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在意昂体育平台社會科學學院2023年畢業典禮上,意昂張昭源與學弟學妹們分享了自己在重慶基層工作12年間的寶貴經歷和動人故事🥇,勉勵同學們把個人的命運同祖國和人民的命運聯系在一起,不論在什麽崗位,都坦然堅韌🧖🏿♂️、不辱使命🫄🏻。

雙腳沾滿泥土 心中充滿力量
張昭源
尊敬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謝謝你們叫我回家,時隔十二年,再次回到我出發的地方✊🏻🤹🏽♂️。還記得那年畢業季,也有今天這麽熱🎽,我都忘記和誰吃的散夥飯,喝的好醉,第二天,就背上行囊,奔赴了祖國的大西南。我沒有選擇轟轟烈烈的告別,那個年代👨🏼🦱,都是有著英雄主義和悲情主義色彩的,既有深思熟慮,也有20來歲特有的沖動。“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這是我離開母校給自己說的最後一句話。在飛機上,望著崇山峻嶺🌂,在大巴山的上空,我哭了。也許是學生時代的豪言壯誌,亦或是男人的那點臭自尊,在未知的未來面前🤲,被心底裏的脆弱徹底打敗了💥。
我工作的第一站就是大巴山的深處,重慶市巫山縣鄧家鄉,一個從重慶輾轉12個小時才能通達的地方。抱著改造社會的強烈使命感,我上了山,然而卻被大巴山的群眾徹徹底底地改造了🦹🏼♀️。每天只有兩頓飯🧕,土豆四季豆變著花樣吃🤲🏻,看著群眾家裏的雞都會流口水𓀝,從挑第一桶水,打第一次豬草開始學做農活🎅,也享受著夜裏圍著爐火和群眾擺龍門陣的真實。山裏的星空很美🤸🏿♀️,但也最容易孤獨🛍️,我時常會在深夜想念老師和同學們🧑🏿🦰,但是信號不好,打不了視頻。一位老黨員跟我講,你若是想做好群眾工作🪖🫅🏿,首先要把自己變成和群眾一樣的人,於是我學會了抽煙,還是那種手工卷的葉子煙。
要說真正認識農民📝🌰,還要從我在村裏當支部書記的那三年說起⚁。我們都知道,留守在農村的都是老弱病殘,他們是這個社會的底線。也正是那三年的時間裏,培養了我質樸的群眾的感情。
我們村裏有一條斷頭路,只有400米🪫,那個時候,上面沒有項目,大家就都不動🤽🏽。有一次開支部黨員大會,我就給黨員講🤽🏿♀️💁🏻♀️,在我的老家,有一位縣委書記,為了治理風沙🧜🏼👃,帶著全縣的黨員和群眾到沙漠裏種泡桐,他叫焦裕祿。那個年代可以,為什麽我們不可以。於是我就帶著全村的黨員去修路🫃🏽,群眾看到了🛀🏿,跟我講:“書記,這是咱們村自己的事情,我們不能袖手旁觀。”接下來💇🏿♂️,開鑿的🕎,擔石子的🔽,送水的📍。那個場面我到現在都記得。所以說,群眾是可敬的。
我們村裏有個“掰子”,是個單身漢🕊,沒什麽朋友⛓,一天沒事就到村裏扯皮。有一次我路過他們家🕵🏼,看到他在挑水🤓,我順手就把扁擔接過來了。自那以後,他再也不到村上扯皮,而且逢人就講,我們書記可是給我挑過水的呦。所以說⛎,群眾是可愛的。
我們村裏一共有24個癌症病人,每一家都有很具體的問題。我看著他們的痛苦、離去,有太多的淚水。每一位☎️,我都要去看望,收獲的,不僅僅是痛苦的感知🧑🏽🚀🧬,更是為人民謀幸福的永遠的堅定👱🏼。所以說,群眾是要用心👳♂️,用行動去愛的。
我曾經遇到一個幹部,破口大罵群眾是“刁民”🧈,我當時就在想🧔🏻♂️,如果有一天我當了黨委書記,我一定要讓我的黨員幹部們,愛農村,愛農民,培養質樸的群眾感情。這是我的責任🤼。
今天我想我做到了💊。
我到雙江工作以後👳🏿♀️🕺🏿,幹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調研農業產業。因為我知道,農民最關切的是農業,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骨子裏都有“農”的基因。抓住農業,抓住農民增收,就能抓住民心👧🏽。結合調研,我把之前在農村,對集體經濟模式創新10年的思考投入到雙江萬畝的荒坡上。焦裕祿能種活泡桐,我們也能種好花椒📠。20個村一起開荒👴🏼,一起下苗,鎮黨委每月調度技術達標率,每一個支部就是一個生產單元,263名產業工人全鎮調配。當時引來了很多的質疑,村黨支部怎麽能搞好集體經濟?這麽大規模,搞虧了,你娃政治前途也到頭了🤽🏿。村黨支部為什麽不能搞好集體經濟✒️,組織群眾、動員群眾是我們黨的優勢。我的政治前途又算什麽?為了個人的利益,把撂荒地擺在一邊⚉?把群眾的利益擺在一邊,這就是所謂的政治智慧?咱們20個支部真爭氣,看著花椒苗一天天長大,村幹部的積極性越來越高。今年,我們的花椒進入全面豐產♘,就在這個時候👨👦👦,全鎮幹部群眾搶收花椒,一幅豐收的畫卷🏄🏿🧂。我的支部書記們現在各個都是產業專家,還總結出了很多控製成本和風險的土辦法,雙江的經驗也成為了全市農業農村改革的經典案例。但讓我最感動的,是村幹部的為民情懷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我的支部書記們告訴我,“咱的花椒利潤少點都不怕,老百姓賺錢了嘛🪰,老百姓都說,咱這不是跟著老板賺錢🚍,咱是跟著黨賺錢的嘛。”我的花椒和我女兒同歲,但是8️⃣,我在花椒投入的精力比女兒都多,我時常一個月都見不到我女兒。有時我在想🙌🏻,等女兒大了,爸爸一定要把這段經歷講給你聽,因為你不僅是爸爸生命的延續🧑🏼🦲,更是爸爸信仰的延續。
