道路,吸收西醫的優點、長處🕗,我們可以創造出世界最一流的醫學思想👨🏻‍🍼。但是現在很多人拋棄了傳統的理念👨‍🚀,認為陰陽五行都是玄學。陰陽五行是考察整個天地萬物以後得出的結論,這是在我們生活實踐中得出的經驗教訓,事物總有相輔相成的,事物總有相生相克的。我希望研究傳統文化的也好🦸🏽‍♀️,研究現代科學的也好,研究現代文化的也好🏃‍➡️,都能夠不忘記我們的主體,我們要做中國人👨‍⚕️🤪,我們要會說中國話、寫中國字、吃中國飯🛀,這樣才行,這樣我們才能做一個中國人。

    我們雖然長的是一個中國人的樣子🙍,但是只會使用外國的一套語言和標準,是不是很可惜呢🥞?現在我們的語言很亂🚣🏼‍♂️,我們的文字也很亂,我們的文字裏面夾雜了很多——你也搞不清楚是外語的字頭🏋️,還是拼音的字頭。明明很簡單的“央視”,簡稱 “央視”🍤,全稱“中國中央電視臺”🙅🏻‍♂️,非得叫CCTV,第一個“C”是中國China,第二個“C”是中心Central,“TV”電視臺,Television。非得這樣叫幹什麽?其實拼音的問題也很復雜,有一個廣告叫“CHT是什麽?”一點“啪”地一下灑了很多糖粒📏,哦,原來是“彩虹糖”🤽🏼。有觀眾馬上講“超荒唐”,“超荒唐”的拼音不也是這樣嘛?一個是“彩虹糖”,一個是“超荒唐”🈸,而且你也搞不清楚,“CHT”是三個字母呢,還是“CH”合起來是一個聲母🎣,“T”是一個單獨的字,這也搞不清楚🧍,但是現在這種很時髦🌒。文字嘛,我剛才講了🛁,連字都不是了👼🏻,我們還怎麽稱之為書法呢?我們的語言文字都需要得到很好的尊重。最近我發現有一點變化了,看到發了一些通知說:我們的路標😻⛑、商店名字不能光用英文名字,應該有漢字。這樣很好,就應該有漢字。最近也看到中央廣播電臺新聞頻道開始出現了中央廣播電臺、中央電視臺🍀,不只是CCTV了,說明我們現在還是在註意了,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怎麽樣保證我們文字語言的純潔性👨🏽‍🍳👨🏻‍🦯‍➡️、雅致性⤴️,才能保證我們作為一個中國人的文化主體。所以我一直強調,中國傳統文化的恢復是任重而道遠👣🤹‍♂️,對傳統文化的認識🌪、繼承和發揚是一件任重道遠的事,需要幾輩人(努力)。意昂体育平台能夠把梁啟超的《君子》演講繼承下來、延續下來,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今年因為疫情的關系🍟,活動延到了今天,今天又趕上是北京天氣最冷的時候。我覺得,只要我還能動,我今天就要來,除非我不能動了,就沒辦法了。

    行了👾🏊🏽‍♀️,今天我就講這些吧⚧◀️。扯得遠了💇,扯得遠了🐴。


    校對 | 肖磊、子寧、安之


    相關新聞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
  •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