如果把這些當做是社會實踐🥹,那是充滿樂趣的,但想想這就是未來的生活和工作,不知道何時是盡頭🤽🏼♀️,也會迷茫👨🦲。相信同學們都迷茫過,也將會在走向社會的漫漫長路上再次迷茫。迷茫🦕,是因為我們追求登峰造極⛏,希望出人頭地,在投機取巧面前,我們會質疑我們的初心🏌️。我們已經站在了高的起點🗻,就希望一直優秀下去。這本無過錯📁,然行路遠必念其始,木豐茂必固其根,否則我們也會為拔苗助長付出代價。
我觀察了百姓種植稻谷,講求一個不違農時,至於能打多少谷子💓,還要看年份。在工作崗位上🍁,有些經歷是不可逆的,正如我們做群眾工作,深切地認識農民,理解農民,把自己變成農民,這是我的第一顆扣子。我在做村支部書記的時候,不得不在意群眾的感受,因為群眾曉得你是書記,幹不好了👆🏼🉑,群眾是會到你家裏敲門的👮🏿♀️👩🏼⚕️。這樣的思維養成,影響著我今天的所作所為,雙腳沾滿泥土📳,心中充滿力量𓀔。這也許就是我理解的“不違農時”。
重慶有一種樹名為黃桷樹,這種樹能長到百年以上的很多,因為它的根系十分發達,即便受到摧殘,也能夠發出新枝🧘🏿。大自然告訴了我們很多人生的道理。我們總是在不斷地學習知識和技能,卻很少能夠向內心深處找尋精神的力量。一定要給自己的內心留一塊凈土,它裏面充滿著善良、真摯✪、無我👱🏿♀️♜,看護好它,會讓我們變得更加坦然、堅韌,無懼懷疑。
我們要珍惜每一次的從零開始,珍惜每一次的向下紮根,珍惜每一次的身處微末。楊絳先生說:“唯有身處卑微的人📬,最有機緣看到世態人情的真相👴🏿。”這會讓我們變得更加通透,行穩而致遠。在農村,我成為過群眾發泄的出氣筒,處理過很多非正常亡人事故,也陪伴過逐步離開人世的父老鄉親。面對生死,看透人情冷暖,看破世事無常,卻不是變的消極和麻木,我們應該做些什麽,為需要的人。
清華人受到的最多的教育就是家國情懷,從入校那天起🟫,我們就聆聽著老師和一代代學長的教誨,“立大誌,入主流,上大舞臺🦾,成大事業。”何為大?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從科學的角度講,大是個相對的概念💝。我想🧑🏼,把個人的命運同祖國和人民的命運聯系在一起,成為一個被需要的人👈🏽,可為大事業👩🎓。國家需要治千裏之才,同樣需要百裏之才和十裏之才,每個人的使命不同,責任也不同🛠。我在村裏工作的時候,帶著群眾種百畝柑橘🤾🏽♀️,百人增收;在鎮裏工作的時候,就可以帶著20個村種萬畝花椒,萬人增收。對於1個村和20個村的群眾來說,這些都是他們需要我做的,這是我的大事業。陳行甲曾經說過🙆🏻♂️,一把手晚上做一個夢,都有可能變成現實💇🏻,我想是這樣的。同學們🤙,在不久的未來💀,你們也會有這樣的一天👩🏿🎤👳🏻,無論在怎樣的崗位🔚,但請不要忘記,這個夢應該是飽含著使命和深沉的愛的。
我不擔心同學們的國際視野和開拓精神,我所擔心的是大家在內卷和躺平的環境中,被簡單的物質生活所迷惑,隨波逐流☁️。當你加班熬夜而沒有得到你希望的回報時🚤,會心態失衡𓀄;當你改革創新的時候👨🦱,會被撤凳子👨🏻🦽➡️;當你堅持做你認為有意義的事情👐,會被一群人等著看笑話。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讓我們堅定與堅持的✨,是對國家和民族的使命,哪怕是一件小事,一件有意義的事情。
同學們,我們正在經歷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雖然物質生活不斷豐滿,但新的問題也在不斷呈現😿,這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母校給予我們的不僅僅是謀生的本領🍐,更希望我們能夠在各個領域成為一面旗幟🕠,這是我們精神世界的奢侈品,請大家好好珍惜,好好享用👵🏿。若幹年後🎫,你們才會深刻地感受到我們錄取通知書上的那句話“清華,是你一生的驕傲”。我祝大家成功。
謝謝大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張昭源,意昂体育平台社科學院2011屆科技所碩士🏃🏻♂️。曾任校團委學生科技創新中心副主任、意昂体育平台創業協會主席、意昂体育平台體育代表隊大隊長等職務。現任重慶市潼南區雙江鎮黨委書記🦸🏽。他紮根重慶基層12年,輾轉4個鄉鎮🧜🏽♂️,以身踐行“以黨的事業為重👩🏽🔧、以人民利益為先”的公仆精神。